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1)

合集下载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
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 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 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 现象
缺血-再灌注时的钙超载发生机制
①Na+/Ca2+交换反向转运增强。缺血引起 的细胞内高Na+、高H+、PKC激活可直接或 间接激活Na+/ Ca2+交换蛋白反向转运,将 大量Ca2+运入胞浆; ②生物膜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及肌浆网 膜损伤,可使钙内流增加和向肌浆网转运 减少。
①微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 ②微血管管腔狭窄,阻碍血液灌流; ③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④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
致炎物质,损伤组织细胞。
3 氧自由基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期缺血组织恢复血氧供应的同时也提 供了大量电子受体,使氧自由基在短时间内爆发 性增多。主要途径有:
①内皮细胞源。经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嘌呤类代谢并 释放出大量电子,为分子氧接受后产生活性氧;
②中性粒细胞源。再灌注期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产生 大量氧自由基,称为呼吸爆发;
③线粒体源。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进入细 胞内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 而经4价还原生成的水减少。
3 氧自由基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具有极活泼的反应性,一旦生成可 经其中间代谢产物不断扩展生成新的自由 基,形成连锁反应。 自由基可与磷脂膜、蛋白质、核酸和糖类 物质反应,造成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 破坏。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及防治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麻醉科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 是肝脏 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见于需 要肝断流的肝脏外科手术,如失血 性休克、肝叶切除、肝移植等
我科的研究方向-肠、脑、肝缺血。
一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一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反应性氧中间物的产生和释放:肝脏缺氧期间大量堆积的ATP代谢产物次黄嘌呤和氧发生反应。

产生ROI。

由于ROI在结构上即其外轨道上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特点,因而使ROI具有高度活性和潜在的毒性。

肝脏缺血缺氧期间产生的ROI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损伤细胞:①选择性地损伤相邻分子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②增加信号传递,使嗜中性粒细胞产生趋化性和被激活;③与NO反应产生高度毒性的过氧化物[2]。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证明ROI不仅在再灌注期间明显增加,且可持续24h以上,其产生的量与再灌注损伤呈正相关。

2炎性细胞的聚集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组织中有中性粒细胞在损伤区域大量聚集和黏附,其聚集和黏附能力与白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等表达有关[3-4]。

聚集和黏附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以下机制损伤组织器官:①聚集和黏附的中性粒细胞通过激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释放增加蛋白溶解酶降解细胞外网状结构的所有成分,破坏完整细胞和使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凝血因子失去活性;②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力酶与ROI可以相互作用,ROI通过蛋氨酸氧化使弹力酶的抑制剂21-抗胰蛋白酶失活;③另外ROI又可以由GMP-140等黏附分子调节后,促使粒细胞黏附于微血管内皮。

因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和ROI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了组织结构的损伤。

3血管活性物质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是能够使粒细胞发生黏附作用的重要介质,是由L-精氨酸通过NO合成酶合成的,其突出的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血小板聚集[5-7]。

NO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参与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①NO可与ROI竞争过氧化物歧化酶的介质,形成过氧化氮物,引起血管收缩,形成再灌注损伤中窦状隙血流停滞和无再流的现象;②NO还可通过继发性介质cGMP引起血管扩张,最终引起微循环的淤滞和再灌注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药物预适应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药物预适应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药物预适应研究进展【摘要】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休克复苏期、肝脏手术术中夹闭肝蒂或肝移植中离体供肝缺血后重新再灌注所造成的局部和全身的损伤。

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生成过多、细胞凋亡及炎性细胞因子的激活等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针对损伤机制的药物预适应仍是防止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措施。

目前研究证实有保护作用的主要有: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炎性细胞因子抑制剂、微循环改善药物、能量底物、中药等。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肝脏药物预适应机制细胞因子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是指缺血器官在恢复血供之后细胞损伤更加加重的现象。

Toledo等在1975年首先认识到IR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一重要病理损伤状态,可导致移植肝淤血、进行性血栓形成或(和)器官坏死,导致移植失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才逐渐在肝移植文献中应用。

