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论语》孝悌 促社会和谐

合集下载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黄怀信[摘要] 孝悌,是人伦之必须。

它不仅可以促使家庭和谐,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

孔子讲究“孝悌”,不仅有完整的“孝悌”之道,而且其内涵丰富。

比如他主张孝养父母必须敬,认为孝子不能让父母为其行为担忧,主张孝子必须维护父母的声誉,认为孝子必须顺从父母,认为孝子必须继承父亲的遗志、孝子必须在做人和事业上有所成功等等。

除过子女对父母讲孝,孔子还认为弟子对老师也应讲“孝”。

他把“孝悌”提到政治高度,认为“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是“士”——干事的人——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

这些思想,均值得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 《论语》孔子“孝”“悌”讲孝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尚书•尧典》篇中,就有舜帝对“顽”父“嚚”母“克谐以孝”的记载,说明孝道在中国出现很早。

《康诰》篇记周公的话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可见不孝不友在当时已被认为是甚于“元恶”的丑行。

而“友”,正是指“友于兄弟”,是悌的表现。

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对孝悌特别重视。

他认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

”[[1]]《论语》中,就有19次提到“孝”,5次讲到“悌”(本作“弟”),可见讲“孝悌”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孝”为什么就是德之始呢《论语•学而》篇记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他认为孝悌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从小就应具备,所以为“始”。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弟子有若进一步总结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2]] 的论断。

关于“孝”的具体内涵,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

字的结构,是“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子承老,即子女承事老人,故曰善事父母。

至于怎样才算善事,并没有明确说明。

《尚书•酒诰》篇,也只提到“孝养厥父母”。

看来,“孝”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人自明的真理,其基本内容是孝养。

而在孔子那里(根据《论语》),则对“孝”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

《论语》中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个人层面是为人之本,社会层面是秩序之源,国家层面是立国之基。

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促进现代的道德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性都很重要。

关键词:《论语》;孝道;传承;新时代孝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特征,古人常常把“孝”和“道”结合在一起,称为“孝道”。

“道”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光明大路,延伸为“根本道理”。

孝道就是指对待父母长辈的规则,全天下的儿女都应该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许多孔子对孝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对孝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论述总共出现了26处,直接出现“孝”字的有14处,未出现“孝”字但与孝有关的有12处。

孝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本原地位,不仅体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还表现在个人修养、为政实践、秩序建构中。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可分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一、孝是为人之本《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是孔子“仁爱”理念的表现,孔子将仁爱作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孝是仁爱的基础。

《论语》中有关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孝道思想多达19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表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上,另一部分表现在子女对自身的要求上。

首先,子女对父母要做到行为上“能养”,思想上“敬”,礼节上“无违”。

孔子提倡物质赡养和精神关怀并重的孝道思想,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前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能养活爹娘便罢了,但是像狗与马,也都能养活。

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两者呢?后一句的意思是子女要想维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

孝悌之道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

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

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孝悌”唯以诚为贵。

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

“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孝悌治家心得篇1孝悌治家心得:以孝悌为根,构建和谐家庭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孝,指敬爱父母,悌,指关爱兄弟姐妹。

一个家庭中,如果成员能够做到孝悌,就能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孝悌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许多家庭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不断。

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培养孝悌的观念,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

例如,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关爱兄弟姐妹,尊重彼此,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除了家庭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

例如,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在社会上开展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孝悌之情。

例如,定期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定期回家探望父母,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关心兄弟姐妹的生活,帮助解决困难等等。

这些具体的行动不仅能够表达我们的孝悌之情,也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总之,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悌治家心得篇2孝悌治家心得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之一。

孝,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悌,则是关心兄弟姐妹,相互帮助。

在家庭中,孝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关键。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悌的重要性。

在我的家庭中,父母一直是我们行为的榜样。

他们孝顺长辈,关心兄弟姐妹,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这种家庭氛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悌,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它。

