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名词解释

道路名词解释
道路是指供车辆、行人等通行的通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一。
道路可以分为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两种类型。
城市道路是指位于城市内部的道路,通常是由柏油或水泥铺设而成,具有高密度的交通流量。
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的道路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乡村道路是指位于乡村或农村地区的道路,通常是由碎石、泥土或者未铺设路面的土路组成。
乡村道路通常交通流量较低,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村出行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道路还可以根据用途分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街道、步行街等不同类型。
高速公路是供车辆以高速行驶的道路,通常具有分隔带、匝道和交通标志等设施。
普通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一般道路,通常具有双向行驶的车道。
城市街道是城市内部的道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
步行街是专门为行人设计的道路,禁止车辆通行。
道路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交通流量、安全性、行车速度、环境保护等因素,以确保交通顺畅、安全和便利。
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

1交通:人与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的位置变化。
一般: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和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城市交通: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五种方式。
城市交通即是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交通方式的统称。
主要分为市际交通、市内交通。
3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1)按交通组成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折算及混合等交通量。
2)按单位时间分:小时、日、周、月、年交通量。
3)按交通量变化分:平均交通量、最大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位小时交通量K值K=30HV/AADA4高峰小时交通量(PHT):是指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5交通密度:N为指定路段上的车辆数;L为路段长度,K=N/L(辆/公里)6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7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 单位为米/辆。
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间距叫极限车头间距,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计算的重要依据8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单位为秒/辆,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指标。
9AADT:年均日交通量10MADT:月平均日交通量11D/M/N:定长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2M/E K/N:泊松输入、爱尔郎分布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3M/M/1:单通道排队服务系统14M/M/N:多通道排队服务系统15M/D/1:泊松输入、定长服务、单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6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道路交通定义

道路交通定义
道路交通是指在道路上进行的各种交通活动,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行为。
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是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道路交通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加,交通压力逐渐加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因此,道路交通的管理和监督越来越重要。
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都在致力于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措施,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道路交通行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因素,例如驾驶习惯、交通规则遵守程度、道路状况、车辆技术状况等等。
在所有的因素中,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遵守程度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都在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交通意识和安全意识。
总之,道路交通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充分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完善交通规划和管理措施等等,以提高道路交通的质量和效率。
- 1 -。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上册)绪论1.交通:人与物的运输和流通,包括各种传统和现代的交通方式。
一、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2.步行:以行人自身体力为动力的出行方式,一般只能作近距离和低速行走。
3.行人静态空间: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的空间范围。
4.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5.车辆的自重: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
6.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转载量,是指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7.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8.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9.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10.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11.动力因数:代表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12.汽车爬坡能力: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
13.最高车速:在水平良好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
14.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指汽车由I档起步,以最大的加速度逐步换至高档后达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要的时间。
15.超车加速时间:大多是用高档或次高档,由30km/h或40km/h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度所需的时间。
二、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16.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7.连续流:没有像交通信号那样在交通流外部引起交通流中断的固定因素影响。
18.间断流:受引起交通流周期性间断的固定因素的影响。
19.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20.合流:指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21.分流:有一条车道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22.交织:是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动。
23.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道路交通事故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事故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事故名词解释
