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处世之道读后感(一)处世之道是每一个人都要接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际关系呢?听了于丹教授精彩而生动的演讲后得知。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是处世之道其中的关键。
意思是:一件事没做好和把一件事做过头了是一样的。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应该有原则的尺寸。
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要把握原则的分寸。
好坏之分要看在什么时候,还要看做的时候要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
如今的人很爱怨天尤人,更懂得以德抱怨。
孔子是不提倡“以德抱怨”的,他提倡的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以德抱怨会导致恶性循环,也会是人生的一种浪费。
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留在应该使用的地方。
譬如,环保的浪费并不能意味着心灵的不荒芜,环境的改变不意味着心灵的改变。
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是我们面对一件事可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
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欺骗。
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原则和尺度。
在孔子心中的“好”则是“过犹不及”。
如,对领导忠诚且热爱,对朋友将心比心,甚至两肋插刀。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学关系。
可见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今天的社会随物质的发展人际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头疼,那么什么叫好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于丹教授又讲到,心理学上有种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强行的控制。
英国一名心理学女博士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
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保有。
这其实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工作?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篇一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处世之道读后感

处世之道读后感处世之叙读后感(一)处世之叙是每个人皆要接触的,这么咱们若何来面临人际闭系呢?听了于丹传授粗彩而熟动的演讲后失知。
孔子以为“矫枉过正”是处世之叙此中的要害。
意义是:一件事出作孬战把一件事作过甚了是同样的。
面临本人亲热的人应该有本则的尺寸。
办事的规定、作人的端方,作事的本则要掌握本则的分寸。
优劣之分要看正在何时,借要看作的时分要掌握一种甚么样的尺度。
现在的人很爱任劳任怨,更懂失以德埋怨。
孔子是没有倡导“以德埋怨”的,他倡导的是以曲埋怨,也便是用本人的耿直来面临那所有。
以德埋怨会招致恶性轮回,也会是人熟的一种华侈。
人熟无限,熟也有崖,咱们应该把无限的感情留正在应该运用之处。
譬如,环保的华侈其实不能象征着口灵的没有荒芜,环境的扭转不料味着口灵的扭转。
疾速的作没判断,选择本人最有价值的方法是咱们面临一件事否防止口灵资源的华侈。
正人兴许不克不及防止戕害,然而不克不及被本人所坑骗。
孔子通知咱们人的止为必然要有分寸、本则战尺度。
正在孔子口外的“孬”则是“矫枉过正”。
如,对指导虔诚且酷爱,对伴侣将口比口,甚至二肋插刀。
子曰:“事君数,斯宠矣;伴侣数,斯疏矣。
”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教闭系。
否睹最得当的间隔是彼此互没有戕害,又能连结和煦。
昨天的社会随物资的开展人际闭系也逐步庞大起去,孬伴侣之间的闭系也更为头痛,这么甚么鸣孬伴侣?“奸告而擅叙之,不成则行,不成则行,无自宠焉。
”于丹传授又讲到,心思教上有种界定为“非爱止为”,便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弱止的节制。
英国一位心思教父专士正在书模板外写到:“那个世界上的一切爱皆以聚折为终极的目标。
一切的爱各人皆念最初到一同。
那世界上只要一种爱以别离为目标,这便是怙恃对孩子的爱。
”以是咱们要大白间隔战自力是对人格的尊敬,最亲热的人之间也保有。
那其真也是一种仁爱之口。
这么正在现真糊口外若何看待事情?子曰:“没有正在其位,没有谋其政”。
也便是,正在甚么位置湿甚么事,作孬本人的事,不消来操口另外工作。
处世之道 处世人生_人生感悟

处世之道处世人生_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起起落落,喜怒哀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处世,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而这种处世之道,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和修养。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宽容。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
但是宽容和包容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
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
胸怀和大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坚韧。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坚韧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态度,能
够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勇敢。
再次,我们需要学会感恩。
人生中有太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无论是家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感恩能
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让我们更加知足常乐。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成长。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只有不断成长,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处世之道,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智慧。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人生的旅程中,学会这种处世之道,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15篇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15篇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1(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
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
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
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
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
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
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
(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
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
