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九四五年以後的美国与作家

合集下载

中国新文学史(节录)

中国新文学史(节录)

中国新文学史(节录)司马长风巴金的《家》…………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棗《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

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

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

《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

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

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第一单元 学习扩写-【从教材到中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写作达标训练(统编版)

第一单元 学习扩写-【从教材到中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写作达标训练(统编版)

第一单元 学习扩写 【单元目标】 1.领略诗人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本题目】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语段,深入思考,将其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 字。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注意坚持,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提示: 【写作指导】 1. 阅读所给的材料,思考如下问题: 语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扩写时,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的要点是什么? 2. 议论文扩写的要点在于补充论据。想想平日积累的材料中,有哪些事例、名人名言等可以作为论据。 3. 注意根据所论述的要点,简单分析论据,以揭示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佳作借鉴】 持之以恒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

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为成功而拼搏,就像奔向一个遥远的目标,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路上更是隐伏着各种险阻。物欲的诱惑,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抗得住吗?数载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得住吗?一些人退却了,只得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得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得一事无成。只有持之以恒的人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义无反顾,最终才能沫浴到胜利的光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渴掘井。站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前,我们遐想,我们震撼,我们兴奋,我们赞叹。达·芬奇在画这幅名作之前,已画了不知多少幅画!更可贵的是,为了练好绘画基本功,他竟然整整画了三年的鸡蛋!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卓越的学识源于他长期的积累。他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将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寒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时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他也把这些纸片放在衣兜里,抽空就念一念。没有这些基础的积累,成功绝不可能从天而降! 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一个人要干成一件事,最忌半途而废,最需坚定不移;最忌遇难则退,最需坚韧不拔。元末明初文学家宋廉幼时为了学习知识,坚持去百里之外向前辈请教,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士。如果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可能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但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情气益长,晚年沉迷佛法、怠于政事,终致身死国灭,徒自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如果萧衍能持之以恒做个明主,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荀子曾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在讲述着同样耳熟能详的道理。做事情要有恒心方能成功。 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做到持之以恒,如此方能抵达心中的愿景。

童明《美国文学史》章节题库-第4部分美国现代主义时期:1914-1945【圣才出品】

童明《美国文学史》章节题库-第4部分美国现代主义时期:1914-1945【圣才出品】

童明《美国文学史》章节题库-第4部分美国现代主义时期:1914-1945【圣才出品】第4部分美国现代主义时期:1914-1945填空题1. “Impersonal theory” of poetry was developed by _____,a famous poet as well as a distinguished literary critic.(天津外国语学院2011研)【答案】T. S. Eliot【解析】“非个性化”理论是艾略特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艺术情感、传统、客观对应物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核心概念,“诗不是表现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2. In his _____, Ezra Pound expresses his fascination with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研)【答案】Cantos【解析】Ezra Pound在长诗《诗章》中阐述孔子学说,他的另一诗集Cathay《华夏》收集并翻译了十几首中国古诗。

3. Author _____ Title _____.(南京大学2009研)The two waiters inside the cafe knew that the old man was a little drunk, and while he was a good client they knew that if he became too drunk he would leave without paying, so they kept watch on him.【答案】Author: Ernest Hemingway; Title: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解析】题目节选自海明威的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_万历十五年_的中文之旅

_万历十五年_的中文之旅

中华读书报/2011年/3月/16日/第014版文化周刊《万历十五年》的中文之旅陈洁一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出版界和阅读圈的影响无需赘言,它开启了一种新的历史写作模式,对很多人影响至深。

但也正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不仅至今仍有毁誉,而且当初出版的过程也经历了漫长的阵痛。

《万历十五年》最初是用英文写的,书名叫《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不重要的一年),早在1976年就完成书稿了,可之后的出版却屡屡碰壁,一直搁浅。

在图书出版的商业和学术之间,美国出版界有严格区分的鸿沟,而《万历十五年》因为学术专著和历史通俗读物“两不像”,一直找不到归属。

直到1979年才由耶鲁大学出版社确定接收书稿,并且迟至1981年才正式出版,因为没有及时出版专著,根据美国publish or perish(不出版就灭亡)的学术圈生存游戏规则,再加上所开课程学生选课率低等原因,黄仁宇于1979年接到纽约州立纽普兹(NewPaltz)大学的辞退通知,于第二年夏天离开他供职十年的纽普兹大学。

