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6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6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 学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及孟子及其思想。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获得教益。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
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 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主张 实 行 “仁 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 中的“道”即“王道 ”,“得道”即施行仁政,“失道”指不施行仁政 ,即违背道义。那么,“得道”与“失道”的结果 会有怎样的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这篇 文章,从中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精髓。
新 课 导 入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国防不能 靠山河的险要。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兵器装备并不 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 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 (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疏通文意
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 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问题探究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举例论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证Hale Waihona Puke 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对比论 证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 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①运用排比修辞,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 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 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③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 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弃城而逃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方圆三里的内城 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外城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 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三里之城
内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优秀课件(共33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优秀课件(共33张PPT)
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 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 何治国平天下。
拓展研究
•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 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 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 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启示
• 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 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 与国际事务。
•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 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 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 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夫郭 粟 寡 戚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 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 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 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 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读音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qi)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 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 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整体把握
得“人和”的实质和最佳局面分别是什 么?
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ppt




得,
。寡

;多



,故


。 ,

学习·进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人民定居下来 疆域
山河

不以兵革之利。
锐利
【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
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疏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施行仁政
到 极点 同“叛”,背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多助

帮助他的人多

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这就达到了“人和”。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
了“人和”对治国的重要意义,得出君主施行仁政就能
战无不胜的结论。
伍·当堂训练
当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寡助
,亲戚
;多助
,天下
。以天
下 ,攻亲戚 ,故君子 ,战 。


天时
训环


减字法背诵
,地利
。三里
,七里

。夫
,必
,然 而

。城
,池
,兵革
,米

,委
,是
。故曰: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
,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G 地利不如人和 H 亲戚畔之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B 兵 古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4 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问题探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运用什么
论证方法 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 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 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 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走进名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 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政治主 张 哲学主张 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 的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作业:
1 默写全文 2 整理本文重要字词句 3 写出学习本文后的几点感悟
板书设计
天时
攻方失利
不如 举例 守方失利
地利
地利
域民
不如 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探究圣人的哲思和人格魅力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我们应该向孟子学习什么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 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 对这种现实;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 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 他游说于齐 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 万章等 著书立说;编辑成 孟子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一词多义。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一词多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 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2)米粟非不多也。
米粟:代指粮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制。 以:凭(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B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C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D 叛
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 提出什么看法?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 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 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 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 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 行论证的?
接着就围绕中心论点,连用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 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 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 “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 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 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 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 “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地利”重于天时;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 说服力。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 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 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 “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 的作用。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 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 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 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
理解课文。
3、理解“人和”的含义。
孟子:名轲,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 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 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 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 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 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 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 (懒)”,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所以说,使百性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 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 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能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 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胜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 ● 凭借、依靠 所以 (使)……居住 疆界 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 ● ● 使……稳固 险要 震慑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 ● ● 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 的人 违背道义 放弃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 ● 到极点 通叛,背叛 内外亲戚 少 代失道者
听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夫 郭 封疆 jiāng
sù 粟 guă 寡
qī 戚
pà n 畔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用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返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帮助、支持 指违背道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孟子故里(山东邹城 )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定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表转折 可是 从进攻一方的失 时不如地利也。 利说明“天时不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 ● 护城河 城墙 不是 表判断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 ● ● 武器装备 精良 粮食供给 充足 兵器 甲 盔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 ● ● ● ● 代这座城池 放弃 离开 这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表承接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 也。团结。 “地利不如人和”。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 ● ● ● 归附 用、拿 支持 助词,不译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归附的力量 指众叛亲离者 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不战,战必胜矣。 ● ● 一定 表肯定语气


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 “得人和”则“战必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例如一座只有)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 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
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 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 过半。
艺术特色:
欣赏歌曲:刘欢《雍正王 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
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 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 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 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
2、熟读成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