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课堂PPT)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一PPT课件

.
6
Normal Appearance of Head on Plain Films
.
7
⑤颅底:蝶鞍
.
8
垂体窝形态:圆形、椭圆形、扁平形
.
9
• ⑥颅内非病理性钙化(Non-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
松果体钙化 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 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其他
.
10
基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脑小血管壁的玻璃 样
变及纤维样变致微小 动脉形成后破裂
.75Leabharlann 发病部位基底节区、丘脑、脑干 (穿通动脉)
.
76
CT表现
.
77
acute stage:hyperdensity
.
78
• 发病后第5天
.
79
subacute stage: isodensity
.
80
chronic stage:hypodensity
.
55
长T2短T1/出血(hematoma)
.
56
• 肿块
.
25 57
基本病变
头颅基本病变的X线平片表现 头颅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脊柱和脊髓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
5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课件
80
二、异常CT表现
(一)头颅
1、脑质密度改变: (1)高密度灶 (2)等密度灶 (3)低密度灶 (4)混杂密度灶
编辑课件
81
2、结构形态改变
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及病 灶周围情况。
编辑课件
82
3、对比增强改变
(1)强化机理: ①异常增生的病理性血管 ②血脑屏障破坏
(2)强化CT表现:密度增高 (3)强化方式:
99
一、星形细胞瘤
(一)临床与病理 1.临床表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 发作,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 2.病理:I-IV级,I、II级分化良好, 恶性度低,III、IV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编辑课件
100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肿瘤多见于脑白质,少数可位于 脑灰质并向脑膜浸润。肿瘤没有包膜,有时沿白质纤维或 者胼胝体纤维向邻近脑叶或对侧半球发展。肿瘤含神经胶 质纤维多,肿瘤色灰白与正常白质相似:少数则呈灰红色, 质软易碎。肿瘤可有可为单发或多发,囊内含有黄色液体。 可称为“瘤内有囊”,少数形成大囊,囊壁、瘤节,可称 为“囊中有瘤”。肿瘤血管近于成熟。
编辑课件
103
(3)小脑星形细胞瘤: 部位:多位于小脑半球,少数在小脑蚓部。 平扫:囊性低密度或实性混杂密度,多有水 肿及占位效应。 增强:不强化或壁结节强化
编辑课件
104
2.MRI表现: )幕上星形细胞瘤: 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
号均匀或不均匀。周围水肿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恶性度低的肿瘤多无强化,恶性 度高的肿瘤有均匀一致或不均匀 或环状强化。周围水肿不强化。 MRS:NAA,Cr降低,Cho升高。
编辑课件
94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课堂PPT)

54
55
56
57
58
第三节 头颅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一 颅脑
X线平片:颅内压增高
颅缝分离、增宽
59
颅内压增高
蝶鞍变化:增大后壁骨破坏、后床突变 小或消失、鞍背变短、薄,消失
60
颅内压增高
61
颅内压增高
脑回压迹增多、显著
62
颅内压增高
颅板变薄
63
颅内占位性病变
生理钙斑移位:根据移位方向可大概估 计位置
35
36
头颅平片
岩 骨 及 内 耳 道 : 最 大 径 10mm , 平 均 5.5mm,不相差0.5mm
颅内生理钙化:
①松果体钙化 ②大脑镰钙化 ③床突间韧带骨化 ④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37
38
二脑血管造影正常X线表现
脑血管解剖 正常X线表现
– 颈动脉造影 – 椎动脉造影
39
40
三 CT的正常表现
9 大脑皮层上部层面:颅骨、大脑镰、中 央沟、顶叶。
45
46
四 MRI的正常表现
1 颅骨及窦腔:颅骨内外板T1WI及T2WI均为低信 号,板障则均为高信号,窦腔无信号
2 头皮 软组织:头皮肌肉T1WI为等信号, T2WI为 低信号;皮下脂肪T1WI为高信号, T2WI为稍高 信号.