那段时间是黄仁宇的人生低谷期,也可见他当时迫切需要《万》一书的出版。

二在这期间,黄仁宇也想该书能在中国面世,可巧1978年夏天,他的一个校友要到访中国,他便将部分书稿翻译成中文,托这个朋友带来内地,谋求出版。

这位朋友将书稿托付给亲戚黄苗子。

黄苗子先问了金尧如和陈翰伯的意见,金尧如是老革命,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78年底调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89年移居美国。

他对黄苗子说,稿子能用尽可能用,尽快出版,“这样做对国外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

陈翰伯也担任过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当时是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代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创建人之一,他的意见也跟金尧如一样。

他们的意见让黄苗子心里有底了,当初的基本意向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但是书稿是分三次寄来的,稿件1979年到齐的时候,金尧如已经去香港工作了。

日本原爆文学大事年表(1945—2005)

日本原爆文学大事年表(1945—2005)

昭和 2 4年( 9 9年) 14 1 , 说《 月 小 毁灭的序 曲》 发表 于《 近代文 学》, 作者 原
民喜 。
爆发。 朝 7月 , 麦克 阿瑟指令 成立国家 自卫 队。 日本笔会 在《 世界》 杂志发表和平寄语 。 《 负广 岛十字架》 背 由讲谈社 出版 , 作者谷本清 。 8月 , 诗歌 《 原爆小景》 表于《 发 近代文学 》 志 , 者 杂 作 原 民喜 。
[ 收稿 日期 ]2 1 0 0—1 2—0 l
[ 作者简介]李军 (9 9一)女 , 16 , 吉林 省 吉林 市 人 , 东北 师 范大 学 中国赴 日本 国 留 学生预 备
学校 讲 师 , 东北 师 范大学 外 国语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昭和 2 0年( 9 5年) 14 8月 6日, 国用一颗代号为“ 美 小男孩 ” 的原 子弹轰炸 了 日本 的广 岛。这 是人类 战争 史上 首次使 用核 武 器 ,4 1 万余人 因此而丧生。 8月 9日, 美国用第二颗代号为 “ 小胖子 ” 的原子 弹轰 炸 了 日本的长崎 , 遭到 原子 武器轰 击丧 生 的人数 总计上
1 月 3日 , 后 制 定 的 日本 新 宪 法公 布 。 1 战
纪实文学《 绝后 的记录》 由中央社 出版 , 小仓 丰文著 。
纪实文学《 生命之河——原爆症说》由日比谷 出版 社 出版 , 作者永井 隆。 1月1 1 2日, 远东 国际军事法庭宣 布东条英机等 7名 战犯死刑。
1 2月 , 原 唯 一 、 原 贞 子 等 创 立 民 间 同 人 机 构 “ 栗 栗 中 国文 化 联 盟 ” ①。
8 , 月 散文《 原子时代与文学》 发表于《 中国文化》, 作
者细 田民树。 1 月, 1 小说《 废墟上》 表于《 田文学 》 原 民喜著 。 发 三 ,

《断章》中的爱情抒写与诗人的情感状态

《断章》中的爱情抒写与诗人的情感状态

***************文学WENXUE《断章》是京派作家卞之琳的代表作,该诗不仅成为文学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也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

改革开放后,《断章》多次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代表作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亦将《断章》列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短诗五首中,可见其在义务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断章》往往被认为是体现“相对性”的哲理诗,而根据作者创作这首诗时的人生体验、情感遭际以及诗歌文本呈现来看,这更应该是一首情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对所爱之人思恋而得不到回应的情感。

本文从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出发,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一、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单恋情感学界普遍认为《断章》是一首哲理诗,诗中体现了“看”与“被看”的相对性。

