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期期中试卷高一 历史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上期中-桐城五中2014-2015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测试

高一历史上期中-桐城五中2014-2015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测试

桐城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卷Ⅰ(单项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2011年1月新《老年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热议。结合右图场景,能判断出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2.“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 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 B.秦简的记载 C.民间的传说 D.史家的学术观点 4.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6.“出将入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它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 A.西汉形成“中朝”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设参知政事 D.清朝设军机处 7.某班同学在自学唐朝三省六部制后,关于三省运作流程,制作了如下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

五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0小题,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3分)21、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

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答案】C考点:列强对华的侵略。

联系《南京条约》的附件可知,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他要求在华外人的一切民、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这为列强在中国为非作歹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护,使他们有恃无恐。

故此题应选C项。

A项错误,说的是上海治安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

2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答案】D考点:鸦片战争。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答案选D。

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

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23.“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高一历史上期中-诸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上期中-诸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诸暨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2、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礼乐制度D、王位世袭制3、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4、关于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是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的一种措施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5、下列官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三司使6、汉武帝成功削弱相权的措施不包括( )A、频繁任免丞相B、起用“布衣”为相C、废除“三公九卿”制度D、组成“中朝”7、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C、《论隋唐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8、2011年热播的清穿剧《步步惊心》的剧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B、政府张贴金榜公布科考结果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0、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高一历史上期中-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上期中-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选择题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

”这段材料反映了()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5、“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负责执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6、古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A.罗马公民B.西西里人民C.地中海区域的人民D.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7、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城邦被称作是“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城邦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8、“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A.民族主义色彩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民主性D.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9、右图是美国漫画家纳斯特创作的漫画,发表在“Harper’s”周刊上。

高一历史上期中-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上期中-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考查郡县制。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故应选A。

2.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亚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的地方政治体制。

依据所学可知,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联系的,强调血缘宗族,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独立性,享有很大的权力,诸侯王可世袭,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长官由中央任命,有任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

故应选C。

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体现的是国家的军国大事先由朝中大臣朝议,再将朝议方案交给皇帝裁决,这样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

分析选项,A选不能体现,CD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

故应选B。

4.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皇帝地位的独尊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答案】B【解析】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

高一历史上期中-襄阳五中、孝感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上期中-襄阳五中、孝感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襄阳五中、孝感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选项。

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

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曹刿与冯谖不是儒家学派的人物,所以A 项不全面;冯谖寄食于孟尝君,不能说明他不受贵族重视,所以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贵族、门客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B。

2.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①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以诗举士;③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格式呆板;④反映的是汉朝实行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故其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所以应选B。

3.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违背主流的选官制。

曹操生活的时期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曹操是汉末时期的政治家,当时的选官制应是察举制。

山东省临沭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扫描版,文档答案)

山东省临沭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扫描版,文档答案)

高一年级阶段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2014.11
27.(16分)(1)人物:克里斯提尼。

(2分)影响: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4分)
(2)人物:伯利克里。

(2分)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期)。

(2分)
(3)认识(评价):①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③仅限于占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

④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共6分,每一方面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

高一历史上期中-原平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上期中-原平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今浙江省、江苏省境内,古代曾有越、吴等国存在,其直接来源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D.世袭制2.图1为唐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其积极意义在于()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皇帝独揽大权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3.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其所说的“割台湾、偿二百兆”的不平等条款来自于()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4.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B. 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C. 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D.是一次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5.以下词组分别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按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B.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辽沈开决战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辽沈开决战D.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6.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B.十将军委员会 C.五百人会议 D.陪审法庭7.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标志是()A.《四月提纲》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和平法令》的发表D.《土地法令》的发表8.“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

这反映当时()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9.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10.“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 1第

2014——2015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一 历史 (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 3.“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主要表明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4.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 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5.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监察百官之职 B. 审议决策之权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6.“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察举制 D.宗法制、推恩令 7.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 A. 夏朝 B. 西周 C. 秦朝 D. 汉朝 8.汤因比说:统一中国的统治者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要防止帝国再次因为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代价却是牺牲了军事实力,这使他们在处理与富于进攻性的蛮族邻居的关系时,处于不利的地位。汤因比所说的这一历史时期是 页 2第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清朝 9.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A.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 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 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10.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11.“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1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想要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C.设厂卫,加强监督 D.改革官制,增设内阁 1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名存实亡 15.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防止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1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页 3第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17.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8.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9.古希腊语中的"demokratia"一词,由“demos"和"kratos"两部分构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区”,“kratos"的意思是“统治”、“管理”,因此所谓“民主”是指“人民的统治”或者“人民的管理”。与该词汇的形成无关的是 A.古希腊先哲突出人的地位和价值 B.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 C. 多山少耕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D.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 20.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隶属于家庭,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共同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城邦的安全 D.公民皆为成年男性,是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21.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说: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22.“梭伦允许贵族保留土地——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那些无地的人——但是他取消了债务,禁止债务奴隶,解放了那些已经因负债而成为奴隶的人。”材料体现梭伦改革的特点是 A.彻底性 B.中庸 C.公平性 D.民主性 23.倒霉的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任期制 B.代议制 C.任人唯贤 D.轮番而治 24.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一个雅典公民不会碰到的事情是 A.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B.他可能被流放国外10年 C.他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25.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页 4第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26.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五百人议事会 D.十将军委员会 27.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28.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材料说明 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 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 29.“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30.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都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二、材料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