肝脏缺血再灌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可分为热缺血和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叶切除、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毒性肝损害、静脉阻塞性疾病和Budd-Chiari综合征等普遍相关;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发生在器官移植前的冷保存过程中,其病理表现和发病机制与热HIRI相似。

在肝脏热IR损伤中,通常将再灌注后2 h内称为早期,以氧化应激(oxidant stress)和释放反应性氧物质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为特征,再灌注后6~48 h为损伤晚期,是中性白细胞聚集介导的炎症紊乱过程,同时也通过释放反应性氧物质损伤肝细胞,另外中性白细胞激活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肝素酶、胶原酶和水化酶都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

目前,对HIRI的机制和药物保护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肝脏热缺血再灌损伤的进展做一综述。

1 肝脏缺血再灌损伤可能的机制1.1 细胞内钙超载细胞内钙超载是HIRI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1],造成细胞内钙超载的主要原因有:(1)Na+/Ca2+交换异常:细胞内Na+滞留导致Na+/Ca2+交换逆转,同时细胞内酸中毒使得H+/Ca2+交换减少,蛋白激酶活化促进Na+/Ca2+交换,使胞浆Ca2+浓度升高;(2)缺血使肝细胞受损,导致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加;(3)细胞膜钙通道的蛋白变性,也使Ca2+内流增加;(4)缺血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无氧酵解成为主要的供能方式,使细胞内ATP合成减少,Ca2+泵排Ca2+能力和内质网摄Ca2+的能力降低而导致Ca2+潴留;(5)细胞内质网的Ca2+大量异常释放,造成细胞内Ca2+的重新分布。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展论文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展论文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摘要] 肝脏缺血再灌注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现象,近年的研究发现钙超载与氧化应激和多种炎症因子在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kupffer细胞和一氧化氮分子同时具有保护和加重损伤双重作用。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中图分类号] r33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71-02[abstract] the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one common clinical pathologic event.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calcium-overload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various inflammative cytokine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hile kupffer cells and nitric oxide exhibit double-edge effects with protection or exacerbation in th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process.keywords: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echamism.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现象,在肝移植、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大出血、休克等过程都伴随iri的发生。

虽然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对其许多环节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 肝脏iri的钙超载与氧化应激在缺血状况下,细胞的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由于缺氧而导致的细胞内部钙超载。

在正常状态下,细胞质中的ca2+的浓度远低于细胞外基质和内质网,维持这个离子梯度需要多种离子泵的作用,如钠钾atp酶、钙atp酶以及镁atp酶。

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陕 西 医 学杂 志 2 0 0 2年 8月 第 3 卷 第 8 1 期