教材中的《断章》诗旁有两行注解:“‘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于意趣”,这也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为什么学界普遍不认同这是一首抒写个人情感的情诗呢?一个原因是从诗歌的表层含义看,个人情感偏闲淡,似乎缺乏爱情诗的浓烈。

另一个原因是卞之琳一再强调自己不喜欢写爱情诗。

他说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终只写了一些抒情短诗”,“总怕出头露面,安于在人群里默默无闻,更怕公开……私人感情”。

[1]他说那时他的诗多借景、借物、借人、借事抒情,“更少写真人真事”“总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

[2]闻一多曾经表扬过卞之琳“不写情诗”,卞之琳对此欣然接受。

卞之琳等很多现代派诗人都受过闻一多、徐志摩的影响,闻一多对卞之琳“不写情诗”的肯定以及卞之琳本人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外界解读《断章》的方向起了引导作用。

但结合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来解析《断章》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可以看出《断章》是一首情诗,表达的是诗人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单恋情感。

诗的上半部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中有两处场景:“桥上”与“楼上”。

两处场景高低布局且有一定的距离,但处于不同场景中的人能互相看到。

这部分是两个主体人物,“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与“在楼上看风景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巩固练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巩固练习新人教版

13 短文两篇知识谈读书1.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3.知识链接。

培根的《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

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4.主旨归纳。

这篇随笔采用、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词选》等。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科素养调研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科素养调研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科素养调研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班级: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两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

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

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

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

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

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

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

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一九四五年以後的美国与作家第十五章一九四五年以後的美国与作家America and the Writer since 1945最近几年,美国并不平静。

一九四五年表面上恢复了和平,实际绝未恢复,非但没有能松一口气,享受一下胜利果实,倒反面临历史迄今最严重最难处的问题。

不错,美国也确较过去任何时候更为富强,不过伴随繁荣而来的是高度的紧张和分裂;要一个长期以来以不介入旧世界的纵横摆合而自负的国家,去领导世界,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明智的美国人敦促他们的同胞负起这个新的责任来。

稍欠明智而生性顽固的美国人,认定已故麦卡锡参议员为代言人,要想寻求一个简单的答案。

他们跟著麦卡锡相信他们是中了世界性共产主义阴谋的奸计,这种阴谋在美国生活的所有核心部分如联邦政府、学校、好莱坞,甚至教会,无处无之。

於是政治迫害和密查的狂热横扫全国,谨小慎微和唯命是从一时成为疫症。

这种风气盛行之日,作家和其他知识份子很难维持他们的尊严。

有人说(或许略为过甚其辞)他们受到迫害,有人说他们的电话肯定被偷听了,言者凿凿,几乎成了值得骄傲的事。

有人争先恐後公开宣布他们过去思想上犯了错误。

还有些人不知不觉放弃了政治思想,把兴趣转向非政治的保守主义。

整个国家陷入剑拔弩张、惊慌失措的气氛中。

人们不胜怀念那一切似乎都有定则的建国初期,怀念内战时期那有声有色的年代(成百成千本的书曾以此为题),怀念一九二○年代轻松洒脱的风貌,怀念三十年代的专心致志的事业感。

在回想起来,过去每一时代无不安详自得,令人企慕,但往者邈矣,现在美国人觉得和他们自己的历史失去联系了。

震撼一个接一个冲击六十年代的美国。

一个危机还没有消逝,另一个危机已成为报上的头条新闻。

英勇善斗的民权运动不断加强;有节制但决不妥协的黑人摩斯林运动以及他们领袖马尔科姆被杀;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社会富裕与日渐加深的普遍贫困化确实共同存在;甘乃迪总统在稀奇古怪的混乱情况下遇害;牵连入越南事件之中∶所有这些发展都远远超出人们想像的范围,其步调之速,习於把二三十年归为一代的历史分期法似乎非代以远较短的年月不可了──比如,以五年为一期。

这样便产生了一个後果∶人们强烈地想知道,这到底是怎麽回事。

美国人人都在探讨他们个人的和国家的"认同"问题,这种情况是过去所罕见的。

他们应该怎样解释自己的时代呢? 社会学提供了一些解答。

其中有两部著作影响极大,一部是戴维·里斯曼、内森·格拉策和鲁埃尔·丹尼三人合著,一九五一年出版的《寂寞的群众》(The Lonely Crowd);另一部是小威廉·怀特的《组织中人》(The Organization Man),一九五六年出版。

