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客家方言

第二章  客家方言

普通话 蔬菜 力气 灰尘 公鸡 母牛 扫墓 睡觉 吃饭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行走 穿衣 洗澡
客家话 菜蔬 气力 尘灰 鸡公 牛嫲 醮墓 睡目 食饭 食朝 食昼 食暗、食夜 行路 着衫 洗浴
三、客家方言的文化意蕴
1.客家人对民系文化的保护与坚守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2.客家方言具有极强的民系凝聚力。 “亲不亲,客家言”。胡文虎发起成立“南洋客属
三、台湾客家话
• 1.分类: • 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
腔 • 2.四县腔:兴宁、五华、平远、蕉岭 • 3.桃、竹、苗、屏东六堆
时间 人称
形容 词
普通话 客家话 天亮 天光 名 上午 上昼 词 中午 昼边 下午 下昼 晚上 夜、暗哺 爷爷 公哒 父亲 哒哩 行 哥哥 老拔 为 妹妹 老妹 男孩 俫子 女孩 妹子 客人 人客 热闹 闹热 要紧 紧要
二、客家方言的特点:
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中原音韵和词汇,母语。 差异体现在: 1.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带来语言的差异: 种地——种田;碾子——砻、磨;秸秆——芦箕 2.受赣方言词汇影响
天亮(天光)、水稻(禾)、房子(屋) 3.受百越族语言影响:土俗字、语法习惯 土俗字:娓。母亲(阿娓)、祖母(娭毑) 语法: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公鸡、母鸡—— 鸡公、鸡嫲;再吃一碗——吃一碗添; 词缀:前缀字无意义。去赶墟——来去赴墟
第二章 客家方言
• ——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族八大方言• 北方方言 • 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 粤方言 • 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
一、客家方言的形成
• 唐五代是客家方言的孕育时期。 • 北宋时期,客家方言形成。 • 到南宋后期,“在赣南、闽西、粤东
形成了一个特殊方言区——客家方言 区”(谢重光《福建客家》),标志 着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

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

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客家语言,简称“客语”,是汉语的一个方言分支之一,主要在中国客家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使用。

客家语言具有独特的发音特点,以下将介绍客家语言的主要特点。

1. 声调客家语言是一个声调语言,共有7个不同的声调。

声调在客家语言中非常重要,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单词的意思。

客家语言的声调系统相对于标准的普通话和粤语来说较为复杂。

下面是客家语言的7个声调及其发音示例:•第一声:平调,音调相对较低,如“阿”(a)•第二声:上声,音调由低到高上升,如“哥”(kʰɤ²)•第三声:下高平调,音调由高到低下降,如“姐”(tɕiː³)•第四声:上升调,音调由低到高上升,如“來”(lɔi²)•第五声:下升调,音调由高到低下降,如“巴”(paː³)•第六声:下平调,音调相对较低,如“世”(sei¹)•第七声:上升降调,音调先上升再下降,如“嬰”(ɥiŋ³)2. 辅音客家语言的辅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辅音的数量比普通话和粤语要少。

客家语言中常见的辅音包括爆破音、塞擦音、清辅音和浊辅音等。

一些常见的客家语言辅音包括:•爆破音:p, t, k•塞擦音:ts, tɕ, kx•清辅音:h, s•浊辅音:b, d, g3. 元音客家语言的元音系统丰富多样,包括单元音和复元音。

客家语言中的元音数量较多,可以根据发音位置和口型将元音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

一些常见的客家语言元音包括:•前元音:i, y•中元音:ə•后元音:u, ɤ, o, ʌ, ɑ4. 韵母客家语言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和粤语也有一定的差异。

客家语言中的韵母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辅音组合形成音节。

一些常见的客家语言韵母包括:•单韵母:a, i, u, ə, o, e•复韵母:ai, au, ia, iə, iu, ua, əu, ɔi, ɔu5. 咸声化在某些客家方言中,存在咸声化的现象。

咸声化是指一部分介于舌尖音和舌叶音之间的辅音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下发生硬腭化或软腭化的变化。

