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解析版】
2024高中物理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C.当 F>3μmg 时,A 相对 B 滑动
D.无论 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
答案
解析 地面对 B 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2μmg,小于 A、B 间的最大静摩擦
力 2μmg,故当 F>32μmg 时,A、B 相对地面运动,故 A 错误;在 A、B 恰
好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对 A、B 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μ2×3mg=
解析 (1)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为 0.1 N,则读数为 2.60 N; F 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的合力的理论值,而 F′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 计沿 AO 方向拉橡皮条,使得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 力效果相同的力,故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 F′,由于误差的存在 F 和 F′ 方向并不重合。
动
答案
解析 从 A 到 B 的过程中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 B 点后,小球的 重力先大于弹力,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逐渐减小,当小球的重力等于弹 力时,加速度为 0,速度达到最大,继续向下运动时,小球的弹力大于重力, 加速度方向向上,大小逐渐增大,所以从 B 到 C 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 后增大,故 B、C 正确,A、D 错误。
D.若泵车发动机的牵引力增大为原来的 2 倍时,泵车的加速度将大于
2a
答案
解析 泵车受到的重力和泵车对地面的压力的受力物体不同,不可能 是一对平衡力,故 A 错误;轮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加车与地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故 B 错误;惯性的大小取决于质量,系安全带不会改变司 机的惯性大小,故 C 错误;牵引力增大为原来的 2 倍,阻力不变,所以加 速度 a′=2Fm-f=2F-mf+f=2a+mf >2a,故 D 正确。
解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12 分) 13.(6 分)“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 定橡皮条的图钉的位置,O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的位置,OB 和 OC 为细 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章末综合测评(第一章)(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有关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质量和体积都极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B.研究一列火车过铁路桥经历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做为质点D.虽然地球很大,还在不停地自转,但是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仍然可以把它视为质点【解析】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不是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是看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故A错误;研究火车过桥,火车的长度不能忽略,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的形状不能忽略,自行车不能看成质点,但在研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时,就可以忽略自行车的自身大小,则可把自行车做为质点,故C错误;地球很大,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大小与日地距离比较,可以忽略,可以看做质点,故D正确.【答案】 D2.南北朝傅翕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A.水B.桥C.人D.地面【解析】“桥流水不流”可以理解为“桥动水不动”,意思就是说桥在运动,水在静止.以水为参照物,则水就是静止的,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以桥为参照物,则桥是静止的,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桥是运动的,而水相对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故D也是错误的.【答案】 A3.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大的物体,位移一定大B.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一定大C.物体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D.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解析】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及时间都有关,故速度大的物体,位移不一定大,选项A 错误;根据Δv=aΔt可知,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不一定大,选项B错误;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物体的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选项C错误;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选项D正确.【答案】 D4.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v=6t2(m/s).该质点在t=0到t=2 s间的平均速度和t=2 s到t=3 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A.12 m/s,39 m/s B.8 m/s,38 m/sC.12 m/s,19.5 m/s D.8 m/s,12 m/s【解析】根据质点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得:t=0时,x0=5 mt=2 s时,x2=21 mt=3 s时,x3=59 m则质点在t=0到t=2 s时间内的位移Δx1=x2-x1=16 m,v=Δx1Δt1=162=8 m/s则质点在t=2 s到t=3 s时间内的位移Δx3=x3-x2=38 m,v2=Δx3Δt2=381=38 m/s.故选B.【答案】 B5.一支队伍沿平直的公路匀速前进,其速度大小为v1,队伍全长为L.一个通讯兵从队尾以速率v 2(v 2>v 1)赶到队前然后立即原速率返回队尾,则这个过程中通讯兵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 )A.2v 22L v 22-v 21,2v 1v 2L v 22-v 21B.2v 22L v 22+v 21,2v 1v 2L v 22+v 21C.2v 1v 2L v 22-v 21,2v 22L v 22-v 21 D .无法确定【解析】 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分析较为复杂,可以以行进的队伍为参考系.在通讯兵从队尾向队前前进的过程中,通讯兵相对于队伍的速度为v 2-v 1;在从队前返回队尾的过程中,通讯兵相对于队伍的速度为v 2+v 1.通讯兵两次相对于队伍的位移均为L ,设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则有:t 1=L v 2-v 1,t 2=L v 1+v 2通讯兵通过的路程为两段路程的和,即有:s ′=v 2t 1+v 2t 2 将上面的关系式代入得:s ′=v 2⎝⎛⎭⎪⎫L v 2-v 1+L v 1+v 2=2v 22L v 22-v 21整个过程中,通讯兵通过的位移大小等于队伍前进的距离,即有: s =v 1⎝ ⎛⎭⎪⎫Lv 2-v 1+L v 1+v 2=2v 1v 2L v 22-v 21,A 正确. 【答案】 A6.(多选)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t 1秒末速度为v 1,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t1秒内的平均加速度a=v1-v0 t1B.t1之前,物体的瞬时加速度越来越小C.t=0时的瞬时加速度为零D.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解析】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1,则平均加速度a=v1-v0t1,选项A正确;瞬时加速度等于图象上该时刻对应的切线的斜率,故瞬时加速度逐渐减小,选项B正确、C错误;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选项D正确.【答案】ABD7.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在1 s末,速度为9 m/sB.0~2 s内,加速度为6 m/s2C.6~7 s内,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D.10~12 s内,做速度方向向东的加速运动【解析】由所给图象知,物体1 s末的速度为9 m/s,A对;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a=12-62m/s2=3 m/s2,B错;6~7 s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为负值,表明它向西做加速直线运动,C对;10~12 s内,物体的速度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表明它向西做减速直线运动,D错.【答案】AC8.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15届机器人世界杯赛上.中科大“蓝鹰”队获得仿真2D组冠军和服务机器人组亚军.改写了我国服务机器人从未进入世界前5的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图中是科大著名服务机器人“可佳”,如图3所示,现要执行一项任务.给它设定了如下动作程序:机器人在平面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3,1),然后又由点(3,1)沿直线运动到点(1,4),然后又由点(1,4)沿直线运动到点(5,5),然后又由点(5,5)沿直线运动到点(2,2).这个过程中机器人所用时间是2 2 s ,则( )图3A. 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B. 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大小为2 2 mC. 机器人不会两次通过同一点D. 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平均速度为1 m/s【解析】 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为折线,A 错误;由题意知机器人初位置坐标为(0,0),末位置坐标为(2,2),故位移为:x =22+22 m =2 2 m ,故B 正确;由点(5,5)沿直线运动到点(2,2)时会与由点(3,1)沿直线运动到点(1,4)有交点,即会经过同一位置,C 错误;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v =x t =2222m/s =1 m/s ,故D 正确.【答案】 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9.