一、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指发生在道路上的交通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所致的
双方车辆、行人、物体的损害或伤亡。
二、交通发生的:
交通发生的是指发生在道路上的交通交通活动,包括驾驶车辆、参与行人等行为。
三、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违法行为是指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违反交通法规或车辆运
行操作规定的行为。
四、双方车辆:
双方车辆是指发生交通事故时,负有责任的双方车辆,包括依法承担交通事故责任的车辆。
五、行人:
行人是指参与交通事故进程中的行人,包括经常乘坐交通工具或使用公共道路的行人。
六、物体:
物体是指参与交通事故进程中的物体,包括道路上物体,如树木、公路隔离带等。
七、损害:
损害是指发生交通事故时,双方车辆、行人、物体等受到的不利
后果,可以是损坏的财产、伤害的身体、损失的生命等。
八、伤亡:
伤亡是指发生交通事故时,双方车辆、行人、物体等受到的伤害,可以是轻伤、重伤或死亡。
城市道路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名词解释
1. 街道:指城市中两侧有建筑物相对而立,供行人和车辆通行
的道路。
2. 路口:指两条或多条道路相交的地方,常设有交通信号灯、警示标
志等交通设施。
3. 路段:指街道或道路在某一段距离内的区域,常用于交通统计和规划。
4. 环路:指环绕某一区域的道路系统,为车辆提供环形通行的交通方式。
5. 快速路:指设计有较大车速、少有交通灯和路口的城市道路。
6. 匝道:指连接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道路段,用于车辆上下匝道以
及转换行驶方向。
7. 步行街:指为行人而设的、禁止机动车行驶的道路,用于商业娱乐
等活动。
8. 主干道:指在城市交通网络中起主导作用,交通量和车速较高,连
接城市各个区域的道路。
9. 改善道路:指经过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改善交通状况的道路
工程。
10. 隧道:指穿越地下或山区的道路,用于连接两个相隔甚远的区域。
道路交通考试题名词解释

名称解释停车视距: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需要停车,从反映时间开始到停车所行驶的距离,S 反+S制+S安;渠化交通:使各种车辆象水渠里的水一样,顺序行驶,互不干扰;区间车速:总距离/总时间行驶车速:总时间/有效时间扩大街坊:由高级警司屈普提出,利用扩大街坊的措施来改善交通环境;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交通量(或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比例换成某种标准车型的交通量;混合交通量:机动车折算交通量和非机动车折算交通量之和。
环形交叉口:进入交叉口的车辆沿环岛逆时针连续不断的行驶的平面交叉口形式。
OD调查:了解交通的开始和结束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所做的调查。
临界车速:道路通过交通量最大时的车速,一般供交通流理论分析用。
道路网密度:城市.各类道路总长度(Σ造)与城市用地面积(Σ云)之比值,称为道路网密度。
超高: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渠化交通:指人、车分离,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顺序行驶,通常通过在道路上划线,用绿带和交通岛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一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通过。
行车视距:指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绿波交通:是一种理想的交通信号灯线控制方式,通过合理调整进出口的信号灯周期,使进入一条城市主干路的车辆依次行至各交叉口时,都能遇绿灯而无阻通行。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其空间距离的比值,称为非直线系数,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
第30小时交通量: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时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交织角: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使交织时的夹角为交织角,常以右转车道与中心岛之间车辆行车轨迹直线夹角表示(即以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夹角来表示)。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
以使车辆行驶平稳。
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2、W ADT:周平均日交通量3、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4、OD调查: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止点间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5、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6、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 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居民总人口(公式见书)7、城市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8、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叫路拱。
9、分车带: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部分。
10、完全互通式立交:一种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部分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相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到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
1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的环境的统称。
12、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人流的统称。
13、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累积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
14、高峰小时交通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5、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之间所得的速度。
16、交通密度: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
17、车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与距离的乘积。
18、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9、交错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统称。
20、城市交通: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21、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22、Kd:交通量日变系数Kd= AADT/ADT23、AADT : 一年内交通量之和除以全年天数24、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通常在 1.1—1.4之间。
25、城市道路网:是所有城市道路组成的统称。
26、路侧带:是指车行道最外侧缘石至道路建筑红线间的范围,一般道路两侧各有一侧带。
27、缘石:缘石又称路石、道牙。
为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分界处的标石。
停车视距: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司机从发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到与障碍物保持一定安全距,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短行车距离。
29、交通迹线:车辆行驶的轨迹线,也称交通动线。
30、城市道路:是指由城市专业部门建设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交通服务的各类、各级道路的统称,它是负担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设施。
31、交通流特征:交通流在不同时空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32、高峰小时交通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该天日交通量之比,是反映高峰小时交通量集中的程度。
33、高峰时段:把连续5分钟或15分钟雷击交通量最大的时段,称为高峰小时内的高峰时段。
34、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以高峰时段的交通量扩大而算得小时交通量,称为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
