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奇冤
历史趣谈: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含冤而死的名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含冤而死的名将导语:第十名:韩信淮阴候,主要战绩有:灭赵、代、魏、齐、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高震主,第十名:韩信淮阴候,主要战绩有:灭赵、代、魏、齐、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高震主,当君主对这样的将领已无封赏可赐的时候一般都会取了他们的脑袋,所以很不幸,他成了本文的第一位主角。
第九名:高颖大隋开国四名将之首,位在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之上。
主要战绩有:平尉迟同(舟之底),灭陈,平萧岩之叛。
为人仁义温良,素得军将之心,且又素掌政事,一国上下,无不敬之,问题出在独孤皇后及杨素、杨广身上,因其掌管着全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又同情杨勇,杨广欲上台必先除之,否则无法控制局面,又因为高颖曾为宫女之事在杨坚面前说过独孤皇后的不是,三家同心加上隋文帝有惧内的传统,高颖之死不可避免(文帝时被罢免,炀帝时被杀)。
第八名:蒙恬据说是毛笔的发明人,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不过就其参与灭楚之战(副将)、北驱匈奴(主将)、修建长城,提数十万重兵驻屯边疆来看,轻重不难想见。
其实他对始皇帝倒是挺忠心的,就算有人告他谋反始皇帝也不会信,问题是始皇帝并不是真正的“万岁”,终究要死的,而他作为力挺太子苏的重要人物,不死倒是真有些不合情理了。
第七名:周亚夫“亚子在世,孙吴重生。
”单从这句话便可得出他在后世兵家心中的地位。
战绩主要有平定七国之叛,官职太尉,也就是全国兵马大元帅。
死的原因跟前两位一个样,同样是因为立嫡之争。
据说景帝本想树他为托孤重臣,可这人死心眼,对汉武帝(后来的)不感冒,景帝言道:“此非太子师也。
”就冲这话,决定了周亚夫的命运。
十大冤臣

在崇祯时代担任政府高级官员,尤其是那种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崇祯朝非正常死亡的高级官员,远远多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如熊廷弼、王化贞、杨镐,他们要么死于当权者制造的冤狱,要么死于崇祯的一纸诏书,要么死于事败后的畏罪自杀。
但是,与一代名将袁崇焕之死—凌迟而死相比,他们的死已经算得上非常体面、非常人性化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北京城一派肃杀,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
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北京吏民无不欢呼雀跃,在他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袁崇焕是以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罪名被捕的。
《明季北略》中记载了袁崇焕受凌迟的细节: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
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另一说广西藤县,可能因为生得黑瘦矮小,崇祯曾亲切地称他“袁蛮子”。
像明朝的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同年被授福建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宣布与明朝誓不两立,它像一座城市的地标,乃晚明的标志性事件:对袁崇焕来讲,意味着这位固执自负的南方人,即便身处远离辽东数千公里外的福建做地方官,却依然在处理钱粮与诉讼之余对辽东边事无限关注。
《明史》称袁崇焕“为人慷慨富胆略,好谈兵……以边才自许”。
后由于御史侯恂的举荐,知县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
史书中记载了两件关于袁崇焕的轶事:其一,天启二年,刚被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恰好遇到广宁战役中明军大败,朝廷商议派人守卫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此事后,单骑前往山海关明察暗访,由于没给兵部首长请假,部里竟然不知道这位主事去了哪里,家里人当然也不知道。
过了段时间,袁主事回来向首长表示:给我军马钱粮,我足以守卫此关。
其二,努尔哈赤去世时,身为宁远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不经朝廷授权,就自作主张派人前往吊唁,虽然究其实质,乃是想借吊唁之机刺探敌情,但后金毕竟是大明多年来的强硬敌对者,没有朝廷命令而擅自与之互通往来,乃大忌。
表示冤枉的典故

表示冤枉的典故摘要:一、前言二、典故背景1.典故来源2.历史背景三、表示冤枉的典故1.赵氏孤儿1.故事简介2.冤屈之情2.岳飞抗金1.故事简介2.冤屈之状3.窦娥冤1.故事简介2.冤屈之极四、结论正文:一、前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典故都表达了冤屈之情。
这些典故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曲折,还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三个著名的表示冤枉的典故,以展示我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典故背景1.典故来源:这些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等。
2.历史背景:这些典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三、表示冤枉的典故1.赵氏孤儿1.故事简介: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赵氏一门忠良,因奸臣陷害而满门抄斩的故事。
忠臣程婴为保赵氏孤儿,忍辱负重,背负骂名,终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为其家族复仇的故事。
2.冤屈之情:赵氏一门为忠良之臣,却因奸臣陷害而遭受满门抄斩的命运,体现了忠臣的冤屈之情。
2.岳飞抗金1.故事简介: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他曾多次战胜金军,收复失地。
然而,在金兵压境的危难时刻,岳飞却因奸臣秦桧的陷害,被南宋朝廷冤枉为叛国,最终被秦桧以谋反的罪名秘密处死。
2.冤屈之状:岳飞一心报国,英勇抗敌,却因奸臣陷害而含冤而死,体现了忠臣的冤屈之状。
3.窦娥冤1.故事简介:元代杂剧《窦娥冤》讲述了窦娥被冤枉毒死丈夫,被判斩首示众的故事。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感动天地,最终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惩罚。