里斯曼等写的书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副题叫《变化中的美国国民性的研究》,美国人从他的书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他们就要变成一个"外因指挥"的遵命的国家了,而他们的先人则是"内因指挥"的;这个国家的人民没有确定的标准或信仰,只是力求生活得和他们的近邻一样就是了。

依据小威廉·怀特的看法,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不管怎样在感情上还缅怀过去的边疆人、拓荒者、"硬汉子",现在很可能在为一家家长或管理的大公司工作,而这公司对其自己和家人的行为,都具有一种阴险的虽然未必存心不良的影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学家都像里斯曼和怀特这样平心静气。

赖依·米尔斯在《权势人物》(The Power Elite, 1956)里怒斥统治美国的是一小撮互相勾结的大老板和军事头子。

保罗·古德曼在《越来越荒唐》(Growing Up Absurd, 1960)里认为少年犯罪所以在美国蔓延,有一个简单而不容忽视的原因∶美国社会的目标实在不成体统,所以美国的青少年不愿意成为这个社会的成员。

迈克尔·哈林顿的《偶然的世纪》(The Accidental Century, 1965),对现代工业秩序的"没落",作了一番立论激烈的全面批评,说它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又不管。

无论这类书的观点如何,总是证明了当代美国确实弥漫著不安和自觉的情绪,也证明美国人民有和他们自己的过去失去联系的感受。

人们一边寻求解答,一边对於讲事实的、有资料的、可靠的、带分析性的东西产生了新的兴趣。

诺曼·波道雷兹认九近年来创作家最好的文学,大都采取了高水准的新闻报导形式。

不只他一个人,宁取诺曼·梅勒的《总统文件》,而不取其《美国梦》;读詹姆斯·鲍德温的散文,比看他的小说感动。

也有人发现玛丽·麦卡锡的评论文字写得又漂亮又尖锐,而她的小说《那一群》(The Group)却让人觉得只是絮絮叨叨的闲谈。

波道雷兹本人是杂 编者,他的看法。

并非每人都同意。

已故的兰德尔·贾雷尔在《超级市场的伤心人》(A Sad Heart at the Supermarket )里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文章充斥的时代,我们在铺子里买文章,看杂 里的文章,在文章的缝隙里,在专栏、访问记、图片文章、记录文字,在缩为标题或扩展成非小说畅销书的事实里,在真人实事的夹缝里求生存。

贾雷尔还可以补充说,我们读的书,和他自己的著作一样,是由先在杂 上发表的文章编篡而成的。

或者我们还可以代表他说,贾雷尔是个很好的诗人,说不定是一个更好的评论家。

他同波道雷兹一起注意到次要文种的数量,无疑是正确的。

杂 文章受人注意也是常事。

新鲜的是,访问记(interview)也成了一种文学形式了。

访问记提供的,用六十年代常用的字眼说,是"快速"文学。

如果不是因为编者和读者隐隐约约觉得它确能满足一种需要,一种追求现实、追求见识的需要,他们对於访问记那种松散、自以为是、藏头露尾的性质,原是不会那样喜欢的。

至於"资料性文字",那也并不完全是新鲜事。

詹姆斯·艾吉的《让我们来表扬名人》(Let Us Now Praise Famous Men),是一部关於一九三六年南方佃农生活极有才华的记录,虽然重要,但未受到注意。

六十年代再版发行,它和奥斯卡·刘易斯的《桑切斯的儿女》(Children of Sanchez, 1961)一起,被誉为社会观察中的杰作,忠实而富有同情心。

《桑切斯的儿女》是墨西哥城一个家庭的"自传"。

杜鲁门.卡波特的《凶杀》(In Cold Blood, 1965),如果不是因为出版情况触怒了某些批评家,大概也应该受到同等的赏识的。

卡波特这本关於两个凶手在堪萨斯城谋杀四人的记载,书还没有出版,就被宣传得天花乱坠。

有些书评人觉得他机巧太甚,利心过重,使他终於成了百万富翁。

批评家坚决反对所谓"非虚构小说"是卡波特所首创的说法。

他们说得有理∶托马斯·德·昆西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写的《被看成是一种艺术的谋杀》('On Murder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Fine Arts)',就探究过同样的题材。

