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之死》课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田承炜【设计意图】课堂的魅力,有时候就直接源自于它的新鲜陌生,由于新鲜而产生期待,由于陌生而激发探索。

所以,我是不主张篇篇课文进行预习的。

当预习已将急切的期待尽去,常规的教学模式就将陷入单调与枯燥。

《小团圆媳妇之死》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神秘的面纱揭过,已觉得兴味索然,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打破常规,力求新颖,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萧红的文章,了解萧红的生平和创作,做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2、组成“小团圆媳妇死亡原因”专案调查组。

分组调查讨论并填写调查表。

3、课堂交流调查结果,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分组调查,共享阅读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阅读的难点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个日益文明的社会里,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于人,学会尊重生命;于己,学会担当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讨论小团圆媳妇死亡的原因,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深入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课前大屏幕投放课题《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外在氛围上,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文本相匹配的情感意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归依、沉思。

)一、导入新课,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提问导入: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升学的压力等,使得我们很难有闲心读小说,尤其是阅读纸质文本的小说。

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喜欢的请举手?(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体现引领性。

高二语文《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版

高二语文《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人教版学习任务:1、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2、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3、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关于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案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教学案编写:谭敏丽、刘海英、吕庆平、何元菊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PPT2、教学资源:《呼兰河传》备课资料【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五个单元的中国小说,对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文本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脱离相关文本,随意扣”帽子“,用套语。

在文本分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2、学生对萧红了解不够,仅仅从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选读》中知道她写了《回忆鲁迅先生》,其他的几乎为空白。

3、学生对落后习俗的评价可能存在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加强理解,科学传承。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探究以“我”作为叙述视角的好处。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探究小说叙述的视角及其作用。

2、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方法对话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1、以“我”为视角,梳理小说内容。

2、抓住小团圆媳妇的“病”来分析小说环境。

一、导入新课。

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就是萧红。

二、作家作品。

1、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1935年,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体会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

2、深入探究婆婆及周围人的生活状态及思想状态,体会作者展示女性悲剧深层的原因。

3、领悟作者塑造“小团圆媳妇”悲剧形象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的效果。

教学重点:分析节选中小团圆媳妇、婆婆、周围人和我与祖父的形象特征。

分析呼兰河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及作者的呐喊的意义所在。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寂寞的呼兰河因为小团圆媳妇的到来变得不再寂寞,一场轰轰烈烈的洗澡治病场面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也展示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与呐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些呼兰河的女性。

活动一任务安排:根据上节课我们的对《小团圆媳妇之死》及相关情节的阅读和课下的交流,各小组汇总归纳派一名代表把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然后我们互助解决。

各小组最想提出的问题如下:一组:为什么给小团圆媳妇洗澡?二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三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到底谁有病?症状是什么?四组:祖父为什么袖手旁观?五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为什么要给她治病?六组: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小团圆媳妇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七组:小团圆媳妇之死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从各组展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家对这篇小说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是不同德,那我们本节课就逐层深入的进行探究,在你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一下本文展示的形象及其意义。

活动二:1、课件展示教师认为应该梳理和解决的问题:展示课件第2页①小团圆媳妇在胡家经历了什么?治病前后分别是什么样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②洗澡治病、吃偏方、抽贴儿,婆婆对小团圆媳妇怎么样?如何看待她的“管教”和“治病”?③在小团圆媳妇洗澡治病的过程中,周围人有哪些表现?你如何评价?④作品中设置“我”有何作用?2、各组用10分钟时间讨论课件展示和各组质疑的问题,把观点形成文字。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选修)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选修)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孙迎新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深刻而悲凉的主题,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与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指导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萧红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课前印发《呼兰河传》第五章前四节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写下了很多流芳后世的文学佳作,《生死场》是其成名作;三十一年的人生岁月里,从故乡到异乡,她以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就是萧红。

今天我们学习她的一篇力作——《小团圆媳妇之死》。

二、文本研读1、如何理解《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个标题?点拨:团圆媳妇是童养媳,小团圆媳妇之死就是小童养媳的死。