在孝悌治家的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孝悌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悌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孝悌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05
孝悌思想在当代的传承 与发展
传统孝悌思想在当代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家庭是传统孝悌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 ,向子女传授孝悌之道,使其理解和遵守孝道。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传承孝悌思想的重要手段。家长通过日常生活 中的点滴教导,培养子女的孝悌观念和行为习惯。
社区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是传承孝悌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各类 文化活动,弘扬孝道精神,促进邻里和睦,强化社区凝聚 力。
刻的影响。
宋明时期的孝悌思想
哲学思考
宋明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对孝悌思想进行哲学思考和深化,强调内 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自觉。
代表人物
宋代的程颐、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学者对孝悌思想进行了系统化 的哲学解释和深化。
实践意义
在宋明时期,孝悌思想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 导思想,对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孝悌思想对当代的价值 与启示
家庭伦理与社会建设
1 2 3
家庭和谐
孝悌思想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关爱和 团结,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进而促进社 会稳定。
尊重长辈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 种尊重可以激发长辈的责任感,促进家庭成员之 间的互动和沟通。
社会责任感
孝悌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这种 责任感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 建设做出贡献。
清朝时期的孝悌思想
继承与发展
01
清朝时期,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孝悌思想,强调家族
观念和亲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代表人物
02
清代的曾国藩、郑板桥等人在孝悌思想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
实践。
实践意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感悟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感悟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感悟一、孝悌的重要性1. 孝顺父母的意义•维系家庭和谐:孝敬父母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成员间的感情紧密,相互关心和尊重。

•传承优秀家风: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通过自身的榜样影响后代,传承优秀家风。

•增进亲子关系:孝顺父母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互相的理解和信任。

2. 悌道尊师的意义•传承文化传统:悌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集体凝聚力:悌道尊师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培养较高道德修养:悌道尊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正直、敬业、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忠诚的重要性1. 忠诚的定义•对组织、企业或国家的忠诚:表现为尊重权威、服从组织安排、无私奉献等。

•对家人、朋友或伴侣的忠诚:表现为信任、支持、守信等。

2. 忠诚的价值和意义•维护团队或家庭稳定:忠诚使团队或家庭成员能够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忠诚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声誉:忠诚使得个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声誉。

三、礼义的重要性1. 礼的含义和作用•礼的含义: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礼的作用:礼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义的含义和作用•义的含义:义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义的作用:义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廉耻的重要性1. 廉的含义和作用•廉的含义:廉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廉洁、正直,不贪图私利。

•廉的作用:廉能够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耻的含义和作用•耻的含义:耻是指人们要有道德感,不做违背社会公德和个人良心的行为。

•耻的作用:耻能够让人们自律自重,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增强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感悟与目标1. 感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要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孝悌是为仁之本

