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DOC)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医养生的应用效果。

同时,还对近年来关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方法;实践;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医养生的应用效果。

同时,还对近年来关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的。

在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力量也相互作用着,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要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2.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体的气、血、体液等物质。

中医养生认为,气血津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要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水平,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 饮食养生饮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养生认为,饮食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进行调节。

例如,夏季应该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冬季则应该多吃温补暖身的食物。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注意饮食的烹调方法和时间安排。

2. 运动养生运动是中医养生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医养生认为,运动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来进行选择和安排。

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而年轻人则可以选择一些高强度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等。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频率安排,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风险。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引言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保健方法,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法。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在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生理活动也遵循阴阳五行规律。

因此,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于理解中医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2. 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各异,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五脏(心、肝、脾、肺、肾)主管人体的精气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3. 六气与疾病的关系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

当人体受到六气的侵袭时,脏腑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六气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

4. 养生的目的和方法中医养生的目的是保养生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养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通过养生,我们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四季养生1. 春季养生要点及注意事项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容易受风邪侵袭。

因此,春季养生要注意防风保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此外,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养肝护肝。

2. 夏季养生要点及注意事项夏季心火旺盛,肾水虚弱。

因此,夏季养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上要慎食油腻和粘腻食物,少食苦味食品,多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

此外,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晒。

3. 秋季养生要点及注意事项秋季肺气旺,饮食应减少辛味食品,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阳。

中医养生论文-(2)

中医养生论文-(2)

中医养生论文-(2)中医养生论文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自殷商年代,人们的祈祷活动就体现了对养生的向往;春秋时期,更有道家的养生观,尤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代表;儒家更有孔孟学说为代表,以仁爱为核心,中庸为准则。

它采用的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即用形象思维方式,以观察,直接领悟,去类比象的方法,研究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四诊八纲等,注重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和治未病,治病求本的防治观。

中医在生理上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即心在腑为小肠,在体为脉,在窍为舌;肝在腑为胆,在体为筋,在窍为目;脾在腑为胃,在体为肉,在窍为口;肺在腑为大肠,在体为皮毛,在窍为鼻;肾在腑为膀胱,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病理上,中医重视某一部分的病变对其他部分的影响。

在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而知内,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在治疗上,中医从整体出发,注意脏腑体窍之间的联系。

中医养生的诊法为望闻问切,并通过此收集病情。

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养生的基本准则有六点,一是要顺应自然,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衣着适宜,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等环境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心态,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是要形神兼备,它不仅指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静以养神,以神清而不烦为度。

三是要保精护肾,即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是要调养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是要综合调养,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包括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专家解读6篇)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专家解读6篇)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专家解读6篇)中医美容方剂在历代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但一直散在各类古籍中缺乏专门系统的整理研究,近几十年的研究多集中在收载美容方剂较多的中医古籍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而从历史角度对中医美容方剂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是空白。

我们在这里分享6篇中医美容养生论文,希望能带给你写作灵感。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一:题目:外用中草药粉在中医美容养生中应用探析摘要:人类生活水平提升,对于审美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女性在美容养生上下了很大功夫。

随着中西医不断结合与发展,相关的美容养生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

不过,由于人种之间的差异性,使得西医美容养生对于一些人群而言并不适用,故而应加强中医美容养生的研究。

总的来说,中医美容养生有很多指导思想与理论,比如说中医美容养生学、美学思想、中医学基本理论及中国特色的养生美学等。

本文主要就外用中草药粉在中医美容养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希望对相关美容养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外用中草药粉;中医;美容养生;应用中医美容养生学属于研究人体形神美、损容性疾病与生理缺陷,以此实现防病健身的目的,同时采取中医药进行修复、维护及改善人体形神美及探究相关规律的一门科学。

相比于现代美容而言,中医美容养生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独到之处,故而受到了广泛学者的支持与喜爱。

中医美容养生的独特之处有很多方面,诸如一个人的气色若不好,采用中医手段能准确判断出具体的病因,并且可以根据不通的经络来判断该病的致病之处。

采用中草药粉在严格意义上属于我国自古以来就存有的一种方式,不过其外用施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补";与"泄";两者属于内服调理,都需要结合外用。

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医美容养生学除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可观成效之外,而且在国际美容界也受到了一定关注。

为了探究中医美容养生中如何应用外用中草药粉,本文展开了相关讨论,现综述如下。

1中医美容养生的主要作用分析1.1能起到整体美容的效果中医着重整体,因此其美容养生也主要在于对整体起作用,主张"养内荣外";,坚持长久的美,并做到最大化"治本";,利用人体机能的调理来实现美容效果。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在中医养生中,精神养生和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实践意义。

一、情志调摄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中有“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情志调摄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情志调摄的方法包括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