(6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以下表格所示,为了算出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计数点序号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1)44.062.081.0100.0110.0168.0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a =Δt 算出加速度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 =tan α算出加速度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选取图线上相距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a =ΔvΔt 算出加速度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解析】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如果只使用其中两个数据,由于偶然误差的存在可能会造成最后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考虑到误差,不可能是所有点都整齐的排成一条直线,连线时,应该尽量使那些不能画在线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线的两侧,这样图线上会舍弃误差较大的点,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a 算出加速度,所以误差小,故A错误,C正确;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当纵坐标=ΔvΔt取不同的标度时,图象的倾角就会不同,所以量出其倾角,用公式a=tan α算出的数值并不是加速度,故B错误;选项D中的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加速度是一个什么函数,如果是一个变化值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除非你能确定加速度是什么函数,故D错误.【答案】 C10.(12分)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物理实验仪器,图4甲、乙所示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请回答下面的问题:甲乙图4(1)甲图是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2)乙图是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3)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记录的纸带如图5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不清,从A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m/s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 Hz).图5【解析】(1)甲图是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4~6 V低压交流电源.(2)乙图是电火花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220 V交流电源.(3)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性质时,在Δt 很小时,通常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代替其某点的瞬时速度,由题意知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 sv D =CE2T =(52.43-23.71)×10-22×0.1m/s ≈1.44 m/sv B =AC2T =(23.71-3.07)×10-22×0.1m/s ≈1.03 m/s由a =ΔvΔt 得a =v D -v B 2T =2.05 m/s 2.【答案】 (1)电磁 4~6 V 低压交流电源 (2)电火花 220 V 交流电源 (3)1.44 2.05 11.(17分)如图6所示,小球从高出地面h =15 m 的位置,在t =0时刻竖直向上抛出,经1 s 小球上升到距抛出点5 m 的最高处,之后开始竖直回落,经0.5 s 刚好经过距最高点1.25 m 处位置,再经过1.5 s 到达地面.求:图6(1)前1.5 s 内平均速度;(2)全过程的平均速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析】 (1)由题图可知:前1.5 s 小球的位移为:x =H -h ′=5 m -1.25 m =3.75 m 所以前1.5 s 内平均速度v =x t 1=3.751.5 m/s =2.5 m/s.(2)由题图可知:全过程小球的路程为s =5 m +5 m +15 m =25 m 全过程的平均速率为v ′=s t =253 m/s ≈8.3 m/s. 【答案】 (1)2.5 m/s (2)8.3 m/s12.(17分)一列长100 m 的列车以v 1=30 m/s 的正常速度行驶,当通过1 000 m 长的大桥时,必须以v 2=20 m/s 的速度行驶.在列车上桥前需提前减速,当列车头刚上桥时速度恰好为20 m/s ,列车全部离开大桥时又需通过加速恢复原来的速度.减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0.25 m/s 2;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1 m/s 2,则该列车从减速开始算起,到过桥后速度达到30 m/s ,共用了多长时间?【解析】 设过桥前减速过程所需时间为t 1 t 1=v 2-v 1a 1=20-30-0.25 s =40 s ,设过桥所用的时间为t 2 t 2=x v 2=1 000+10020 s =55 s ,设过桥后加速过程所需时间为t 3 t 3=v 1-v 2a 2=30-201 s =10 s ,共用时间t =t 1+t 2+t 3=105 s. 【答案】 105 s章末综合测评(第二章)(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图象的是( )【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它的v -t 图象是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 -t 图象是一平行时间轴的直线,故D 对,A 、C 错;B 图中的图象表示物体匀速下落.故应选D.【答案】 D2.长为5 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5 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 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g取10 m/s2)()A. 3 s B.(3-1)sC.(3+1)s D.(2+1)s【解析】画出直杆穿过隧道的图示,Δt=2(h+L1+L2)g-2hg=⎝⎛⎭⎪⎫2×1510-2×510s=(3-1)s,故选项B正确.【答案】 B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7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大6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1 m/s2B.1.5 m/s2C.3 m/s2 D.4 m/s2【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为第1.5 s末的速度;第一个7 s内的平均速度为第3.5 s末的速度;则有:a=ΔvΔt =62m/s=3 m/s2;故选C.【答案】 C4.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运动时速度为36 km/h,司机突然以2 m/s2的加速度刹车,则刹车后8 s汽车滑行的距离为()A.25 m B.16 mC.50 m D.144 m【解析】初速度v0=36 km/h=10 m/s.选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设汽车由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时间为t0,则由v t=v0+at=0得:t 0=0-v 0a =0-10-2s =5 s故汽车刹车后经5 s 停止运动,刹车后8 s 内汽车滑行的距离即是5 s 内的位移,为s =12(v 0+v t )t 0=12(10+0)×5 m =25 m.故选A 【答案】 A5.两个质点A 、B 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1所示.对A 、B 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图1A .A 、B 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A 、B 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 B .在t =3t 0时刻,A 、B 相距最远C .在t =5t 0时刻,A 、B 相距最远D .在t =6t 0时刻,A 、B 相遇【解析】 由v -t 图象,通过斜率可计算加速度大小,加速时A 、B 的加速度大小之比10∶1,减速时A 、B 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所以选项A 错误;由A 、B 运动关系可知,当A 、B 速度相同时距离最远,所以选项B 、C 错误;由题意可知A 、B 是从同一位置同时开始运动的,由速度—时间图象可以算出运动位移,可知6t 0时刻,A 、B 位移相同,因此在此时刻A 、B 相遇,所以选项D 正确.【答案】 D6.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牛顿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B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C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准确测量加速度D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准确测量瞬时速度【解析】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故A 错误,B 正确;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准确测量瞬时速度,故C 错误,D 正确.【答案】 BD7.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x 1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x 2到达B 点,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x 1+x 22T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x 1T 2 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x 2-x 1T 2 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3x 2-x 12T【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v A =x 1+x 22T ,故A 正确;根据x 2-x 1=at 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x 2-x 1T 2,故B 错误,C 正确;在该加速运动过程中有:v B =v A +aT =x 1+x 22T +x 2-x 1T =3x 2-x 12T ,故D 正确.【答案】 ACD8.某高速列车沿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2所示,则该列车( )图2A .0~30 s 时间内的位移等于9×102 mB .30 s 时刻的速度大于30 m/sC .0~60 s 时间内做匀加速运动D .90~120 s 时间内做匀速运动【解析】根据图象的“面积”看出0~30 s时间内的位移小于12×60×30 m=9×102 m,故A错误;由图看出,30 s时的速度大于30 m/s,故B正确;0~60 s时间内,由于图线切线的斜率是变化的,说明列车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则列车做的是变加速运动,故C错误;90 s~120 s时间内列车的速度不变,说明做匀速运动.故D正确.【答案】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9.(12分)如图3为接在50 Hz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所示的是每打5个点所取的记数点,但第3个记数点没有画出.由图数据可求得:图3(1)该物体的加速度为m/s2.(2)第3个记数点与第2个记数点的距离约为cm.(3)打第2个计数点时该物体的速度为m/s.(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 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解析】(1)设1、2间的位移为x1,2、3间的位移为x2,3、4间的位移为x3,4、5间的位移为x4;因为周期为T=0.02 s,且每打5个点取一个记数点,所以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 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 m-x n=(m-n)at2得:x4-x1=3at2代入数据得:(5.84-3.62)×10-2=3a×0.12解得:a=0.74 m/s2.