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道路名词解释

道路名词解释

道路名词解释
道路是指供车辆、行人等通行的通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一。

道路可以分为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两种类型。

城市道路是指位于城市内部的道路,通常是由柏油或水泥铺设而成,具有高密度的交通流量。

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的道路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乡村道路是指位于乡村或农村地区的道路,通常是由碎石、泥土或者未铺设路面的土路组成。

乡村道路通常交通流量较低,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村出行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道路还可以根据用途分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街道、步行街等不同类型。

高速公路是供车辆以高速行驶的道路,通常具有分隔带、匝道和交通标志等设施。

普通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一般道路,通常具有双向行驶的车道。

城市街道是城市内部的道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

步行街是专门为行人设计的道路,禁止车辆通行。

道路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交通流量、安全性、行车速度、环境保护等因素,以确保交通顺畅、安全和便利。

城市道路与交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一:名词解释1.城市道路:供城市内车辆与行人交通使用,提供人们生活娱乐活动出行,担负着市内各区域通达并与城市对外交捅相连的道路的总称。

2.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所有道路(以干道为骨干)组成的,相互联系的道路体系,将城市用地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3.交通流:道路上同行的车辆和行人具有类似流体流动的特性,将某一时段内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成为交通流。

4.交通量:指某一特定时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体的数量。

5.车速:是道路规划设计中一项重要控制指标,也是车辆运营效率的一项评价指标,对实现快速,经济,舒适,安全的交捅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6.车流密度:指某一瞬时,一个车道或一个方向或全部道路上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

7.道路通行能力: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他描述了道路交通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8.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9.城市交通规划: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上的汽车道路交通规划。

10.城市道路横断面: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做的剖面。

11.弯道超高:为了减小离心力的作用,弯道上的路面通常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

12.行车视距:驾驶员视线高度(1.1-1.2米)能看到的车前方车道上高位10cm的物体定点的距离内,沿着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

13.平面环形交叉: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岛做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的通过交叉口。

二:填空或选择1.城镇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交通量分类:机动车交通量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3.四阶段预测法出行生成预测出行分布预测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预测软件4.OD(起始点)调查的方法:家访调查法电话询问法单位访问法表格调查法路边询问法车辆牌照法5.步行交通规划: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6.轨道交通的特点:运能大,速度快,污染低,安全,准时,舒适7.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运输功能公共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引导城市布局功能8.城市道路网结构;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9.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10.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11.缘石形状:立式斜式平式12.行车视距: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13.交叉口设计包括:交叉口平面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14.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无交通管制渠化交通交通指挥立体交叉15.道路设计总目标: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经济,快速三.简答:1.交通规划的任务:1.通过必要的调查和定量分析,评价现状交通系统,科学的预测规划期的城市交通需求;2.提出规划期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并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客货运系统和道路系统以及相关设施;3.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和交通运输管理策略。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

道路立体交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信号周期:信号灯三种灯色循环显示一次所用的时间信号相位:不同灯色组合称为一个信号相位。

平面交叉:相交的两条道路在同一高度相连接。

坡长:坡长指的是平距而不是斜距。

纵坡:竖向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

停车视距:车从发现障碍物到车安全停下的距离和剩余距离之和。

会车视距:两车相向而行,从发现采取措施到安全停下所需距离。

超车视距:两辆同向行驶的车,后车经过加速超过前车,回复到原来车道所需最小安全距离。

路侧带:指车行道最右侧的缘石以外到红线之间的范围分车带:分隔纵向行驶车辆的一种物理设施路网密度:在一定区域内,路网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道路面积密度:一定区域内,路面总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非直线系数:道路实际里程与空间里程之比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服务水平:是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反映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设计速度:在正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一名熟练驾驶员所能保持最大安全车速临界车速:当交通量达到最大时所应对的车速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年8760个小时中交通量从小到大排列,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流:人流和车流的统称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数平均车头时距:两辆车到达同一断面的时间差视距三角形:从本身最外侧查到到相对最内侧车道形成的三角形范围道路:供行人和车辆移动的人工构造物交通:人和物在空间上的移动城市道路布置原则:1红线内布置各种设施2 保证远近期相结合3 改建合理横断面类型及适用条件:1 单幅路:机非,机机之间有隔离设施。

安全性差,速度慢,适用于流量小,道路窄的次干路及支路2 双幅路:机机之间有中央分隔带。

机动车速度较快,适用于机动车流大,非机动车流小的道路3 三幅路机非之间设有侧分带安全性高,有利于照明和绿化,适用于城市主干路4 四幅路:机机有中央分隔带,机非有侧分带速度快,安全性高,适用于快速路,郊区路。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

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

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

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2、W ADT:周平均日交通量3、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4、OD调查: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止点间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5、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6、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 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居民总人口〔公式见书〕7、城市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8、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叫路拱。

9、分车带: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局部。

10、完全互通式立交:一种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局部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相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到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

1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的环境的统称。

12、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人流的统称。

13、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累积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

14、顶峰小时交通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5、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之间所得的速度。

16、交通密度: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

17、车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与距离的乘积。

18、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9、交织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统称。

¥道交名词解释

¥道交名词解释

¥道交名词解释道路交通——172个名词解释一.道路基础知识1. 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2. 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 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 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5. 行车速度(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6. 经济车速:汽车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耗油、磨耗最小的速度。

7. 车辆的自重:即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号的重量。

8. 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装载量,是指满载时的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9. 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0. 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的状态。

11. 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12. 当量交通量:为计算交通量,应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换算,从而得到各种车辆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

