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再说长江”解析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20集江湖武汉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二十集江湖武汉对于今天这个有着水一样质感的城市而言,500多年前汉水的一次改道所成就的辉煌,仿佛只是武汉这个城市刚刚演绎的一段华彩乐章。
晴朗的天空下,矗立着一座城市,准确地说,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在两条江水交汇的地方鼎足而立,这里就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武汉。
每天早晨,武汉街头做热干面的早点摊,可以说是最早忙碌起来的买卖。
这座城市的每一天,也就从热干面开始。
因为长江的穿城而过,所以在许多武汉人的心目中,这个城市的市中心位置就在这滔滔江水之中。
虽说现在武汉交通已经十分发达,可在这江面上往返的轮渡,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不过,两岸城市的景致显然不能和百年前相提并论了。
那栋过去远远就可看见的武汉关大楼,现在也只有在船靠岸时才能分辨出它的模样来。
有“火炉” 之称的武汉,从春夏之交的梅雨时节就开始弥漫着一片湿热,而在梅雨的后面,往往就是长江汛期的来临。
1998年武汉的夏天就是这样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1998年那个夏天武汉街头的暴雨,一开始武汉人也并没有太过在意,因为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年都要经历。
然而,距离武汉不远的嘉鱼县牌洲湾溃口,人们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特别是在洪水中浸泡9个小时的小江姗被救起的一刹那,至今都是人们心中最深的记忆。
与此同时,在武汉,一对年轻的父母,正在为给刚出生的孩子命名而颇费思量。
殷祚庆(武汉市汉正街服装经销商):住了一个礼拜医院就回来了。
回来叫什么名字——她的朋友都过来看,再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几个,我就提议叫婷雨(停雨)算了,她的朋友就说,婷雨这名子不好记,叫雨婷算了,倒过来念。
就这样改成了雨婷。
巧合的是,雨中诞生的小雨婷,老家正是牌洲湾。
而她和小江姗的命运,就这样由一场大雨相连。
雨婷的父母来自于嘉鱼县牌洲湾,1998年前后在武汉打工。
现在他们终于在汉正街开了一家服装店,成了汉正街的老板。
2005年秋,7岁的雨婷上了小学,在这儿她认识了更多在那个雨季诞生的小伙伴。
多元视角的纪录价值——评纪录片《再说长江》

多元视角的纪录价值——评纪录片《再说长江》
《再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全片共分为六集,主
题为长江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
本文主要从多元视角的角度,评述《再说长江》的纪录价值。
首先,本片采用了多元视角的拍摄方式。
在传统的纪录片中,往往只有一个主导视角,而在《再说长江》中,摄制组通过采访当地居民、环保组织、政府部门、企业代表等多个
利益相关方,展现了长江流域各方的角度和看法,突破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例如,在讨
论长江流域污染问题时,片中不仅对污染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展现了当地居民对于水质
污染所带来的生活困难和心理压力,使得观众能更全面地了解长江流域环境问题。
其次,本片关注了长江的人文历史与文化价值。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有着悠久
绵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再说长江》在拍摄中,不仅关注了长江上游的纤夫文化、楚
文化,还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历史名人、古战场等文化景观。
通过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江文化与环境的内在联系。
最后,本片给予了长江流域未来的关注与思考。
在全国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长江
流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长期的治理与保护。
本片在最后一集中,介绍了当地政府
和企业在环保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指出了长江流域未来应该倡导的可持续发
展理念。
这样的关注,使得《再说长江》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宣传教
育的担当。
再说长江-大江巨变影评

俯瞰长江巨变展望美好未来------评电视系列专题片《再说长江》《再说长江》是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其中的第一篇《大江巨变》主要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变。
影片整体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同时又不乏对细节的体现,给人以亲切感及参与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视纪录片。
其一,他主题鲜明、深刻。
题目为《大江巨变》,重点就要突出一个“变“字。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而片中就主要以重庆和上海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长江沿岸城市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变“字。
而且全片都在用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紧扣主题,并将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受众得体会更深刻。
其二,他表现手法精湛,这是该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着重要讲的一点。
航拍被频繁运用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航拍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充分体现长江的雄伟,而且航拍能将长江的风貌通过镜头真实的呈现在屏幕上。
再有就是对比手法,该片开头时,是一滴水的特写镜头,然后突然切入飞流直下的瀑布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样的水滴的画面在该片的中间部分再次出现,下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啼哭的新生儿,这里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传达给受众一种新生的希望,且同时配以旁白讲述新中国的诞生(这时背景音乐也变得欢快起来),让人感受到新中国的无穷生机。