(2)第3个记数点与第2个记数点的距离即为x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 2-x 1=at 2得x 2=x 1+at 2,带入数据得:x 2=3.62×10-2+0.74×0.12=0.0436(m)即为:4.36 cm.(3)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可知: v 2=x 1+x 22t =0.399 m/s.(4)当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 =51 Hz 时,电流的周期变小,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小,即实际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 ,但是该同学不知道仍以0.1 s 计算,根据x 4-x 1=3at 2,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小.【答案】 (1)0.74 (2)4.36 (3)0.399 (4)偏小10.(12分)飞机受阅后返回某机场,降落在跑道上减速过程简化为两个匀减速直线运动.飞机以速度v 0着陆后立即打开减速阻力伞,加速度大小为a 1,运动时间为t 1;随后在无阻力伞情况下匀减速直至停下.在平直跑道上减速滑行总路程为s .求:第二个减速阶段飞机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解析】 如图,A 为飞机着陆点,AB 、BC 分别为两个匀减速运动过程,C 点停下.A 到B 过程,依据运动学规律有: s 1=v 0t 1-12a 1t 21 v B =v 0-a 1t 1B 到C 过程,依据运动学规律有: s 2=v B t 2-12a 2t 220=v B -a 2t 2A 到C 过程,有:s =s 1+s 2 联立解得: a 2=(v 0-a 1t 1)22s +a 1t 21-2v 0t 1t 2=2s +a 1t 21-2v 0t 1v 0-a 1t 1.【答案】 (v 0-a 1t 1)22s +a 1t 21-2v 0t 12s +a 1t 21-2v 0t 1v 0-a 1t 1.11.(14分)甲车以加速度3 m/s 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 s 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6 m/s 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出发点多远?【解析】 (1)两车距离最大时速度相等,设此时乙车已运动t 秒,则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v 1=3×(t +2) m/s , v 2=6×t m/s =6t m/s ,由v 1=v 2得:t =2 s ,由x =12at 2知,两车距离的最大值 Δx =12a 甲(t +2)2-12a 乙t 2 =12×3×42 m -12×6×22 m =12 m.(2)设乙车出发后经t ′秒追上甲车,则 x 1=12a 甲(t ′+2)2=12×3×(t ′+2)2 m , x 2=12a 乙t ′2=12×6×t ′2m 由x 1=x 2代入数据, 求得t ′=(2+22)s.将所求得时间代入位移公式可得x 1=x 2≈70 m. 【答案】 (1)12 m (2)(2+22) s 70 m12.(14分)短跑运动员完成100 m 赛跑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个阶段.一次比赛中,某运动员用11.00 s 跑完全程.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2 s 内通过的距离为7.5 m ,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解析】 根据题意,在第1 s 和第2 s 内运动员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在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 ,在第1 s 和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由运动学规律得s 1=12at 20 s 1+s 2=12a (2t 0)2 t 0=1 s联立解得a =5 m/s 2设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2,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跑完全程的时间为t ,全程的距离为s ,依题意及运动学规律,得t =t 1+t 2 v =at 1 s =12at 21+v t 2设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为s ′, 则s ′=12at 21 求得s ′=10 m.【答案】 5 m/s 2 10 m章末综合测评(第三章)(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重物的支持面垂直的B.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C.质量大的物体所受重力一定比质量小的物体所受重力大D.物体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可以不等于重力【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所以A错误;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而弹簧秤是测力的工具,故B错误;重力G=mg,因此重力大小不仅仅与质量有关,还与重力加速度有关,故C错误;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可以不等于重力,所以D正确.【答案】 D2.一均质木棒,一端靠在光滑圆球上,另一端搁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棒处于静止状态,则这时木棒受到的力有()图1A.重力、地面和球的弹力B.重力、地面的摩擦力C.重力、地面和球的弹力、地面的摩擦力D.重力、地面的摩擦力和球的弹力【解析】以木棒为研究对象,木棒共受四个力作用:重力,地面和球对木棒的支持力,木棒相对于地面有向左滑动的趋势,受到地面向右的静摩擦力.故选C.【答案】 C3.小明想推动家里的衣橱,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推不动,他便想了个妙招,如图2所示,用A、B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底角较小的人字形架,然后往中央一站,衣橱被推动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根本没有用力去推衣橱B.这有可能,A板对衣橱的推力有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C.A、B板的夹角应该尽可能小,才能推动衣橱D.这不可能,A板对衣橱的推力不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解析】如图,小明的重力可以分解成沿A、B两个方向的力,由于底角较小,所以A、B方向的力会很大.A对衣橱的力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力,而水平方向的力有可能大于小明重力,故选B.【答案】 B4.如图3所示,一重为10 N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已知绳的拉力为7.5 N,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图3A.大小为7.5 NB.大小为10 NC.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右下方D.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左上方【解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AB杆对球的作用力与绳的拉力的合力与小球重力等大反向,令AB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可得:tan α=GF拉=43,α=53°,故D项正确.【答案】 D5.如图4所示,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图4A.F1不变,F2变大B.F1不变,F2变小C.F1变大,F2变大D.F1变小,F2变小【解析】由于木板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木板所受合力为零,故选项C、D错误;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2F2cos θ=G,当轻绳被剪短后,θ增大,cos θ减小,则F2增大,故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 A6.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外壳通过绳子分别与四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连,挂钩一端施加沿轴线方向的恒力F,以下四种情况中关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图5A.如果图甲中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那么弹簧秤的读数可能小于FB.如果图乙中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那么弹簧秤的读数一定等于FC.如果图丙中的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那么弹簧秤的读数一定等于FD.如果已知图丁中水平地面光滑,则由于物体的质量未知无法判定弹簧秤的读数与F 的大小关系【解析】图甲中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根据平衡原理,那么弹簧秤的读数等于F,故A错误;不论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还是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由平衡条件,可知,弹簧秤的读数一定等于F,故BC正确;已知图丁中水平地面光滑,虽物体的质量未知,但弹簧秤的读数与F的大小仍相等,故D错误.【答案】BC7.如图6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块A、B保持静止.若木块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木块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图6A.3 B.4C.5 D.6【解析】B至少受到重力、A对B的压力和静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四个力.斜面对物体B可能有静摩擦力,也有可能没有静摩擦力;故木块B受力的个数可能是4个,也可能是5个.故选BC.【答案】BC8.如图7所示为缓慢关门时(图中箭头方向)门锁的示意图,锁舌尖角为37°,此时弹簧弹力为24 N,锁舌表面较光滑,摩擦不计(sin 37°=0.6,cos 37°=0.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逐渐增大B.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保持不变C.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40 ND.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30 N【解析】关门时,锁舌受到锁壳的作用力,弹簧被压缩,处于压缩状态,则弹力增大,A正确、B错误;对锁舌,受到弹簧弹力,锁壳的作用力,受力平衡,则有:F弹=F sin 37°;因此F=240.6N=40 N,故C正确、D错误.【答案】A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9.(10分)图8甲是一个用来测方木块和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简单装置.方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方木块被一根绳子系在右面一端固定的水平弹簧测力计上.长木板下面有轮子可以滚动,用一个平稳的水平力向左推动木板,木板向左缓慢移动,待弹簧测力计的指针稳定后,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f.在方木块上放砝码可以改变它对长木板的压力F的大小.