怡养心神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实现;调摄情志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实现;调剂生活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娱乐等方式来实现。

二、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

例如,平和质的人应该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

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

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

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

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以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

再则,平和质的人还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等手段,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从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三个方面探讨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一、调理脏腑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以腰为主宰,强化气血运动功能。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能强化体质,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人们的身体机能普遍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动功或静功,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来改善一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如胃病、肝病等。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扶正怯邪元气充盈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不足导致疾病产生。

传统养生术通过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

传统养生术能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扶正怯邪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调节情志“七情”过度起落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

传统养生术注重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调节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调节情志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崇尚自然的理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论文(DOC)班级: 10级2班姓名:郭慧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饮食养生文化中,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人体摄入谷物后精气就会充足,精气充足气血就会旺盛,气血旺盛筋骨就会强壮。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体相当重要。

饮食得当,可以延年益寿,饮食不当,又会造成致病折寿。

所以,正确合理的饮食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食物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倒仰生命。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是中国医学文化之精粹。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出了这样的养生之道,“天真”,“天”,有“天年”,“天数”之意;“真”则指通过养生获得的真气。

“天真”的意思就是人们通过养生,保养真气,进而延年益寿,尽享天年。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中医认为,精神方面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一个原则。

黄帝内经说:“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英雌人们应善于调节自我心理,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佛教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看一个人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管脆弱性出血,防止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有健胃助消化、止虚汗作用;炒燥研末后外用,有收敛止汗及消炎作用. 糯稻:又名江米.其性寒,作酒则性热.其养生功效是补中益气、暖脾胃。

用糙糯米煮稀饭,适合于一切慢性病人食用. 可治盗汗、自汗、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淋巴结核、跌打损伤等症. 玉米:原名玉蜀黍,又名包米、苞谷、玉麦.种子、根、叶、芯须均可作药用. 其性味甘平无毒. 在养生方面的功效有调中开胃、利尿。

芯须是很好的利尿剂,适治于尿路炎症、胆囊炎、肝炎、黄疸、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小麦:中药材分陈小麦和浮小麦两种. 浮小麦即淘洗时轻浮在水面的瘪瘦麦粒,药用以浮小麦为佳.其性味甘、微寒,无毒. 其养生功效是养心除烦,敛虚汗,止唾血,利小便。

陈小麦粉外用可消疮肿.浮小麦可止虚汗盗汗.麦麸能散血止痛. 小麦面粉则能助五脏、厚肠胃.黄豆:其味甘,性温,无毒。

其养生功效是能够调整大肠,宽中焦,顺气,还能消除水胀肿痛。

把黄豆研成末,用开水调和,涂在处痘后感染的地方,效果较好。

绿豆:其味甘,性寒,无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补益元气,可补肠胃。

能治伤风头痛,消除呕吐。

经常吃可以利五脏,安神,通十二经脉,滋润皮肤。

用绿豆煮汤喝,能接触草药、金石之毒。

用绿豆做成的枕头能让人眼睛明亮。

二、五果为助,水果助养生葡萄其味甘酸性平,无毒. 能补肝肾、益气、强筋骨、生津液、利小便;可治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痹痛及淋病浮肿等症.香蕉其味甘、性寒,无素. 香蕉生吃有止渴润肺、解酒毒功效,又是平和的滋养润肠剂,有降血压作用;蕉根有清热、利尿、泻下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荨麻疹等症.咳嗽日久,便秘:香蕉2个,加冰糖煮食. 每日1~2次.西瓜:一名寒瓜;瓜皮名叫西瓜翠衣. 瓜皮、瓜汁、瓜瓤、瓜子均可入药. 其味甘淡性寒,无毒,有清热解暑、利尿除烦及止渴功效;适治中暑、发热、烦闷口渴、小便量少而呈深黄色等症(包括高血压、肾脏炎、肝炎、胆囊炎、黄疸等)。

