接受还是毁灭——从《没有被征服的女人》中看安内特的伦理选择

合集下载

真实与幻想安娜卡列尼娜的伦理之争

真实与幻想安娜卡列尼娜的伦理之争

真实与幻想安娜卡列尼娜的伦理之争真实与幻想:安娜·卡列尼娜的伦理之争在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真实与幻想的主题贯穿全书,引发了人们关于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深思。

本文将探讨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复杂角色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她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内心争斗。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她的美丽和优雅引得众多有名有姓的绅士们为之倾倒。

然而,当她与第一声名显赫贵族亚历克谢·卡列尼奇相遇时,她的内心开始摇摆不定。

安娜·卡列尼娜陷入了一场爱情的旋涡,无法抵挡她对亚历克谢的痴迷。

这是她一直以来所幻想的完美爱情,她渴望的浪漫和激情。

然而,她的婚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得她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

作为一个已婚妇女,安娜·卡列尼娜的行为被视为道德败坏。

她的丈夫,亚历克谢·卡列尼奇,是个平庸而忠诚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无法从婚姻中获得她所期望的快乐和满足,而追求她所梦想的爱情却违背了社会伦理的规范。

她陷入了对责任、道义和自我价值的内心冲突中,挣扎于真实与幻想之间。

安娜·卡列尼娜的真实冲突还表现在她对儿子塔尼亚的思念上。

当她离开丈夫和儿子与亚历克谢·文荣相爱时,她深感自己背叛了儿子,放弃了作为母亲的责任。

她的内疚和痛苦使得幻想中的爱情逐渐变成了一种负罪感。

她试图在文荣身上找到替代塔尼亚的快乐,但她却无法摆脱心底的真实之痛。

与此同时,安娜·卡列尼娜的幻想世界也逐渐瓦解。

她发现亚历克谢·文荣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完美。

他对她的感情逐渐变淡,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开始出现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法满足的幻想之中,而她的真实生活却被痛苦和孤独所充斥。

最终,安娜·卡列尼娜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她的痛苦。

这种极端的行为展示了她对真实与幻想之间的伦理争斗的无力和绝望。

《激情与禁忌的对决》——对《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观点分析

《激情与禁忌的对决》——对《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观点分析

激情与禁忌的对决:《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观点分析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作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该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的悲剧命运,引发了许多关于道德观点和伦理角度的争论。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激情与禁忌之间对决的探讨,分析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同道德观点。

1. 爱情与家庭在小说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陷入了一段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外遇,并最终选择了离开自己原生家庭。

这引发了对爱情和家庭价值观念的思考。

有人认为安娜是追求真爱、个人幸福感受到束缚而不得已走上违背传统道德的道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她破坏了自己原有家庭结构,并背弃了责任和义务,这种行为对社会道德造成了破坏。

2. 社会规范与个人追求小说中其他角色如列文则代表了安娜的对立面,他秉持着传统社会规范,认为安娜的行为违反了伦理道德原则,并导致各种负面后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列文的观点可以看作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制约和规定的一种体现。

然而,小说也给予了读者一些思考余地:是否道德准则应该绝对存在,还是应根据个人价值观和幸福感去衡量?3. 存在主义与自由意志通过描绘安娜卡列尼娜这一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形象,小说引发了许多关于存在主义和自由意志的探讨。

安娜的决定最终以毁灭性结局收场,但也显示出她选择挣脱社会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真实需求的勇气。

因此,在对待激情与禁忌之间的对决时,小说呈现出一种思考充分并带有乐观主义倾向的态度。

4. 道德多样性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反映出来的道德多样性。

不同人物在面对激情和禁忌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暗示了道德标准在社会中并非一致且静止不变。

各种道德观点之间形成了碰撞与冲突,这使得读者们能够深入思考生活中复杂的伦理问题。

结论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描绘主人公在激情与禁忌之间挣扎的故事,引发了许多对于道德观点和伦理角度的热议。

无论是爱情与家庭、社会规范与个人追求、存在主义与自由意志,还是道德多样性等方面,都给予了读者们广泛而深刻的思考。

比较《情人》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主人公形象及其背后的性别立场

比较《情人》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主人公形象及其背后的性别立场

比较《情人》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主人公形象及其背后的性别立场作者:赵尹威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男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相异性,投射到文学领域,则造成了男女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中所秉持的不同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