35、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交通量与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它反映高峰小时内交通量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36、昼日流量比:昼间12小时(或16小时)交通量与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用此可推算日交通量。
37、区间车速:又称行程车速,是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所用时间(包括有效行驶时间、停车时间,延误时间,但不包括客货车辆装卸货时间和在起点终点掉头时间)之比。
是评价道路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的依据。
38、运行车速: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环境条件下维持的最大车速,一般不包括设计车速,也可以称为实际车速。
39、临界车速:道路通过交通量最大时的车速,一般供交通流理论分析时用。
40、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41、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
记为hd,单位为米/辆42、极限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间距叫极限车头间距,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计算的重要依据。
43、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ht,单位为秒/辆,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指标。
44、空间占有率:即某一瞬时,单位长度路段上形式的车辆总长占该路段长度的百分比。
45、时间占有率:即单位观测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所占单位观测时间的百分比。
46、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是一门用以解释交通现象和特性的理论,它用数字及物理的方法研究人和车辆在道路上的运动规律,从而是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47、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它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与交通量的含义不尽相同48、交通条件:指的是交通流特征,即车辆种类分布、车道分布、交通量的变化以及交通流的方向分布。
49、管制条件:指的是交通控制设施的种类和设计以及交通管理规则。
交通信号的位置,种类和配时是影响通行能力的关键控制条件。
其它重要控制包括停车标志和让路标志,车&¥%……&¥(车后面的字没拍到。
)50、期望线:为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是反映人们期望的各形心的最短距离,与实际出行路线无关,它的宽度表示区间出行次数51主流倾向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52分隔查核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在调查区内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
实测穿越该条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
也称交通阻碍线。
53交通量分配-交通量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其分配到路网上的相关道路上去,这即是所谓的交通量分配。
54货运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计及重复运输系数后的被运货物量的数量,常以吨年计。
55客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具有数量和距离,通常将它们的乘积叫做客运周转量。
(M)56步行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等。
、57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分界线,道路红线宽度即为道路的规划路幅宽。
它为道路及市管线设施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提供法定依据。
58方格网式路网-它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多,旧城区的方格式路网则由于道路狭窄,功能不分,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如果方格式路网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59放射环式路网-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缺点: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交通集中,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活不如方格网好。
60自由式路网-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
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较少,节约道路工程造价,缺点:绕行距离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
61城市道路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和道路纵断面设计。
62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63单幅路:即两块板断面形式,适用于有辅路拱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均不太大的城市道路。
单幅路机动车车行道条数不应采用奇数。
64双幅路:即两块板断面型式,适用于有辅路拱非机动车行驶的大城市主干路或快速路。
双幅路的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条数不应少于2条。
65三幅路:即是三块板断面型式,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避免了混行时的机、非机互干扰。
三幅路适用于道路较宽、交通量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多,混合行驶以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主要干线道路。
66设计车辆:即是作为道路内何设计依据的车型。
设计车辆的尺寸直接关系到车行道宽度、弯道加宽、道路净空、行车视距等几何设计问题。
67车道:道路上供一列车队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条车道。
68车行道通行能力:是指车行道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最大车辆量。
通行能力常用的计算单位为:辆/小时(veh/h)69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也称实用通行能力,即是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一小时内通过某断面的交通量。
70可能通行能力:指在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车行道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车辆量。
70、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也称实用通行能力,即是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一小时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交通量71、吸引交通量:道路改善后或新路修成后从其他道路吸引过来的交通量。
72、发展交通量:由于道路两侧建筑物发展面增加的交通量。
发展交通量主要在新建城区内的道路上考虑,在城市建成区内修路则可不考虑此项数值。
73、机动车道路面宽度:为机动车辆两侧缘石至缘石间距离,包括车行道总宽与两侧路缘带宽度。
74、路拱:即是道路车行道断面由两侧向中央逐渐拱起的形状。
主要作用是保持路面的横向排水流畅。
75、设施带:是指路侧带中为行人护栏、照明杆柱、标志牌、信号灯等提供的安设地带。
76、标准横断面图:是指道路各路段的代表性横断面图。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其内容包括道路总宽度(即道路建筑红线宽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缘石、绿化等组成部分的位置和尺寸、以及地下地上管线位置、间距等77、施工横断面图:是由标准断面图的顶面轮廓线与实地面线按纵断面设计的高程关系组合在一起得到的横断面图、78、道路绿化:包括路侧带、分车带、立体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79、硬路肩:是路肩中靠近人行道加铺路面结构层的部分与路缘带之和,其功能是偶然停车和少量行人交通。
80、平面线形:是指道路中心线到平面上的投影线形,一般由直线和平面曲线(简称平曲线)组成。
81、立交主线:包括跨线桥(或隧道)和引道,他是相交道路路段线形的一部分。
因此其平面线形标准和平面设计要求与路段一致。
82、直接式变速车道:是根据以平缓的角度出入于道的原理进行设计的。
其线形较符合车辆行驶轨迹。
83、平行式变速车道:是在主线右侧平行增设一条车道,其过渡段线形与行车轨迹不太符合。
这是平行式变速道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