龙眼:眼肉味甘性温,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可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紫,还有抗癌衰老功能.龙眼叶味甘淡性平,能治感冒、疟病;龙眼壳味甘性温,可治烫火伤;龙眼煎剂可治诸种淋症;龙眼核味涩,可止血定痛,理气化湿,能治疮出血、瘰疬湿疮等;枇杷枇杷果味甘酸性凉,能润肺止渴,下气,适治肺瘘、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和呃逆等症. 杷叶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功能,是治疗肺气喘咳之要药;把花味淡性微温,对伤风感冒、咳嗽痰血有效;杷根味苦性平,可治虚劳久嗽、关节疼痛等;山楂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以野山楂为佳. 其味酸性平,无毒. 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收缩子宫,帮助消化的功能;三、五畜为益,肉类增健康牛牛属牛科动物,品种多,牛肉、牛奶、牛角、牛黄(胆结石)、牛肝均可作药用. 牛肉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滋补脾胃、强健筋骨、消水肿之功效;水牛角味苦性寒,主治热毒、风火头痛、鼻衄吐血等;牦牛角味咸酸,主治惊痫热毒、诸血热病;牛角腮(牛角内骨)味苦性温,主治妇女崩漏带下;牛黄能镇惊、清心、退热、解毒;牛乳味甘性微寒,消止渴、养心肺、润皮肤功效;黄明胶(牛皮胶)可滋阴、补血、止血.羊属哺乳类动物,品种较多,有山羊、绵羊、野羊等.羊肉味甘、性温热,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之功效;羊血味咸、性平,可解丹石药毒及胡蔓莽草之毒;羊肝味苦、性寒,能养明日;羊角味咸、性温,是有效的平肝熄风药物,主治头风、头痛及小儿惊搐风痫等,功用与羚羊角相似。

鸡鸡属雉科动物,几乎全身都可作药用.鸡肉味甘、咸、性平无毒;鸡蛋味甘性平.鸡肉有补虚温中、补益五脏功效,常用于治脾胃虚弱;蛋白外用可解热毒丹肿,生服解诸物中毒;蛋黄油能疗火疮,生肌长肉;蛋壳可壮骨,制胃酸;喜蛋(孵化成鸡胚的蛋)补虚损,治眩晕;鸡肝明目,可治夜盲症;鸡胆用治百日咳等;鸡血能解毒,治诸种出血症及咳嗽气喘.鲤鱼鲤鱼属鲤科动物,有赤鲤、黄鲤、白鲤等品种,性能相似. 其味甘、性平,无毒. 鲤鱼营养丰富,有健胃利水、除咳逆、止消渴及催乳作用,对黄疸水肿,特别对孕妇浮肿、胎动不安有卓效..鲫鱼鲫鱼属鲤科动物,另名鲋鱼. 其味甘、性温,无毒. 有补虚羸、温中下气、利水消肿功能。

烤焦存性内服可治胃肠。

脾胃虚冷、食欲不振:鲫鱼120克,豆豉6克,胡椒0.9克,老姜2片,陈皮6克,加水煎,空腹服下,即见效。

四、五菜为充,膳食更完备大白菜又名结球白菜、黄芽菜、白菜、菘等,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蔬菜. 以叶球和根作药用. 叶球味甘性平,能解热通利肠胃,有补中,消食、利尿、通便、清肺热、止痰咳、除瘴气等作用;白菜根能清解毒,除烦、可治感冒、发热头痛、止痰咳、鼻塞、口干、无汗等症.支气管干咳:白菜干100克,豆腐皮50克,红枣10个,水煎服.芥菜又名芥、大芥、皱叶芥、黄芥等,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蔬菜,以叶和种子作药用.芥叶味辛性温,有宣肺豁痰、温中利气的作用,对寒症、咳嗽痰滞、胸膈满闷、肾炎及泌尿系统疾病有疗效;芥菜籽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利气豁痰,消肿通络,常用于治疗胃寒呃逆、呕吐、肺寒咳嗽、痰多等症。

身体麻木:芥末用醋调,涂拱患处.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忘忧草、漏芦,为百合科多年生蔬菜. 以干花蕾、根入药. 干花蕾性凉味甘、能健脑、抗衰、解忧、有止血、消炎、利尿、健胃、安神功能,可治吐血、便血、小便不通等;菜根有健胃、利尿、消肿镇痛之效,可治腰痛、风湿关节痛、黄疸等症.感冒:黄花菜、红糖各50克,加水煎服,效果好。

辣椒又名辣茄,加茄科植物. 药用以尖小而辣味强者为佳. 其味辛性热,有调味、健胃作用,少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外用能治冻疮、风湿、腰肌疼痛、关节痛及脱发;内服适于治胃弱、消化不良、肠胃充气、胃寒痛等症.1。

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适量,加些黄酒调成糊状,涂于油纸上贴患部,用胶布固定。

大蒜又名荤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药用部分主要为地下鳞茎,以独头紫皮大蒜为佳. 其性温味辛,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含有大蒜挥发性精油、蛋白质、醣类、维生素A、B、C等. 有解毒、抗菌、消炎和驱除肠道寄生虫的作用,并有健胃、镇静、止咳、祛痰、强壮等功用.生姜生姜属姜科植物. 药用以老姜为佳. 其味辛性微温,有温中、兴奋、发汗、止呕和解毒作用. 可解鱼蟹、半夏、天南星之中毒,沿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等症.胃、十二指肠溃疡:鲜姜50克,加水煎服. 每日3次服2天.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

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

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

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

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

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