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老舍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程设计背景本课程主要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展开。
这篇文章描绘了老北京和新京城之间的差异,重点是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的变迁,以及城市文明的渐进式改变。
课程设计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文化变迁对城市的影响。
2.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以及其中的差异。
3.在识别城市文明渐进改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保护自己的文化传承。
教学策略1.预设问题:教师在上一节课中可以利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告诉学生老北京和现代北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同时,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调动积极性。
2.批判性思维:此外,在本节课程中,还将采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互动交流:除了以上策略外,我们还将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如组织小组讨论,展开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准备和发挥自己的才华。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上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回顾老北京与现代北京之间的一些精华和区别。
老师提问:现代北京的文化和历史渊源是否与老北京有同样的精华和传统?为什么?学生应该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二、学习文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市容的变化、与传统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等问题。
教师可以在展开文本学习过程中,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1.旧时的城市里,街道用什么材料铺,现在呢?2.现代化的城市更美观,但是是否令传统文化失去了一些东西?3.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让它们更好的存续?三、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针对济南市现有的城市文化和建筑,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进行个人分析和讨论,以达到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的第6、7段。
2.领略作者写济南的水及其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雪后山景的美。
济南的水又有何特点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
(出示课件34)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自由朗读第6段,说说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35、36)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文字,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1:绿水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学生2: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清、亮清澈透明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语句呈现1:(出示课件37)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预设: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水的温暖多情,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语句呈现2:(出示课件38)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预设:用“蓝水晶”比喻蓝汪汪、清亮亮的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晴朗。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出示课件39)(师生讨论,学生抢答。
)学生1:这是济南代表性的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学生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
也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城中也是“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学生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处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2.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出示课件40、41)(师生讨论,学生抢答。
)学生1:不可以。
学生2:“济南的冬天”以“冬天”为中心词,读者见此马上会生出对冬天的感受: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凌,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
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冬天的济南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老舍的相关文学知识,掌握“着落、澄清、贮蓄”等易考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之美。
3.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老舍的相关文学知识,掌握“着落、澄清、贮蓄”等易考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之美。
3.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课时,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初读了老舍先生的《济南冬天》,我们知道了那里有温晴的天,慈爱温情的山,多姿娇美的雪,温柔多情的水。
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活脱脱的济南之冬呈现给我们的呢?让我们继续跟着老舍先生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了解一下。
二、合作探究1.朗读第2、3段,想一想:(1).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的?(2).结合课文,说说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3).赏析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的?2.朗读课文第4段,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雪后山景?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么雪后山景“妙”在何处?4.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同学们归纳第4段的写景特色。
5. 阅读赏析第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怎样描写城外远山的?6.赏析第五自然段,概括城外的远山有什么特点?7.想一想:济南冬天的山有怎样的特点?8.赏析第六自然段,济南冬天的水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9.文章第六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有什么好处?10.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1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12.本文的抒情方式,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第二课时)

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第二课时)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第二课时)教案首页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三单元课题名济南的冬天课时第二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识记课文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3.学习老舍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时间安排一课时课后小结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思路,而后再掌握描写济南的天气和山水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写景的技巧以指导学生写好家乡冬景,实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备注教学环节的用时随学生的课堂反应作灵活处理。
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以及练习写作。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显示题目)《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原名____,字___。
冬天的济南真是一个__,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济南的__和__(景物)济南的山__、__、__(特征)济南的水__、__、__。
(特征)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___,作者通过济南和___、___、___的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描绘了几幅画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齐读课文(给学生配乐朗读)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你对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感知表达出来吧!三、自由探究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提示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些语句用得最妙?妙在何处?四、品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景物图片及课文分析要点)思考讨论: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如何娇美秀气?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城外的小山如何像一幅小水墨画?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是怎样写济南冬天的水的?本文写景抒情有何特点?(学生找出课文语句品评分析,多媒体显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归纳要点。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品3篇

《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7学习目标: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
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
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注意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丰富的情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成良好的语感。
教学设想:《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1、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戏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
被誉为“人名艺术家”。
2、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

《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5篇)《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济南的冬天》人教初一上册第二课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
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1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关键在课外自己很乐意的参与,课堂学习是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完善。
学习目标:学会择文朗读,并对选文进行质疑、设计问题;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情况。
学习重点:散文的朗读,把握朗读要点。
学习难点:学生自己对选文的质疑、设问。
学习手段:多媒体学习过程:一、课题导入。
文体、作者。
(图一)二、说你对老舍和其作品了解多少?1、老舍曾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2、下列作品是老舍创作的是()A《家》B《子夜》C《四世同堂》D《雷雨》3、“虎妞”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三、比(图二)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学中的收获,好吗?要求:1、小组交流2、选出代表3、综合意见4、发表看法四、听倾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用你喜欢的符号、线条划出值得你关注的词或句子,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自己邀请同学进行点评。
点评角度:语速语气普通话停顿重音六、问(图三)就你喜欢的段落质疑或设计问题考考别人,赶快行动!谈(图四)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好吗?八、做(图五)你愿意围绕所学内容给同学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吗?注意:作业可不能太多呀!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计划:第二课时一、预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本课将继续听取学生们对于冬天的猜测和想象,并通过图画和文字,以及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形式探究冬天的美景及生活常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和表达有关冬天的一些基本词汇和短语;2.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快速准确辨认文本中的图片,并表达出他们的理解;3.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讲述自己对冬天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与互动意识。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1.呈现和导入(1)上一节课老师让学生们画出他们心中的冬天,本节课将以学生的作品为切入点,让他们逐步了解冬天的美景和生活常识。
(2)探讨冬天常见的景象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冬天的图片,例如:结冰的湖泊,雪地运动,树枝上挂着的晶莹剔透的冰柱,戴着帽子的人们走在街上……然后让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3)小组合作老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抽到一幅卡片,然后小组内的学生通过观察和合作,快速准确地找到图片相应的描述文字,并一起讲述对于这一景象的理解和感受。
2.巩固和拓展(1)让学生们制作海报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自行设计海报,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培养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延伸到书面表达上,同时让他们了解如何使用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2)课堂展示和讨论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海报,并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邀请别的小组提出问题、点评和建议,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合作与互动。
三、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冬天的美景和生活常识,而且锻炼了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了他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主线,通过展示、描述、讨论和制作海报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冬天中的美景和生活常识,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复习
1、复习生字词。
2、作者简介。
3、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济南全景
1、齐读2自然段,说说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围绕着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的山和水,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老舍先生曾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秋和冬的艺术全给了济南”,所以,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七、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层次井然。
12、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了解作者老舍,领略其艺术风格。
(3)细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文章的层次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品析,欣赏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景交融。
4、比喻、拟人的运用。
八、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第12课。
2、仿照课文,以“家乡的秋天”为题,写一篇周记。
九、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天气特征——温晴——宝地
有山理想境界——暧和——小摇篮
济南全景有水
热爱
济南的冬天山上——看护妇
小雪后的山山尖——银边秀气——水墨画赞美冬天的济南山坡——花衣
山腰——害羞
水面——热气
冬天的水水中——真绿清亮——蓝水晶
水里——柳影
课后反思
2、集体交流。
(二)小雪后的山
1、自读第3、4自然段。
2、探究: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雪呀”,雪后的山景妙在何处?
(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3、集体交流
(三)冬天的水
1、默读第5自然段。
2、探究: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冬天的水?水有什么特点?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四、品读积累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写出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我们来体会一下。(课后练习二)
五、对比阅读
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与朱自清的《春》在写法上有何什么不同?
六、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