无论从作品情节、人物形象,还是文本意蕴的角度来看,在女性作家执笔的文本中,女性总是被赋予一种高于男性的权利与魅力,颠覆了传统文本中男权主义对女性形象的文学虚构与文本骚扰;而在男性作家创作的文本中,塑造出一种“超人”的男性形象,女性则被视为“第二性”。

这其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男权主导意识分别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与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男权主义;女性主义;玛格丽特·杜拉斯;米兰·昆德拉中图分类号:I20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06-03一、女性人物对比:《情人》中的“我”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丽莎”(二)人物形象分析:骄傲的“我”与纠结的“特丽莎”杜拉斯曾说:“我发现书就是我。

书的惟一主题是写作。

写作就是我。

因此,我就是书。

”①《情人》中,杜拉斯有意颠覆男权主导的文化世界中对于女性“脸谱化”的认知,刻画出一位“偏偏喜欢带着男式帽子”,性格倔强独立的十五岁法国白人女孩:富于外在的、超越的阳性精神“我”从小成长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不完整的家族构成使“我”处在一个男权制的半真空的环境中,也使“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我”恨大哥哥,爱小哥哥,对母亲的感情则“左右矛盾”,这个家庭需要男性的支持,偏偏“我”的两个哥哥都是无能之辈,使得“我”从小就有“为家里弄点钱”的责任心。

因而,小说提供了女性得以有勇气和能力向男权挑战的心理预设与现实铺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对特丽莎有这样的一处描写:“她走进屋去穿衣服。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背叛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背叛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背叛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背叛: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以其描绘了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爱情故事而闻名。

文章聚焦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背叛,探讨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背叛之冲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出身于贵族阶层的女性,在与丈夫卡列宁相夫教子期间,她与军官瓦尼亚相遇并坠入了爱河。

他们之间的爱情开始作用于安娜的心理和情感世界,使她对婚姻感到不满足,因此她开始考虑背叛婚姻。

然而,安娜的爱情与背叛行为引发了社会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以当时的俄国社会而言,婚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背叛被广泛视为不可饶恕的罪恶行为。

安娜的爱情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谴责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她身陷舆论漩涡和家庭纷争之中。

二、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对于主人公的爱情与背叛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背叛不仅仅是对婚姻的破坏,更是对社会伦理与道德的挑战与冲击。

而安娜卡列尼娜的背叛行为恰恰违背了社会对于婚姻的规范,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愤慨。

然而,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是否应该一刀切地对待背叛行为。

人类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安娜尽管被道德与伦理社会所限制,但她所经历的苦恼和无奈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背叛行为是否单纯仅仅是道德的失范,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三、道德观念的演变与变革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来说,她的背叛代表了个体意志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与伦理观念的冲突,更是对整个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的质疑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呈现出的背叛与爱情冲突让我们深思,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对于道德伦理的看法,并对婚姻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伦理道德与爱情背叛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伦理道德与爱情背叛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伦理道德与爱情背叛Anna KareninaAnna Karenina1.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9世纪末创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

故事以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她的情感经历,探讨了伦理道德、爱情和背叛等复杂而普遍存在的主题。

2. 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冲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然而,小说中几位主要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违反了这些道德原则,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后果。

2.1 安娜的离婚与重组家庭安娜是一个已婚女子,但她因为爱上了年轻军官瓦罗金,并最终与自己的丈夫卡列尼娜离婚。

她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非议和道德上的质疑,因为在当时社会中离婚是不被接受和容忍的。

2.2 瓦罗金与基特琳娜之间的背叛瓦罗金与基特琳娜结婚并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他却因为爱上了安娜而对自己的家庭进行背叛。

这种背叛不仅对基特琳娜造成伤害,还违反了伦理道德中对婚姻忠诚度的要求。

2.3 性道德与道德约束小说中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性道德和伦理约束的情节。

例如,当时社会普遍看法认为,男性可以有外遇,但女性却应该保持贞操。

这种道德双重标准使得安娜成为众人讥笑和指责的对象。

3. 爱情背叛与个体追求《安娜·卡列尼娜》同时探讨了爱情和背叛这两个常见而复杂的主题,并通过其中一些角色的行为展示了个体对于追求个人幸福与忠诚之间的抉择。

3.1 安娜与瓦罗金的爱情安娜和瓦罗金之间的爱情是小说中的核心情感线索。

他们被彼此吸引,但由于安娜已经有了家庭,他们的关系并不被社会所接受。

这种禁忌的爱情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双重背叛。

3.2 利奥·图洛布斯基与基特琳娜之间的纯爱利奥·图洛布斯基是一个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与基特琳娜之间产生了一种纯粹而深厚的爱情。