该片中的这一段充分将蒙太奇、自然音响及特写镜头的表现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该片中的表现手法还用于表现变化。
例如,将20年前《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中同一地点的画面进行比较。
画面显示20年前的朝天门码头抑或是上海浦东的景象,再用但如的手法放入今日这些地方的风貌,让人感叹今日的发展又勾起对往日的眷恋。
但一部电视纪录片光是用发展前后对比画面的堆砌来表现“巨变”,未免显得太空洞,也缺乏说服力,让人觉得是毫无血肉的皮囊。
所以该片中有用许多细节作为补充。
例如,从时尚的角度来剖析人们的生活以表现时代变迁。
改革开放前,人们还在追求温饱,根本不知时尚为何物,衣服也是单调的材料、颜色和款式。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我国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叙事发展研究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我国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叙事
发展研究
《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是一系列探讨中国长江文化历史的电视纪录片。
这两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变化。
《话说长江》于2001年首播,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共12集,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主持。
该纪录片采用类似于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述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故事,展示中国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叙事方式较为简单,语言通俗易懂,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讲述长江文化的故事。
《再说长江》是在《话说长江》的基础上制作的续集,于
2016年首播,共20集,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主持。
该纪录
片在继承《话说长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长江文化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表述。
该片采用了生动的场景演示和高科技手段,如航拍、三维演示等,让观众更加直观、真实地了解长江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该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更加精细,通过横向对比和深度剖析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出长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价值。
总的来说,《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制作都是在对中国长江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事件,通过生动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长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这两部电视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更加精细的叙事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长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
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
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大河生命(长江篇)》与中国拍摄的《再说长江》来分析一下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一、叙事手段对比。
纪录片叙事手段分为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1.长镜头对比。
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里,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有顺序的切换,我发现它们的镜头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东西。
而且,它的镜头很关注一些生活细微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它的镜头很喜欢对准生活中的人们,善用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相反在《再说长江》里,我发现它很喜欢用一些长江的景色的远景与特写不停地切换,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
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与同期声表达内容不太相关。
2.同期声对比。
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大河生命》里的同期声基本保留了拍摄当时的现场声音,水声、机器声等基本都能听到。
《再说长江》也同样保留了当时拍摄的很多声音。
这样让观众更能感受纪录片的真实。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
电视纪录片分析

电视纪录片分析《再说长江》——审美的诗意栖居美学境界的追求,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也是纪录片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作为集合了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的电视艺术形态,电视纪录片已经在多个层面上拓展和延伸了其美学范畴。
我国近几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多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更加体现出此点。
《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就是最好的代表。
作为一种艺术,美学上的价值一直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