孝悌是为仁之本

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要让世界充满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要从家庭的和谐做起,对人的爱要从爱父母做起。倡导孝悌,维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对于社会和谐仍然有极重要的意义。所以,孝悌为仁之本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编辑:朱锦]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探索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的根本?有子解释说因为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的。当时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这样。整个社会从天子到诸侯、大夫的政治结构,都建立在这种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因此说遵从孝悌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从这一点上看,孝悌在当时是为维护宗法制度服务的;反映在孝悌的具体内容上,就有家长制,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是孝悌的时代内容。
但孝悌又有另一层更根本的意义。孝的基础和本质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孔子在解释丧礼的规定时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脱离父母怀抱,所以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是人情的自然流露。服丧三年的规定正是适应了这种感情需要。其实孔子的意思,并不只限于这幼时的三年。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来到人世之后,一个人从生理上的成熟到心理上的成熟,从生活上的自理到在社会上自立,十余年间都离不开父母的抚养、爱护和教导。正是父母的爱,父母的恩情,成为孝的最深刻的基础。本质上孝是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是对父母的爱护养育之恩的回报,是人间宝贵的真情。这一点是不受时代、地域和文化差异限制的,具有普遍性。只要人类继续生存,家庭仍然存在,就有孝的基础,也连父母都不爱,还何来对人类的爱呢?文章还举出了“仁者爱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说明中国“并非没有人类之爱的传统”。这两句话,都出自孟子,文章把它安到孔子和老子头上了,这且不说。只说这两句话的含义,恰恰不是提倡什么“人类之爱”,而是说爱人要从孝悌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说明对人的爱是有差等,即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的;爱人要从“老吾老”“幼吾幼”开始;首先“老吾老”,然后才有“以及人之老”;首先“幼吾幼”,然后才有“以及人之幼”。由近及远,才能有普遍的爱。当时墨子否定爱有差等,主张“视人之父若视其父,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这似乎有点近于“人类之爱”的意思,可是正是这种主张受到了孟子激烈的批评。历史也已经证明了,墨子的这种主张不合于人之常情,因而不为人们所接受,墨家也终于消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1卷
第 3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I AL OF JXIUNI RST VE I Y
V0 . l No 3 11 . M8 . 01 r .2 1
2 1 年 3月 01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1 ) 3— 19—3 17 6 5 ( 0 1 0 0 2
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
关键词 :c i ) 孝悌 ; ( el) ; 和谐 中 图 分 类 号 :8 0 2 B 2— 5
文献标识码 : A
孑 子 所生 活 的 时 代 ,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春 秋 时 期 。这 L 是
是一个所 谓王纲解纽 、 礼崩乐坏 的时代 。王室衰微 、 诸侯 争霸、 权臣相煎 , 社会变 动相 当剧 烈。在激烈 的社 会变动 面前 , 西周初期建立起来 的以礼乐 为核 心 的社 会政 治制 度和文化制度首 当其冲 , 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 政治失 序 、 伦理道德败坏 , 已经到 了非要 先知先 觉者 作 出思考 和 回 应不可 的地步 。孔 子躬逢 此时 , 担起 寻找重 建秩序 之 承 良药 的历史重任 , 一生 的思考与实践 , 自己身后 两千 用 为 年 的人们奠定 了最 基本 的思想 范围 , 确立 了永 恒 的精 神 探索课题 , 孝悌 就是其 中之 一。孔子 所代 表 的儒 家赋 予
字 由“ ” “ ” 老 和 子 组成 , 意谓 子 能 承其 亲 , 能顺 其 意 。 并 当子女的爱老 、 老 、 老 , 敬 养 这叫孝 。《 说文 解字新 订》 中 解 释“ ” “ 兄弟 也 。从 心弟 声。经 典通 用弟 。 兄 悌 :善 ” 是 哥哥 , 尤其 是老 大 , 弟 要尊 重兄 长 , 至 侍奉 兄 长 。 弟 甚 当然 , 要 处 理 好 与 其 他 兄 弟 姊 妹 之 间 的关 系 , 叫 还 这 “ ” 悌 。儿子爱父亲 , 弟敬兄长 , 弟 这都是人 与生俱来 的真 性情 ,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孟子 日 :仁之实 , “ 事亲是 也 ; 之 实 , 兄 是 也 ; 之 实 , 斯 二 者 弗 去 是 也 。 义 从 智 知 ” ( 孟子译注 ・ 《 离娄上》 孟子认 为孝悌是仁义 的实质 , ) 而 个睿 智之人是 不会 丢弃孝 悌 的。所 谓 “ , 心也 ” 仁 人 。 仁者“ 爱人 ” 仁 就是 爱人 之心 , 孝弟 也 者 , 为 仁之 , 而“ 其 本与” 孝悌 即爱人的核心 。 , 孔子为代表 的儒家认为 : 要挽救社会之危 局 , 必须从 人性和人心处救起 。拯救 人心就 需提 倡仁 爱 , 而仁 爱又 必 须从 自己的身边 做起 。君子要 培养 自己的道德 情操 , 就必须从 培养 自己的孝悌之情感做起 。从 而在此 基础上 确立 自己面向崇高的人生 目标 , 以至治国。 2 孝悌 于齐家。“ ” . 孝 是理 念 , 它的外化 方式 之一 就
孝 悌 独 特 的 内涵 、 用 性 与 实 践性 。 功 孟子说过 : 夫仁 , 之尊 爵也 , “ 天 人之安宅也 。莫之 御 而不仁 , 不智也 。 …仁是天最尊贵 的爵位 , 是 ” 是人最安逸
的住宅 。没有人来阻挡你 , 你却不 仁 , 这是愚蠢 。而“ 仁” 的基础就是孝悌 , 即有 “ 忍 之 心 ” 不 。 孝 悌 的 功 用 性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 内涵丰富 , 仁 , 耐人 寻味。儒 家