将测得的各组F f和F的数据用圆点标于坐标图上,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各点表示的数据描出F f-F 图线,求出方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图8【解析】作出F f-F图线如图所示:由F f=μF可知,图象的斜率k=μ;由图象可知,μ=1050=0.2.【答案】0.2(0.18~0.22均对)10.(12分)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图9①如图9(a),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时电子秤的示数F;②如图9(b),将三根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和电子秤的示数F1;③如图9(c),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②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②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④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解析】①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则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②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③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点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②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④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答案】①静止②三根细线的方向③结点O的位置④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11.(15分)如图10所示,放在长木板上的木块质量为m,当木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时,木块静止在长木板上.。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考试测试卷(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选出并填写在对应题号下的空格中,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诗句描绘的情景中,含有以水流为参考系的是(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物体一定保持平衡C.人加速奔跑时,地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的作用力D.重力和弹力不可能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某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知识后,绘出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a、速度v、位移x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均为零,则下列图象中表示该物体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象是( )4、(多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小球甲和乙放在倾角为45°的斜面上,被一固定在斜面上的竖直挡板挡住,设每个小球的重力大小为G,甲球对乙球的作用力大小为F1,斜面对乙球的作用力大小为F2,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F1<F2B.G>F1C.G=F1D.F1=F25、如图所示,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点,用力F拉住小球,使悬线保持偏离竖直方向75°角,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F有最小值,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A.90°B.15°C.45°D.0°6、如图所示是木星的一个卫星——木卫1上面的珞玑火山喷发的情景,图片中的英文单词Eruption意思是“火山喷发”。
经观测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上升高度可达250 km,每块岩石的留空时间为1 000 s。
已知在距离木卫1表面几百千米的范围内,木卫1的重力加速度g木卫可视为常数,而且在木卫1上没有大气。
则据此可求出g木卫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g=10 m/s2)的关系是( )A.g木卫=gB.g木卫=gC.g木卫=gD.g木卫=g7、(多选)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2 kg的小球,小球与水平轻弹簧及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 模块综合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模块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4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B.百米赛跑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有惯性,停下来后也就没有惯性了C.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克服了D.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答案】D【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2.如图所示是我国新研制的新能源路灯,照明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若新能源路灯的质量m=2kg(g取10m/s2),则倾斜杆对新能源路灯的弹力为( )A.大小为20N,方向平行于倾斜杆向上B.大小为20N,方向竖直向上C.大小为20N,方向垂直于倾斜杆向上D.大小为10N,方向平行于倾斜杆向上【答案】B【解析】由于新能源路灯受重力G和倾斜杆的弹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故倾斜杆对新能源路灯的弹力与其重力等大反向,即大小为20N,方向竖直向上,选项B正确.3.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其a-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 s末质点的运动速度最大B.4 s末质点回到出发点C.1 s末和3 s末质点的运动速度相同D.2 s末质点的运动速度为4 m/s【答案】C【解析】质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在2 s末,正向面积最大,质点运动的速度最大,故A 错误;4 s末质点速度为零,前4 s内质点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存在对称性,其位移一直为正,故B错误;1 s末和3 s末质点速度相等,故C正确;2 s末质点运动速度为2 m/s,故D错误.4.测速仪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如图所示,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35 m,某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A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B相距355 m,已知声速为340 m/s,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 A.20 m/s2 B.10 m/s2C.5 m/s2 D.无法计算【答案】B【解析】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 ,运动的时间为t ,有12at 2=(355-335) m =20 m ,超声波来回的时间为t ,则单程的时间为t2,因为汽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开始那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又汽车在t 时间内的位移为20 m ,则汽车在前t2时间内的位移为x ′=5 m ,超声波追上汽车时走过的位移x =(5+335) m =340 m ,所以t2=x v 声=1 s ,t =2 s .所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故B 正确,ACD 错误.5.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轻弹簧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与地面间有一竖直细线相连,系统平衡.已知两轻弹簧之间的夹角是120°,且轻弹簧产生的弹力均为3mg ,则剪断细线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是( )A .a =3g ,方向竖直向上B .a =3g ,方向竖直向下C .a =2g ,方向竖直向上D .a =2g ,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C【解析】两轻弹簧弹力之和为3mg ,剪断细线的瞬间,小球所受合外力为2mg ,其加速度是a =2g ,方向竖直向上,选项C 正确.6.一质量为m 的物块在倾角为θ的足够长斜面上匀减速下滑.现对物块施加—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 ,如图所示.则物块减速为零的时间将(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不能确定 【答案】B【解析】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 +F )cos θ-(mg +F )sin θ=ma ,物块的加速度增大,物块减速为零的时间将变小,选项B 正确.7.如图所示,一物块m 从某曲面上的Q 点自由下滑,通过一粗糙的静止传送带后,落到地面P 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传送带也随之运动,再把该物体放在Q 点自由下滑,则( )A .它仍落在P 点B .它将落在P 点左方C .它将落在P 点右方D .无法确定落点 【答案】A 【解析】物块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传送带滑下与沿静止传送带滑下时的受力情况完全一样,所以下落点的位置不变.本题答案为A.8.用平行于斜面的力推动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沿着倾斜角为α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向上运动,当物体运动到斜面的中点时撤去推力,物体恰能滑到斜面顶点,由此可以判定推力F 的大小必定是( )A .2mg cos αB .2mg sin αC .2mg (1-sin α)D .2mg (1+sin α) 【答案】B【解析】有推力F 时,a =F -mg sin αm,撤去F 后,a ′=g sin α,由v 2=2ax ,有:a =a ′,即:F -mg sin αm=g sin α,F =2mg sin α,故B 正确.9.质量为0.3 k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 图中的两条直线表示物体受水平拉力和不受水平拉力两种情形下的v -t 图象, 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平拉力大小可能等于0.3 NB .水平拉力大小一定等于0.1 NC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0.1 N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等于0.2 N 【答案】BD【解析】由题可知a A =13 m/s 2, a B =23m/s 2,若A 为只受摩擦力的情况, 则μA mg =ma A, μA=130.对B: μA mg +T B =ma B, 解得T B =0.1 N. 若B 为只受摩擦力的情况, 则μB mg =ma B =0.2 N, 解得μB =115, 对A: μB mg +T A =ma A, 得T A =-0.1 N, 所以B 、D 正确, A 、C 错.10.