不管是崇尚“真实就是力量”的纪实美学,还是信奉唯美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都体现了纪录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这里,我们仅以《再说长江》为例,从音响和画面等角度切入,对其美学价值的内外在表现做一分析。
正是在整合了传统的人文理念和先进的电视技术之后,《再说长江》才将审美的意境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使观众体验了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
音响——拓展审美空间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生动地描述了声音世界:“在空气中总是不乏轻微地运动,这种运动为我们的听觉给自然界添上新的生命;树叶萧飒作声——这种微风几乎使人觉察不出,树木好像活了起来,……于是大自然变得气象万千,生动活泼,到处都是轻快的嚅嚅之声,到处都是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番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音响当中的一个侧面,而在《再说长江》中为我们勾勒的是更为宏大更为震撼的“活动着的声音”,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一、传承经典营造历史归依感“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之歌》,一首大气磅礴的赞歌,一首浓浓深情的颂歌,正是这首歌使人们催生出无限的奋斗豪情,正是这首歌使神州书写出绚丽的诗篇。
经过20年的积淀,经过20年的升华,《长江之歌》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因而《再说长江》的主题曲仍然沿用这首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它与《话说长江》的延续性承接,这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回归历史、情感归依的意境,也是在声音元素上渲染、突出长江源源不断的生命本质,是在表现手法上将有形的线谱形式转化为无形的鼓舞形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20年艺术的承接,影像的延续。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2集重上江源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二集重上江源晴朗的天空下,唐古拉山脉以超过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成南北50多千米,东西20多千米的雪山群,绵延成一座令人敬畏的庞大身躯。
各拉丹冬,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就从它落下的那一瞬间,这一滴水便开始了一条大江的万里行程。
这滴水就在青藏高原的冰雪中,就在各拉丹冬的冰川里。
正是以这一滴水为起点,我们开始了追溯6380千米长江的身世。
2004年8月1日,《再说长江》摄制组踏上前往长江的源头之路。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探源行动开始了,时间是2004年的8月,从长江第一镇出发。
我们向着峰峰相连的雪山深处走去,奔向江源那圣洁的一滴水。
壮观的探源之旅,正将记录时代变迁的视角投向大江的源头。
沱沱河,海拔4820米。
为了一探大江的源流,中国人在万里长江沿线,努力探索了至少2000多年。
直到大约300年前,才终于有人攀上了青藏高原,望到了现在的江源地带。
但只见河网交错,蜿蜒直到天边,至于源头何在,却依然是千古悬疑。
1978年1月13日,中国向全世界发布: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因此比原先的地理资料又多了500千米,成为6380千米……一个月以后,美联社报道:“中国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1976年,中国科学考察队第一次进入长江源地区。
1976年的8月25日,28位专家组成的江源考察队,经过51天的跋涉,突破冰雪的阻隔,走进了长江源头。
一条世界大江的身世,终于水落石出。
那绝不是锦上添花的一回,而是石破天惊的一举——拥有这条大江的中国,总算打破了千古的悬疑,弥补了历史的遗憾,为全人类理清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的头绪。
追念着前辈的壮举,悬念着源头的无限风光,我们向着各拉丹冬雪山挺进。
没有人知道,我们能否成功,也没有人知道,谁能坚持到最后。
不过,人人都向往着去捧起江源的那一滴水。
小唐古拉山口,海拔5100米。
再说长江(央视纪录片解说词13~16)

再说长江(央视纪录片解说词13~16)第13集水火山城现在,速度感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表情之一。
它与重庆人千百年凝炼出的禀性生动地吻合起来,从根本上讲,重庆人急促、快捷的言行都源于险山恶浪中的一个个生死瞬间。
20多年前,李曦11岁,是重庆少年体校的学生。
作为居住在长江大桥边的孩子,在重庆这座当时唯一的跨江大桥上晨跑是他每天的功课。
意外中,当时的情形成为《话说长江》中的这段珍贵影像。
20多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重庆南岸区的长江边,儿时在大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
这是李曦生活的城市,一座以山水作为悬念的城市。
城市的厚重历史在这千回百转间,留下3000年的岁月年轮和眼前这座繁华都市。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20多年后,李曦在重庆市中心的一家图文广告公司就职。
作为测绘局下属的广告公司,它的工作内容与新重庆的行政区划密切相关,李曦的工作就是根据迅速变化的重庆主城区和郊区的经济、交通和旅游点制作出最新的地图来。
李曦:1982年这张图当时只有渝中区渝中半岛这一块,像南岸区大概就只有边上这一点。
1989年的图就不一样了,像南岸五小区这些全部都出来了。
最近,2005年,整个这一块,就感觉目前的这个图都装不下了。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
之后,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8年后的重庆,城市以每年25平方千米的速度迅速扩展,人口以每年40到60万的速度向城市化过渡,现在的重庆是另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
今天,这座城市仍然以两条古老的江流作为记忆方式。
山谷是它的屏障,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
自西往东,群山连绵起伏,一望无尽。
特殊的地理带来火热的气候,被气象学家称为"火炉"和"热岛"。
自古以来,山谷和急流不仅蒸腾出火一般的酷热,也聚集住了千百年来重庆人的血性和胆气。
奇特的环境形成了人与城市的性格历史:刚猛迅疾却又极具韧性,这是一座水火相生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视专题片《再说长江—灯火石头城》提到《再说长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想到20年之前中日合拍的创造了当时中国电视收视记录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