粤北乳源客家话音系

粤北乳源客家话音系

作 者 简 介 : 红梅 (9 9 )女 , 徽 涡 阳人 , 徐 16 _ , 安 广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文 学院 副教 授 , 文学博 士 , 要从 事汉 语史 和汉 语方 言研 究 。 主
73
( ) 母 (4个) 二 韵 4
1 刺斯 智 师指 时
a 怕虾 车夸 瓦 瓜
21 0 1年 1 1月
韶关 学 院学报 ・社会 科学
J u n l f h o u n U iest ・S ca ce c o r a a g a nv ri oS y o ilS in e
NO . 01 V2 1
第 3 2卷
第 l 期 1
V0 -2 No 1l l3 .
角 与 湖 南 宜 章 县 相 依 。全 县 总 面 积 2 2 2 7平 方 千
米 。 人 E约 为 2 总 l 1万 人 。 中 瑶 族 人 口约 占十 分 其 之 一 强 。瑶 族属 过 山瑶 , 要 分 布在 必 背 、 坪 、 主 东 游 溪 、 坑 等地 。县 境 内 的汉 语 方 言 主要 有 客 家话 和 柳

f书许 收扇 绳熟
k 歌居 九 见钢 结 k ‘可坑 琴件 哭杰 0 爷 羊 欧 暗圆鸭
说明 :
我 年牙 眼 肉玉 x 坑河换 巷 黑 瞎
1 、 、 二 与 知三 、 . 庄 知 精 章逢 塞音 和 塞 擦音 合 流 , 知 三 、 带 有舌 叶音 色 彩 ; 擦 音 两者 一般 有别 , 、 但 章 逢 精 庄 、 二读 s知 三 、 读 . 知 , 章 f 。
m 五
10 荣雍 容 勇用 融 ’ o
l? 剧 逆笛 迹 壁锡 ‘ a i7 越 乙页 聂月 8 u ? 括刮 阔 a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七区说”,也就是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个大区。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官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

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1.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的读音都没有分别。

2.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

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

3.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

吴语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

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冲击,受中原汉语影响。

明清以来出现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

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

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等。

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湘方言湘方言或称“湘语”、“湖南话”。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湘方言不断受邻近方言的影响,“纯粹”的典型湘语已难寻找。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但湘吴自古有近亲关系。

这一辽阔地域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我们不妨把“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它是“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和吴方言也关系密切。

湘方言较为突出的语音特征是:1.古浊音系统在南片湘语中保留较完整。

关于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关于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关于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区。

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

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

在海外,台湾和香港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

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

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

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

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

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方阝、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客家语

客家语

重庆市的客家话在巴南区、涪陵区、合川区、江津区、南川区、璧山区、垫江县等地有零星分布,但没有形 成聚居区,比较集中的是荣昌区,当地叫“广东腔”。
客家话浙江省的客家话方言岛分布在金华市辖区、衢州市辖区、龙游、江山、遂昌、松阳、云和、龙泉、泰 顺、玉环等地。
陕西省商洛的客家人多系赣、闽、粤迁来,分布在商洛7县区28个乡村,多集中而居,且具有独特的客家语 言、文化和民俗。
客家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客家话的人口560多万,是广西第三大汉语方言。广西客家方言大都集中在玉 林的陆川、博白,浦北南部和合浦东部一带;防城港、钦州与灵山断续相连的一带;以贵港为中心,往西北至黎 塘、宾阳一带;贺县、昭平、钟山一带;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阳朔等地,其他的则以分散的 形式散布在广西境内各个地方。
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 话、韶关话等。部分地区还称土广东话、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麻介话、怀远话等。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州 话为代表,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台湾省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语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曾是兰芳共和国境内主 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官方文书中。
分布
01
综述
02
广东省
03
江西省
04
福建省
05
台湾省
06
香港特别行 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
四川省 海南省
重庆市 浙江省
陕西省 海外
客家话分布图客家话广泛地分布在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四川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等9个省区,200多个县市,并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足迹散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 西亚、美洲、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广东的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最为集中。全世界约有 6500万人使用客家话(一说9610万人),居世界第28位。

客家话方言大全

客家话方言大全

客家话方言大全客家话,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台湾等地。

客家话是中国五大方言之一,也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

客家话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客家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客家话中,有许多词汇和短语是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这些词汇和短语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比如,“囍”(xi)是客家话中常用的祝福词,表示喜庆和祝福。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客家话的语音音调较多,有七个音调,这在汉语方言中是比较罕见的。

这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客家话的语法结构中,也有一些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地方。

比如,在客家话中,动词的变化形式相对较少,名词和代词的变化也比较简单。

这种简洁的语法结构使得客家话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实用。

客家话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客家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

通过学习和传承客家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客家话方言的丰富多彩,让人们在交流中更具魅力和个性。

