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

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了眼外伤的急诊救治工作。
但是,由于各机构的急诊设施设备、急诊救治工作流程、从事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水平不同,导致急诊救治效果参差不齐。
眼外伤急诊患者伤情复杂、病情急、个体差异大,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并且急诊救治效果与预后相关,因此我国亟须进一步规范眼科急诊救治工作,并提高救治水平。
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医疗现状,经过认真、全面、充分讨论,达成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适用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全国各级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所开展的眼外伤急诊救治工作。
二、一般要求(一)急诊室环境及设备要求眼科急诊室应具备检查室、暗室及治疗室,配备基本的眼科设备和器械,具有检查和治疗条件。
1.检查室: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或照明良好的宽敞房间,并可悬挂视力表。
检查用品包括手电筒、视力表(远、近视力表)、遮眼板、镜片箱、检查床、眼压计、血压计、听诊器等。
2.暗室:暗室与检查室互为相通,若条件不许可,也可以与检查室共用一室。
检查仪器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外肌麻痹检查用具(红绿镜片及蜡烛)等。
3.治疗室:用于急诊治疗和应急处置,可专用一室,也可以与外科治疗室合用。
要求光线充足,有活动性或悬挂式照明灯,并配备治疗床。
有条件的机构可配备简易手术显微镜。
(二)物品及器械1.消毒物品:75%乙醇、2%过氧化氢溶液、0.5%碘伏、安尔碘等。
室内每天至少用紫外线灯照射2次,每次30min或用循环风消毒机消毒。
2.冲洗用品:生理盐水、2%硼酸溶液、2%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洗眼用具。
3.注射用品:1、2、5ml注射器及针头,泪道冲洗针头及长5号针头(球后注射用)。
4.缝合器械:消毒孔巾、手套、刀片和刀柄、眼科剪(直、弯)、眼科镊(直有齿、直无齿)、蚊式血管钳(直、弯)、缝合针(包括小圆针、三角针),4-0、5-0、6-0、10-0缝线,持针器、开睑器、眼睑拉钩、泪点扩张器、泪道探针、斜视钩等。
《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版)解读

摘要:儿童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低常是临床常见眼病。
最新版《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版)和《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版)的内容各有侧重,对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并对共识的主要内容、更新要点进行了整理汇总,从睫状肌麻痹剂的用药思路进行解读汇报,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儿童验光的规范化。
关键词:睫状肌麻痹;验光;专家共识;解读导致儿童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迄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
《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版)(以下简称“2017版共识”)内容涵盖视力评估、矫正方式、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流行病学调查和近视防控的选择等,内容倾向于已发生的屈光矫正和延缓可能发生的屈光度进程的治疗策略。
《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版)(以下简称“2019版共识”)不仅在认可睫状肌麻痹剂对控制近视进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之外,还表明检影验光为检验儿童屈光不正的金标准[1~3]。
该共识特别强调了对睫状肌麻痹剂的初始用药、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适应症等作出相关疗效和安全性的说明来指导临床实践。
两版共识遵从循证医学,是我国有关儿童眼屈光不正最权威的指导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文针对两版共识的主要内容、更新要点整理汇总,并从睫状肌麻痹剂的用药思路进行解读汇报,以促进儿童验光的规范化。
1 视力评估与检查方法为减少检测误差,“2019版共识”详尽介绍了儿童视力检查的方法,对视力评估的分类更加细化,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和配合度作出了明确界定,由此提醒我们重视对儿童屈光不正的检查,尤其对婴幼儿的检查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提出的视力评估与检查方法包括评估双眼视力以及双眼视力是否存在显著差距为目的,在排除因器质性因素如眼球震颤等眼病引起的而非屈光不正为首要的视力障碍后,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联合不同的检查方法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表1)。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2019版共识”指出根据行为学的表现来判断其双眼视力是否对称,注重视觉反应能力、眼位及眼球运动的检查,如对2月左右的婴儿观察双眼追随物体的幅度和反应的能力;对2月龄以上的婴儿,可以对其做鬼脸等动作,观察其是否出现问答性微笑;对1~2岁的幼儿,可在眼前放置10PD底朝上的棱镜观察幼儿的注视反应,如果放置在某一眼上时,对侧眼不转动注视,则提示该眼视力不良;如对侧眼能转动注视,则提示双眼视力均衡[4]。
学习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专家共识(2019版)

睫状肌麻痹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
(1)12岁以下儿童应常规使用;
(2)16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不 正儿. 童,尤其伴有内斜视者;
(3)弱视儿童; (4)调节痉挛者;
适应 证
(5)临床症状与显然验光结果
不一致,或显然验光结果的准确 03
性受.到质疑时 ;
(6). 矫正视力不正常且不能用
其他眼病解释者。
用药建议
1、6岁以上不伴有内斜视的儿
.