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 的直角劈上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若物体在直角劈上匀速下滑,直角劈仍保持静止,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直角劈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 +m )gB .直角劈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 +m )gC .地面对直角劈没有摩擦力D .地面对直角劈有向左的摩擦力 【答案】AC【解析】方法一 隔离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如图甲所示,因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支持力F N =mg cos θ,摩擦力F f =mg sin θ.对直角劈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如图乙所示,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N ′=F N ,F f ′=F f .在水平方向上,压力F N ′的水平分量F N ′sin θ=mg cos θ·sin θ,摩擦力F f ′的水平分量F f ′cos θ=mg sin θ·cos θ,可见F f ′cos θ=F N ′sin θ,所以直角劈相对地面没有运动趋势,所以地面对直角劈没有摩擦力.在竖直方向上,直角劈受力平衡,由平衡条件得:F N 地=F ′f sin θ+F ′N cos θ+Mg =mg +Mg .方法二 整体法.整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因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直角劈静止不动,即整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竖直方向上地面对直角劈的支持力等于物体和直角劈整体的重力.水平方向上地面若对直角劈有摩擦力,无论摩擦力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水平方向上整体都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整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摩擦力,整体受力如图丙所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11题6分、12题6分、13题10分、14题11分、15题13分、16题14分,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11.学校的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欲测滑块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以及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如图所示,将一小钢球和滑块用细线连接,跨在木板上端的小定滑轮上,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线小球自由落下,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他反复调整挡板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然后用刻度尺测量出H =1.25 m ,x =0.50 m ,h =0.30 m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滑块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g 取10m/s 2)【答案】4.0 0.25【解析】根据运动学规律有H =12gt 2,x =12at 2,联立两式,可得a =x H g =0.50 m 1.25 m×10 m/s 2=4.0 m/s 2;设木板与水平桌面间的夹角为θ,根据几何关系可知,sin θ=0.6,cos θ=0.8;对滑块下滑时受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 ,可得μ=g sin θ-ag cos θ,代入数据,可得,μ=0.25.1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 、PQ ,并测出间距d .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 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 处的时间t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 、t 表示为a =________,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一种即可).(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 与弹簧测力计示数F 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求物块从底端运动到斜面中点的时间;试分析物块从开始运动到落地前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时,求斜面体受到水平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l/2并建立直角坐标系,在x方向上有:cosθ)sinθ=12.8 N.航模兴趣小组设计出一架遥控飞行器,其质量m=2.试飞时,飞行器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设飞行器飞行时所受的阻力大小不=8 s时到达高度H=64 m为了使飞行器不致坠落到地面,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设第一次试飞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1设第二次试飞中失去升力时的速度为v,上升的高度为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从小物块放到小车上开始,经过t =1.5 s 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0.5 m/s 2(2)1 s =μg =2 m/s 2,=0.5 m/s 2.=1 s.内小物块的位移:s 1=12a m t 2=1 m ,最大速度:物块与小车相对静止,一起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a =,通过的总位移s =s +s =2.1 m.。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有答案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
(1~7题为单选,每小题3分)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就是物体增加的速度B.对于体积巨大的地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它视为质点C.马拉车,无论有没有拉动车,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总相等D.在运动的物体上施加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可消除运动物体的惯性2. 2018年3月30日1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可以为民用用户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m,测速精度0.2m/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移B.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置C.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D.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测速服务提供的是运动物体的速率3. 如图所示,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当A、B相对静止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斜面保持静止不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物体B的上表面一定是粗糙的B.物体B、C都只受4个力作用C.物体C受水平面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水平向右D.水平面对物体C的支持力小于三物体的重力大小之和4. 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不正确的是()A.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mB.在0∼10s这段时间内,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C. 在10∼25s这段时间内,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D.两物体在10s时相距最远,在25s时相遇5. 一辆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已知汽车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则汽车在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A.14v ¯B.13v ¯C.12v ¯D.v ¯6.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 、B ,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运动,用F AB 代表A 、B 间相互作用力( )A.若地面是光滑的,则F AB =FB.若地面是光滑的,则F AB =12FC.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F AB =FD. 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F AB >12F7. 如图所示,A 、B 两球质量相等,光滑斜面的倾角为θ,图甲中,A 、B 两球用轻质弹簧相连,图乙中,A 、B 两球用轻质杆相连,系统静止时,挡板C 与斜面垂直,弹簧、轻杆均与斜面平行,则在突然撤去挡板的瞬间有( )A.两图中两球的加速度均为g sin θB.两图中A 球的加速度均为零C.图乙中轻杆的作用力一定不为零D.图甲中B 球的加速度是图乙中B 球加速度的2倍二、多选题(8~12题为多选,每小题4分)把木箱放在电梯的水平地板上,则下列运动中地板受到的压力超过木箱重力的是( )A.电梯匀减速上升B.电梯匀加速上升C.电梯匀减速下降D.电梯匀速上升如图所示为男子双人十米跳台跳水训练的一张图片,关于跳台跳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研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B.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感觉水面在匀速上升C.前一半时间内位移小,后一半时间内位移大D.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如图所示,重型自卸车利用液压装置使车厢缓慢倾斜到一定角度,车厢上的石块就会自动滑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自卸车车厢倾角变大,车厢与石块间的正压力变小B.自卸车车厢倾角变大,石块与车厢间的摩擦力不变C.自卸车车厢倾角变大,石块与车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D.石块开始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如图所示,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的光滑楔形滑块A的顶端P处,细线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滑块以加速度a运动时,小球恰好对斜面没有压力.则滑块A的运动情况和加速度a的大小为()A.滑块A向左减速,加速度大小为ggB.滑块A向右加速,加速度大小为√22C.滑块A向左加速,加速度大小为gD.滑块A向右减速,加速度大小为g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竖直方向运动电梯的天花板上,弹簧下端悬挂一个小球,电梯中有质量为50kg的乘客,在电梯运行时乘客发观轻质弹簧的伸长量始终是电梯静止时的四分之三,已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由此可判断()A.电梯可能加速下降,加速度大小为5m/s2B.电梯可能减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2.5m/s2C.乘客处于超重状态D.