尽管他们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利奥依然在感情上对自己与基特琳娜之间的友谊做出了选择,并用自己的追求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并不仅仅囿于肉体。

《新夏娃的激情》中两性关系的伦理反思

《新夏娃的激情》中两性关系的伦理反思

《新夏娃的激情》中两性关系的伦理反思《新夏娃的激情》是安吉拉·卡特的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是一部回顾式的流浪汉小说,讲述主人公从英国到美国,遇到了蕾拉并与她同居,在蕾拉堕胎大出血之后抛弃了她。

他在沙漠中被女游击队员俘虏,母亲给他做了变性手术,成为女人夏娃,再次逃脱的夏娃被暴戾的零捉住,被迫成为他的第八个太太,之后夏娃遇到了她一直深爱的好莱坞女星特里斯黛莎,发现其是个男人,零逼迫夏娃与特里斯黛莎成亲.在特丽莎黛莎被杀之后,怀着孕的夏娃继续上路。

本文试图梳理其中体现出的性爱伦理准则的遵守与违背,从而揭示出。

符合性爱伦理准则的两性关系的重要意义一、伊夫琳和蕾拉男主人公伊夫琳体现了满足本能需求、愉悦自我的伦理观。

他的性本能支配着他的生活,是他生活的调味剂,也是他维持与女性关系的推动力。

“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相对,是人的动物性本能。

动物性本能完全凭借本能选择,原欲是动物进行选择的决定因素”(Nie6,2011)伊夫琳和蕾拉在街上上演了追逐与引诱的戏码,他表现出强烈的本能欲望“我的存在如今全消失灌注在充满肿胀的性器里.….….我扑向她,就像一只猛兽”(卡特25,1977)的恼庖院螅“食”与“色”占据了他们的同居生活的全部。

“我们吃的很好,常在住处附近的熟食店吃三明治......意大利萨拉米香肠等等等等、乳酪蛋糕、果馅卷饼”(卡特30,1977)而性生活是“规律一如时钟,每夜一次她以巫术迷住了我,夜复一夜”(卡特28,1977)这段与蕾拉相处的时光充分展现出伊夫琳受食欲和性欲本能驱使的性格特点这段鱼水之欢很快让他感到厌倦,得知蕾拉怀孕之后更是对她彻底失去了兴趣。

他没有娶她,坚持要她堕胎,在她随胎大出血之后残忍地抛弃了她。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既是不道德的,也违背了法利提出的性爱伦理第五条准则-“承诺准则”。

它源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而“承诺准则在当然主要地等同于异性婚姻”(Farley224)二、零和夏娃零和伊夫琳保持同样的愉悦自我的性伦理观。

《安娜·卡列尼娜》:贞洁与诱惑的道德较量

《安娜·卡列尼娜》:贞洁与诱惑的道德较量

安娜·卡列尼娜:贞洁与诱惑的道德较量1. 引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探讨了贞洁与诱惑之间的道德冲突。

2. 安娜·卡列尼娜的贞洁和诱惑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而受人仰慕的女性,她是肖像画家基伦斯基的表弟,同时也是一位忠实的母亲和教区夫人。

然而,在她与官员文若琪之间产生了一段禁忌恋情后,她开始在道德和欲望之间艰难取舍。

•贞洁:安娜作为一个身份显赫、社会地位高贵的女性,拥有着一定程度上对自己行为所持有的标准。

她本能地追求着伦理、传统价值观中所认可的贞洁。

•诱惑:然而,安娜面临着来自诱惑的挑战。

她被自己对文若琪的爱情所吸引,这种诱惑让她陷入了道德上的矛盾和思想斗争。

3. 道德较量与后果安娜·卡列尼娜最终做出了违背社会伦理规范的选择,她放弃了平凡、稳定的家庭生活,选择了与文若琪一起生活。

然而,这个选择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内心冲突:安娜经历了内心矛盾、内心折磨。

她无法忍受道德上的压力和社会舆论对她行为的指责,不断质问自己是否做出正确的选择。

•社会压力:安娜的彻底背离传统道德观念引发了社会对她的唾弃和批判。

无法逃避社会舆论和道德谴责成为她如今孤立无援的现实。

•精神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娜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和后悔,她陷入精神困境,最终导致了自杀。