2.冤屈之极:窦娥身背恶名,险些被斩首示众,体现了她的冤屈之极。
四、结论这些表示冤枉的典故揭示了历史的曲折和复杂性,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冤屈时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中国历史上五大冤案

• 当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钱来,如此清官,实在 罕见。于谦一死,蒙军再来犯,皇帝就后悔了。旁 侍的官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 然。《明史》说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 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这是成化初 为于谦平反冤狱时皇诰上的话。说得非常贴切,天 下广为传颂。我尊敬于谦,不仅因为他家中抄不出 钱来,不仅因为他抗敌救国,力挽狂澜,还因为他 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读于谦的诗,就会有一股清气, 一股天地之间浩然之气,令人激动不已。诗如其人, 浩气凌云,是于谦的本性。于谦的《北风吹》、 《咏煤炭》,还有那首极为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五案“忧愤悲歌”案
•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纲,死时年仅五十 七岁,有人说是活活气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绑 在井绳上的水桶,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上上下 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以言事忤权贵”,被迁为起居郎。生性刚直, 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当头一棒。 宣和元年,上书力陈国事,“朝廷恶其言”, 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一个监税小官。脾气不改, 又得罪人,再给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 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胆怯。李纲“刺臂血上 书”,请徽宗禅位太子。如此大胆,实在少见。
十二月下狱,次年八月杀袁崇焕。籍其家,无余资,是一个清 官。袁崇焕不死,清兵很难入关。他是明朝的一根顶梁柱,这 根柱子一倒,再无人可以替代。读中国历史,越读越糊涂。万 历六年,明朝人口已达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满清人口男女老幼 统共不过百万人。一个六千万人的大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 被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落后小国打得落花流水,是何原因?是 因为有一大批汉奸,诸如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 尚可喜之流,为其出谋划策,统兵作战。
中国历史上9大含冤而死的名将,第4位死的最冤枉,第9位死的最惨

中国历史上9大含冤而死的名将,第4位死的最冤枉,第9位死的最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非常之多,尤其是王朝建立之初。
虽然名将们为新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往往下场都不怎么好,大多是鸟尽弓藏的下场。
死的十分冤枉。
比如下面这九位。
第一位是李牧。
李牧出生不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李牧最开始是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
后来调到抵御秦国,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曾两败秦师,秦军闻之则色变,不敢犯赵多年,就连王翦都无从下手。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赵国惟一的支柱,又是郭开进了谗言,说李牧拥兵自重,必将谋反,赵王竟然信了。
然后派人夺了李牧的兵权,解除了李牧的职务,但李牧拒不交军权,于是被赵王刺死。
死的十分冤枉。
第二位是蒙恬。
蒙恬,秦始皇嬴政后期最信任的名将。
他一生参与秦始皇嬴政几乎所有的大事。
比如万里长城、秦直道、骊山皇陵、北去匈奴等等。
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氏家族世代为将,战功显赫,到了蒙恬这一代更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死后,小人赵高勾结李斯拥立胡亥密谋篡夺帝位。
他们假造遗诏赐死长公子扶苏。
虽然蒙恬没有当初自杀,但最终难道赵高等小人的魔掌。
结果,蒙恬死前长叹说:“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于是吞药自杀。
死的十分冤枉。
第三位是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
可惜,韩信最终成了“鸟尽弓藏”的代表,在刘邦的默许下,被吕后和萧何骗进皇宫诛杀。
而韩信被诛杀的罪名是谋反。
这一罪名历来受到质疑。
第四位是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儿子。
他的主要战绩是平定七国之叛。
可惜七国之乱平定后,周亚夫就被诬下狱。
中国古代冤案略议

冤案,没有罪而按有罪进行判决的案件。
我们翻开《二十四史》,虽不像鲁迅说的,满页都写着“吃人”二字,却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冤假错案被史学家所记录。
在民间,也有许多类似于《洗冤集录》《折狱龟鉴》《疑狱集》等书籍对古代冤案进行了真实的记载。
现代人则根据不同的标准筛选出了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冤案,比如伍子胥“浮尸案”、韩信“兔死狗烹案”等。
纵观史书记载,古代的冤案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数量最多的当数发生在民间的冤假错案,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其二是统治者为政治斗会、以分封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及秦代以后的君主中央集权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特色、社会经济背景及司法背景都不相同,但整体的趋势是从分权逐渐向集权迁移,司法也越来越从以道德为主向社会实用性转移。