73 1
综述 ・ 座 ・ 讲
肝 移 植 后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的研 究 进 展
西安 交通 大 学 第二 医院麻 醉 科 ( 1 0 4 韩 新 生 赵 亚芹 综述 薛荣 亮 审校 700)
阻断期 ) 。在 重 建 血 供 时 , 脏 易 受 到 进 一 步 的 损 伤 使 已 肝 经 缺 血 的 损 伤 加 剧 , 就 被 称 为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 。 这 IR)
在 肝 移 植 领 域 中 , 包 括 了一 个 功 能 低 下 的 移 植 物 的 常 它 见I床 结果所伴 随的多种情况 L。 I 缶 】 ] 1 病 理 生 理 再 灌 注 开 始 后 肝 脏 的 损 伤 是 由 于 不 同 复 杂 机 制 之 问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再 灌 注 早 期 阶段 , 在 内皮 细 胞 肿 胀 、 血
展 普 林 格 氏 操 作 法 时 应 用 射 频 治 疗 对 不 可 手 术 切 除 的肝
化 学 引诱 剂 (I C NC) I 一 、 L 8家 族 一 成 员 的 产 生 而 起 作 用 的 。 AF拮 抗 剂 证 实 在 缓 解 供 肝 短 缺 问题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P 因 为 它 可 降 低 脂 质 过 氧 化 及 提 高 从 无 心 跳 供 者 所 取 肝 脏
2 外 科 相 关 情 况
全 血 管 阻 断 的 引 入 允 许 更 多 复 杂 的 肝 切 除 得 以 实
I -0是 一 种 抗 炎 细 胞 因 子 , 过 其 对 转 录 核 因 子 L1 通
( —B) 抑 制 效 应 来 抑 制 炎 症 反 应 , 近 研 究 显 示 I 一 NF K 的 最 L 1 O抑 制 T — NF amRNA 化 学 因 子 及 细 胞 问 粘 附 分 子 的 表 达 , 而减轻肝 脏再灌注 损伤[。 因 7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斌钱海鑫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第25期[摘要]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过多及细胞凋亡等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机制,而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红素氧化酶、某些细胞因子及基因有保护肝脏、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对研究肝脏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中图分类号] R6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5-28-03Advances in Defense Mechanism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LI Bin1 QIAN Haixin21.The Second Hospital ofJiaxing City,Jiaxing 314000,China;2.The Affilied First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a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in liver surgery, that caused by microcirculatorydisturbance, oxygen free radicals, apoptosis, and so on. Study found that heat shock protein,nitric oxide, endothelins, heme oxygenase, some cytokines and genes can protect the liver and reduce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hepatic disease, so to further study the defense mechanism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Key words]Hepar;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Defense mechanismJennings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是指缺血的组织器官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后,并没有使组织、器官功能得以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代谢障碍及组织结构破坏的现象。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过多及细胞凋亡等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机制,而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红素氧化酶、某些细胞因子及基因有保护肝脏、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对研究肝脏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a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in liver surgery,that caused by microcirculatorydisturbance,oxygen free radicals,apoptosis,and so on. Study found that heat shock protein,nitric oxide,endothelins,heme oxygenase,some cytokines and genes can protect the liver and reduce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hepatic disease,so to further study the defense mechanism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Key words]Hepar;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Defense mechanismJennings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是指缺血的组织器官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后,并没有使组织、器官功能得以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代谢障碍及组织结构破坏的现象。

肝移植热缺血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热缺血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肝移植热缺血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摘要】肝脏在移植过程中会经历热缺血损伤、冷缺血损伤及再灌注损伤这三个连续的过程,本文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肝脏耐受冷热缺血的时限及采用合适的预处理及后处理方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热缺血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1 氧自由基生成过多过多的氧自由基在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氧自由基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然而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这个平衡便被打破,氧自由基含量增加。

Iwamoto等的研究也表明,肝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含量明显增加[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增多,可能的机制有以下几点:①缺氧情况下,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催化次黄嘌呤转化黄嘌呤增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2];②再灌注时,缺氧的状态已被纠正,但线粒体内呼吸相关酶的活性尚未完全恢复,大量的氧经单电子途径被还原成氧自由基[3];③白细胞、枯否细胞及内皮细胞受缺氧刺激,在活化时出现呼吸爆发,通过细胞膜上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释放大量氧自由基;④缺氧时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弱[4]。

氧自由基造成肝脏热缺血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是:①氧化细胞膜上的一些脂类,生成多种毒性很强的脂质过氧化物,从而损伤细胞;②氧化细胞核核内DNA双链结构,引起DNA突变从而造成肝细胞损伤;③产生血小板激活因子及白三烯,对肝窦内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破坏;④诱导血小板及粒细胞在微血管中粘附、聚集,造成微循环障碍[2];⑤作用于一些细胞内的活性因子,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从而对肝细胞造成损伤。

