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事业统计指标解释
事业指标解释

第一表事业单位用人方式情况一、指标解释1. 本单位编制总数:指编制管理部门核准的编制数。
2.本单位从业人员: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指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但不含退休返聘人员、借调人员;本单位从业人员等于实有人员数与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数之和。
3.实有人员数:指统计数字截止日,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工作人员,含本单位正式在册人员和其他人员。
4.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指本单位在编人员和经上级部门批准超编配备的人员。
实有人员数为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与其他人员数之和。
5.其他人员:指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中除正式在册人员之外,长期或临时聘用的各类人员。
6.本年度新进人员:指本年度内,本单位新招用的所有工作人员,含编制内和编制外、吸收录用和聘用的各类人员。
7.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本单位通过劳务(人事)派遣方式使用的所有人员。
8.已签订聘用合同:指统计数字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已与其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
9.已签订劳动合同:指统计数字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已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10.未签订正式合同:指统计数字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尚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人员。
二、校核关系表内校核式:甲2=甲3+甲12;去除有效列(2、3、4列)甲3=甲4+甲11;甲5=甲6+甲7+甲8+甲9+甲10;甲4≥甲5乙1=乙2+乙3+乙4去除有效行(1、2、12行)表间校核式:PS1甲4乙1= PS3甲1乙1+ PS4甲1乙1+ PS9甲1乙1- PS4甲2乙1第二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减少情况一、指标解释1.上年末总数:指上年度本单位统计报表中的“本年末实有数”。
2.调入:指从机关、国有企业或其他国有事业单位,办理了调入手续,到本单位、在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
3.本年度增加“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进入本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
教育经费指标解释

教育经费指标解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关于教育经费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的阐述:1、两个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2、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三、有关指标解释:A、按照经费的走向(支出)和来源(收入)解释:1、教育经费支出概念:教育经费总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基建支出教育事业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奖、贷、助学金公用经费=公务费(含: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其他费用)+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其他费用2、生均经费:(1)生均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学生数(2)生均公用经费=公用经费/年平均学生数3、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事业收入(含学、杂费)+其他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含离退休经费)+基建拨款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含离退休经费)B、按照统计单位的经费来源不同进行划分解释:1、教育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单位):以财政部门拨款(预算内收入)为主,并有预算外收入(调控后的预算外收入)。
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1.学校(机构)1.1学校(机构):是指经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备案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单位。
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单位。
1.2学校(机构)名称: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校(机构)全称。
1.3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1.4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办学类型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分校、大专班)、成人高等学校(职工高校、农民高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其他机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5普通高等学校:是指通过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其他机构。
1.51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层次以上的教育。
1.52独立学院: 主要实施本科层次的教育。
1.53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科层次的教育。
1.54其他机构:是指承担国家普通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分校、大专班等。
1.6成人高等学校:是指通过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利用函授、业余、脱产等多种形式,对其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
包括: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其他机构。
1.7其他机构:是指承担国家成人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
1.8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具有培养研究生资格的科研机构。
1.9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颁发办学许可证,不具有颁发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学历文凭资格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单位。
教育经费指标解释

教育经费指标解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关于教育经费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的阐述:1、两个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2、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三、有关指标解释:A、按照经费的走向(支出)和来源(收入)解释: 1、教育经费支出概念:教育经费总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基建支出教育事业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奖、贷、助学金公用经费=公务费(含: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机动车辆燃料费、其他费用)+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其他费用2、生均经费:(1)生均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学生数(2)生均公用经费=公用经费/年平均学生数 3、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事业收入(含学、杂费)+其他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含离退休经费)+基建拨款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含离退休经费)B、按照统计单位的经费来源不同进行划分解释: 1、教育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单位):以财政部门拨款(预算内收入)为主,并有预算外收入(调控后的预算外收入)。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讲义

四、代码说明--县级属性代码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行政区划属性: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编 制、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区划简册》填报。具体标识代码如下: “1”表示市辖区 “2”表示县级市 “3”表示非少数民族县 “4”表示少数民族自治县(凡少数民族自治州下属 各县均属少数民族自治县) “5”表示非少数民族自治旗 “6”表示少数民族自治旗(同少数民族自治县) “7”表示特区 “8”表示农场(林场、牧场)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主要指标解释:
教财基1表 --教财基1-1 --教财基1-2 --教财基1-3 --教财基1-4
教财基4
教财基2表 --教财基2-1 --教财基2-2 --教财基2-3 --教财基2-4
教财基3表 --教财基3-1 --教财基3-2 --教财基3-3 --教财基3-4
教财基5
重点讲解
一、统计目的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为了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 及使用情况,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制 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特制定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报表表式,供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教育行政部门 等填报。
四、代码说明--补充说明(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下一重点
5、对于由省本级财政拨款、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举 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地区代码统一填写省本级代码。 6、教育行政单位:指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205 类第1款“教育管理事务”中列支的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 除第205类第1款“教育管理事务”外,教育行 政单位用于补助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收支,按 照经费使用的具体“学校类别”分别填报。
教育部做好通统计指标内涵解释说明