4.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通过《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故事, 托尔斯泰试图呈现出贞洁与诱惑之间进行道德较量时所带来的困惑和痛苦。

同时也提醒我们:•遵循内心原则:在面临各种诱惑和道德冲突时,我们应该明确并坚守自己内心中的核心价值观,不轻易被外界诱惑所左右。

•理性思考:决策时应当用理智而非感情去权衡利弊。

理性思考会使我们做出更明智、更合适的选择。

•社会舆论:要认识到社会舆论对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可能导致社会唾弃的行为。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演变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演变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演变列夫-托尔斯泰一生著作浩如烟海,在人类的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更有俄国文学泰斗的美誉。

托翁的大名对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从二十世纪初就有其小说译本在中国流行。

时光荏苒,这些优秀的著作,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愈加厚重;而一路走来,无数信徒般虔诚的读者的熟读深思,更为它们增添了光辉。

本文试以托翁三大长篇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的接受与演变为视角,探析百年来中国读者对安娜形象的认知。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一八七三——一八七七,当时的俄国处于新旧交替的矛盾时期,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方面都在这冲突中震颤。

在这矛盾冲突中,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一生的巅峰之作。

小说的结构被称为“圆拱建筑术”,由两条线索贯穿,一是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的婚姻爱情矛盾,二是列宁——吉娣的结合,由第三个家庭奥勃朗斯基一家将两条线索的人物相互接触。

而小说的同名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托翁塑造的女性形象的耀眼明珠,在阅读与接受中引起无数思考与反思,奉若女神者有之,怜香惜玉者有之,痛斥批驳者有之,可谓“爱恨”集于一身。

一、对安娜精神的膜拜和命运的同情安娜于一九一七年正式与中国读者见面,由林纾译为《安娜小史》,距今已约百年。

安娜追求自由爱情,勇于走出家庭,与所处时代的不合理性作斗争,正是当时中国广大女性所需要的精神和行动楷模。

但由于安娜篇幅较长,当时中国市民趣味又多为才子佳人,鸳鸯蝴蝶为主,所以在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篇幅较短,适于舞台演出的《玩偶之家》的娜拉成为了风云际会的舞台主角。

直到1935年3月8日,一代名伶阮玲玉的自杀,安娜终于唤起了中国读者的共鸣。

二者都具有令人注目的身份,生活中有两个男人,被所处环境的舆论制裁,红颜薄命走向自杀。

当时的批评家不仅看到了两者之间的社会悲剧,更提出了“心理悲剧”——内心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

羊枣《心理的俘虏》中写道,“她只是把她的爱从一个人移到了另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4年 8月( 上)
A u g . ( i f r s t h a l f ) 2 0 1 4
接 受 还 是 毁 灭
从《 没有被征服 的女人》 中看 安 内特 的伦理 选择 李迎亚
( 华 中师范 大学文学 院 , 湖北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二战 , 以战胜者的高傲姿 态 自居 的德 国士兵汉斯在 法国驻兵时趁着 酒劲玷 污 了法 国女教 师安 内特 , 迫使
为失败者必须对他们俯仰称臣 。他在酒性 的促使 下 , 认为强暴
安 内特 , 是安 内特 自己招惹 的, 假如她 让他 吻一下 也许他就走 了。在 正常的伦理环境下 , 汉斯 当然不 能强迫一个陌生女子做 自己不愿意做 的事情 。他丝毫没有感觉到 自己的不对 , 反 而埋
怨安内特“ 任性” 。事后 , 汉斯 自己也认识到安内特并不是 他喜 欢的类型。他喜欢 身材高 大而胸部 丰满 、 蓝 眼睛 , 和他 自己一 样浅色头发的女人 ; 他喜欢那种强 壮、 健美 的女人 , 而不是 骨瘦 如柴的女人 。“ 假如他不是 由于德 国军 队一 系列 的伟 大胜利而 过于兴奋 , 假 如他 不是那么 累又是那 么洋 洋得意 , 假如他不是 空肚子喝了那么 多酒 , 他 就决不会起念头对 她干出那种事 的。 ”
< 不被征服 的女 人》 讲 述 了一 个这样 的故事 , 二战期 间 , 德
国占领 了法 国。德 国士兵 汉斯在 占领 区法 国索 瓦松无理 玷 污 了一位法国女教 师安 内特。汉斯 自作聪 明地 以为找到攻 克安 内特这座堡垒 的缺 口。在 以后 的一些 日子 , 他 总是给安 内特一 家带一些他们急需的食物来 , 给老 贝利埃 带来烟草 和报纸 !汉 斯 的食物逐渐争取到了安 内特的父母 , 安 内特 的父母 对汉斯 的 态度一步步转变 。而安 内特依 然没有 被汉斯 的张跋扈 , 为所欲为 , 享受着 战 胜所带来 的私利 , 正常的伦理环境一 去不 复返。其一就体 现在
认为汉斯这一切都是伪装 的, 后来 毅然在水 中淹死了他 和汉 斯
的孩 子 , 汉 斯 很 绝 望 地 走 了。 战 争 中无 序 的 伦 理 环 境