1.2 钙超载肝脏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内钙超载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5]。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由于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Na+/Ca+交换异常、线粒体内Ca+泵排Ca+能力和内质网摄Ca+能力降低等原因造成细胞内钙超载,并通过以下机制造成肝细胞损伤:①抑制ATP合成,加快ATP的消耗,从而影响细胞内的能量供应,加重细胞损伤;②激活Ca+依赖性降解酶,破坏细胞膜双分子层结构,并导致细胞骨架完整性的破坏;③激活肝脏枯否细胞,从而释放大量毒性介质,引起肝脏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O sakiM ,Kase S,Adachi K,et al .I nhibiti on of the P I 3K/Akt sig 2naling pathway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of Fas -mediated apop t o 2sis i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 line,MK N -45[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04,130(1):8-14.[24] Shinom iya N ,Gao CF,Xie Q,et al .RNA interference reveals thatligand -independent met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tumor cell signa 2ling and survival[J ].Cancer Res,2004,64(21):7962-7970.[25] Ya mamot o S,Tom ita Y,Hoshida Y,et al .Pr ognostic significanceof activated Akt exp ressi on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J ].Clin Cancer Res,2004,10(8):2846-2850.[26] Schlie man MG,Fahy BN,Ra m sa mooj R,et al .I ncidence,mecha 2nis m and p r ognostic value of activated AKT in pancreas cancer [J ].B r J Cancer,2003,89(11):2110-2115.[27] A sano T,Yao Y,Zhu J,et al .The P I 3-kinase /Akt signalingpathway is activated due t o aberrant PTEN exp ressi on and targets transcri p ti on fact ors NF -kappa B and c -Myc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J ].Oncogene,2004,23(53):8571-8580.[28] Stephan S,Datta K,W ang E,et al .Effect of rapa mycin al one andin combinati on with antiangi ogenesis therapy in an orthot op ic mod 2el of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J ].Clin Cancer Res,2004,10(20):6993-7000.[29] Khaleghpour K,L i Y,Banville D,et al .I nvolve ment of the P I 3-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in p r ogressi on of col on adenocarcinoma [J ].Carcinogenesis,2004,25(2):241-248.[30] Sa muels Y,W ang Z,Bardelli A,et al .H igh frequency of mutati onsof the P I K3CA gene in human cancers [J ].Science,2004,304(5670):554.(编校:任永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千年松,帝振宇,陶开山【指示性摘要】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器官损伤与多种临床及环境因素有关。

临床中的许多状况均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如器官移植、心脏冠状搭桥以及心肌梗死、中风等。

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来源于再灌注时产生的急性活性氧。

它们会导致直接的组织损伤,并且启动一连串的导致炎症、细胞死亡甚至器官衰竭的有害的细胞反映。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 m ia /reperfusi on,I/R )是肝脏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

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术、肝脏移植等,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很多。

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目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发生机制;急性活性氧【中图分类号】R7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8-1589-04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肝移植和肝脏叶段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一个多因素的过程。

复氧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Kupffer 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起一系列损害性的细胞反应,继而导致炎症、细胞死亡。

同时由于肝窦内皮细胞的损害而导致的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肝脏局部缺血。

在细胞应激过程中血红素氧化酶系统发挥了细胞保护、抗氧化、抗炎症、维持微循环的作用。

还有一些重要保护物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包括热休克蛋白[1]、一氧化氮(NO )[2]。

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1.1 钙超载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内自由钙浓度在调节许多细胞机能和激素的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正常生理条件下,肝细胞维持胞内外钙的【收稿日期】 2008-08-29【修回日期】 2008-12-13【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2【作者简介】 千年松(1982-),男,吉林吉林人,博士,主要从事器官移植和肝脏肿瘤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 陶开山(1964-),男,安徽人,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肝癌干细胞及肝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动态平衡,主要依靠Na +/Ca 2+交换系统、H +/Ca 2+交换系统、膜对Ca 2+的低通透性和膜钙泵的主动转运。

当细胞内钙超载时可引起磷脂酶的激活,膜磷脂分解,破坏细胞和线粒体膜。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3]。

