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交通规划是指为了确保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和发展而进行的战略性规划。
它涉及各种交通方式,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
1. 层次化交通系统层次化交通系统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不同道路的等级划分,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和流量的要求。
主要分为快速干道、城市主干道和次要道路等几个层次。
通过合理划定道路等级,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公共交通优先公共交通优先是一种交通规划策略,旨在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这种策略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票务系统以及加强公共交通的管理和运营来实现。
公共交通优先对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网络是交通规划中推崇的一种可持续交通方式。
它是为自行车骑行者提供的专用道路或区域,使得骑行者能够安全、便捷地在城市中移动。
自行车道网络的建设可以促进非机动车出行,减少道路拥堵和排放物,同时也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
4. 微交通微交通是指交通规划中注重解决小范围出行需求的一种策略。
它包括步行、电动车、电动滑板车等交通工具。
微交通在城市中起到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可以缓解出行瓶颈,并且具有环保和健康的特点。
因此,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微交通的合理布局和便利性。
5. 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是指在交通规划中为了确保交通系统发展和运行顺畅而建设的各种设施。
它包括公共停车场、交通枢纽、服务设施等。
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城市功能的发挥。
6.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手段来优化交通系统运行的一种交通规划和管理方式。
它包括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交通实时信息的传递和车辆、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智能识别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
7. 公共空间重构公共空间重构是指在交通规划中重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功能。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二、问答题:
第一章
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通过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来承担交通,并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可能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下,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建设、运营等方面整体上作出最佳安排,以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对象地区发生大规模变化时,该方法不适用。
(3)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量值较小时,存在问题。
(4)预测结果因方法的不同而异,需要比较预测精度。
(5)将来交通量仅用一个增长系数表示缺乏合理性
无约束重力模型 如何标定及使用,存在哪些缺陷?
缺陷:
根据约束条件的不同,重力模型可以分为哪几类,有什么不同?
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
在一定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存在所谓的均衡商业规模。一般地,当交通条件限制了人流的增加,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时,就会改善交通条件,使之能容纳更多的人流和物流,从而使商业规模继续扩大,均衡商业规模不断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有上限的。
汉森模型的基本思想
以一个分区到城市里其它分区的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该分区本身可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量作为自变量,将整个城市规划年新增居民住户数向该分区进行分配的模型。
第五章
交通生成:从土地利用到出行这一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产物,包括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
原单位:通过OD调查得到的每人或每户日平均产生的交通量。
出行平衡:在出行产生过程中,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型预测得到,这必然会导致一个地区的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有差别。为了确保所得出行结果的一致性,我们使用出行平衡方法来保证出行吸引量和产生量相等。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

道路立体交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信号周期:信号灯三种灯色循环显示一次所用的时间信号相位:不同灯色组合称为一个信号相位。
平面交叉:相交的两条道路在同一高度相连接。
坡长:坡长指的是平距而不是斜距。
纵坡:竖向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
停车视距:车从发现障碍物到车安全停下的距离和剩余距离之和。
会车视距:两车相向而行,从发现采取措施到安全停下所需距离。
超车视距:两辆同向行驶的车,后车经过加速超过前车,回复到原来车道所需最小安全距离。
路侧带:指车行道最右侧的缘石以外到红线之间的范围分车带:分隔纵向行驶车辆的一种物理设施路网密度:在一定区域内,路网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道路面积密度:一定区域内,路面总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非直线系数:道路实际里程与空间里程之比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服务水平:是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反映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设计速度:在正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一名熟练驾驶员所能保持最大安全车速临界车速:当交通量达到最大时所应对的车速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年8760个小时中交通量从小到大排列,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流:人流和车流的统称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数平均车头时距:两辆车到达同一断面的时间差视距三角形:从本身最外侧查到到相对最内侧车道形成的三角形范围道路:供行人和车辆移动的人工构造物交通:人和物在空间上的移动城市道路布置原则:1红线内布置各种设施2 保证远近期相结合3 改建合理横断面类型及适用条件:1 单幅路:机非,机机之间有隔离设施。
安全性差,速度慢,适用于流量小,道路窄的次干路及支路2 双幅路:机机之间有中央分隔带。
机动车速度较快,适用于机动车流大,非机动车流小的道路3 三幅路机非之间设有侧分带安全性高,有利于照明和绿化,适用于城市主干路4 四幅路:机机有中央分隔带,机非有侧分带速度快,安全性高,适用于快速路,郊区路。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2、W ADT:周平均日交通量3、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4、OD调查: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止点间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5、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6、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 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居民总人口〔公式见书〕7、城市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8、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叫路拱。
9、分车带: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局部。
10、完全互通式立交:一种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局部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相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到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
1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的环境的统称。
12、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人流的统称。
13、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累积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
14、顶峰小时交通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5、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之间所得的速度。
16、交通密度: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
17、车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与距离的乘积。
18、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9、交织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统称。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一.车辆基本学问车辆自重---- 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
车辆载重---- 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滚动阻力---- 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滚动阻力系数一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 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坡度阻力---- 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一一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 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力量。