3 脑脊液: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4 脑组织: T1WI灰质信号较白质低, T2WI灰质信
8
CT:横断面,扫描基线:眶耳线或听眦线; 层厚:10mm;层间距: 10mm。 冠状位:适用于垂体病变检查。
诊断范围: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等; 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灌注 可发现早期脑梗塞。
55
56
57
58
第三节 头颅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一 颅脑
X线平片:颅内压增高
颅缝分离、增宽
59
颅内压增高
蝶鞍变化:增大后壁骨破坏、后床突变 小或消失、鞍背变短、薄,消失
60
颅内压增高
61
颅内压增高
脑回压迹增多、显著
62
颅内压增高
颅板变薄
63
颅内占位性病变
生理钙斑移位:根据移位方向可大概估 计位置
35
36
头颅平片
岩 骨 及 内 耳 道 : 最 大 径 10mm , 平 均 5.5mm,不相差0.5mm
颅内生理钙化:
①松果体钙化 ②大脑镰钙化 ③床突间韧带骨化 ④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37
38
二脑血管造影正常X线表现
脑血管解剖 正常X线表现
– 颈动脉造影 – 椎动脉造影
39
40
三 CT的正常表现
9 大脑皮层上部层面:颅骨、大脑镰、中 央沟、顶叶。
45
46
四 MRI的正常表现
1 颅骨及窦腔:颅骨内外板T1WI及T2WI均为低信 号,板障则均为高信号,窦腔无信号
2 头皮 软组织:头皮肌肉T1WI为等信号, T2WI为 低信号;皮下脂肪T1WI为高信号, T2WI为稍高 信号.
3 脑脊液: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4 脑组织: T1WI灰质信号较白质低, T2WI灰质信
8
CT:横断面,扫描基线:眶耳线或听眦线; 层厚:10mm;层间距: 10mm。 冠状位:适用于垂体病变检查。
诊断范围: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等; 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灌注 可发现早期脑梗塞。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来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来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_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四脑外伤
1 .脑挫裂伤 2 .颅内出血 脑内血肿:CT为高密度灶。 硬膜外血肿:CT示颅板内梭形高密度灶,常合并骨折。 硬膜下血肿:CT示颅板内新月状高密度灶,占位明显。 亚急性期呈等密度,慢性期呈低密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3 .开放性脑损伤:常合并颅骨粉碎骨折、脑内碎骨片或异物存留,并 发气颅、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一 X线平片
头颅正侧位像:观察颅骨骨折、颅缝分离、头颅畸形、颅骨疾 病、蝶鞍情况、钙斑等 颅底像:颅底特别是中颅窝骨结构有否破坏 切线像:颅骨凹陷性骨折、病灶与骨板的关系 脊椎正侧位像:椎管内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二脑血管造影
适应证: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了解肿瘤的供 血情况 禁忌证:严重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良、造影 剂过敏 方法:股动脉导管法 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选择性造影、椎动脉造影 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摄片
直肠癌脑转移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1.脑出血
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囊肿形成期 急性期表现:高密度灶,CT值60-80HU,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有占位征 象.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2.脑梗塞
皮质梗塞,出血性梗塞,腔隙性梗塞 皮质梗塞CT表现:与闭塞血管分布区一致的楔形低密度灶 腔隙梗塞CT表现:基底节脑干半卵圆中心斑点状低密度灶 出血性梗塞CT表现:在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斑点、片状高密 度出血灶。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血、钙 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间接征象:水肿、邻近结构是否受压或侵袭、中线结构是否移 位、梗阻性脑积水、脑脊液种植转移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ppt.(ppt)

脑梗塞的CT表现
缺血性梗塞时间-密度的演变
• 急性期(1-5天)
8小时以前CT常为阴性 (最早4小时) 低密度,楔形,边界模糊,
占位效应(颅内病变由于体积增大引
起的脑沟、脑池消失,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 亚急性期(6-21天) 10%可为等密度“fogged” or isodense 模糊效应 增强扫描,脑回样增强
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弥散成像( DWI )
• 原理:利用水分子的扩散特性
• 作用:提高急性期水肿诊断敏感性和特 异性有效方法(梗塞),帮助鉴别肿瘤 的性质
灌注成像(PWI)
• 原理:局部微循环的状况 • 作用:与常规增强扫描互为补充帮助鉴别
肿瘤的性质;与DWI结合,显示半暗带
吸收期 第3-7天 血肿开始溶解
密度减低
囊变期 2月
完全吸收或囊性变 低密度,可以接近 脑脊液
脑内出血,磁共振图像的演化过程
时间 (日)
<1
0~2
2~14
10~21 ≥21
红细 胞 完整
完整
完整
溶解 溶解
血色素状态
氧合血红蛋白 (Oxyhemoglobin)
去氧血红蛋白 (Deoxy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 (Met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 含铁血黄素/铁蛋白 (Hemosiderin/Ferritin)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
• 颅外伤 • 鞍内及蝶鞍附近病变 • 提示颅内高压 • 松果体生理钙化的移位 • 发现病理钙化 • 显示颅骨本身病变
血管造影 Angiography
• 常规血管造影 1、经颈动脉直接穿刺法 2、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PowerPoint-精品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常规CT通过密度 的变化反应信息 • 高密度:出血、钙化 • 等密度:实性肿瘤 • 低密度:梗死、囊肿、含脂质肿瘤 • 混杂密度:畸胎瘤、颅咽管瘤