至如今它优美的主旋律仍然可以被很多人哼唱出来。
可以说《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专题片的一个里程碑。
20年之后再次上阵,与之前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沿江各个城市宣传意识的增强进而是无处不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改革开放即将进行三十年的时刻,无论是城市的面孔还是人民的生活,与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变迁”成了《再说长江》的主线和中心。
正如《再说长江》总制片人刘文所说,“《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然而,在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之中,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随着社会乃至时代的变迁而恒久不变却愈发坚韧的,这些东西又同样被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一代代悄无声息的继承着。
所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
”刘文又说。
本文所要着重解析的“灯火石头城”,就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变迁中的南京,同
时,也是继承中的南京。
“灯火石头城”讲述一个拥有着2400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南京。
然而,南京的“古”,有名扬千古的人——勾践、孙权;有尽人皆知的事——郑和下西洋、签订《南京条约》。
如何在这连篇累牍的历史之中找到一个主线,一个见证者,一个贯穿物将这一集的“灯火石头城”讲述的浑然天成成了讲故事之前的重要决策。
制作者找到了它——城墙。
南京现存地表的城墙是明城墙,这座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高大建筑见证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它虽无言,但是当人们看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那些场景便是这座城墙最好的表达。
正如片中解说词一样“南京的明城墙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以城墙为主线,以南京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日渐明显的变迁以及对厚重历史的继承,创作者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观察、思考和深入的解读。
片中无处不在的真实个体:灯彩艺人王忠民、明城垣史专家杨国庆、书法家常志成、司机张福荣、拆迁户李传宏、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都或多或少的与城墙有着联系和沟通,就连跨江大桥电气工程师李浩也是地地道道在城墙下长大的南京孩子。
这一个个立体的现代的人,或许已经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适应了不闻鸡犬但见车水马龙的环境,他们身上甚至还有小提琴、驾驶技术、轮滑、电气工程、城市小市民等等一张张现代的标签,但是他们又同时依恋着城墙、扎着彩灯、写下苍
劲古朴的毛笔大字。
南京这座城也正是由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机的构成。
历史,也正是由他们承载才更有生命力。
“灯火石头城”故事的年代虽然穿越2400年,但其讲故事的年代却是在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那么这2400年的故事必定会深深烙上这30年变迁和30年继承的烙印。
这30年,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八个字的指引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由原来的“东亚病夫”一转成为了经济大国,每年其他国家难易企及的经济增长量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崛起,南京,虽然是一座千年古城帝王之都,但也不乏经济带动下的日新月异,跨长江大桥一座座的拔地而起,改变了600年“有记无楼”的历史兴建的阅江楼,秦淮河上既具传统色彩又有现代气息的大型灯会和导游动情的演绎,如此等等的现象都是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在南京这座古城的烙印。
再说政治,30年的政治改革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应该都是有切身体会的,由政治斗争为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一概而论坚决不让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家政治越来越敞开胸怀求发展,越来越关注人民关注群体。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致“和谐社会”正是这一转变的轨迹。
在如今的南京,同样可以搜寻到这些政治变革对这座城、对居住者的影响。
政府整顿城墙容貌的“民心工程”通过一位晨练者印证了效果,“以民为本”则是通过一个拆迁个例来予以展现,秦淮灯会的再度兴盛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则是对“和谐社会”
的图景解读。
故事讲述了一个千年古城,但其讲述的重点和重心却在看这部片子的每个人都能伸手触摸到并身在其中的时代段落。
一部《再说长江》,不仅仅有着对当年《话说长江》万人空巷的膜拜、向往和延续,更是一部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丰功伟绩的一次清点和有意展现。
只是,现在的展现不同于当年铿锵的音乐配上刚毅的表情以及解说者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嚎叫,而是认清了人民群众的鉴赏水平和鉴别能力,采用一种和风细雨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方式把他们所要说的所要宣传展现的“潜伏”在一个个看似随意的镜头一位位看似随机的采访对象中,让你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
相信,看完这个片子,可能不会每个人都清楚的在脑海中印上“和谐社会”四个大字,但对于和谐社会的图景却已经有了模型和样板,对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民的生活状态都会给以潜意识的肯定和向往。
国家不需要你每天把政策念在嘴上,但是只要你向往政策所带来的生活,你就是这个政策的顺民和支持者,也许你无意间的一次举动,就会更使你成为它的推动者。
这,就是国家广电总局每天努力筛选努力支持和努力封杀忙的不亦乐乎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