教育部做好通统计指标内涵解释说明最近,教育部可是出了一项大新闻——关于《做好统计指标内涵解释说明》的文件!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术语,反正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部要明确统计一些教育数据的时候,怎么定义这些数据背后的具体意思。
听起来有点复杂?嗯,别担心,咱们来聊聊,给大家理理思路。
首先啊,大家应该都知道,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如果我们连数据到底代表啥都搞不清楚,那做出来的报告、分析,岂不是白费力气吗?比如说,你要说某个学校的“学生数量”,光说数字是没意思的,得明确这“学生”指的是不是有正式学籍的,或者这个“数量”是不是包括了转学的孩子。
咱们中国的学校多得很,学生流动性也大,光是这些细节就能让统计结果差很大。
所以,教育部出这份说明,实际是为了让大家在统计数据时有个统一的标准,避免大家“同一个词,不同的理解”,一来二去,搞得上头的决策都没法落实到实际。
也许有人会觉得,哎呀,这么复杂,做个统计还需要这么麻烦?别急,这背后有个大大的“道理”。
大家想想,如果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按自己的理解来统计数据,结果全国的数据能统一吗?能准确反映出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吗?显然不行。
你想啊,如果一地的学校“学籍数”搞得跟“在校生数”混在一起,搞不好连“真实入学率”都算不出来。
数据不准,做出的决策又怎么能靠谱?所以,这份文件出来,就是为了让各地教育部门对这些统计指标有个统一的、清晰的理解,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你以为这些就完了?不!关键是,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有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
比如,某个学校的“毕业率”高了,那是不是就代表学校教育质量好呢?可是毕业率如果高得离谱,那又是不是反映出了学校“低标准放水”呢?所以啊,教育部在文件里提到,统计指标的内涵要解释清楚,不仅要告诉你这些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还得让你理解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只有这样,大家才不会被表面上的数字迷了眼,才能真正看到背后的问题。
统计不仅仅是个数字游戏,它还关乎着每一个教育的落实和调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指标口径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指标口径摘要: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概述二、指标口径的定义与作用三、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主要内容四、教育统计指标的分类与解析五、教育统计数据的应用领域六、如何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七、结语正文: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概述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部权威性、综合性年鉴,由教育部主管,逐年出版,旨在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年鉴内容丰富,涵盖了各级教育、各类教育、教育投入、教育成果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是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指标口径的定义与作用指标口径,指的是在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对各项统计指标的界定、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的规定。
它对于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指标口径的明确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和运用统计数据。
三、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主要内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综合篇:包括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情况。
2.各级教育篇:分别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统计。
3.教育投入篇:涵盖政府教育投入、社会力量投入、教育经费使用等方面。
4.教育成果篇:对学生的学术表现、教师队伍、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5.专题篇: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如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学生资助等,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育统计指标的分类与解析教育统计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类:1.规模指标:如在校生总数、教职工总数等,反映教育体系的规模和结构。
2.效益指标:如教育投入与产出比、毕业生就业率等,衡量教育投资的效益。
3.质量指标:如学生学术表现、教师队伍质量等,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
4.公平指标: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助政策等,考察教育公平问题。
5.特色指标:如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等,体现教育多样化发展。
五、教育统计数据的应用领域教育统计数据广泛应用于政策制定、教育研究、学校管理、舆情监测等方面。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 平均数(Mean)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个数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集的中心位置。
计算公式: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中间值;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 众数(Mode)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频数,频数最大的即为众数。
4. 极差(Range)极差是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
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5. 方差(Variance)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描述了数据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计算公式:方差=(∑(x-平均数)²)/数据个数6.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计算公式:标准差=√方差7. 百分位数(Percentile)百分位数指的是在有序数据中,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所处的位置。
计算公式:对有序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百分位数=(百分位数位置/数据个数)×1008.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取值范围为-1到1计算公式:相关系数= Cov(x, y) / (σx × σy),其中 Cov(x, y)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σx 和σy 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的标准差。
9. 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回归方程用于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和解释数据。
计算公式:y = a + bx,其中 a 和 b 分别代表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
10. 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离散系数是用来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变异性的指标,可以消除不同数据集因单位或量纲不同而导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