(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曾国藩家书处世篇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处世篇读后感读完曾国藩家书的处世篇,我就像被一个老祖宗拉着上了一堂超级实用的人生课。
曾国藩这家伙啊,在处世方面真的是有一套。
他那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小心翼翼又透着大智慧的感觉。
就像他在官场里混,那可是如履薄冰,但又能稳稳当当的。
他老跟家里人念叨什么“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我就想啊,这官场肯定是个超级复杂的大染缸,他得有多强的定力才能坚持住自己的原则。
不过这也让我明白了,在咱们生活里遇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比如工作里碰到难缠的同事或者上司给你使绊子,你就得坚忍,不能一下子就炸毛了。
要是像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那肯定到处得罪人,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还有他说的待人要“敬”和“恕”。
这俩字看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敬”就是尊重别人呗,不管这人是比你地位高还是低。
就好比你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小领导就对下属吆五喝六的,也不能因为自己有点小本事就瞧不上那些看起来不如你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值得被尊重。
“恕”呢,就是宽恕。
这可太难了,谁要是踩了我一脚,我心里第一反应肯定是想怼回去。
但曾国藩就告诉我们,得大度点,得饶人处且饶人。
要是成天揪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自己心里也不痛快,还容易结仇。
生活里那些爱记仇的人,看起来整天苦大仇深的,一点都不招人喜欢。
他在书信里还老是强调要低调。
这可真是金玉良言啊。
现在好多人有点小成绩就恨不得敲锣打鼓昭告天下。
曾国藩就不一样,他觉得人要收敛锋芒。
这就好比你手里有把宝剑,你不能老是拿出来晃悠,晃悠多了,说不定哪天就伤到自己了。
而且啊,太张扬容易招人嫉妒,嫉妒这东西可不得了,就像个小恶魔,能在你背后搞出好多小动作来。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在想,曾国藩的这些处世之道放在现在这个社会,有些地方是不是得变一变。
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但大部分的道理还是通用的。
就像他说的那些为人的基本品德,尊重、宽容、低调,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做人的闪光点。
读了这处世篇,我感觉就像给自己的处世准则来了一次大检修。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也是人在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社会中遇到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时,我们应保持怎样的心态?当我们和我们的亲朋好友相处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呢?《论语》这部书交给我们如何处世、做人的方法和原则。
有事我们在主观上对一些事做出判断,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好还是坏。
但对一些事的判定不能简单地以该不该、好不好来区分,更要顾及做事的方法和它带来的后果。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特别强调了做事的分寸,‘‘过’’、“不及”都会影响做事的效果。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这句话让我们一听有些惊奇,有些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其实不然,孔子这是在告诉我们处世的分寸。
孔子不赞成以怨抱怨。
如果人人都用怨去应对另一种不道德,那么社会将成为矛盾恶性循环,永无休止的世界。
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恩德去面对那些不道德,也是不可取的。
其实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有用的地方,避免精神资源的浪费。
现在的社会中有许多人会有一些疑惑: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关爱的无微不至,却常常招来孩子们的烦感;亲密无间的朋友常常做出让彼此伤心的事来;下级费尽心思去讨好上级,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做好呢?孔子的回答是“过”、“不及”,即论语中提到的“过犹不及”。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说:对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屈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被疏远。
不只是君臣、朋友,家人、恋人之间也是这样。
在一部电视剧中有两句台词正好印证上述,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恋爱时发生很大的矛盾,这时有人女主人公分析:所有人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你们用情都太深了。
后来男女主人公结婚后又产生了矛盾,又有人给女主人公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着一切,就是因为你们彼此太信任了。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精选19篇)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精选19篇)论语处世之道篇1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当前人的心灵环境荒芜,自身生命能量浪费,物质繁荣了,但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
怎样才能避免心灵资源浪费呢?就是面对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方式。
宰我问孔子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特别仁义人掉入井中,你会跟着跳下去吗?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也许不能避免许多伤害了,可以被别人欺骗了, 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可冲动、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没有效率傻事。
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是因为“过犹不及”。
你去工作,面对领导,要忠诚,要热爱领导,这没有错;面对朋友要将心比心,甚至是两肋叉刀的,也没有错;但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待朋友,要有分寸吗?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一)
处世之道是每一个人都要接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际关
系呢?听了于丹教授精彩而生动的演讲后得知。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是处世之道其中的关键。
意思是:一件事没做好和把一件事做过头了是一样的。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应该有原则的尺寸。
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要把握原则的分寸。
好坏之分要看在什么时候,还要看做的时候要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
如今的人很爱怨天尤人,更懂得以德抱怨。
孔子是不提倡“以
德抱怨”的,他提倡的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以德抱怨会导致恶性循环,也会是人生的一种浪费。
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留在应该使用的地方。
