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丢分原因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成绩不佳的几点反思

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成绩不佳的几点反思

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成绩不佳的几点反思董旭午一、来自命题的因素本世纪初,高考古诗词鉴赏板块开始青睐主观题。

十几年来,赋分逐年递增,充分体现了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的命题理念,但试题的样式和赋分却始终是不见大的改进,今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这一板块仍是老面孔。

最致命的不足主要有三:1.普遍缺少必要的背景说明诗都是人写的。

人要写诗,就一定有其原由,都该是因事缘情而发。

既然如此,作为题面的那首诗(或词)就不该只是赤条条的,不加任何背景性说明文字,尤其是作者不甚闻名或背景特殊的诗(或词)。

当然,有时也有关涉作者的注释,但大多是寥寥数言。

这里不必举例,反正每年各省市的这道高考语文试题几乎都如此。

我们都知道,赏析古诗词,与赏析其他文学类文本一样,都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对作者不甚了解,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考生哪里会晓得作者的心里在想什么。

既然连作者的内心想什么一点儿都不甚清楚,又怎么能知道他要通过这首诗来表达什么情感,抒发何种性灵呢?这样一来,考生就只好在不解作者其情志,不明作品主旨的前提下胡乱涂鸦了,所答出来的一切也就都很难靠谱了。

我们都知道,遣词造句、修辞化典、驭象拟境、运招用技等等,琢磨来折腾去,诗人都只是为了抒情表意。

如果考生连作者的真情实意都不清楚,又怎么能把什么艺术和技法之类赏析到位呢?又怎么能说清楚作者的这些艺术和技法之类到底具体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乎,就只好硬着头皮说些万能的套话、空话,这又有何用?比如,有的考生一遇到“写景何用?”之类的问题,就只能空洞地答“这两句写景抒情,收到委婉深沉之效”之类。

至于到底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情与景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又为什么能融合在一起,两者在特征和调子上又有怎样的相同之处等等,则干脆都语焉不详,甚或驴唇不对马嘴。

试想,这样作答又怎么能够得到分呢?常言道,境由心生,景物也好,场景也罢,其本身是无所谓能令人喜或哀、怒或乐,都是由人心所决定的,都是人心动的结果。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古典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一道大餐,但这道大餐对一些考生来说并不是一碗美味的佳肴,而是一杯不易下咽的苦酒。

纵观近几年高考情况,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极低,分值在8分以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一般考生总在2-3分左右。

分析失误所在,概言之,或是答不出,或是答不准,或是答不全;具体地说,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

2006年湖北高考试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一考生这样答道:“一路来到京城之外,绿叶暗淡,红花稀少,暮云中的楼阁引发无限感慨,宫前流水潺潺,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这只是对诗句的译述,只译不议,以释代析,结果便是取消赏析,因而很难得分。

二、思而无评,以感代论。

有一道试题要求考生简析欧阳修《画眉鸟》中画眉鸟的形象,一考生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蓬勃的生机,才能有勃发的生命,奴才无价值。

我们要做自由的人,“百啭千声随意移”,不做金丝笼里的鸟。

”这只是读后感,不是对诗中形象的分析。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滥用术语,评述脱节。

2006年江西卷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杨万里《三江小渡》的手法,一考生的答案是这样的:“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全诗显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首句写溪水过桥,次句写小舟倚篙,三四两句写交情似溪水,能经得起风浪考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的主旨。

”不明概念的内涵,滥用术语;评论点不能统率复述的内容,复述未能紧扣评论点,评和述严重脱节。

四、信口开河,答非所问。

有一道考题,要求考生谈谈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一考生这样答道:“《越中览古》写越王、义士和宫女,侧重写人,抒发的是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而《苏台览古》写的是苑、台、杨柳、菱歌和明月,侧重写物,书写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考生感觉比较困难且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考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常存在以下几种突出问题:1.读不懂诗歌,造成鉴赏困难。

1.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词句意义,造成理解不到位、不懂或误解。

诗歌的语言凝练,语言典雅,省略成分较多,再加上为了配合韵律,诗人需要将部分句子调整语序,学生读不懂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对词句的理解不到位。