2、《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第五章第五节至第十节。

概括一下第五章前四节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十二岁,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观看,大家议论纷纷,都认为她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边读边勾画、
动脑思考
讲授新课
结论: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当周围的人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疯子’”。
3、查明凶手
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有怎样的反应?
洗澡之前:“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
第一次澡洗时:“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第一次洗澡后:“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留下眼泪来。”“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于是人心大伟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74页,75页)
补充:团圆媳妇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节选的故事到这里结束。原书“小团圆媳妇”的故事还有一个凄美的结尾,节录如下: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大桥”。那桥下有些冤魂枉鬼,每当阴天下雨,从那桥上经过的人,往往听到鬼哭的声音。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有人问她哭什么?她说她要回家。那人若说:“明天,我送你回去……”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1935)《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忆鲁迅先生》(1940)等。

《小团圆媳妇之死》PPTPPT课件+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PPTPPT课件+教学设计
为什么写她的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文中,她的婆婆以及周围的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
是什么?为什么? 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理直气
壮? 从文中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呼兰河传》部分语段欣赏
再说那染缸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年青的学徒,为了争一个街头 上的妇人,其中的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 就说那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个无期徒刑。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 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二载,若有人提起那件事来,差不多就像人们 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这里面有 活泼的“我”和慈 爱的祖父,显示出 一点天伦之乐,但 这里更有着悲苦的 人生。可以说,它 实际上是沉默的国 民灵魂的别传。
《呼兰河传》简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 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 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 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关 起门来,每天哭上一场。
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
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 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 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 昧以及冷漠、麻木。
文本的解读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如何从一个“黄 瘦”的病人,直至被折磨而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质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质教案(1)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一、作品及作者1.介绍作者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生死场》(1935年,以萧红为笔名,其成名作,鲁迅为书作序)《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茅盾为书作序)《小城三月》。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团圆媳妇之死》课堂教学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下面整理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法导航】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 一、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生死场》(1935年,以萧红为笔名,其成名作,鲁迅为书作序)《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茅盾为书作序)《小城三月》。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2.了解《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儿童视角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侮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3、节选部分有关内容介绍 本课所节选的有关小团圆媳妇的这一部分,是小说的第五章的第五至十节。第五章讲“我”的几家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是篇幅最长的一章, 大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出场人物也最多,主角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受其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洗澡时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的文字就从这里开始。 二、解读文本 1、注音: 络绎( )虔( )诚渲( )染疙瘩( )( )涟漪( )窗棂( )荒谬( )战战兢兢( )拯( )救救赎( )付之阙( )如愧疚( ) 2、梳理情节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3)在小团圆媳妇的三次洗澡中,人们有着怎样惊人的一致的表现?小团圆媳妇之死说明了什么? (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 (5)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是怎样的反应? (6)用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小团圆媳妇该不该死?是谁害死了她? (7)请同学们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三、延伸探究 比较《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小团圆媳妇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思考问题:与鲁迅相比,萧红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国民性批判有哪些相似性? 二、解读文本: (2)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3)明确: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4)提示: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当周围的人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疯子’”。 (5)明确: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6)明确:不能,人们的迷信思想,愚昧。 不该,她没有错,只是不符合人们传统意识里的童养媳的标准罢了。 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 (7)明确: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三、点拨: 1、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共同身分是媳妇,这个身分使他们受到礼教重重的束缚。所不同的,祥林嫂是再嫁的寡妇,受到贞节与迷信的捆绑,而小团圆媳妇则受到媳妇应行止合宜,唯婆婆之命是从的规范要求。面对此压迫,祥林嫂虽是成人,却毫无醒觉地接受不贞罪名;而小团圆媳妇虽有意识的反抗,童稚的身分,亦让她面对重重迷信、仪式的侵害而无能为力。 2、无疑地,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是受到礼教与迷信的逼迫而致死,但帮助这黑暗社会吃人的,是借舆论之名,以礼教与迷信来围剿受害者的庸众看客,此为二者的共通点。 3、主题相同:共同主题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女性如祥林嫂、小团圆媳妇,被吃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礼教、迷信和散播此价值的看客庸众逐步打败、毁灭。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萧红与祖父之间的感情深厚。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生活阶段二: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两个人在旅馆同居,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生活阶段三: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1938年2月,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同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生活阶段四: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