童,初次验光可使用1.0%环喷 托酯滴眼液。先使用表面麻醉 剂点眼1次,2~3 min后再使用 1.0%环喷托酯滴眼液,每5 min使用1次,至少使用3次; 可联合使用0.5%复方托品酰胺 滴眼液1或2次;在1.0%环喷托 酯滴眼液最后1次点眼至少30 min后进行验光。
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的重要性
迄今尚无一种兼具安全、起效和恢复快、睫状肌麻痹充分、使用方便且无局
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理想睫状肌麻痹剂。长期以来阿托品一直作为12岁以下儿
童睫状肌麻痹验光最常用药物。但是,阿托品用药时间长,起效慢,瞳孔和调
节功能不易恢复,药物过量吸收还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年幼儿童。
建议国内眼药生产企业研发 生产0.5%硫酸阿托品眼膏或 眼用凝胶、1.0%和2.0%托品 酰胺滴眼液及小包装1.0%盐 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以完善 我国睫状肌麻痹滴眼液成品 制剂的种类,方便眼科临床 用药。(对厂家的建议)
.
最后强调
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是儿童屈光不正 检查最为可靠的方法,尤其对于合作不好的婴幼儿、重 度弱视、眼球震颤以及智力低下儿童。掌握视网膜检影 验光技术需要经过规范训练和一定的临床实践。在尚不 能开展视网膜检影验光的医院,对能够合作的儿童在睫 状肌麻痹下进行电脑验光。 仪验光并结合细致的主观试镜 检查,也可以替代视网膜检影验光。
中国婴幼儿视力评估专家共识(2023年)

(一)基础眼部检查
4.家族性眼部或全身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斜视、弱视、高度近视眼以及其他遗传性眼部疾病成员。
三、婴幼儿视力 评估方法
(一)基础眼部检查
基础眼部检查包括眼部外观、红光反射试验、眼位和眼球运动、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眼底等检查 [6]。建议适用年龄和标准见表1。
(一)基础眼部检查
1.外眼检查:评估外眼结构有无异常。可使用手持 裂隙灯显微镜评估婴幼儿角膜、前房、虹膜和晶状 体等情况。
(三)定量视力检查
3.VEP 检查
VEP 检查属于电生理客观检查方法,通过记录视网膜接受刺激后在大脑枕叶皮层视觉中枢产生的生理电 位活动,评估婴幼儿的视敏度阈值,结合视网膜电图结果,可用于鉴别视网膜和视路的功能异常。主要 用于神经发育障碍或存在认知障碍而无法完成主观视力检查的婴幼儿患者[22]。常用的 VEP 检查包括 图形 VEP、图形翻转VEP、闪光VEP以及扫视VEP。图形VEP和图形翻转 VEP 记录图形刺激(棋盘格 或光栅)所诱发的从神经节细胞至视皮层的生理电位活动,常用的刺激图形包括黑白图形翻转棋盘格图 案和黑白图形给撤棋盘格图案,受检者需要坐在显示器前注视图像,不适用小月龄的婴幼儿。
(三)定量视力检查
3.VEP 检查
闪光VEP记录闪光刺激(常用白色闪光)所诱发的从神经节细胞至视皮层的生理电位活动,婴幼儿在睡 眠状态下检查,头部连接电极,记录波形。扫描VEP是通过快速翻转正弦光栅,连续刺激视网膜,在枕 叶皮层记录电反应信号,快速、定量检查视皮层的视敏度,与主观视力存在相关性。VEP 检查的局限性 在于检查所需设备成本较高,检查环境的专业度要求较严格,对检查者专业技能需求较全面,检查过程 和时间较长,且受试婴幼儿需要持续注视,因配合度差导致的数值变化易被误认为具有临床意义。。为 提高婴幼儿VEP检查的质量,可让受试婴幼儿坐在成人身上观看刺激屏幕,或者使用手持式近距离图像, 以便更好保持受试婴幼儿注意力,并进行重复检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对于注视稳定性极低的婴幼儿, 可采用黑白图形给撤刺激和闪光刺激。总之,婴幼儿的VEP检查策略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也可适 当增加检查次数,以得到更为准确和稳定的结果。VEP 检查结果的解读应结合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参考范 围和受检婴幼儿的实际配合程度,以便得到准确的临床评估
术后恶心呕吐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PPT学习交流
21
• 理论上 对有PONV倾向者,应预测并100%预防 • 需权衡 PONV的危险性与用药后副作用的关系
低危患者发生率仅3.5% 不需要常规使用抗呕吐药
PPT学习交流
22
防治原则
• 对低、中危患者可选用一或两种药物预防,对高 危患者可用两至三种药物组合预防
• 5-HT3 受体拮抗药、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是预防 PONV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 托烷司琼是一种外周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5HT3受体拮抗药,具有强效和高选择性
• 用于预防PONV的推荐剂量为2mg,术毕前静脉注 射,每天不超过5mg,消除半衰期约为8小时
• 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倦、头晕、幻视、便秘、头痛
PPT学习交流
18
丁酰苯类药物
• 代表药物氟哌利多 • 小剂量(0.625-1.25mg)能有效预防PONV,与昂
吸入麻醉药 阿片类镇痛药 依托咪酯 氯胺酮 曲马多或容量不 足
PPT学习交流
8
病人自身因素
• 年龄:儿童的PONV发生率比成人高,尤以学龄儿童为
最高,可达34%~50%
• 性别:成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PONV(2 ~4倍),青春
期前或老年人中无性别差异
• 肥胖 • 吸烟:非吸烟患者PONV 发生率是吸烟者的两倍,尼古丁
• 其他:皮质激素类
PPT学习交流
16
5-HT3受体拮抗药