如杜牧的《山行》一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坐”应为“因为”之意,如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词义,那么对诗人“停车”赏看枫林,凸现霜染枫林之美,诗人的惊喜,深爱之情,这些内容很难把握到位。

又如白居易的《晚桃花》一诗中,“寒门子弟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如对“遗”和整个句子的语序不能准确把握,造成句意理解困难,就很难把握诗人借物喻人的准确感情。

1.意象的特定情感和特定含义积累不够,造成读不懂诗歌或理解不到位。

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有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困难和偏差。

清孙自式的《西江月·九日》中的“何处砧声村曲,谁家笛响楼头。

”一句,如不能联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那么“砧声”和“笛响”蕴含的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盼归之情就很难准确把握。

又如唐代诗人齐己的《剑客》尾联一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如果不能把握“易水”这一典故义,不能联想“易水悲歌”中的人物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就很难把握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诗中剑客慷慨、豪迈的个性特点。

1.联想、想象贫乏,造成对诗境感受不深刻。

中国古典诗歌,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意象之间跳跃性大。

需要我们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严维民一、审题失误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

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

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

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

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

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

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二、手法误认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

例如: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诗歌鉴赏题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诗歌鉴赏题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古诗文阅读版块复习增分策略(陈泽)古诗文阅读版块共计36分,占高考语文总分150分的近1/4。

这部分是高三语文复习的最重要涨分点之一,历来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

(一)诗歌鉴赏题出错类型1、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重视不够诗歌鉴赏题的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并不是每道题都有注释,而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鉴赏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比如全国卷《江城子》: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对“姑苏台”的注解,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由此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

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蕴含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

(附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未能把握诗标题中隐含的信息诗题可以帮助读者辨别诗的类别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表达的感情和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

如送别诗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之情,标题中常有“送”或“别”等标志;怀古诗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表达缅怀之情或对昔盛今衰的伤感,如《金陵怀古》《北固亭怀古》等等;咏物诗是借某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标题常常是“咏XX”或直接以事物名“XX”出现,如《咏梅》《蝉》。

如果我们能抓住诗题中隐含的这些信息,诗的基调就基本把握了。

另外,诗题中往往还隐含着作品的情感主旨,如“怨、愤、哀、喜、思、忆、赠、答”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性。

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见答题失误与对策

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见答题失误与对策

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见答题失误与对策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传统题、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浅显的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涉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方面。

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理解、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够答好。

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一些在学生答题时常犯的错误。

现加以整理,以期给学生以帮助。

一、方法不当,理解失误要能准确地回答后面的题目,就必须准确读懂诗歌的内容,而我们有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或者是对有关诗歌知识的积累不够,导致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失误,痛失全分。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桓灵时童谣汉无名氏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问:这首童谣讽刺尖锐,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正确答案是:诗歌反映了东汉末年选才用人名不副实的不合理现象。

而我们很多同学由于相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秀才”“孝廉”理解不到位,故而不能准确答出。

对诗歌内容理解不到位常见的还有;忽视诗歌题目中暗示的信息。

不大关注作者的相关情况及诗后的注解,对关键词语把握不准。

从而导致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错误。

对策: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在阅读时先局部理解,然后整体把握,最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观照全局。

具体研读时,应做到:①看标题,控信息。

③看作者,寻提示。

③看注解,获帮助。

④抓关键,明主旨。

⑤调积累,求比照。

二、答非所问,目中无题诗歌鉴赏题学生历来得分低,除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外。

不重视审题,不会审题也是重要原因。

有的学生对题目一扫而过,连问的是什么也没弄明白就匆忙下笔;有的学生对题中概念、术语不理解,因而无从下笔,乱写一气;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关键和限制条件,回答不符合题目要求。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够明确答题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古代诗歌鉴赏题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古代诗歌鉴赏题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古代诗歌鉴赏题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有很大的相似性,现总结如下,旨在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例如:让学生自己当阅卷老师,给下列答案给分而,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答:1、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