不论电梯此时是上升还是下降,加速还是减速,乘客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小一定是375N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一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甲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图中每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没画出来.(结果保留两位小数)(1)打点计时器打A点时小车的速度v A=________m/s.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________m/s.(2)利用图乙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__m/s2.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物体质量间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a)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近似等于盘和盘中砝码所受的重力.(2)某一组同学先保持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m不变来做实验,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a=mg求出M(3)另两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由于他们操作不当,这两组同学得到的a−F关系图像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回答下列问题:(b)图上端不是直线的原因是:________;(c)图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3分。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
2008年9月27日,穿"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进行了25分23秒的舱外活动,成功返回轨道舱中。
在翟志刚舱外活动期间,飞船飞过了9 165千米,因此翟志刚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关于翟志刚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说翟志刚是“走得最快"的人,是以飞船为参考系B.说翟志刚是“走得最快”的人,是以地心为参考系C。
舱外活动时间“25分23秒",指的是时刻D.舱外活动时间“25分23秒”,指的是时间2.据报道,到2011年底,由英国汽车工程师所设计的超音速汽车”侦探犬”即将正式开始试行(如图所示)。
”侦探犬”汽车号称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汽车,能够在短短的40 s内从静止加速到1 609 km/h的速度。
而一架飞机在跑道上从静止开始起飞,速度增加到300 km/h需要30 s,由此可知”侦探犬”汽车的平均加速度与飞机起飞过程的平均加速度之比约为( )A.4∶1B.4∶3 C。
3∶1 D。
16∶33.如图,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
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不等于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3 B 。
4 C.5 D.64。
如图所示,清洗楼房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悬绳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1F ,墙壁对工人的弹力大小为2F ,空中作业时工人与玻璃的水平距离为定值,则 ( )A.1sin mgF α= B.2F G =cotC.在空中统一位置作业,当桶中的水不断减少1F ,与2F 同时减少D.若缓慢增加悬绳的长度1F ,减小2F ,增大5。
高中物理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一模块检测卷(解析版)

选择性必修一模块检测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关于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一定是合力B.简谐运动公式F=-kx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是弹簧的长度C.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总是相反D.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每次经过平衡位置合力一定为零答案:C2、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球的动量是7 kg·m/s,B 球的动量是5 kg·m/s,当A球追上B球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A.p A=6 kg·m/s,p B=6 kg·m/sB.p A=3 kg·m/s,p B=9 kg·m/sC.p A=-2 kg·m/s,p B=14 kg·m/sD.p A=-4 kg·m/s,p B=17 kg·m/s答案:A 解析:两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碰撞之后的动能之和应该小于或等于碰撞之前的动能,即p A1+p B1=p A2+p B2,12mv A12+12mv B12≥12mv A22+12mv B22,变换得p A2-p A1=-(p B2-p B1),p A12+p B12≥p A22+p B22,代入选项中的数据可得,选项A正确,B、C、D 错误。
3、右图为某弹簧振子在0~5 s内的振动图像,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振动周期为5 s,振幅为8 cmB.第2 s末振子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向的最大值C.从第1 s末到2 s末振子的位移增加,振子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D.第3 s末振子的速度为0答案:C 解析:由振动图像可知,振动周期为4 s,振幅为8 cm,选项A错误;第2 s末振子负向位移最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向的最大值,选项B错误;从第1 s末到2 s末振子的位移增加,振子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选项C正确;第3 s末振子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选项D 错误。
2020-2021学年物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分级训练: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帆船是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帆船前进时,船员感觉岸上的树木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考系是()A.树木B.河岸C.帆船D.天空解析:帆船前进时,船员感觉岸上的树木向后运动,说明船员选择的参考系是其所在的帆船.而相对于河岸和天空,树木均是静止的.选项C正确.答案:C2.单脚站立可以锻炼平衡能力,对在练此动作的人进行受力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人B.支持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人身上C.重力的受力物体是人D.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解析: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地面,其反作用力是人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人,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并非相互作用力.选项C正确.答案:C3.冰壶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被运动员掷出的冰壶在冰面上滑行过程中受到的力有()A.重力、支持力B.重力、摩擦力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D.重力、支持力、推力解析:被运动员掷出的冰壶在冰面上滑行过程中受重力和支持力,冰壶最终会停止,是因为它还受到滑动摩擦力,由于冰壶已被掷出,不再受到推力,故选项C正确.答案:C4.打印机是现代办公不可或缺的设备,正常情况下,进纸系统能做到每次只进一张纸,进纸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设图中刚好有10张相同的纸,每张纸的质量均为m,搓纸轮按图示方向转动带动最上面的第1张纸向右运动.搓纸轮与纸张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纸张与纸张之间、纸张与底部摩擦片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第1张纸受到搓纸轮的摩擦力方向向左B.第2张纸与第3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μ2mgC.第10张纸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为0D.要做到每次只进一张纸,应要求μ1>μ2解析:第1张纸上表面受到搓纸轮施加的静摩擦力F f,方向向右,第1张纸下表面受到第2张纸施加的滑动摩擦力F f',方向向左,则F f'=μ2(mg+F),F为搓纸轮对第1张纸的压力;F f=F f'<μ1F,正常情况下,F>mg,故必有μ1>μ2;第2张纸与第3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及第10张纸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都是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大小均为F f'.选项D正确.答案:D5.自卸车常用于土方、砂石、散料等的运输工作.如图所示,当自卸车的车厢从水平倾斜到一定程度时,车厢上的货物(如集装箱)就会自动滑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厢倾角越大,集装箱对车厢的压力越大B.车厢倾角越大,集装箱与车厢的动摩擦因数越小C.集装箱静止在倾斜车厢上时,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D.集装箱开始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解析:集装箱处于平衡状态时,则有mg sinθ=F f,F N=mg cosθ,车厢倾角越大,车厢与集装箱间的压力F N越小;动摩擦因数与倾角无关;集装箱静止在倾斜车厢上时,受力平衡,受到的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集装箱滑动后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故选项D正确.答案:D6.关于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0,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C.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一定为0D.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来看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来看,物体所受合力为0.某一时刻速度为0的物体,合力不一定为0,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如静止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的人.故选项C正确.答案:C7.物体以12 m/s的初速度在水平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大小是0.8 m/s2,经20 s物体发生的位移是()A.80 mB.90 mC.100 mD.110 m解析:物体减速为0的时间为t==s=15 s,因为15 s<20 s,所以经过20 s 物体早已停止运动.故其位移为x==90 m,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答案:B8.