代表药物昂丹司琼 • 5-HT受体90%存在于消化道(胃黏膜下或肠嗜铬细
胞),1%~2%存在于中枢化学触发带 • 化疗和术后导致的呕吐与胃黏膜下5-HT受体激活
有关
• 血浆半衰期为3小时 • 主要副作用为便秘、头痛
PPT学习交流
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

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视频终端普及和工作节奏加快,视觉使用已远超负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眼睛干涩、胀痛及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23% 学龄儿童、64—90% 电脑使用者及 71.3% 干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
然而,目前我国对于视疲劳的定义、临床症状、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等尚无统一标准,临床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治疗效果不明确。
视疲劳的定义视疲劳即由于各种病因使得人眼视物时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载的负荷,导致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有全身症状等以至于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一组症候群。
视疲劳以患者主观症状为主,眼或者全身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因此,它并非独立的眼病。
视疲劳的临床症状视疲劳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近距离工作或阅读不持久,出现暂时性视物模糊或重影;眼部不适:眼胀、眼痛、眼干、眼烧灼感、流泪、眼痒、眼异物感及眼眶疼痛;全身症状:易疲劳,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并出现焦虑、烦躁以及其他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一般认为,症状局限在眼部为轻度视疲劳,而兼有全身症状则为重度视疲劳。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由于病因不同,视疲劳的类型也很多。
视疲劳的病因主要归纳为以下 3 个方面。
一、眼部因素1、调节功能异常:主要包括调节不足和调节痉挛,当持续近距离工作或阅读时,很容易引起视疲劳症状。
2、双眼视功能异常:如内隐斜视、外隐斜视或融合储备功能低下等多种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在长时间用眼后会出现眼胀、眼痛或眼部不适等一系列视疲劳症状。
3、屈光不正:未矫正或未给予准确矫正的屈光不正患者,尤其是远视或散光性屈光不正患者,为看清楚物体,过度或不当使用其调节和辐辏,且两者处于相互协调和竞争的状态,容易导致其出现视疲劳症状。
4、高度屈光参差:由于这些患者的双眼视网膜成像倍率不等,其双眼融像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容易产生视疲劳。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全文)我国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开展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
为了进一步规范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的专家委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达成以下共识。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式通常分为以下两类: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和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
一、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通常指以机械刀或飞秒激光辅助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也包括仅以飞秒激光完成角膜基质微透镜并取出的术式。
(一)适应证1.患者本人有摘镜愿望,对手术效果有合理的期望值。
2.年龄≥18周岁(除特殊情况,如择业要求、高度屈光参差、角膜疾病需要激光治疗等);术前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患者本人及家属须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3.屈光状态基本稳定(每年近视屈光度数增长不超过0.50D)时间≥2年。
4.屈光度数:近视≤-12.00D,散光≤6.00D,远视≤+6.00D。
采用仅以飞秒激光完成角膜基质微透镜并取出术式者,建议矫正屈光度数球镜与柱镜之和≤-10.00D。
使用各种激光设备矫正屈光不正度数范围应在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范围内。
(二)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5](1)疑似圆锥角膜、已确诊的圆锥角膜或其他类型角膜扩张。
(2)眼部活动性炎症反应和感染。
(3)角膜厚度无法满足设定的切削深度:中央角膜厚度<450μm、预期切削后角膜瓣下剩余角膜中央基质厚度<250μm(建议280μm)、预期术后剩余角膜中央基质厚度小于术前角膜厚度50%。
(4)重度干眼。
(5)严重的眼附属器病变:如眼睑缺损、变形等。