CTA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 2D • 3D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fMRI
fMRI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计算机体层摄影(CT)1
正常脑CT解剖 蝶鞍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2
正常脑CT解剖 鞍上池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3
正常脑CT解剖 基底节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4
正常脑CT解剖 侧脑室层面
计算机体层摄影(CT)5
正常脑CT解剖 半球层面
• 外伤后遗症:脑软化灶
颅脑肿瘤
• 神经上皮性肿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
• 脑膜瘤
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 神经鞘瘤
• 垂体瘤
• 胚胎残余组织肿瘤: (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脊索瘤;
• 生殖细胞瘤
Rathke’s 囊肿)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脓肿期:abscess phase:标志:脓肿壁的出现,可显 示脓腔、脓肿壁、水肿区。脓腔呈低密度,MR 呈长T1、 长T2信号,不强化, DWI呈高信号; 脓肿壁呈等/略高密度,T1WI等信号,T2WI呈略 低信号,厚度尚均匀,约数毫米,持久环状强化
精选ppt课件最新
脑脓肿的CT表现
女, 24岁, 头痛2个月伴呕吐,无发热病史 精选ppt课件最新
感染途径:血液途径
病理:渗出、肉芽肿
类型: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瘤
结核性脓肿
精选ppt课件最新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精c选ulpoput课s件m最e新ningitis
结核瘤
Tuberculoma
精选ppt课件最新
结核性脓肿
精选ppt课件最新
小结
ü 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ü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
现(平片、CT及MRI) ü 掌握胶质瘤、脑外肿瘤(脑膜瘤、听神
经瘤、)、硬膜外及硬膜内血肿、脑出 血、脑梗塞的CT、MRI诊断
精选ppt课件最新
Thank you
精选ppt课件最新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脑脓肿的MRI表现
T1WI
T2WI
增强
Ring enhancement with surrounding edema
精选ppt课件最新
细菌性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脑炎期:需与脑梗塞、其它脑炎鉴别 脓肿期:需与环状强化病变鉴别。
脓肿DWI呈高信号。
精选ppt课件最新
精选ppt课 Tuberculosis 病原体:结核杆菌
精选ppt课件最新
脑脓肿的CT表现
女, 24岁, 头痛2个月伴呕吐,无发热病史 精选ppt课件最新
感染途径:血液途径
病理:渗出、肉芽肿
类型: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瘤
结核性脓肿
精选ppt课件最新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精c选ulpoput课s件m最e新ningitis
结核瘤
Tuberculoma
精选ppt课件最新
结核性脓肿
精选ppt课件最新
小结
ü 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ü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
现(平片、CT及MRI) ü 掌握胶质瘤、脑外肿瘤(脑膜瘤、听神
经瘤、)、硬膜外及硬膜内血肿、脑出 血、脑梗塞的CT、MRI诊断
精选ppt课件最新
Thank you
精选ppt课件最新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脑脓肿的MRI表现
T1WI
T2WI
增强
Ring enhancement with surrounding edema
精选ppt课件最新
细菌性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脑炎期:需与脑梗塞、其它脑炎鉴别 脓肿期:需与环状强化病变鉴别。
脓肿DWI呈高信号。
精选ppt课件最新
精选ppt课 Tuberculosis 病原体:结核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液间隙呈五角或六角形)及中脑。 4、40mm第三脑室前部层面:重点观察内囊、
基底节和丘脑区。
26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5、50m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除观察内囊、基
底节和丘脑区,还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 区。 6、60mm侧脑室体部层面:观察侧脑室体部、 三角区。 7、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 观察侧脑室顶、大 脑纵裂、脑皮髓质等。 8、80mm脑室上层面 : 观察脑沟、皮质、髓质 等。
等; 无强化:见于囊肿、水肿等。
43
脑膜瘤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3、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 致,局部脑沟、脑池及脑室受压变窄或闭 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 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 大,脑池无增宽。
中枢神经系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医学影像学科
杨桦
1
前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
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
病、颅内感染和脊髓等疾病常需 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有无(一)X线检查方法
3
(一)X线检查方法
一、X线诊断
1、头颅平片
方法简单、经济、无痛苦,是基本检查方 法。一般用后前位及侧位。
低密度:低于脑质密度, 见于炎症、梗死、 水肿、囊肿、脓肿及某些肿瘤等;
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40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2、增强扫描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及脑动 脉瘤等;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
