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挽歌》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原诗、注释与赏析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原诗、注释与赏析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原诗、注释与赏析【原诗】《拟挽歌①辞三首》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②。
昨暮③同为人,今旦⑤在鬼录⑥。
魂气⑦散何之2,枯形⑨寄空木⑩。
娇儿索(11)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12)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注释】①挽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
②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
意谓生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③昨暮:昨晚。
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
⑤今旦:今晨。
⑥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⑦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
《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
⑧散何之:散归何处。
⑨枯形:枯槁的尸体。
⑩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11)索:寻找。
(12)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翻译】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赏析】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本诗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
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
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
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再无知觉,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
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
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
陶渊明写挽歌

陶渊明写挽歌2008-12-21 15:02一、作家简介陈翔鹤,四川重庆人。
1920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同年专入北京大学。
1922——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
1927年起任教于山东、吉林、河北等地,抗战爆发后到成都,曾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领导,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在阪道上》、《鹰爪李三及其他》等。
建国后,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川西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1954年到京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主编。
后期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创作较少。
本打算将庄子、屈原等十二为古代文化名人写成小说,但仅完成《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小说发表后,影响深广。
二、短篇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赏析: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陶渊明写挽歌》共分四个层次:1、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2、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烦。
3、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媳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笑话。
4、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三、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分析:A、崇尚自然,通脱达观。
陶渊明原本对戒律很严、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因为1、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且博通六经,懂得老庄;2、不许拿富贵骄人的谢灵运入白莲社;3、竟敢同杀人不眨眼的贼头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
陶渊明:挽歌

陶渊明:挽歌导语:《挽歌》作者:陶渊明原文:(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5、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6、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7、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8、山阿:山陵。
赏析:1、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
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属、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
“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
“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
“亦”,也,语气副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
陶渊明写《挽歌》

• 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 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
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 复恋!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 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 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 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 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 之何?鸣呼哀哉!
“饮酒六失”
• “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 财,二者生病,三者斗争,四 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 六者智慧日损。”——《长阿 含经· 善生经第十二》
陶渊明的形象
• 1、崇尚自然,通脱达观 。 • 2、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 。 • 3、不喜亦不惧的生死观背后隐藏 的是对道德沦丧的社会的拒斥。 • 4、表现了忧时伤生、愤世嫉俗的 悲愤情怀。
主题
•
表现了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的高风亮节,正直 狂傲、淡泊高远的人生志向,同时 也借此影射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 存景况,从而曲折地抒写了知识分 子的心声,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批判 精神。
陶渊明写《挽歌》
•
陈翔鹤(1901-1969)现代作 家。重庆人。1923年起,和冯至等 组织“浅草社”、“沉钟社有小说 集《不安定的灵魂》,剧本《落花》 等。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创 作有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1961)、《广陵散》(1962), 在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下,于 1969年4月22日含冤辞世。
陶渊明《挽歌》三首
• •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Fra bibliotek•其二
古诗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翻译赏析