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g取10 m/s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 500 N,则物块的质量最大为()A.150 kgB.100kgC.200 kgD.200kg解析: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T=F f+mg sin 30°,F f=μF N,F N=mg cos 30°,代入数据解得m=150 kg,故选项A正确.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遇到动能的表达式E k=mv2.关于动能的单位,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kg·m2/s2B.N·m/sC.·D.N·m解析:由E k=mv2得动能的单位是kg·(m/s)2=kg·m2·s-2=kg·m·m·s-2= N·m,选项A、D正确.答案:AD10.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弹簧下端悬挂一个小铁球,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乘客发现弹簧的伸长量比电梯静止时的伸长量小,这一现象表明()A.电梯一定在下降B.电梯可能在上升C.小铁球处于超重状态D.小铁球处于失重状态解析:弹簧的伸长量比电梯静止时的伸长量小,说明小铁球受到的拉力小于重力,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发生失重现象时,加速度的方向向下,物体可能加速下降,也可能减速上升,故选项B、D正确.答案:BD1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表给出了某些时刻汽车的瞬时速度,根据表中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出()时刻/s 1.0 2.0 3.0 4.0 5.0 6.0速度/(m·s-1) 3.0 6.0 9.0 12 15 18A.汽车运动的加速度为2 m/s2B.汽车前6 s内的位移为54 mC.汽车第8 s末的速度为24 m/sD.汽车运动第7 s内的位移为16 m解析:汽车的加速度a=m/s2=3 m/s2,选项A错误.根据x=at2得前6 s 内的位移x6=×3×62m=54 m,选项B正确.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得,v4=,所以v8=2v4=2×12 m/s =24 m/s,选项C正确.汽车第1 s内的位移为x1=a=×3×12m=1.5 m,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2n-1),得x1∶x7=1∶13,故x7=19.5 m,选项D错误.答案:BC12.在倾角为θ=30°的长斜面上有一滑块,质量m=2 kg.该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与滑块下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即F阻=kv.滑块从静止下滑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图中直线l是t=0时v-t图像的切线,g取10 m/s2.则()A.k=3 N·s/mB.k=4 N·s/mC.μ=0.23D.μ=0.58解析:明确滑块达到最大速度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v-t图像可知,滑块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最终以最大速度v m= 2 m/s做匀速直线运动.t=0时,滑块的速度为0,空气阻力为0,滑块的加速度最大,此时的加速度a0=3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θ-μmg cosθ= ma0,联立并代入数据得μ=0.23;当速度达到v m=2 m/s后,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则mg sinθ-μmg cosθ-kv m=0,k==3 N·s/m.答案:A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13.(6分)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某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小聪、小明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小聪在实验室里找到一个弹簧测力计,按图甲所示安装细线和测力计后,他用力缓慢竖直向下拉测力计,直到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细线没有断裂),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将F记为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甲乙小明在实验室里还找到一把刻度尺和一个玩具小熊,接着进行了如下的操作:A.用刻度尺测出细线的长度l,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玩具小熊的重力G;B.按图乙所示安装玩具小熊、细线(玩具小熊悬挂在细线的中点);C.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直到细线断裂,读出此时两手间的水平距离d;D.利用平衡条件算出结果.在不计细线质量和伸长影响的情况下,请回答:(1)小明算出的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用l、G、d表示);两位同学中,(选填“小聪”或“小明”)的测量结果较准确.(2)在小明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选项字母).A.细线上的拉力大小不变B.细线上的拉力减小C.细线上拉力的合力大小不变D.细线上拉力的合力增大解析:(1)当细线断裂时,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细线的最大拉力.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的余弦值cosθ=,根据平衡有2F T cosθ=G,解得最大拉力F T=.小聪的方案中,测力计示数达到量程时细线未断裂,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明显大于测力计的量程,所以小明的测量结果较准确. (2)在小明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的过程中,根据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得出细线上拉力的合力大小不变,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细线上的拉力增大,选项C正确.答案:小明(2)C14.(9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的关系.甲(1)他先保持沙和沙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质量的倒数,数据如下表.请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a-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倒数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小车加速度1.90 1.72 1.49 1.25 1.00 0.75 0.50 0.30a/(m·s-2)小车的质量m/kg 0.25 0.29 0.33 0.40 0.50 0.71 1.00 1.67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 0.60质量的倒数/kg-1乙丙(2)再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沙和沙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丙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用描点法作图,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a=.(2)a-F图线表明对小车施加一个较小的力时,小车没有加速度,说明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答案:(1)见解析图.a=(2)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15.(10分)如图所示,A与B两滑块叠放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绳将B系于竖直的墙面上,已知A与B所受的重力分别为G A=40 N,G B=20 N,B与A及A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相同.当水平力F=20 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μ为多大?(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解析:A上表面受的摩擦力为F f1=μG B,A下表面所受摩擦力为F f2=μ(G A+G B),要使A物体被匀速拉出,必须满足F=F f1+F f2,代入数据得μ=0.25.答案:0.2516.(10分)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工厂等.下图为一水平传送带的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v0=2 m/s的恒定速率运行,一质量为m的工件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工件的滑动摩擦力使工件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A、B 之间的距离为l= 10 m,g取10 m/s2.求工件从A处运动到B处所用的时间.解析:设工件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加速的时间为t1,加速运动的位移为x,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a,代入数据可得a=2 m/s2;工件加速运动的时间t1=,代入数据可得t1=1 s;此过程工件发生的位移x=a,代入数据可得x=1 m;由于x<l,所以工件与传送带同速时,工件没有滑离传送带.设工件随传送带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则t2=,代入数据可得t2=4.5 s;所以工件从A处运动到B处的总时间t=t1+t2=5.5 s.答案:5.5 s17.(12分)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滑动,其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g取10 m/s2,求:(1)物块上滑过程和下滑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1、a2;(2)物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x;(3)斜面的倾角θ.解析:(1)物块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1==m/s2=8 m/s2,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2==2 m/s2.(2)由位移公式有x=v0t1=1 m,即物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1 m.(3)设物块质量为m,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有ma1=mg sin θ+μmg cos θ,ma2=mg sin θ-μmg cos θ,解得θ=30°.答案:(1)8 m/s2 2 m/s2(2)1 m(3)30°18.(13分)甲车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在t=0时刻经过乙车身边,此时乙车的速度为2 m/s,加速度为0.2 m/s2.若甲、乙两车同向运动,乙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当乙车的速度多大时,乙车落后于甲车的距离最远?这个最远的距离是多大?(2)当乙车的速度多大时,乙车追上甲车?乙车追上甲车用多少时间?解析:(1)甲、乙速度相等时,乙落后甲最远,设速度相等时经过的时间为t,则v甲=v乙=v乙0 +at,t==s=40 s.在这段时间里,甲、乙的位移分别为x甲=v甲t=10×40 m=400 m,x乙==m=240 m.最远的距离x max=x甲-x乙=160 m.(2)设经过时间t'乙车追上甲车,则位移关系为x甲'=x乙',即v甲t'=v乙0t'+at'2,解得t'=80 s,或t'=0(不合题意,舍去).则乙车的速度为v=v乙0+at'=2 m/s+0.2×80 m/s=18 m/s.答案:(1)10 m/s160 m(2)18 m/s80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解析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 2008年9月27日,穿”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进行了25分23秒的舱外活动,成功返回轨道舱中。