在当今社会,客家话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方言逐渐失传,客家话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客家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客家话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总之,客家话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承载着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通过学习和传承客家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重视客家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客家话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客家话的魅力将会在传承和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展现。

闽粤赣客家方言的成因及其特征

闽粤赣客家方言的成因及其特征

入的族群来说 , 他们又被称为土著 。但语言上某些成分仍然保留着
大族 与,族的关系。人多族大的群体所操的语言 , 】 、 必然在周围 村落 占有相 当的优势 , 在一定时期 可以起主导作用 , 影响小族人少 化 。当然 , 大族群体 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时间长了, 彼此往来
客家人在南迁 以及异地定居后 的生存过程 中,与土著居 民形 他们祖先语 言的痕迹 , 那无疑是尊祖的承传意识所致 。
生活 、 生产 、 繁衍后代 , 互相之间又不得不沟通感情 、 传递信息 , 进而 群体的语言: 时光荏苒 , 斗转星移, 小族 的语言逐渐 为大族群体所融 籍、 客籍 与客籍 , 彼此都下意识地选择 自己认为易于接受的言语和 交际 , 婚嫁结亲, 自别族异地的言词话语不断渗入 , 来 地域性统一群
词汇 , 从而形成 了闽西 、 粤北 、 赣南客家方言中夹杂有 中原语 、 吴语 、 体 的语言又不断地规范它 、 化它 , 淡 把它纳入统一群体的衍化进 程 巴蜀语成分 的渊源: 籍的关系 、 有大族 小族的关 系、 有集镇 口岸与偏远山区的关系 、 有 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 中。当然这种淡化 、 吸他融会 , 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加减过程 , 而是一 才会最终起主导作用。不过 , 统一群体语言固然可 以淹没或融会人 单势薄的小族语言 , 但淹没并不是绝对 的, 融会也有一个程度问题 ,
1 . 信息采集的主题应由档案工作人变化为馆员身份 高校图书
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的建 立,使大量 的个人数据和可能涉及国家机密
馆馆员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 ,其相关学术信息的多样性和细微差异 的信息集中掌握在一些部门手 中, 随时都有发生失控或失窃的可能 : 性就在所难免 ,再加上部分信息信号的强弱不一和信号被截流屏蔽 因此, 凡对个人有害或不利的资料必须向有关的个人直接收集 , 并在 的可能 , 若信息采集 由档案 丁作人员来完成 , 必然造成不必要的采集 取得资料的过程中, 向被收集者表明其收集 资料所依据的权利 、 收集 困难和信 息缺失 、 , 无效 所以采集信息应以馆员 自主收集为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引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结语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

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

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文化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由此可知语言的重要性。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广东省内三大主要方言之一。

广东省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和粤西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带。

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星罗棋布,在各个县市的分布也各异。

客家话作为生活的主要用语,粤北人民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的加以发展和进步。

粤北地区主要是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也就著名的丹霞地貌: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也正因为这样的特殊地貌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的繁衍以及特有语言特征。

关键词: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分布;语音特点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客家方言的分布区域广阔,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丘陵,因交通不便阻碍了各地的文化交流,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各县(市),其中韶关的始兴、翁源、新丰是纯客方言区,南雄、乳源、曲江、乐昌、仁化、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其中南雄、乳源、乐昌、曲江、英德各县(市)以客方言为主要的交际语,其余各地以非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语。

粤北客家方言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清新、佛冈等地的客家方言除了来自闽西,还有来自粤中惠州和粤东梅州一带。

详细的分布情况见庄初升《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1]韶关市地处广东以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

所辖地区有: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

总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人口279.14万。

韶关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韶关境内地质地貌奇特,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

特殊的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盆地分布广阔,特征显著。

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

这种特殊地貌构成了客家人的分布特点各异,文化习俗的差异使各地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

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语言日新月异,逐渐的形成了各自相类似的客家方言。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粤北地区的纯客县(客家占95%以上)有4个:新丰县、翁源县、始兴县、南雄市,大部分分部在韶关市。

四县(市)连接成片,与河源市和赣州市接壤,成为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南雄市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有韶州土话的分布。

新丰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是东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河系的分流处,东南与河源县接壤,东北毗邻连平县,南接从化与龙门,北连翁源,西靠英德,西南与佛冈县相邻。