古诗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翻译赏析《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作者为宋朝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前言】《拟挽歌辞三首》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晚年的组诗作品。
诗人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第三首诗是写下葬的情形。
诗人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
全诗艺术构思极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发生的主客观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极其坦然的态度,显示了他极其明彻达观的思想。
【注释】何:何其,多么。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嶕峣:高耸的样子。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指墓穴。
朝:早晨,天亮。
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指皆不免此运。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
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寄身。
山阿:山陵。
【翻译】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已是寒霜九月中。
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赏析】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第三首。
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
“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
“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
文学类文本陶渊明写《挽歌》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苏2023届高三期初)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3届高三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用晚饭的时候,陶渊明看见他儿媳端出两大盘风鸡和糟鱼来。
“嘿,了不起,哪里来的这许多好东西?”陶渊明惊疑而又奇怪地问。
“还不是爹带来的。
两边都是老人家,真是收下不好,不收下也不好。
”这个聪敏的儿媳妇知道,如果公公一不高兴,他是连筷子也都不会去动的,于是她才这样惴惴地解释。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有了孙儿以后,陶渊明对于儿媳的神态不觉已经变得柔和、温存得多了,有时甚至有意去揣摩和投合她的心意。
“总是这样时常地道谢他老人家。
好,有了好菜,我们大家都来喝上几杯。
阿通,你用大碗喝我的菊花酒,我喝糯米酒。
媳妇儿也不能不喝。
只有一个人喝酒就太没意思啦!”陶渊明的这种兴致,显然是为了要投合他儿媳的心意。
三人围着一张矮饭桌,席地坐下。
阿通喝起酒来,正同他种庄稼一样是个能手。
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在晒得黝黑的圆脸上,也不时露出一种开朗的笑容来。
在喝过两杯之后,陶渊明不禁又发起平日爱发的感慨来了。
“干吗爸爸总爱说这些,读书有什么用?你看颜延之叔叔做了一辈子官,到头还不充军似的到始安郡去做个什么太守。
依我看,还是地不哄人,你挖多少锄就能有多少锄的收成!”阿通说罢,大大地喝了一口酒,咂了一咂嘴,又用他粗大的手掌去把嘴唇抹了一下。
“爸爸说话,你好好地听着不好吗?”那个知书识礼的媳妇想制止丈夫的说话。
“不,不。
他说得对,说得很对!颜延之是个好人,就是名利心重,官瘾大了点。
上回他来,还同我吵架呢。
他把自己诗写得不好,归于公务太忙,没有时间去推敲。
其实哪里是这样。
他一天到晚都在同什么庐陵王、豫章公这一些人搞在一起,侍宴啦,陪乘啦,俗务萦心,患得患失,哪还有什么诗情?没有诗情,又哪里来的好诗!他的那几首《五君咏》,还是他官做得不如意的时候写的。
除此之外,可就不大高明啦。
”陶渊明理了理胡须,又满满地干了一杯。
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

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挽歌》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挽歌》其二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挽歌》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
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
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嶕峣:很高的样子。
赏析: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出殡的季节元嘉四年九月,即陶渊明《自祭文》中所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之时,靖节先生作挽歌诗三首,其意应同《自祭文》,算是为自己作的挽歌。
此中分别至为重要,自己真正要面临死亡时的感慨与虚想死亡的游戏之作区别远为明显。
曾端伯曰:“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
”王平甫亦云“九月清霜送陶令”。
前贤所言于此,证据确凿,似无可争论者。
靖节先生六十余载人生悠悠,弥留之际心情自非后生小辈如我所能窥测。
然此诗秉承了先生一贯的清淡与洒脱,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遂决意将此诗看做先生一生归隐田园之余波,并糅合我自身之经历,以我之眼解诗。
算是我眼中的赏析。
此种做法,非独不敢妄自尊大之意,且实是能力不及办此,籍以托辞耳。
最深刻的大悲剧。
我更愿去想象,当靖节先生描摹了死去无知无识,冷眼笑对众生之后,在死亡的侵袭下,生命渐渐溶解,孤独空虚汹涌而至,不免发出“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之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写挽歌》共分四个层次:
1、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
2、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烦。
3、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媳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笑话。
4、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
作品借描写陶渊明晚年上庐山对东林寺法会场景的感悟,及由此触发了一连串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陶渊明写挽歌的创作冲动。
小说特别标举了陶渊明“人生实难,死之如何”的感慨,实际上是在誉美诗人任运委化的生死观,表现对世俗物欲的追求和虚伪生活的蔑视。
作者通过探索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风亮节,正直狂傲、淡泊高远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渊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借此影射当下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景况,从而曲折地抒写了知识分子的心声,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批判精神。
《陶渊明写挽歌》共分四个层次:
1、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
2、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烦。
3、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媳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笑话。
4、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
作品借描写陶渊明晚年上庐山对东林寺法会场景的感悟,及由此触发了一连串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陶渊明写挽歌的创作冲动。
小说特别标举了陶渊明“人生实难,死之如何”的感慨,实际上是在誉美诗人任运委化的生死观,表现对世俗物欲的追求和虚伪生活的蔑视。
作者通过探索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风亮节,正直狂傲、淡泊高远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渊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借此影射当下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景况,从而曲折地抒写了知识分子的心声,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