6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3、脊髓造影 行腰穿将对比剂注入椎管内,
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 察其在椎管内流动的情况和形态, 以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 膜粘连。
7
脊髓造影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9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1、头颅平片 : 因个体、年龄和性别而不同。
颅板 儿童薄,成人较厚。成人颅壁 分内板、外板及板障,内外板呈高密 度线状影,板障居中,为松骨质,密 度较低。
46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病变:如 骨折 炎症 肿瘤等;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扩大。
颅缝 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为颅 盖骨缝,呈锯齿形透亮影;后囟与人 字缝间有时可见缝间骨,无病理意义。
10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颅板压迹
脑回压迹:脑回压迫内板形成的局限性颅板 变薄区,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脑膜中动脉压迹:脑膜中动脉对颅骨内板压迫 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亮影,居冠状逢后方;
头颅平片有几种诊断的可能: A、明确病变的位置;
B 、提示病变存在,但不能确诊; C 、临床表现明显但无异常发现,这是平片
限度。
4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2、脊椎平片 通过观察脊椎正、侧位片有
可能发现椎管内病变。
5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3、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内以 显示脑血管; 颈动脉造影可显示大脑的大部分 血管; 主要用于诊断: 脑动脉瘤 血管发育异常 血管闭塞等症
2、增强扫描
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对比剂后再行扫描, 多用 60%泛影葡胺 1.5~2.0ml/kg体重,静脉内 推注或滴注。(病灶有无增强是指病灶密度有 无增高),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 灌注、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根据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帮助我们 确定病变的性质。
注意:碘过敏患者不能行增强扫描。
12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生理性钙斑
松果体钙化:圆形或散在致密影,直径0.5cm 左右,侧位片位于鞍背的上、后方各3.0cm处, 后前位片位于中线;
侧脑室脉络丛球钙化:直径1.0~1.5cm,后前 位片位于中线两旁2.5cm处眼眶上方,侧位片 位于松果体钙化斑的下、后方1.0~1.5cm处。
大脑镰钙化:后前位呈三角形或带状致密影, 居中线;
13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2、脑血管造影
正常脑血管: 分布均匀, 走行自然, 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 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管壁光滑。
17
分正 布常
脑 血 管
分正 布常
脑 血 管
(三)疾病的X线表 现
一、X线诊断
1、颅脑疾病X线表现 2、脊髓疾病X线表现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骨,呈网状或树枝状 透亮影;
蛛网膜颗粒压迹:呈颗粒状低密度影,直径 0.5~1.0厘米,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
11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蝶鞍 在颅骨侧位片上观察蝶鞍大小、 形态及结构,正常蝶鞍前后径为 7~16mm、深径7~14mm,形态分为椭 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内耳道 于后前位片可从眶内观察, 两侧内耳道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
27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结合教材P-301~302正常颅脑 CT图像,学习正常脑CT表现
28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高于脑质密度,见于出血、钙化和富 血管性肿瘤;
等密度:与脑质密度相同,见于某些肿瘤及血 管性病变等;
25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1、10mm颅底层面 :通过眦耳线上方10mm,
由前向后见眶顶蝶窦、颅中窝、枕大孔等。 2、20mm蝶鞍层面:可见垂体窝、岩锥、内耳
道、第四脑室、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 3、30mm鞍上池层面:可见鞍上池(低密度脑
21
二、CT诊断
(一)颅脑CT检查方法
22
(一)颅脑CT检查方 二、CT诊断 法
1、平扫
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眼外眦 与外耳孔中心连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 描8~10层,层厚10mm,有时加扫冠状面 (扫描时头部需固定不动,不合作患者 及儿童需给予镇静)
23
(一)颅脑CT检查方 二、CT诊断 法
基底节和丘脑区。
26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5、50m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除观察内囊、基
底节和丘脑区,还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 区。 6、60mm侧脑室体部层面:观察侧脑室体部、 三角区。 7、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 观察侧脑室顶、大 脑纵裂、脑皮髓质等。 8、80mm脑室上层面 : 观察脑沟、皮质、髓质 等。
等; 无强化:见于囊肿、水肿等。
43
脑膜瘤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3、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 致,局部脑沟、脑池及脑室受压变窄或闭 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 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 大,脑池无增宽。