全县共2015.2平方公里,人口有二十万四千多人。

按传统说法,新丰县分水源话与客家话,讲水源话的有六万多人,分布于境内东部;讲客家话的有十四万多人,分布于中西部。

新丰客家话的声母共十六个,包括零声母在内,韵母共五十三个,包括自称音节的鼻韵母。

[2] 在乐昌市境内客家人的分布主要在中部,东北部,西部。

九峰、五山、两江、大源、梅花、秀水、云岩、沙坪均是纯客乡镇。

罗家渡,廊田,河南镇的大部分地区;长来,庆云,白石,坪石,老坪石,三溪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均有客家方言的分布。

[3]乐昌市是一个纯客县占较大比例的县级市,如果想要了解乐昌市的客家方言那么九峰镇是最好的选择。

九峰镇位于粤北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000米,昼夜温差大,总面积为153.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总人口2.1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夏、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6℃。

这里的客家人因为特殊的地貌特点,生活基本还是靠耕种来维持。

他们的客家方言整个地区通用,且语音特点大致相同,他们拥有共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日常的交流中由于交通的闭塞使各乡镇与外界交流较少,因而在习俗和通婚方面只是各乡镇之间进行,因此也形成的更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方言,没有掺杂其他地区的方言。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粤北位于粤、赣、湘、桂四省(区)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上,粤北是岭南地区通往中原地区的捷径。

若从广州出发,沿北江逆流而上,或经武江,或经连江,越过骑田岭即到了湖南境内,进而继续北上,便可到达中原。

唐开元间粤北曲江人张九龄奉旨开通了大庚岭路,这条大庚岭路沟通了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成为五岭南北最重要的交通孔道。

自此以后,粤北的韶州、南雄州一带,成为岭南通往江淮和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唐、宋时期的粤北各地吸收了大量的岭北移民,因此成为岭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可是,这些入籍的岭北移民,是否即是今天粤北客家的先民呢?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最先移居广东东北部的,虽说有远在五代以前者,然那时人数无多,比之其地诸系外人群,众寡悬殊,不能保持个己特殊的属性,而成为一种新兴的民系;就是宋朝初年,移住那些地方的客民,也还是数目无多;南宋以后,客民向南迁徙的,一天多似一天。

这种迁徙运动。

直至明朝中叶,始稍休歇。

”言下之意,唐、宋两代入住粤北的移民已包括客家先民在内了。

我们则认为,至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唐、宋移民与今天粤北客家的渊源关系。

纵观粤北的历史,南宗默念是个重要的分水岭,人口流失极其严重,粤北地区自此一蹶不振,开始全面走向下坡路。

粤北地区客家人大致上说是在宋末元初,由于严重的战乱兵燹(xiǎn),整个粤北地区人口流失最为惨重。

到了明代初年,社会的动荡使得粤北人口更加趋于下降。

成华年间是闽西等地客民向粤北入迁的高峰期,这个时候起粤北的人口开始回升,粤北客民系才逐渐形成。

粤北地区各县市的分布都是由于环境特点而形成的。

大部分客民分布在高山地区,通用的客家话,习俗也是大致相同的。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客家的迁移与客家方言的形成一是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或者是由于战乱或灾荒,一或者是由于开拓和垦殖。

客家的迁移,主要属于前一类。

客家的迁移虽可溯自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大分裂,但这次分裂主要是形成了湘语系;闽语系群体。

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客家先民仅是当时中原蜂拥南下的流人中的一支——即属第二支派的“司豫流人”。

他们在这次迁移中先滞集子今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以及湖北、江苏的部分地方。

其后有一部分再沿都阳湖流域及赣江迁至赣南及闽边诸地。

这部分到达赣南和闽边诸地的汉人因是小批量的,无法形成自己的社会集团。

因此,严格说来,这次迁移还不能算是客家的迁移,真正的迁移当从唐末第二次移民浪潮开始。

唐末到宋初,由于黄巢起义被镇压,民无宁居,客家先民便扶老携幼,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再度向南迁徙,有一大部分到达了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广东东北部边地。

这是客家迁移的第一阶段-—闽粤赣阶段。

当时,住在闽粤赣边区的主要是舍族;也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和早期徙进的汉民、据史料记载,舍族很早就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

[4]明清两代,由于各个地区呈现出地少人多、耕种无法开展的情况,客家人就不断向人丁较少,尚有垦殖余地的珠三角地区迁移。

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形成地是赣南和闽南地区。

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被迫南迁,经过数次大迁徙终于到达今客家的大本营。

元以后,入居于广东的客家人有新的流动,流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定居点的重新选择。

在此情况下明清两代,广东的客家方言不断流向外地,例如广西、湖南、四川、海南、香港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