战争使汉斯变得 为所欲为 , 不去用 人性 因子约束 自己的兽性因 子, 从而使 自己犯错 !
( 二) 战 胜 国与 战 败 国 民众 之 间的敌 视
安 内特 怀孕。尽 管后 来汉斯做 出一 系列补救措施 , 甚至直接告 诉安 内特 自己喜欢她 , 且 十分渴望安 内特肚子 里的孩子
的 出世 。但 身负国耻 家恨 的安 内特像疯狂 的美狄亚一样毅然 杀死 她和汉斯 的孩 子, 以期最 大程度报 复汉斯。 无疑 , 安 内特是残 忍的 , 甚至理应遭到谴 责。读者 固然同情她 的不幸 遭遇 , 但 孩子是 无辜 的, 将 孩子作为报复 的工具 , 让人不得
么东西都扔掉 , 像兔子般地跑 回到他们 的岛上 。以战胜者 自居 的汉斯对安 内特一家说“ 你应该懂得这 次对 法国人 民是一件最 好 的事情 。我们没有宣战 , 是你们宣 战的。现在 我们要把法 国 变成一个讲道理 的国家。我们要 把它纳入正轨 , 我们要教你们 怎样工 作 , 你们要学会服从和遵守纪律 。 ” 当威利 以为汉斯 喝醉 了, 才如此狂妄时 , 汉斯说我清醒得像一个法 官。总之 , 这个 战 役是他 所能想象得到 的最大的狂欢 。在 战争 中, 胜利者汉斯认
来, 贝利埃大娘 发现安内特怀 孕 , 同时由于 自己的儿子 , 安 内特 的哥 哥在战争 中得肺炎 死去 , 而汉斯 在农活上 又非常在行 , 汉 斯又答 应不 回德 国, 留在索 瓦松帮 助这老两 口打理庄 园 , 老两 口最终接受 甚至 承认 了汉 斯这 个 女婿 , 还 劝说 安 内特不 要 固 执, 要理性 , 况且 和安 内特订过婚 的哪 个男 教师 已经 在战争 中 死去 , 为 自己的孩子 找一个 父亲 吧 , 但 安 内特仍 宁死 不屈 。汉 斯 为了赢得 安内特 的爱慕 , 确实做 了很多 , 他 明确 告诉安 内特 他喜欢 她 , 而且非 常爱着他 们 的孩 子 , 但 是安 内特对他 的态 度 依然冷 若冰 霜 , 正像 安 内特 家里 的狗一样 , 虽然汉 斯一直试 图 和它做 朋友 , 但这 只狗仍对 他狂 吠不止 , 愤怒 的汉 斯朝这 只狗 踢了一脚 , 曾一刹 那被汉 斯行为 感动 的安 内特看到这 一幕后 ,
第2 7卷第 1 3期
总第 1 3 3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2 7 . N O . 1 3 ( G e n . N O . 1 3 3 )
原谅 。安 内特 的痛 苦是 否不可言说 ?相 比较 父母亲的“ 理 性” , 安 内特是 不是不够“ 理性 ” ?本文 采用文 学伦 理 学批评
方法 ,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 来试 图分析安 内特疯狂伦理选择 的原 因以及她 背后 的挣扎与无奈。 [ 关键 词] 伦理选择 ; 兽性 因子 ; 伦理秩序 ; 伦理 身份 [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4 ) 1 3 — 0 1 6 5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4 . 1 3 - 0 8 4
[ 本 刊网址 ] h R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