认为一 切德 目都 发于 仁 , 而诸 德 目中, 悌才 真正 是行 孝 “ 的根本 。“ 为人 也孝 弟 , 好犯 上 者 , 仁” 其 而 鲜矣 ; 不好 犯上 , 而好作 乱 者 , 之有 也 。君 子 务 本 , 立 而道 生。 未 本
孝 弟 也者 , 为 仁 之 本 与 其 意思是 : 敬父母 , 从兄 孝 顺 长 , 冒犯 上 层 统 治 者 , 样 的人 是 很 少 见 的 。不 冒犯 上 而 这 级而 作 乱 造 反 的 人 , 从 来 没 有 过 的 。君 子 专 心 致 力 于 是 根本职责 , 础建 立 了 , 基 做人 治 国 的原 则也 就 有 了。看 来, 孝敬父母 , 顺从兄长是 “ ” 仁 的标 准啊 !《 语译 注 ・ 论 学而》 中有若 的这一段话 , 鲜明概括 了孝悌于 己、 于家 、 于 国的 功 用 。 1孝悌 于修 身。孔 子于君子最低 的且是 最高 的标 准 . 是成就“ 志士仁人” 。据杨伯 峻先 生统 计 ,仁 ” 论语》 “ 在《 中出 现 了 19次 , 项 有 三 : 孔 子 的 道 德 标 准 ” “ 0 义 “ ; 仁 人” “ ‘ … 。“ 是一个君 子毕生 的最 高追求 , 仁 ;同 人 仁” “ 以为己任 , 不亦重乎? ( 论语译 注 ・ ”《 泰伯 》 克 制私欲恢 ) 复礼 治体 现“ 德 , 克 己复礼 为仁 ” 《 仁” “ ( 论语 译 注 ・ 颜 渊》 。“ ” ) 仁 可以具体 而微 到 日常生 活 中出 门前得 体 的 装扮 , 出门如见大宾”,《 “ ( 论语译 注 ・ 渊》 ; 可 以悲 颜 )也 壮如舍弃生命才能成就仁 德 , 有杀身 以成仁 ” 《 “ 。( 论语 译注 ・ 卫灵公》 。这一切能 否实践 , ) 只在 一己之念 , 我 “ 欲仁 , 仁至矣。 ( 论语 译注 ・ 斯 ”《 述而 》 。总之 , 仁” ) “ 就 是“ 爱人 ” 《 ( 论语译注 - 渊》 。 “ 颜 ) 爱人 ” 首先 应从 孝悌
承《 语》 悌 促社 会 和 谐 论 孝
李聪 亮
摘 要: 礼仪是人 类为 了维 系社会的正常生 活秩序 而需要共 同道德修 养。传统礼 仪 中有 家礼 , 而家礼 中又 以父子之礼和 兄弟之礼 为 重, c i ) 凸显 出孝 《 el) 即 与 悌 这 种 家庭 之 礼 的 重 要 与 可 贵 。 现 代 人 懂 得 孝 悌 不仅 是 承 继 中华礼 仪 文 明 , 是 使 “ 之 用 , 为 贵 ” 中 更 礼 和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