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论语》这部“东方的圣经”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反映了孔子这个大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也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孔子倡导的处世之道是以“仁”和“礼”为基础的。“仁”在《论语》中是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在孔子看来,“仁”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君子的标志,真正的仁人君子不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背弃“仁”;“礼”则是孔子毕生所要追求的目标,在那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并用自己的一生一以贯之。具体说来,《论语》中的处世之道又可以分为忠恕、中庸、察人、安分守己等几个方面。

一、忠恕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仁”思想在处事原则范畴内的体现,最经典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矛盾的产生就是因为“己所不欲,施之于人”,归根到底,我们和圣人相比缺少的就是那一颗忠恕之心。太过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使我们的生活浮躁不堪,如能固守本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去强迫别人,社会将会更加祥和。“人不知而不愠”也反映了《论语》中“恕”的思想,这种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此外,《论语》一再强调“忠”的重要性: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之,而犯之。’”(《宪问》)第一句强调团结忠信的重要,第二句说为政要勤俭尽责,第三句教导子路事君要不欺骗他却可以直言进谏冒犯他,其实也是忠君的体现。细细品来,这些言论的初衷虽然是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为政,却也可以作为我们处世的准绳。工作与生活要接君子远小人,对待工作要认真尽责,处理自己与上级之间的关系时也要忠于自己、敢于发声。这些都是《论语》“忠”的思想教给我们的。

二、中庸

《论语》教给我们的第二个处世之道是中庸。在《雍也》中孔子发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感叹,说明中庸这种生活方式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和谐状态。整部《论语》中“中庸”一词只出现了这一次,但是孔子的思想却一直以此为指导。有名的“过犹不及”即对中庸之道做的最好的诠释,中庸可以说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唯有达到中庸,才能取得和谐。

《子路》中孔子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那么什么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目标呢?那便是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赢得真正的尊重。做人当如此!仅凭一己豪气干云极力追求某事很容易用力过度,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用一颗淡泊的心去面对世事,平淡至极,反能得到最绚烂的美丽。

三、察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孔子在《学而》头一句告诉我们要懂得宽恕:“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们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后一句又告诉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因为只有了解一个人才能知道能否与之交游,知道一个人的品行才能辨别他的是非邪正,《学而》首尾呼应,也让我们知道了

察人的重要性。

樊迟问智,孔子回答说“知人”,又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真是精辟。智慧的关键就在于“知人”,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处世乃至为政的最高境界。从大的方面来说,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深察人性就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有意与正人君子交往,选择益友,远离损友,这样才能使自身不断得到提高。政治也是这样,任用贤能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发生,《论语》“举直错诸枉”的建议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交流工具的多样化使得我们接触的人圈子有所扩大,也使我们能够更快的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这个时候察人就变得十分重要。辨别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心,可不可以从对方身上相互汲取养分是成为朋友之前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取经,踏实走好这一步。

四、守己

安分守己是“礼”思想的体现,也是“仁”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雍也》中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是“先难而后获”的忠实诠释,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情怀是从《论语》中一脉相承,继而流淌在文人的血液中的。我们要成为正直高尚的人,必须要做到安分守己,保持自己的本心。

《论语》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对于从政者,安分守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周而不比”(《为政》);对于普通民众,安分守己是“富而无骄”、“贫而无怨”(《宪问》)。我们现在看来,一个人目标层次不同,对于自己的要求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但是不管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做一个好人,遵从自己的“本心”都是最基本的。在一个组织中要有团队意识,不结党营私;作为一个个人要有强大的内心,明确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进,做一个成功的人。

《论语》的智慧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奋斗的动力。它虽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带着古朴的香气,却不是毫无变通的老古董。它教给我们的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到不同的感悟,获取相应的能量。我们要学会其中的处世之道,吸收其中的正能量,做一个温暖、幸福的人。

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弟子、朋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0.《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选修《论语选读》交友之道

选修《论语选读》交友之道测试题 2019.9 1,人生中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份情思……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请以“等”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说服(shuì) 鸟瞰(kàn) 脍炙人口(kuài) 一丘之貉(hé) B.绯闻(fēi) 皈依(ɡuī) 虎视眈眈(dān) 好高骛远(wù) C.弹劾(hé) 内讧(hòng) 煊赫一时(xuǎn) 戛然而止(ɡá) D.恪守(kè) 酗酒(xiōng) 耳濡目染(rú) 繁文缛节(r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B.美国认为俄罗斯没有兑现从格鲁吉亚撤军的承诺,但是在如何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美欧却同床异梦,各有打算。 C.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打破100米世界记录的消息传回国内,牙买加十室九空,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庆祝。 D.有识人士指出,近日在纽约.米兰和巴黎上演的美轮美奂时装秀与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风暴气氛不和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省在对口支援四川松潘重建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灾区群众负责,