在翟志刚舱外活动期间,飞船飞过了9 165千米,因此翟志刚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关于翟志刚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说翟志刚是“走得最快”的人,是以飞船为参考系B.说翟志刚是“走得最快”的人,是以地心为参考系C.舱外活动时间“25分23秒”,指的是时刻D.舱外活动时间“25分23秒”,指的是时间2.据报道,到2011年底,由英国汽车工程师所设计的超音速汽车”侦探犬”即将正式开始试行(如图所示)。
”侦探犬”汽车号称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汽车,能够在短短的40 s内从静止加速到1 609 km/h的速度。
而一架飞机在跑道上从静止开始起飞,速度增加到300 km/h需要30 s,由此可知”侦探犬”汽车的平均加速度与飞机起飞过程的平均加速度之比约为( )A.4∶1B.4∶3C.3∶1D.16∶33.如图,在水平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
若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不等于0,则关于B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3B.4C.5D.64.如图所示,清洗楼房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悬绳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1F ,墙壁对工人的弹力大小为2F ,空中作业时工人与玻璃的水平距离为定值,则 ( )A.1sin mg F α=B.2F G=cotC.在空中统一位置作业,当桶中的水不断减少1F ,与2F 同时减少D.若缓慢增加悬绳的长度1F ,减小2F ,增大5.在下列所给的质点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中,能反映运动质点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6.如图所示是给墙壁刷涂料用的涂料滚的示意图,使用时,用撑竿推着粘有涂料的涂料滚沿墙壁上下缓缓滚动,把涂料均匀地粉刷到墙上。
撑竿的重力和墙壁的摩擦均不计,且撑竿足够长,粉刷工人站在离墙壁一定距离处缓缓上推涂料滚,设该过程中撑竿对涂料滚的推力为1F ,涂料滚对墙壁的压力为2F ,则( )A.1F 增大2F ,减小 B.1F 增大2F ,增大 C.1F 减小2F ,减小 D.1F 减小2F ,增大7.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斜劈形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粗糙物块以某一初速度沿劈的粗糙斜面向上滑,至速度为零后又加速返回,而物体M 始终保持静止,则在物块m 上、下滑动的整个过程中( )A.地面对物体M 的摩擦力先向左后向右B.地面对物体M 的摩擦力方向没有改变C.地面对物体M 的支持力总小于(M+m)gD.地面对物体M 的摩擦力大小不同8.从地面以大小为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皮球,经过时间t 皮球落回地面,落地时皮球速度的大小为。
已知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下面给出时间t 的四个表达式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t,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根据你的判断,t 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A.12v v gt = B.2v gt =C.12v v gt += D.12v v gt -=9.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
反应时间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
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
分析上表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0.5 sB.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C.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加速度大小为3.75 m/2sD.若汽车以25 m/s 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 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10.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倾角为的斜面体B 处于静止状态,其斜面上放有与之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A 。
现对斜面体B 施加向左的水平推力,使物体A 和斜面体B 一起向左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直到A 和B 开始发生相对运动,关于这个运动过程中A 所受斜面的支持力FN,以及摩擦力fF 的大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N 增大f F ,持续增大B. FN 不变fF ,不变C. FN 减小fF ,先增大后减小 D. FN 增大fF ,先减小后增大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1.某同学让木块从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探究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A 、B 、C 、D 、E 、F 等6个计数点,如图(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本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220 V 、50 Hz 的交变电流。
他把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A 对齐。
(1)按照有效数字的读数规则读出相邻计数点AB 、BC 、CD 、DE 、EF 间的距离、、、、5s ,分别为、、、、。
并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B 、C 、D 、E 各点时,物体的即时速度Bv 、Cv 、Dv 、Ev 填入下表格。
(2)根据以上结果,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好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 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算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 图象,由图象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12.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
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1分,共44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13.从一定高度的气球上自由落下两个物体,第一个物体下落1 s后,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两物体用长85 m的绳连接在一起。
问:第二个物体下落多长时间绳被拉紧?(取g=10 m/2) s14.绳子AB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用它悬挂一个重50 N的物体.现在其中点O施加一水平力F缓慢向右拉动(如图所示),当绳子断裂时AO段与竖直方向间夹角多大?此时水平力F的大小为多少?15.考驾照需要进行路考,路考其中有一项是定点停车。
路旁可以竖一标志杆,在车以的速度匀速行驶过程中,距标志杆的距离为s时,考官命令考员到标志杆停,考员立即刹车,车在恒定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已知车(包括车内的人)的质量为M,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车视为质点。
求车停下时距标志杆的距离(说明与s、、g的关系)。
16.一司机在平直公路上测试汽车的制动性能。
他从车上速度表看到汽车速度v=72 km/h 时紧急刹车,由于车轮与公路面的摩擦,车轮在公路面上划出一道长l=25 m 的刹车痕后停止。
求: (1)车轮与公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该司机驾车仍以v=72 km/h 的速度在一段动摩擦因数也为、倾角为8circ 的坡路上匀速向下行驶,发现前方停着一辆故障车,若刹车过程司机的反应时间为t=0.7 s,为了避免两车相撞,该司机至少应在距故障车多远处采取紧急刹车措施?(取sin8circ=0.14,cos8circ=0.99,g=10 m/2s)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参考答案1.解析:翟志刚舱外活动期间,具有和宇宙飞船相同的速度,说他是“走得最快”的人,应以地心为参考系;舱外活动时间“25分23秒”,是一段过程,指的是时间。
选项B 、D 正确。
答案:BD2.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v ta ∆∆=可知,”侦探犬”汽车的平均加速度与飞机起飞的平均加速度之比约为4∶1,A 项正确。
因为是计算比值,所以不需要将km/h 化为m/s,从而简化运算过程。
答案:A3.解析:对于B 物体,一定受到的力有重力、斜面支持力、A 的压力和A 对B 的摩擦力,若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当F 较大或较小时,斜面对B 有摩擦力,当F 大小适当时,斜面对B 的摩擦力为零,故B 可能受4个力,也可能受5个力。
答案:BC4.解析:由受力分析可知12cos mg F F Gα=,=cot α,在空中统一位置作业,当桶中的水不断减少α,不变,重力变小1F ,与2F 同时减少。
若缓慢增加悬绳的长度α,变小,重力不变1F ,与2F 同时减少。
答案:C5. 解析:在位移图象中,初、末位置的坐标相同表示质点能回到初始位置,故A 对、C 错。
在速度图象中,正向位移和负向位移的大小相等表示质点能回到初始位置,故B 错、D 对。
答案:AD6. 解析:涂料滚缓慢沿墙上滚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合力为零,分析涂料滚受力如图所示,涂料滚上滚过程中θ,变小1F ,和2F 均变小,故C 正确。
答案:C7.解析:m 向上和向下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不变。
把两个物体作为整体考虑,地面给M 的摩擦力提供系统的加速度。
加速度方向不变,摩擦力的方向也不变,A 错误,B 正确;整个过程失重,支持力小于(M+m)g,C 正确;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量不变,摩擦力两个过程相反,所以加速度大小并不相同,所以M 水平方向所受的摩擦力也就不同,D 正确。
答案:BCD8.解析:A 选项的单位不对,A 错误;若空气阻力很小,则2v ≈1v ,由D 选项得出的时间0t ≈,显然是错误的;空气阻力很小,则上升和下落均可近似看做匀变速运动,选项B 错C 正确。
答案:C9.解析: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表格可知,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的反应时间Ss m ms m m s m m t 05.0/255.12/200.10/155.71====酒后反应时间Ss m ms m m s m m t 1/250.25/200.20/150.151====s根据表格,汽车以15 m/s 的速度行驶时,正常情况下,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x=22.5m-7.5m=15m,根据公式22v ax =,可得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2(15m s)2215m 7v x a /⨯===.5 m/2s (也可采用酒后数据或行驶速度为其他值时的数据,其计算结果均为7.5m/s2 )选项C 错误;若汽车以25m/s 的速度行驶时,酒后驾驶的制动距离66.7 m>60 m,所以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选项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