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于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对于经济学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让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如果有人问一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我想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请问我看哪本书最好?”他大概会得到这个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想象中,一个哲学家最伟大的著作应该由他本人呕心沥血撰写并发表出来,向世人阐述他缜密的逻辑和伟大的思维。
但这本在马克思死后才被人发表的手稿汇总,却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马克思写下这些内涵深刻甚至还有些晦涩难懂的手稿时,年仅26岁。
这也成为了同为26岁的笔者选择学习并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
在这手稿的开篇,就讲到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地产、劳动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关于地产,或者更加直白一点,房地产的话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
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之争的促进下,高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原罪”。
任正非曾如此责怪过下属怠慢人才:“你把人先招来,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让他去洗沙子也好。
”之后通过每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华为在本次贸易之争中,似乎“平安着陆”了。
但我国其他的科技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说白了就是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能立刻显现,而花钱养着“无用的人”不符合资本运作的规律,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给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
但科研人员也需要生活,面对生活成本的上涨,他们不得不放弃“个性”,去寻求能够立即将劳动变现的岗位。
而我国处在马克思所讲的“社会财富正在增加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分工加剧,这就导致了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当“过剩”发生的时候,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本书只有两百多页却凝结了马克思的诸多智慧,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政治经济学及哲学知识的匮乏,于我而言要想深入理解书中内容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体会到许多观点的精妙之处,对马克思的才学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深深叹服。
其中异化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个概念,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对异化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则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他这样说道:“劳动者生产得越多,那他创造在自己对面的异化的对象世界就越加厉害,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加贫乏,归他占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也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向神的贡献越多,他自己的留存就越少。
”随后他便提出了外化的概念,即“凡是他投到对象中去的所有生命,都敌对地疏远他。
”这样的理论我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晦涩也很有趣,直接通过枯燥的文字难以深入理解,我试着从这样几方面更全面地去理解异化这一概念。
书中提到了私有制与异化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占有其他存在物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私有制是一种必然,而当存在的对象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对象就不再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了,而是成为真正脱离于人的生活的客观事物了,这些对象不再属于人本身了,这就叫外化。
我们的生活本来也是我们通过实践产生的对象,当这一对象同样的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时,人便从人的生命活动中消失了,即人的异化。
前者逐渐演化为资本,而后者则成为了异化劳动的载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资本从人们的生产和劳动中外化出来并与劳动形成了对立,人的活动则异化成了资本的附庸。
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的一幅图片,工人在拧机器上的螺丝,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叫做他自己的生活么?还是异化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由于异化的作用,人在资本与异化劳动的斗争中可以说是消失了,这是我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见解不可谓不深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从社会关系的异化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了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的提出了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简单看法。
关键词:人,社会关系,劳动,自然,异化一、劳动的异化不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类同自然的活动,经历了早期人类的敬畏自然、觉醒时期与自然斗争、工业文明时期完全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以致当前社会我们呼吁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对自然的感情也经历了一个敬畏、斗争、完全的占有、敬畏的过程,但我们发现无论人类与自然处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形态之下,人类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生存。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类可谓是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最初的存在维护了自然内部的和谐关系,就如同我们常常说的生态平衡,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平衡因子,无疑人类也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
同人类社会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历史的主角是不一样的,随着人类逐步的成为导演自然的主角,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也随着自身内部历史主角的改变发生着变化:敬畏自然的时代,自然是人生存资料的来源和精神追求的寄托;与自然抗争的时代,自然依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料,人类对其原始的精神崇拜变成了怀疑、畏惧、抗争;工业文明时代,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内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一方面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1】自然界,从最初的提供生存资料,到工业文明时代的从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工人本身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和提供劳动的对象,可见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范围。
当然,自然界一开始就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对象,但是这种劳动是与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资料相对应的,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人类早期一旦生存资料得到了满足,他们既没有了劳动的欲望与需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的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
读书笔记总结如下:本《手稿》的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的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的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的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一、异化劳动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
作为异化劳动概念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不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是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我的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的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的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的外在力量。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
这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所生产的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第二、-第三、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解读——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正文: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
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
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
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异化与自由——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与自由——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语:经典总是要经常去读的,在这个抖音和快乐流行的时代,经典通常都别人嘲笑的对象,那种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呀?“道可道,非常道。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几千年来的智力水平是没有变化的,一个时代的优秀思想是具有着永恒的价值,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的直观感受,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是容易无限地放大自己的,把无知当成智慧,把点子当成思想。