在今天来看古代的冤案,即使不去苛求古人,也会对当时的冤案义愤填膺。
由于当时的司法制度的落后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很多得不到平反昭雪。
宫廷案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分封到集权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治国思想的集中及主流思想的垄断。
厉王止谤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莫不为此。
到了明清两朝,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明代以八股取士、推行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政治,清代则频发文字狱――在这种背景下,冤案不断在上演。
文字狱就是统治者及其拥护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作品中摘取文字、断章取义、莫名加罪,被害者甚至会被满门抄斩,家破人亡、株连九族。
清朝的文字狱始于顺治时期,顺治是清朝进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在中原大力推行满族文化。
在剃发留辫、变易服饰之后,清朝统治者力图通过文字狱等活动来达到对汉民族思想上的绝对控制及保障政局的稳定。
在康熙时期,文字狱越发“成熟”,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是当时的大案,这部书是为了南明政权争正统,揭露南明秘事,却被当作大逆不道、反清复明。
最终戴名世被凌迟、方孝标被鞭尸、子孙被连坐。
另一桩案件《明史》案则影响更大,它是清代文字狱最典型的一案,并且开创了历史官修、禁止民间修史的制度。
历史趣谈十大冤将:披荆斩棘建立不世战功却终被君王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十大冤将:披荆斩棘建立不世战功却终被君王斩
导语: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的名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让自己青史留名。
但是,作为帝王的臣子,只有遇到圣明的君主,才能够求得善始善终,
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的名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让自己青史留名。
但是,作为帝王的臣子,只有遇到圣明的君主,才能够求得善始善终,比如说唐朝的郭子仪。
但是他们身上的赫赫战功,对于这些名将,是荣耀和地位,有的时候也会成为夺命的罂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批名将,并不是战死沙场,反而冤死在了君王的屠刀之下,不得不说,这是名将的悲哀。
十大冤将第十名:韩信
西汉淮阴候,主要战绩有:灭赵、代、魏、齐、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高震主,当君主对这样的将领已无封赏可赐的时候一般都会取了他们的脑袋。
死法:勒死。
据说是刘邦曾答应他不使其终生有"血光之灾",真假不知,反正挺窝囊,如此不可一世的英雄,竟然死得如此凄惨,楚霸王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可以含笑?
罪名:谋反。
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说有的能举出若干的例子,说没有的只有一条:果真想反,韩信早就反了,反了刘邦还拿他没办法。
十大冤将第九名:高颖
大隋开国四名将之首,位在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之上,宰相。
主要战绩有:平尉迟迵,灭陈,平萧岩之叛。
为人仁义温良,素得军将之心,且又素掌政事,一国上下,无不敬之。
问题出在独孤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史上十大经典的冤家对手

中国史上十大经典的冤家对手人生不过百年,可这世间的恩怨纷纷扰扰,从古到今无人能免俗,有的竟能你来我往数十年,真是难解难分,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姜子牙VS申公豹《封神演义》里的申公豹是姜子牙的师弟,由于本领高强经常看不起师兄姜子牙这个糟老头,他的争斗心与妒嫉心尤其强烈容易误入歧途,这一点其师元始天尊早就看出来了,而姜子牙本性敦厚又肩负助师封神的天命,因此,一日元始天尊派遣子牙衔天命下昆仑山扶周灭纣,事毕,亦完成助师封神的使命。
申公豹对姜子牙手掌封神大权妒嫉不已,反而迫使自己走入邪道,丧失了修道人的智慧,最后丧心病狂挑动大批高人对付姜子牙,给武王伐纣造成巨大的困难,不但违逆师意(师意就是顺应天意)也违反了自己的诺言,终因恶贯满盈被元始天尊将他的身躯填入北海海眼而死于非命。
师出同门,却各自为战,冤家对头。
勾践VS夫差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最先忍辱负重以图报复的却是夫差。
檇李一战,夫差的父亲阖闾被勾践打败,受伤身亡。
临死前嘱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从此拉开了夫差与勾践长达20余年的恩怨。
2年后,夫差兴兵南征,夫椒之战,吴军几乎全歼越军。
就在越国唾手可得之际,夫差却答应了勾践的投降请求,给了死对头以喘息之机。
之后的几年间,勾践象奴隶一样侍奉着夫差,把仇恨深深埋在了自己的心里。
麻痹的夫差最后还是放勾践回了国。
死中得活的勾践励精图治,准备了整整20年,终于等到了报复的机会,一举全歼了吴军,把夫差逼到了绝路。
天真的夫差希望勾践象当年自己放过他一马那样放吴国一马。
可比他老辣、阴狠得多的勾践根本不给他任何机会。
夫差在绝望中自杀,结束了两人长达20余年的争斗。
孙膑VS庞涓传说中,两人同时受业于世外高人鬼谷子,但阴险的庞涓深知师弟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
所以下山之后,他时刻关注着孙膑的去向。
在魏国,庞涓受到了魏王的重用,指挥着魏军横行中原,战无不胜。
但当他听说师弟孙膑下山的消息之后,就将他骗到了魏国,对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 千金小姐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 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 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 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 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 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 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 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 后,千金报德!”