中枢神经系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医学影像学科
杨桦
1
前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
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
病、颅内感染和脊髓等疾病常需 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有无(一)X线检查方法
3
(一)X线检查方法
一、X线诊断
1、头颅平片
方法简单、经济、无痛苦,是基本检查方 法。一般用后前位及侧位。
低密度:低于脑质密度, 见于炎症、梗死、 水肿、囊肿、脓肿及某些肿瘤等;
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40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2、增强扫描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及脑动 脉瘤等;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
6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3、脊髓造影 行腰穿将对比剂注入椎管内,
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 察其在椎管内流动的情况和形态, 以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 膜粘连。
7
脊髓造影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9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1、头颅平片 : 因个体、年龄和性别而不同。
颅板 儿童薄,成人较厚。成人颅壁 分内板、外板及板障,内外板呈高密 度线状影,板障居中,为松骨质,密 度较低。
46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病变:如 骨折 炎症 肿瘤等;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扩大。
颅缝 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为颅 盖骨缝,呈锯齿形透亮影;后囟与人 字缝间有时可见缝间骨,无病理意义。
10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颅板压迹
脑回压迹:脑回压迫内板形成的局限性颅板 变薄区,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脑膜中动脉压迹:脑膜中动脉对颅骨内板压迫 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亮影,居冠状逢后方;
头颅平片有几种诊断的可能: A、明确病变的位置;
B 、提示病变存在,但不能确诊; C 、临床表现明显但无异常发现,这是平片
限度。
4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2、脊椎平片 通过观察脊椎正、侧位片有
可能发现椎管内病变。
5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3、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内以 显示脑血管; 颈动脉造影可显示大脑的大部分 血管; 主要用于诊断: 脑动脉瘤 血管发育异常 血管闭塞等症
2、增强扫描
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对比剂后再行扫描, 多用 60%泛影葡胺 1.5~2.0ml/kg体重,静脉内 推注或滴注。(病灶有无增强是指病灶密度有 无增高),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 灌注、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根据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帮助我们 确定病变的性质。
注意:碘过敏患者不能行增强扫描。
12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生理性钙斑
松果体钙化:圆形或散在致密影,直径0.5cm 左右,侧位片位于鞍背的上、后方各3.0cm处, 后前位片位于中线;
侧脑室脉络丛球钙化:直径1.0~1.5cm,后前 位片位于中线两旁2.5cm处眼眶上方,侧位片 位于松果体钙化斑的下、后方1.0~1.5cm处。
大脑镰钙化:后前位呈三角形或带状致密影, 居中线;
13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2、脑血管造影
正常脑血管: 分布均匀, 走行自然, 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 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管壁光滑。
17
分正 布常
脑 血 管
分正 布常
脑 血 管
(三)疾病的X线表 现
一、X线诊断
1、颅脑疾病X线表现 2、脊髓疾病X线表现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骨,呈网状或树枝状 透亮影;
蛛网膜颗粒压迹:呈颗粒状低密度影,直径 0.5~1.0厘米,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
11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蝶鞍 在颅骨侧位片上观察蝶鞍大小、 形态及结构,正常蝶鞍前后径为 7~16mm、深径7~14mm,形态分为椭 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内耳道 于后前位片可从眶内观察, 两侧内耳道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
27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结合教材P-301~302正常颅脑 CT图像,学习正常脑CT表现
28
(三)异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高于脑质密度,见于出血、钙化和富 血管性肿瘤;
等密度:与脑质密度相同,见于某些肿瘤及血 管性病变等;
25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1、10mm颅底层面 :通过眦耳线上方10mm,
由前向后见眶顶蝶窦、颅中窝、枕大孔等。 2、20mm蝶鞍层面:可见垂体窝、岩锥、内耳
道、第四脑室、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 3、30mm鞍上池层面:可见鞍上池(低密度脑
21
二、CT诊断
(一)颅脑CT检查方法
22
(一)颅脑CT检查方 二、CT诊断 法
1、平扫
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眼外眦 与外耳孔中心连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 描8~10层,层厚10mm,有时加扫冠状面 (扫描时头部需固定不动,不合作患者 及儿童需给予镇静)
23
(一)颅脑CT检查方 二、CT诊断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