2、写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

3、烘托了离人的情感。

他们知道只能得3分,理由是答得不全面。

具体该怎么答,又说不来。

二问: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6分答案:离愁。

首先,作者选取了“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等象征离愁的景物来借景抒情。

末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学生明白这题可以得5分,有一分又不知道丢在哪里了?针对这些现象,我归纳出有以下丢分情况:1.完全不看试题要求,导致答非所问.2.忽视题干隐含信息,造成要点不全.3.忽视对诗歌题目的研读,造成理解有误.4.忽视对注释的把握,影响答题的准确性.5.对作品中的关键字体味不深,以致答题有偏差.6、缺乏必要的专业术语。

指导他们得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是:第一,从注释破解难点。

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学生关注不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

(不少于80个字)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

高考诗歌鉴赏题丢分的原因:对古典诗词鉴赏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高考诗歌鉴赏题丢分的原因:对古典诗词鉴赏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高考诗歌鉴赏题丢分的原因:对古典诗词鉴赏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前言:鉴赏诗歌的基础:必须掌握我国古典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老师。

在多年的高考教学和高考阅卷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深谙历届语文高考各类题型出题的基本趋势以及学生在高考答题时出现的问题。

在2020年10 月15日我在“微头条”谈了“古典诗歌鉴赏”这道高考必考题,容易丢分的一些看法,指出学生答题丢分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我提出学生答题丢分的原因有三点:1·不懂诗歌鉴赏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定律。

(我用“定律”这个概念,是为了强调语文学习也和“数理化”学科的学习一样,文学创作和鉴赏也有它特有的规律可循)2·有关必备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不足。

3·未学会一些答题技巧。

由于“微头条”的篇幅所限,今天在头条“文章”里接着和大家深入聊一聊。

今天我们重点讲“古典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汉乐府民歌《江南》上节课我们以汉乐府民歌《江南》这首诗为例进行了分析,请大家再看看这首小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有人对这首诗选入小学课本嗤之以鼻,认为:该诗的最后四句写得太啰嗦。

理由是:重复的句式写了四遍,只改了一个字,没什么意义。

我以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读懂这首诗,之所以没有读懂,是因为对我国古典诗歌鉴赏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原则、定律和一些艺术手法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正是《江南》这首诗的最后四句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才是该诗最美妙之处。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诗中所展现出的画面情景,就显得活泼、自然、有趣起来。

画面表面是写鱼儿东、南、西、北的游动,实则是在写采莲人的活动:热闹欢快的采莲活动和采莲人的喜悦的心理活动。

要想理解这首小诗如上面我所说的的思想内容,必须懂得一条诗歌鉴赏的“定律”;至少必备五条“艺术手法”知识:一条诗歌鉴赏的“定律”——“一切景语皆情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鉴赏丢分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考古诗词鉴赏丢分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考古诗词鉴赏丢分原因分析及对策
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面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

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

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

因此,同学们临场常常遭遇两大得分障碍:读不懂诗,不会表达。

一、读不懂怎么办
1.
揣摩诗歌的题目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

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2. 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

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

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

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3. 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
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

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例如:下面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陈焕《梅花》)从考题题干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

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

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

考题中的信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又一条快速通道。

此外,背景特点、诗歌注解也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二、不会表达怎么办
表达是信息的输出活动,是理解的外化。

临场要能顺畅表达,心中不仅要存货,而且还要会取货。

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
鉴赏术语内容庞杂,临场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
就搜索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 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

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

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此外,还要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采取先观点后理由的格式答题:是写游子思归乡的。

因为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表现了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的愁苦之情。

3. 利用三句到位法
对需要结合诗句分析赏析的考题,笔者根据近几年高考出题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出答题三句到位法,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心中明白却表达不出的困惑。

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句到位法的依据是:鉴赏不能脱离原诗,出题人拟题都要针对具有可考性的特殊现象,任何特殊现象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旨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全诗进行分析。

利用三句到位法:(引诗释义)诗人登楼引望,看到野水、孤舟、荒村、断霭等景物,想起家乡。

(指明特殊)触景生情,并在沉思中显然产生了自己就在故乡的错觉,可是一醒悟,发现自己却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前后感情急剧变化。

(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突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