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3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以下是《弟子规》的几篇读后感。
篇一、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
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 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
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篇二、弟子规读后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
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
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样定,起笔很重要。
在那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
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
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资料和文字的理解具有必须的难度。
可是“书读千遍,其意自见”经过教师、家长的.指导,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我受益不浅。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
回想以前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们帮忙我,鼓励我的情景;教师辅导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阵激动。
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此刻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比如每一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教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忙……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我的心境也就好多了。
同时,我也要时刻地提醒自我,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教师,孝顺自我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我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蒸蒸日上的。
《弟子规》读后感2谈到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们总不会忘记强调,是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可贵的生命。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忘了赋予我们生命,无私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爱与关心,是因为他们的悉心照顾,我们才能够在一个优异的环境下茁壮长大。
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书房里的《弟子规》拿来翻了翻。
当我看到“入则孝”的时候,我心里涌起了阵阵好奇与疑惑。
“入则孝”说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顺父母吗?我好奇地查了查资料,果然就是这个意思。
在孔夫子那个年代就开始讲究孝道,对于受到父母的爱越来越浓的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做一些孝顺父母的事了。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精选23篇)《弟子规》读后感篇1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本,有励志向学、劝人向善的《三字经》,有教人做人与感恩的《弟子规》等等。
每本都是各朝代的名人之著。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书中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每天只是摇头晃脑地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地,我领悟到了其中的含义,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的主要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马上回答,不能慢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叫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面去,当我们做错事情,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从这里我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
我常拿这些规矩来反省自己的言行。
以前父母要我帮忙做一些家务或额外出一些题给我做时,我不是推托就是不理或是顶嘴,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非常后悔。
是啊,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我实践知识,教我如何独立,教我如何做人;这是父母在课外时间辅导我学习,给我灌输理论知识,让我头脑更加丰富。
而我不但不感谢父母,反而做出上述之举,我这种行为就是不孝的.行为,就是没有细心感受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付出,缺少了感恩的心。
现在,无论在哪里,我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具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学校,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帮助别人,遵守校纪校规,遇到同学之间打架现象,我会马上上前去制止;在家里,我常常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辅导我学习,我很乐意地接受。
例如:有一次我父母都外出,我一个人在家,等他们回来时,我已经将热乎乎的饭菜端到了桌上,父母见了都夸我长大了,会体贴人了;在外面,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会主动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0篇)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0篇)《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0篇)《弟子规》读后感1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
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
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
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
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2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
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
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
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
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
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
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
读《弟子规》有感(精选15篇)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精选15篇)读《弟子规》有感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传来,原来是小学的学弟学妹们在背通《弟子规》呢!真巧,我们的经典诵读也在温习《弟子规》。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改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
它教会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百善孝当先”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
的确,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么你就永远不会成为有品质的人。
《弟子规》的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孝。
我在家里就经常和父母发脾气。
有一次,我在家里玩电脑。
妈妈来叫我吃饭,大概是因为正入迷的缘故,我就特别想继续玩下去,我顺口就接到:“马上,马上,一会就来!”过了三四分钟,妈妈又叫我去吃饭,我因贪玩就又说:“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钟。
”就这样我一直推了十几二十分钟,都没去吃饭。
老妈终于发火了,冲过来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了过去。
当初我还很反感妈妈。
可后来一想,妈妈也是为了我好嘛,何况是自己不对嘛。
《弟子规》中不是教导我们要“父母呼,应勿缓”嘛!自从读了《弟子规》后,便打算按照弟子规的规范来要求我自己。
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个问题,《弟子规》上说:“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顺父母,和其他人友爱相处,等做到这几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就要学习。
可是现在呢?两种规范倒了过来,子女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等学习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再来尽孝道。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现在做的和《弟子规》上的规范有了很大的出入。
这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
但《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内容,能让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读《弟子规》有感2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古籍倍出,就算是泛泛之辈也能列举一二。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通用6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读后感篇1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
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
今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先《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
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俭,宽容很多,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
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
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
”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
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
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
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
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今日,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
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当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
”反思我自我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
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此刻,我已经认识到了自我的缺点。
《弟子规》读后感篇2又到读书时间,我们拿出了《弟子规》大声地朗读了起来:“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我读到这句时,妈妈的呼唤声犹在耳边。
每天妈妈都在我耳边叫“快点起床了,不然会迟到了”“快点吃吧,不要再说话了”“快出来吧,你已洗澡快半个小时了”……我一听妈妈这些话就觉得厌烦,经常爱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妈妈经常生气。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篇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
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
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
“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
“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
“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篇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
《弟子规》及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
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人人发了一本《弟子规》,听老师说,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教诲而编成了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自从老师发下这本书,我就天天读,读完以后,妈妈说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为我在路上看见垃圾就会自觉捡起来,看见有人摔倒了,我会把他扶起来;在家里,妈妈让我帮忙拿东西,我就会赶快去拿,以前我没学《弟子规》的时候,在路上见到垃圾我踢来踢去,也不听妈妈的话,我现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错了。
读《弟子规》的感悟(精选25篇)

读《弟子规》的感悟(精选25篇)读《弟子规》的感悟(精选2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经历的人和事不同而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就可以把它们都记录在文章里。
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弟子规》的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弟子规》的感悟篇1读《弟子规》,感悟人生记得小时候,老师天天要我们背《弟子规》。
一进我们的教室,就能听到孩子们在咿咿呀呀地背《弟子规》。
当初,我不知道它其中有什么意思,只是一味地背呀背。
因为如果背不下来的话,是要挨板子的,因此也不管是什么意思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翻开《弟子规》,已经能看懂个别句子,并且能接受到他传给人的信息,还知道了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道理了,有了《弟子规》给我的启迪,使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家人都说我是好孩子,《弟子规》使我受益不浅.。
又过了几年,我再次打开《弟子规》的时候,深思其中的问题,发现《弟子规》不光是儿童的启蒙读物,更是人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人生十字路口的指南针。
它是做事之基,做人之本。
它在孩子小时候,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长大后教会他如何辨别是非对错,使他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
他教会人们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是它要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在人生路上更是如此。
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就像《弟子规》中的谨信,亲仁,不能不安好心。
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就难被社会所接受。
然而,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首先要做到《弟子规》中的这几点,由此可见《弟子规》对人的影响极大。
读《弟子规》的感悟篇2如果有人问我,《弟子规》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弟子规》正如这春天里的一条路,沿途都是沁人心脾随手可采撷的花朵,而每次读《弟子规》,都将是一次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生命之旅。
曾几何时,我们都伫立路口,遥望千年的岁月,而心灵仿佛无所适从。
而今,踏上这条心灵的归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字——“首孝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
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后感3篇,欢迎借鉴参考。
《弟子规》读后感一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
《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
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
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
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
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
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
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读后感二
最近,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其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
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
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
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
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
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
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
虽然也有品德课、政治课,却只是背书、考试,过后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
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
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
说。
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
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这个总的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的。
机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识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因为他们无法做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我们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机器人呢?还是要教育一群人?
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
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
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弟子规》读后感三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
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
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
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长幼有序尊卑各异。
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
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
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
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
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
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的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我们的价值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拜金,趋权附势等不良风气渐长。
儒家思想左右华人2000余年,当我们重新捡起他时会重骨子里透出一股子亲和力。
不够让大学生来背诵《弟子规》实属多余,对经典的背诵给该是自发的背诵能引起自己共鸣的。
这次的《弟子规》品读活动最大的意义应是同学们在拜读之后会自发的去阅读其他传统作品。
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品读与自身环境的辨别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弟子规。
》中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故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鲁迅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