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合理规划,科学重建。 B.近日,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深爱他的祖国,决定辞职是为了避免不使国家发生分裂。 C.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D.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全世界的好评,但你可知道,赛事的运行和服务等工作都凝结着志愿者们辛勤的劳动成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赏心悦目的,是旭日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梦幻的烟月下,班驳的树影中,! 探不完的深宅奇景,品不够的千古神韵。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 ①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②令人陶醉的,是正午的艳阳放射出道道金辉 ③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④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⑤心驰神曳的,是脉脉的斜辉将祖屋分明的棱角慢慢隐去 A.③⑤④②① B.①②⑤④③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⑤①③ 6,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央浼/分娩溺爱/匿名剽窃/虚无缥缈 B.栖息/敧侧契约/楔子潜力/扭转乾坤 C.倩影/天堑俏皮/峭拔怯弱/扶老挈幼 D.钟磬/磐石诺言/偌大朔方/追本溯源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自我小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为人móu() 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 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 (2)《论语》是___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的__________的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逾矩.() (3)人不堪.其忧() (4)不舍.昼夜() 6.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9.选文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论语》与为人处世

贵州民族大学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与为人处世 目录 《论语》与为人处世 (1) 一、内容概述 (2) 二、理论与方法 (2)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2) (一) 《论语》与交友 (2) (二) 《论语》与处世 (3) 结语 (4) 引用文献 (5)

一、内容概述 《论语》作为中华经典,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论语》是一本指导人,教育人,精华多余糟粕的人生指南。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领悟,同一本指南,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道理。 二、理论与方法 阅读《论语》译注本,结合维基百科,以及百家讲坛来和间接与孔老夫子面对面的交谈,透过文字,来聆听他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解读这本中华经典。 《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此篇笔记,从人生,处世,和交友三个方面谈谈从论语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一)《论语》与交友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朋友,无论是所谓的好人还是坏人,都会有朋友。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一种是因为兴或趣爱好相投,有共同的生活或者处世理念,在一起像镜子一样,相处的时候好像在观察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是朋友之间的敬仰和敬佩,人总归是不完整的,朋友就像是互相不同的两个半圆,成为朋友就完整了,互相的学习和模仿,使其之间能够更趋于完整。 论语当中写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孔老先生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咱们有朋友,还不止一个,当然也会不止一类,归纳来说有两类,益友和损友,六种,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友直,就是说这种朋友正直,勇敢,刚正不阿,充满正气和大义凛然。这种朋友在你怯懦,胆怯,害怕的时候能够激起你的勇气,让你勇敢,果断的做出行为和决定。这是一种好朋友。 所谓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人生在世,谁人能够不犯错。不难发现的,无论是过分的苛责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如社会,和家人乃至朋友的宽容来的有力和持久。所以,宽容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深沉的美德,存在于人世间,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与朋友之间。只有,有了宽容,感情才能持久。有的人说,宽容是否会让我们更堕落,更放纵自己,更加的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都是有一颗向善的心,朋友的行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之间的反差,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来弥补。又像向导一样,指引我们向前,美好的向前。所以,有一个宽容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1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1.15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 :巴结,奉承,谄媚。 何如: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如切如磋(cuō) ,如琢如磨:引申为朋友互相讨论、研修的意思。这句出自 《诗经· 卫风· 淇奥》 。切,指把骨头加工成器物。磋,加工象牙,使其更圆 滑。琢,雕刻玉石。磨,磨制加工石头使其更细致。 与:同“欤”。 【大意】 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 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 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 《 “ 诗 经》说,‘要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 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 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 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 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 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政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

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交友之道2.10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以:根据,动机,原因。一说,“以”通“与”,意为结交朋友。 由:经由。 焉:表疑问的代词,何处,哪里。 廋(sōu) :隐藏,隐瞒,可以理解为掩盖。 【大意】 孔子说:“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做事达到目的所用的方法,考察他 安心于做什么。这样,这个人怎么能掩盖得了他的真面目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 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 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八佾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 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 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 问题。 里仁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 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10 论语十二章 拼音版