13. 地点车速:车辆通到某一地点断面时的瞬时速度,用作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

14. 行驶车速:车辆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求得的速度,不包括停车时间。

用于评价路段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

15.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之比,用于评价道路通畅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

16. 车流密度:某一瞬间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

它表示车辆分布的密集程度。

17. 车头间隔: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为车头间距。

18.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19. 道路等级结构:按照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其车速由大到小,功能上由以“通”为主转向以“达”为主。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上册)绪论1.交通:人与物的运输和流通,包括各种传统和现代的交通方式。

一、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2.步行:以行人自身体力为动力的出行方式,一般只能作近距离和低速行走。

3.行人静态空间: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的空间范围。

4.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5.车辆的自重: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

6.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转载量,是指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7.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8.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9.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10.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11.动力因数:代表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12.汽车爬坡能力: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

13.最高车速:在水平良好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

14.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指汽车由I档起步,以最大的加速度逐步换至高档后达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要的时间。

15.超车加速时间:大多是用高档或次高档,由30km/h或40km/h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度所需的时间。

二、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16.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7.连续流:没有像交通信号那样在交通流外部引起交通流中断的固定因素影响。

18.间断流:受引起交通流周期性间断的固定因素的影响。

19.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20.合流:指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21.分流:有一条车道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22.交织:是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动。

23.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一.车辆基本学问车辆自重---- 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

车辆载重---- 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滚动阻力---- 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滚动阻力系数一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 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坡度阻力---- 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一一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 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力量。

汽车爬坡力量(升坡力量)一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力量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学问交汇交通流一一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合流——两条分别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分流一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别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一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一一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一一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一一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力量之比来综合反映。

道路通行力量一一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基木通行力量一一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均处于抱负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匀称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力量。

可能通行力量一一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猜测的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匀称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交通:人与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的位置变化。

一般: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和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城市交通: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五种方式。

城市交通即是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交通方式的统称。

主要分为市际交通、市内交通。

3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1)按交通组成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折算及混合等交通量。

2)按单位时间分:小时、日、周、月、年交通量。

3)按交通量变化分:平均交通量、最大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位小时交通量K值K=30HV/AADA
4高峰小时交通量(PHT):是指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5交通密度:N为指定路段上的车辆数;L为路段长度,K=N/L(辆/公里)
6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7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 单位为米/辆。

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间距叫极限车头间距,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计算的重要依据
8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单位为秒/辆,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指标。

9AADT:年均日交通量
10MADT:月平均日交通量
11D/M/N:定长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2M/E K/N:泊松输入、爱尔郎分布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3M/M/1:单通道排队服务系统
14M/M/N:多通道排队服务系统
15M/D/1:泊松输入、定长服务、单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6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17道路通行能力: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与交通量的含义不尽相同。

18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是交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交通规划、道路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及交通流理论的基础工作。

通过调查与分析,明确交通问题的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在路网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交通变化规律,为建立交通流理论模型、交通预测模型等提供基础资料。

19 交通小区:规划时将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分区,分区是调查的基本单位。

20居民流动强度:(p出)它表示一个居民一年平均出门流动的次数(次/人年)。

21客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
计量单位是(人*公里)。

22路抛制:出租车在市内道路上慢速行驶或在某些人流集散较多的地方停放,车辆随乘客的需要随时停车服务。

23非直线系数: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是道路起、终点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

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最好在1.1~1.2之间。

24道路网密度:即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25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26分车带:所谓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部分。

有设在路中央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车带两大类,前者称中央分车带(简称中央带或中间带),后者称两侧分车带(简称侧分或两侧带)。

分车带的功能主要是分隔交通,此外,好作为安设交通标志、公用设施与绿化用地。

分车带通常由分隔带和两侧路缘带组成。

27平曲线设计: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

28超高:指的是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保证汽车能安全、稳定、舒适地通过平曲线,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29缓和曲线:在道路平面线形中,直线与圆曲线或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30拉坡:在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中,通常在纵坡设计之前线将全线各有关控制点标高在图上示出,然后根据道路类别、交通要求及设计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物实际试定设计线。

31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得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

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32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33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34主路优先:当城市主干路与支路相交时,主干路上的来车无需停车,其车流可视为无交叉的连续流,而支路上的来车则必须在交叉口前停车,等待主路上出现可供安全穿越的间隙,再通过。

35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36平面交叉:是指道路在同一平面的交叉,一般分为十字形,X形,T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等。

37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

37高杆照明:为一组灯具安装在高度不低于20米的灯具上,进行大面积照明的一种照明方式。

39交通违章:是指人们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妨碍交通秩序和影响交通安全的过
错行为。

不包括因违章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40交通管制: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通行以及其他与交通有关的活动所制定的带有疏导、禁止、限制或指示性质的具体规定。

41停止线法:即以进口道出的停止线为基准线,凡是通过该断面的车辆就认为已通过交叉口。

42环形平面交叉:在几条相交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半径较大的中心岛,使所有经过交叉口的直行和左转车辆都绕着中心岛作逆时针方向行驶,在其行驶过程中将车流的冲突点变为交织点,从而保证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3设计重现期:是指设计暴雨强度重复出现的周期长度,周期越长,设计暴雨强度越大,所需要的雨水管管径也越大。

44径流系数:在地面上流动的水量占整个降水量的百分比。

45交通标志:属于静态交通控制,它是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传递特定信息,对交通进行导向、警告、规制或指示的一种交通设施。

46交通法规:所谓交通法规,是指以交通管理中新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问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是调整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和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