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 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 认为春秋到秦的时候,中国的风气非常 的好,把诚信看得比命还重要。
比如侯赢报答完了主子信陵君,觉得欺骗了 国王对不起国家,居然自杀了;还有比如 燕公子光去拜访田光,跟他谈机密的事情, 嘱咐他不要泄露,田光认为公子光这样说 是侮辱自己的诚信,也自杀了。就是从汉 朝以后,风气开始变坏,都是刘邦和他的 这帮子孙造的孽。
中国古代十大 千古奇冤
主讲人:梁云
课堂纪律要求
1,大家必须保持安静,回答问题举手!经老 师同意后再作答! 2,上课期间,绝对禁止吃零食,交头接耳! 3,有任何异议,请下课与老师沟通,严禁在 课堂上争吵!
特别申明
出现的所有图片,有的是对死者的古尸复原 图,有的是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加以想象 加工而成来,起用 了范雎的老乡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结果这 个窝囊废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 有一次不经意的在范雎面前说:”白起要是活 着,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失败呢?”范雎羞臊的 脸都红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 了个机会辞职走了.结果秦国统一的步伐又 推迟了几十年.
轶闻故事
成语典故
一饭千金
出处: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 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 母,赐千金。”
轶事典故 创造象棋
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它的来历传说不一,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的韩信。
7
汉景帝杀晁错
冤枉指数:9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颖川 (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 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 后迁至御史大夫。
南朝时候的刘宋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凶猛的, 北边一直打到山东和河北,西边攻克了关 中地区,差一点儿就提前统一了全国,这 有赖于两个出色的大将,西边是王猛的孙 子王镇恶,北边就是南朝著名的猛将檀道 济。这两个人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比起 王镇恶的死,檀道济更为冤枉。
这样的人肯定干不出什么好事儿,后来邓艾、钟 会两路讨伐蜀汉,走之前,钟会的大哥钟愈就跟 司马昭说:“我弟弟不知道深浅,一直把自己当 作天下奇才,让他带兵恐怕会出乱子。”司马昭 说不会,你放心吧。钟愈走后,司马翻身就对亲 信说:“钟会的大哥说的不错,我对钟会真的不 放心。”他手下问:“那你还让他去?”司马昭 说:“这次去讨伐蜀汉有很多困难,很多大将都 不敢去,如果没有胆量却强迫他们出发,那会毁 了大军。钟会这个人有胆量,一定能成功,事成 后我再收拾他。
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 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 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 的由来。
8
吕后诱杀韩信
冤枉指数:
8.5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 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 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 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 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例子二:韩信被贬后,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了吕后的妹夫樊哙, 如果要用现在人的看法,自己这么倒霉的时候看到了皇后 的亲戚!那还不赶紧上去巴结一下,跟吕后套套近乎! (彭越就是这样没出息,在蜀地被发配的时候看到了吕后 跪着哭求让吕后把他调回老家去养老。)韩信偏不,笑咪 咪的骂樊哙:“看见我来了还不磕头!”樊哙慑于韩信往 日的威望,马上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大王真的很荣 幸!”韩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哙的脑袋:“你是侯,我 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样下跪了!唉,真没有想到, 我韩信今天居然会沦落到和你和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 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在射向他背后那怨毒 的目光。
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 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小,所以一出 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 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 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 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 没关系。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 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 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 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 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 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异迹略》中,记载陕西宝鸡一带,只要疫 病一起,就会立“克长平四十万士卒秦太 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将司马靳”旗号 祭祀,希望白起与其副手司马靳能保佑当 地居民免于瘟疫。
9
伯痞进谗杀伍子胥
冤枉指数:10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 利县黄歇口镇 ,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 ,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轶事典故
邓艾出兵蜀汉前,曾梦见自己席坐于山上, 眺望着流水,于是找来殄虏将爰邵,问梦 境的暗示。爰邵以“即使能取胜蜀汉,恐 怕将军也难以返国”相告,后来果然一如 所料。
《世说新语· 言语篇》中有一则关于邓艾机敏 的故事,记曰邓艾有口吃,每次说话提到 自己时老是“艾、艾”连呼,司马昭故意 戏弄他,便问:“你老是‘艾、艾’,究 竟有几个‘艾’啊?”邓艾回答:“所谓 ‘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凤而已。”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邓艾大志”一 语。
所以当好朋友申包胥责备他说:”即使国家对 不起你,你也不应该反过来毁灭这个国家 啊.”伍员须发倒竖说出了一句让千古之下的 小人为之颤抖的名言:”以德报怨,则何以报 德!!!”