论l ún 语y ǔ十sh í二èr 章zh āng 子z ǐ 曰yu ē:“学xu é 而ér 时sh í 习x í 之zh ī,不b ù 亦y ì 说yu è 乎h ū?有y ǒu 朋p éng 自z ì 远yu ǎn 方f āng 来l ái ,不b ù 亦y ì 乐l è 乎h ū?人r én 不b ù 知zh ī 而ér 不b ù 愠y ùn ,不b ù 亦y ì 君j ūn 子z ǐ 乎h ū?”《学xu é 而ér 》 曾z ēng 子z ǐ 曰yu ē:“吾w ú 日r ì 三s ān 省x ǐng 吾w ú 身sh ēn :为w èi 人r én 谋m óu 而ér 不b ù 忠zh ōng 乎h ū?与y ǔ 朋p éng 友y ǒu 交ji āo 而ér 不b ù 信x ìn 乎h ū?传chu án 不b ù 习x í 乎h ū?”《学xu é 而ér 》 子z ǐ 曰yu ē:“吾w ú 十sh í 有y ǒu 五w ǔ 而ér 志zh ì 于y ú 学xu é,三s ān 十sh í 而ér 立l ì,四 s ì十sh í 而ér 不b ù 惑hu ò,五w ǔ 十sh í 而ér 知zh ī 天ti ān 命m ìng ,六li ù 十sh í 而ér 耳ěr 顺sh ùn ,七 q ī十sh í 而ér 从c óng 心x īn 所su ǒ 欲y ù,不b ù 逾y ú 矩j ǔ。”《为w éi 政zh èng 》 子z ǐ 曰yu ē:“温w ēn 故g ù 而ér 知zh ī 新x īn ,可k ě 以y ǐ 为w éi 师sh ī 矣y ǐ。”《为w éi 政zh èng 》 子z ǐ 曰yu ē:“学xu é 而ér 不b ù 思s ī 则z é 罔w ǎng ,思s ī 而ér 不b ù 学xu é 则z é 殆d ài 。”《为w éi 政zh èng 》 子z ǐ 曰yu ē:“贤xi án 哉z āi ,回hu í 也y ě!一y ī 箪d ān 食sh í,一y ī 瓢pi áo 饮y ǐn ,在z ài 陋l òu 巷xi àng ,人r én 不b ù 堪k ān 其q í 忧y ōu ,回hu í 也y ě 不b ù 改g ǎi 其q í 乐l è。贤xi án 哉z āi ,回hu í 也y ě!”《雍y ōng 也y ě》 子z ǐ 曰yu ē:“知zh ī 之zh ī 者zh ě 不b ù 如r ú 好h ào 之zh ī 者zh ě,好h ào 之zh ī 者zh ě 不b ù 如r ú 乐l è 之zh ī 者zh ě。”《雍y ōng 也y ě 》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一) 处世之道是每一个人都要接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际关 系呢?听了于丹教授精彩而生动的演讲后得知。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是处世之道其中的关键。意思是:一件事没做好和把一件事做过头了是一样的。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应该有原则的尺寸。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要把握原则的分寸。好坏之分要看在什么时候,还要看做的时候要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 如今的人很爱怨天尤人,更懂得以德抱怨。孔子是不提倡“以 德抱怨”的,他提倡的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以德抱怨会导致恶性循环,也会是人生的一种浪费。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留在应该使用的地方。譬如,环保的浪费并不能意味着心灵的不荒芜,环境的改变不意味着心灵的改变。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是我们面对一件事可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欺骗。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原则和尺度。 在孔子心中的“好”则是“过犹不及”。如,对领导忠诚且热爱,对朋友将心比心,甚至两肋插刀。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学关系。可见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今天的社会随物质的发展人际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头疼,那么什么叫好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于丹教授又讲到,心理学上有种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强行的控制。英国一名心理学女博士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保有。这其实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工作?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别锦上添花,要知道这个环节是雪中送炭。而这些从积极的态度看会更有价值。孔子以:“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告诉我们在其位怎么谋政。简单说来处世之道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并把握尺度,否则将“过犹不及”。而对于言行的适度。孔子鼓励:积极的做好每一件事,说话则要谨慎。慎与言也是一个分寸,因为豁从口出,言多必失。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时一切皆成定局。“人无远虑,必有近乎”、“先行其言则后从之”不仅是孔子告诉弟子的,而且也是告诉我们的。所以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处世之道懂礼节也尤为重要。孔子看来礼节更重要的是往往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他就那样做。他不仅对高官很尊敬而且对弱视群体也很尊重。孔子不愧为圣人,同时圣人言谈举止也是那么的朴素。而君子:修炼自己自然帮助别人,即“修己以敬”。《论语》在这个环节告诉我们首位是修自身,而不是安天下,让自己修炼好是对家国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1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篇一: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

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