汽车爬坡力量(升坡力量)一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力量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学问交汇交通流一一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合流——两条分别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分流一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别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一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一一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一一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一一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力量之比来综合反映。
道路通行力量一一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基木通行力量一一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均处于抱负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匀称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力量。
可能通行力量一一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猜测的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匀称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城市管理学 城市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交通名词解释
1. 交通拥堵:指城市交通道路上车辆行驶缓慢,拥堵不堪,导致交通延误和行车不畅的现象。
交通拥堵通常是由于车辆数量过多、道路容量不足、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交通事故等因素引起的。
2. 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交通路网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确保城市交通的流畅、高效、安全和环保,主要内容包括道路网络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交通规划等方面。
3. 公共交通:是指为公众提供的交通服务,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出租车等。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轻交通拥堵、降低空气污染等。
4. 自行车交通:是指利用自行车进行交通的方式。
自行车交通具有环保、节能、健康等优点,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广自行车交通,城市需要建设自行车道、自行车停车场等设施,同时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进行出行。
5. 交通信号:是指用于指挥城市交通的信号灯、标志、标线等设施。
交通信号的作用是规范交通行为,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交通信号的配时和设置应当合理,考虑到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路段的交通需求。
6. 智能交通: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交通监测、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管理等方面,能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轻交通拥堵、
降低空气污染等。
7. 交通安全:是指在城市交通活动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状态。
交通安全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通过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等手段来保障。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
以使车辆行驶平稳。
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
道路交通规划
总体设计
2)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交通系统中进行某一交通运输方式络的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铁路、公路、水 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的优势与特点,宜陆则陆、宜水则水,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 综合运输络。在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进行某一专项交通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步行、自行车、公 共交通、私人小汽车、出租车等出行方式的优势与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综合交 通系统。
内容摘要
道路交通规划,大家是未来的先知,大家是现在的解读者,大家是未来的塑造者。大家的目标, 是让交通更加顺畅,让出行更加安全,让环境更加友好。大家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可能的 模样,让我们理解了现在的状况,让我们有机会塑造未来。
01 分类
03 总体设计
目录
02 研究内容
分类
分类
交通规划具有很多类型。按交通规划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可分为综合性交通规划和专项交通规划; 按研究的地区范围不同可分为区域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 按规划年限可分为: l近期规划(3~5年); l中远期规划(5~20年); l发展战略规划(20~50年)。
总体设计
只有重视了全局、整体和大系统的要求,使系统在整体上合理、经济、最优,才能提高交通规划 的综合效益和整体质量。 3)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土地资源与能源相当缺乏,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交通系统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与能 源,同时影响环境。交通规划应尽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 促进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交通系统直接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服务,交通系统的质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交 通系统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交通与社会、经济、人 民生活水平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彼此促进。
注册规划师考试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2.主干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3.次干路: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
4.支路:主要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其主要承担近距离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任务,还承担着联系集散道路、作为城市用地临街活动面的作用5.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路网道路间距与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的综合指标6.路网密度: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度7.断面分流:一条道路上分布的交通各行其道8.路网分流:一条道路上只行驶一种交通方式9.路网的功能结构:把路网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路网中各条道路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10.路网的等级结构:根据不同道路的交通功能主要程度有可对城市道路体系进行分级11.路网的布局结构:不同功能、等级的道路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12.路网的组织结构:不同等级、不同区位、不同功能的道路在不同的时间,其功能又不一定保持不变,而且他们之间具有彼此联系和转换的基本特点,对这种联系和转换过程的安排就是组织结构13.蜂腰:多条道路上的交通量向少数道路上汇聚的局部路网和节点地区14.信号相位:简称为相,它是信号轮流给某些方向的车或人以通行权的次序15.周期长:又称为周期时长,信号灯绿、黄、红显示一周所需的时间16.绿信比:一个相位的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间之比17.线控制:一条干路上相邻交叉口交通信号的联动控制18.相位差:以某一个交叉口的起始绿灯信号为准,与相邻信号交叉口的绿灯启亮的时间之差19.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铁路联系组成的,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20.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
交通规划名词解释(3)
交通规划名词解释(3)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现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或大于 180 度。
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纵坡: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
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作组成的矢量和。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物分界处的标石。
路肩:公路或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道路服务水平: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停车场用地的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般为 8%~15%。
面控制:又称区域控制,是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高级形式,可对某区域道路网内的交通流进行联网协调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直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3 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4 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5 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
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6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7 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8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km/km2。
9 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
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
10 公共交通标准车
以车身长度7-10m的 640型单节公共汽车为标准车。
其他各种型号的车辆,按其不同的车身长度,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车数。
换算系数宜按附录A.0.3取值。
11 公共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