钙超载可激活巨噬细胞,在肝脏即Kupffer 细胞,从而释放很多毒性产物,如水解酶和细胞因子。

钙超载可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

目前认为,细胞内钙超载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理:①激活Ca 2+依赖磷脂酶c 和磷脂酶A2,使其双分子层结构紊乱,导致膜性结构的破坏[4];②激活Ca 2+依赖蛋白酶,破坏细胞骨架与胞膜联接的完整性而导致细胞损伤[5];③线粒体钙超载使其膜电势丧失,氧化磷酸化脱偶联,引起严重能量代谢障碍,并促进了氧自由基的产生,对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1.2 中性粒细胞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聚集到肝脏微循环系统中被活化,加重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外侵需要肝窦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上调使得两者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使中性粒细胞进一步越过内皮细胞,转入肝脏实质,产生炎症反应。

有研究认为,肝窦是中性粒细胞外侵的主要地方,一旦外侵入肝实质,中性粒细胞通过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肝细胞上的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发生作用。

引起长时间的蛋白酶的释放和氧化应激,造成肝脏的损伤[6]。

再灌注时,渗出到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在NADPH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损伤肝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Kupffer细胞的钙超载是其被激活的根本原因,激活的Kupffer细胞可通过释放大量毒性介质而参与或介导肝脏损伤。

此外内皮细胞的钙超载可导致肝内微循环阻抗增大,使再灌注微循环血液流量降低[7-8]。

1.3 氧自由基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生理情况下,身体内不断产生氧自由基,而又不断将其清除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缺血缺氧,ATP分解代谢增加。

其分解产物次黄嘌呤在缺血组织内大量堆积,同时缺氧也使内源性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失活或耗尽,而缺血的刺激激活Ca2+依赖蛋白酶促进胞内无害的黄嘌呤脱氢酶(XDH)向有害的黄嘌呤氧化酶(XOD)转化[9]。

后者利用胞内分子氧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此外激活的Kupffer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受到缺氧刺激后通过细胞膜上NADPH 氧化酶作用,也释放大量氧自由基[10]。

线粒体也是氧自由基的重要来源。

细胞的缺血、缺氧可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功能失调。

使细胞内线粒体膜电势丧失。

呼吸链功能障碍电子传递链电子漏率增加,从而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11]。

氧自由基对肝细胞损伤机制主要有:①氧自由基为细胞的杀手。

它可协助巨噬细胞杀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

但同时对蛋白质、核酸、骨胶原和多糖等生物物质均有毒性;②氧自由基对细胞双层磷脂结构中的重要脂类进行氧化作用。

生成多种脂质过氧化物,从而直接损伤细胞;③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器的膜,进而引起溶酶体,微粒体及线粒体破裂。

④氧自由基能引起血小板、粒细胞的微血管中粘附、聚集,造成微循环障碍。

1.4 库普弗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是位于肝血窦内的巨噬细胞,肝脏缺血再灌注后Kupffer细胞可被激活,该细胞被激活后产生大量炎症介质。

如细胞因子、氧自由基、蛋白酶、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等,这些介质在介导肝脏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12]。

Kupffer细胞激活后释放的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增强肝窦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它们可促进白细胞、血小板与肝窦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与肝微循环紊乱。

此外,激活的Kupffer细胞伪足极化,向肝窦腔内凸出,与肝窦内皮细胞密切接触并阻碍激活的中性粒细胞的流动。

Kupffer细胞还能释放蛋白酶破坏D isse间隙内托附肝窦内皮细胞的糖蛋白,使肝窦内皮细胞失去托附而流入肝窦内。

这些进一步加重了微循环障碍。

有研究表明应用Kupffer细胞活化抑制剂可明显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13]。

中性白细胞始终参与肝脏I R损伤过程。

中性白细胞聚集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包括与内皮细胞的接触和粘附、经内皮细胞迁移和随后与实质细胞接触和损害。

I R后,中性白细胞和SEC表面的CAM(cellular adhesi on molecules, CAM)激活和/或上调。

这种激活和/或上调可被多种炎性分子诱导,包括导致粘附级联反应发展的脂介质、细胞因子、化学介质、肽类趋化因子和核转录因子[14]。

细胞粘附分子是参与细胞-细胞间和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的细胞表面糖蛋白。

分为选择素、整合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