然而卡波特编写的工夫,的确不同凡响。

他对凶手和被害人一概没有同情。

算他走运,找到了一个故事,其中细节如果出以小说体裁,原是难以让人相信的。

谈到公认的小说,这几十年出版的数量实在惊人。

一九四五年以来,总有十几个极有名气的作家和小说潮流,问世不久便成了过眼云烟。

譬如,有一阵子保守主义非常当时,赫曼·沃克投合时好,写过两部畅销小说∶《凯恩号叛变记》(The Caine Mutiny, 1951)和《马乔里·莫宁斯塔》(Marjorie Morningstar, 1955)。

可说以社会学的谨严态度,描写了五十年代早期美国中等社会人士的心情。

可是它们把美国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颠倒过来,因此不免冒犯了美国的知识份子。

在《凯恩号叛变记》里,沃克虽然好像把一位海军军官写成颟顸无能的神经病,却仍然竭力宣扬"海军"自有道理,包括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之类──要是早一时期,就是美国中等水平的小说,也不致於得出这样的结论来的。

在《马乔里·莫宁斯塔》里,沃克竭力说明两点,一是女主角不应该抛弃犹太教传统;二是她应该抛弃知识份子和波希米亚式的精神世界,而嫁给一个生意人,去享受舒适的正当生活。

在结构上它可以和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Main Street)比拟,可是却有一个重大区别∶沃克在维护资产阶级的标准方面,态度要明确得多。

詹姆斯·古尔德·科曾斯的情形,比较复杂。

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作家,早在一九二四年即已出版第一部小说。

他的《仪仗兵》(Guard of Honour, 1948),是写美国一个空军基地的生活,受到普遍重视。

《为情所迷》(By Love Possessed, 1957)问世之後,更是声名雀起,这是一部又长又复杂的小说,其中有些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

有些冷静的批评家赞扬《为情所迷》是一部杰作,有一两个还说,人们久盼的真正伟大的美国小说,终於出现了。

反对的批评家则推翻上述看法,指出这部小说浮夸、累赘,在评断人类行为上软弱无力,不成熟。

我觉得反对意见是对的,虽然也许对作者过於不敬了。

那麽,最初何以把他捧得那样高呢? 部分原因似乎是,美国人依然在向往一部真正伟大的美国小说。

有些人预言,科曾斯会产生那样一部作品。

他们硬说科曾斯这部小说伟大,因为它合乎规格,合乎一九五○年代的规格。

这部小说篇幅很长,气势不小,情调上稍近颓唐,写的是上流社会和有教养的人(虽然他们某些行为很激烈,又可以迎合趣味较低的人)。

这样说来,科曾斯不就是美国的托马斯·曼或马塞尔·普洛斯特吗?这还不能够证明美国小说家足以驾海明威的生硬和福克纳的邪恶吗?难道美国的评论家看到美国小说里的硬汉公式还不觉得难为情?不管原因何在,有些评论家继续要求小说家写伟大的小说;有些小说家竭力想自拔到评论家要求的高度,结果是力不从心。

威廉·斯泰伦就是一例。

他的《在黑暗里躺下》(Lie Down in Darkness, 1951)是一部布局文笔均属上乘的小说,只是写得太长,过於到意求工。

他的《烧掉这所房子》(Set This House on Fire, 1960),也犯了同样毛病。

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长得可以,自命不凡,描写细腻,颇有詹姆斯和沃尔夫的风格,但就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有几年光景,战後那一代的声音,仿佛是只出於《麦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和很少几篇短篇小说作者杰罗姆·塞林杰一人。

塞林杰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刊在《纽约客》杂 ;讨论最多的两篇在一九六一年以《弗兰尼与佐伊》(Franny and Zooey)的书名重印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