需要用自己的反省来作为警醒自己的工具,是故写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以供大家参考。
正文:这本小册子是马克思26岁时写的,1932年才正式出版,此时马克思已经去世快五十年了,列宁也没有看到过这本小册子,这本书主要阐述的观点之一就是异化劳动,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
近来,我自己又看大概看了一下这本小册子,我觉得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不只是劳动被异化了,人追求自由应该是人的终极追求,如果人努力的结果是被异化,这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想来想去,自己需要搞明白异化与自由这些问题,是故写下这些文字。
一个人在30岁左右就应该有着相对成熟的思考,不然的话,这个是很难谈得上是人才的,马克思写这本书是不到三十,写《共产党宣言》时刚刚三十。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最多也就是能够做到理解一些先贤的大概意思就很不错,根本是不能高估自己的智商了,更不要自作聪明地去试图主导什么了。
下面开始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对主题问题的阐述。
异化本意应该是说一个人或一个事情开始想法与最终是结果是不一样的。
本来是因为热爱而去工作,最后变成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工作,本来是因为爱情而结婚,后来却成了生育的需要,本来是因为热爱金融交易而参与交易,后来变成了一个疯狂的赌博。
异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什么都不会得到的,现代社会一切都是有价格的,这就是当今社会最大的异化,那些自认为自己都是看得清楚的人,不过身在异化之中,却依然自得其乐而已。
但世界终究会给他们展现出极其残酷的一面了,到那个时候,他也只能会留下悔恨的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
[摘要] 私有财产既是导致资本主义滋生发展的根源又是异化劳
动的产物,这种关系后来变成相互作用而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在劳
动异化中导致人的异化、物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劳动异化 人的异化 私有财产
现代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下的人的异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商
品经济下的人被物质异化,被金钱异化,被劳动异化,使我们不得不
思考现代文明中人的本质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入手,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根源
以及表现。
一、人的贬值
生活资料的丧失使工人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存,资本
的不断集聚使工人的数量扩大,技术的发展又使分工扩大,这样工人
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片面的技术,这样,工人就与机器无异,
他们越来越“商品化”。工人首先要面对市场竞争,工人之间的竞争
就尤为激烈,工人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
手段而斗争”。作为商品,资本家只付给工人“商品”的价值——只
满足工人仅以维持生存限度的——工资。并且这个价格必须符合经济
规律:当供过于求时,产品价格必然下降,即工资必然下降;供小于
求时,产品价格上涨,而工资却未必上涨,“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
一定有利可得,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与此同时,
工人还必须与机器竞争,技术进步导致产品贬值,工人的工资随之变
得更少。此外,生活资料价格的变动要远远比工资的变动更为灵敏,
二者往往相互抵消,工人的生活始终在存亡边缘。资本、地产与劳动
的分离,使工人沦为商品,或者说使工人的劳动能力沦为商品,而“人”
则不存在了。人沦丧为社会的附庸成为被异化的条件。
二、劳动的异化
(一)物的异化
工人所参与的劳动是如何将工人贬值为“商品”和“机器”的呢?
首先,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也就是说“劳动所
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与生产者的
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他生产的越多,他能消费的就越少;
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
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
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地
奴隶。”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相反他就越贫穷,他所生产的商品的
数量越大,他自身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
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越使劳动物化,他的劳动就越外化为产品,这
产品就离工人更加遥远,更加“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成为他
的敌对力量,威胁他的生存。然而工人是不能摆脱这种困境的,他必
须依赖劳动,才有获得生活资料的可能。 这种异化使得工人被劳动
对象所奴役。
其次,劳动本身也存在异化。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东西,
除了维持生存对生命毫无意义的东西。工人并非自愿的参加劳动,而
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
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只是获得生活资料的方法和唯一途径。
工人的劳动并非出自兴趣,劳动过程本身也并无兴趣可言,工人的劳
动是变相的精神和肉体折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逼别人
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认识属于别人”。
劳动本来是人类本质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却使人丧失
了自主性,导致了人的异化。
(二)人的异化
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作为人类本质体现的“类活动”变成了维持
个人生活的手段,而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丧失了与动物之间的根
本区别,丧失了作为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白劳动是如何体现人的生命本质的。
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能够在意识中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和生
活分开,将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创造,这是人类的特
性,这一点将人同动物直接区分开来。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
造外部世界,不是受肉体的直接需要的支配,而是可以脱离他的影响,
在任何一种尺度上去全面的、自由的生产自身和自然界。正是在对对
象世界的改造中,人才能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己的生产活
动是类生活。“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
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因此,劳动的对象应该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即人的自由意志所
希望的生活,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要获得维持自身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活基本
资料,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此时的劳动过程不再受劳动者自
身所控制,劳动者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无法在劳动过
程中肯定自己人的价值,更不可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此时的
成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手段,人就丧失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而我们
得到的结果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有的只是动物的机能, “人只
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之多还有居住、修饰等
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
自己只不过是动物。”而作为人的部分被异化了、贬值了——“异化
劳动把自由活动、自主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
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把本来是人特有的劳动变成了“异己的本
质”,这就是人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全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出卖劳动力,
但首先他需要找到“对象”,即找到可以让他出卖劳动力的工作,除
此之外别无出路,只能饿死。其次,工人想要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
就越是加大劳动,然而所获得的回报就越微薄,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劳动者与物的关系中,他必须首先成为工人,才能成为“人”,然
而这“人”为了活下去而掉入了“物”的怪圈。在这里,人已然被商
品异化。
(三)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劳动的异化必然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的对立。劳动者产出
的产品越多,他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的物质力量就越强大,如果劳动
产品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存在,“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
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
是人自身”,那么他们是属于谁那呢?通过异化的劳动,劳动者生产
出了与自己队里的阶级——资本家,他们享用了工人的劳动产品,并
对劳动者实行异化的统治。他们之间就形成了异己的、对立的关系。
另外,劳动者之间空前的竞争关系也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忽视
的异化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的金钱,即物的关系。在竞争
中形成的对立与矛盾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分工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劳动产品
的异化、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以育人的异
化,在国民经济学中深刻分析了这种异化的产生根源、表现和产生的
后果。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分工的前提下,人才能实现自由自觉的
发展,才能找回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复归。而这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
才能实现的。
09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贾晓晔 20091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