譬如,环保的浪费并不能意味着心灵的不荒芜,环境的改变不意味着心灵的改变。
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是我们面对一件事可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
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欺骗。
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原则和尺度。
在孔子心中的“好”则是“过犹不及”。
如,对领导忠诚且热爱,对朋友将心比心,甚至两肋插刀。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学关系。
可见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今天的社会随物质的发展人际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头疼,那么什么叫好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
于丹教授又讲到,心理学上有种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强行的控制。
英国一名心理学女博士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
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保有。
这其实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工作?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
别锦上添花,要知道这个环节是雪中送炭。
而这些从积极的态度看会更有价值。
孔子以:“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告诉我们在其位怎么谋政。
简单说来处世之道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并把握尺度,否则将“过犹不及”。
而对于言行的适度。
孔子鼓励:积极的做好每一件事,说话则要谨慎。
慎与言也是一个分寸,因为豁从口出,言多必失。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时一切皆成定局。
“人无远虑,必有近乎”、“先行其言则后从之”不仅是孔子告诉弟子的,而且也是告诉我们的。
所以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处世之道懂礼节也尤为重要。
孔子看来礼节更重要的是往往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他就那样做。
他不仅对高官很尊敬而且对弱视群体也很尊重。
孔子不愧为圣人,同时圣人言谈举止也是那么的朴素。
而君子:修炼自己自然帮助别人,即“修己以敬”。
《论语》在这个环节告诉我们首位是修自身,而不是安天下,让自己修炼好是对家国
的第一前提。
一切由修身养性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我将继续修身养性。
处世之道读后感(二)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社会的学子们,我们需要有作为,但有作为只是一个向征性的目标,只有走好其下的一步步才是关键,这就是要如何融入你的环境。
否则会让自己全身皆贴满“烦恼”两字,甚至会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
再者,心灵的自由,是你紧张工作之后最大的快乐——假如在这个时刻,你能走进老子的人生哲学之中,一定会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在社会中,难免会有一些为了想表现自己,而没去考虑自身的
能力,事事一揽无余,结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延迟了生产等等局面,让人对你产生某种看法,尤其在今后很难让人相信你。
因此,孔子在书中把此当重点之一提出。
他提出凡事要量力而行,在每个成长阶段你都要去总结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因为人存在太多的缺点,和未发掘出来的潜在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的去弥补缺点,发现优点,然后通过再学习,再提升,这样才会让你的能力和技术层层递近。
尤其是在这信息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你就必须抱着学无此境这颗明珠,在社会中力争上游。
另外,复杂的社会当然也有复杂的人群,但是你必须要做你自己。
在此同时也要学会包容。
因为智慧艺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美德,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
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
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
宽容是人类文明的唯一考核标准。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古人以此作为治国之道,表明宽容在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宽容,是自我思想品质的一种进步,也是自身修养,处世素质与处世方式的一种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当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或解决时,你不妨用宽容去试一下,或许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生活中,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
所以,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用犀利在目光观望长远的目标,用那雄壮的翅膀拍击长空,追求自己的目标,用锋利的爪子抓住每个机会,用尖锐的叫声呼唤胜得的到来。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
在这次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并无多少感触。
我只想纠正一下同学对“多闻多见,慎言慎行”的误区和对“花未开月未圆的理解。
”多闻多见,慎言慎行“中的”慎言“多数同学误以为是”少说话“。
其实不然,慎言是小心说话而并不是少说话的意思。
既然是小心说话,那你怎么会理解为少说话呢!在老师向一同学提问时,一同学滔滔不绝,我只记得”少说话“这几个字。
中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是需要我们继承,但是需要我们年轻人正确的继承。
其实说话并不在多或少,而是在于你会不会说。
倘若会说的让他讲上半天,听者都听得津津乐道,受益非浅;不会的啊,半句都嫌多。
在人与人之间,你认为少说话好吗?放眼望去,凡有成就的人士,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
众所周知的企业家、外交家。
如宴子,无非是个个子矮小不起眼的人,却因为他能说会道,倍受君王重视;周恩来,一个令人敬佩的伟大人物,他用他独特的外交魄力令中华民族立林于国际之间,还不是他的辞令让人折服,所以,我想提醒各位,不要再认为”少说话就是好“沉默,这是不会说话的人所采用的消极行为。
这样只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变成一个”闷葫芦“,到关键时刻,想说却说不出口了。
所以,不管是你,还是我都要学会说话。
”花未开月未圆“,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词,都会有伤感、留有遗憾的感觉。
但我却认为这是美好的,试想”花未开全月为圆“再发展下去就是件美事。
花含苞待放,月即将圆的过程不是花和月最美的时刻吗?同里,在人与人相处也是一样的,保持距离才会美,才会长久。
你我两是关系再好,并不一定密不可分,行影不离。
否则,会彼此产生依赖感,失去自我,会让彼此的缺点暴露无疑。
朋友之间要包含彼此的缺点不是吗?对,没有错。
但如果同时发生情绪的话,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啊。
即使事后风平浪静了,但总会留有隔阂的。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距离产生美,遗憾才会珍惜。
有时,只需在旁边,看着就好。
在有难时,给予对方帮助;为对方的幸福开心而幸福开心。
以上是本人观看于丹教授《处世之道》之有感,纯属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