凌厉,个性鲜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结果。这 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公式,伍员 死了,他杀了一个小人费无极,又被另一个 小人伯痞弄死,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从此,中国的英雄们开始了一个无奈的宿命: 活得风风光光,死的窝窝囊囊.
果然后来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上书说邓要谋反, 请司马昭授权自己去讨伐邓。司马昭这个时候还 没有完成针对钟会的部署,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他 的请求,让他火速进攻成都。自己偷偷的命令卫 灌潜入钟会军中联络反对钟会的将军,并且命令 贾充火速进入汉中,断了钟会的后路。这样,可 怜邓艾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糊里糊涂的成了司 马昭拖延时间的一个棋子儿!!!一代名将死的 如此的不值,真的让人感到惋惜。
就说他指使手下成济杀掉皇帝吧,皇帝摆开了架 势要去进攻他的王府,半路被一队兵给杀了。瞎 子也看出来了是司马昭指使的,可这小子楞是抱 着皇帝的尸体大哭,还喊着要凌迟了成济给皇帝 报仇!!!连他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有个叫陈 泰的说:“成济只是个侍卫,太小了吧。你哪怕 把带队的贾充(司马昭的亲信,带队指挥成济杀 了皇帝。)给杀了,也能稍微的蒙蔽一下天下人 的耳目啊。”司马昭假装没听见,继续痛 哭。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 统一全国了.可悲的是范雎这样一个人物也 犯了小人之过----嫉妒.
利用自己和秦王的关系好,老是抓机会说白 起的坏话.终于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战,要 求白起带兵配合一下.白起认为这次战役发 动起来不值得,就给秦王提了个建议,说自己 不去为好。
这是个纯技术性的建议,结果被范雎钻了空 子,说白起要造反,秦王本来就对战无不胜的 白起有忌惮,于是赐给了白起宝剑,让他自杀. 白起愤怒的问到:”为什么?”后来转念一下子 想通了,”我在赵国杀了四十万人,难道还不 应该死吗?”
伍子胥是司马迁最佩服的一个历史人物,司 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伍员身负国耻家仇,却 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彻骨的愤怒等待时机, 几十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杀回了 故乡干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个有血 性的烈丈夫!”
伍子胥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的那种以 德报怨的观念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烈火就 是要用冷水扑灭,恶人就是要用武力来制 服!!!
师出得有名啊,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 太赤裸裸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 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 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 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 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 主意。
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 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 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 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 错给杀了!
5
宋文帝杀檀道济
冤枉指数:8.5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将。 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 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 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 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 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 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 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 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韩信的可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当代美国 式的那种自信和坦率,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 于说出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心里怎么想。 比如举几个例子:
例子一:他被平定齐地之后,不顾忌讳,公开 给刘邦写信说:”齐国这个地方民风刁悍复杂, 请让我代理这个地方的王(假王),镇压一下 这个地方的邪气。”。有人说韩信这是借 功劳向刘邦要挟,可是我觉得凭着韩信那种 光风奇月的胸襟才不会这样,我相信他是从 纯技术角度出发的。
成语典故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 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 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 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 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三国志· 魏书· 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 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出所料,后来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当时开心 的不得了,简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问了吕后 好几次:“杀了?真杀了?”(这不是杜撰,史 记上有记载,高祖又惋惜又高兴。这两种表情加 起来可够难看的。)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蒙混过关, 捏造说韩信图谋联合陈希(一个小角色,属于流 氓投机分子,造反被刘邦镇压了。)造反,我觉 得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韩信连樊哙都看 不上,会巴巴的上赶着去找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