(6)尚未控制的青光眼[6]。
(7)影响视力的白内障。
(8)未控制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
(9)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汇报人 XXXXX 汇报时间 XX 年XX 月202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01及不良影响0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术后恶心呕吐(PONV)在一般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率为30%,在高危患者中高达80%。
■ PONV多发生在手术后24h~48h,少数可持续至术后3~5天。
PONV可能导致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从而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费用。
02PONV的危险因素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女性、PONV和/或晕动病史、非吸烟、年龄小于50岁。
■儿童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岁及以上、POV/PONV /晕动病史、POV/PONV家族史、青春期后女性;■ 行斜视手术、腺扁桃体切除术或耳整形术,手术时间30分钟及以上、术中使用吸入麻醉药、抗胆碱能药;■ 术后使用长效阿片类药物。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引起的PONV风险增加取决于持续时间。
■ 术后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和曲马多等也增加PONV的发生率。
■ 容量不足增加PONV发生率。
■ 丙泊酚TIVA、多模式镇痛及区域阻滞麻醉、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等可降低PONV发生率。
■ 加速康复策略提出,午夜后禁食可能会增加PONV风险。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大于3h)与PONV风险升高相关。
■ 腹腔镜手术、减重手术、妇科手术及胆囊切除术等手术类型的PONV发生率较高。
Apfel依据成人PONV的4种主要危险因素:女性、非吸烟、PONV和/或晕动病史和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设计了简易的成人PONV风险度评分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 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和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D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 有恶心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DNV的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和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一、隐斜视
二、内斜视
(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
/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
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
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
(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
4.周期性内斜视
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后
2.知觉性内斜视
(四)非共同性内斜视
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
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
三、外斜视
(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
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
相近或更大。
2.恒定性外斜视
(三)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
(四)非共同性外斜视
1.麻痹性外斜视:动眼神经麻痹
2.限制性外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
四、A—V型斜视A.v型斜视是指水平斜视存在垂直方向非共同性,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度数有明显变化,主要病因为斜肌功能异常。
依据双眼上转25。
、下转25。
和原在位的斜视度数分为以下类型。
1.V型外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视(/>156)。
2.v型内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视(≥15△)。
3.A型外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视(/>106)。
4.A型内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视(≥10△)。
五、垂直旋转性斜视垂直斜视多为非共同性斜视。
(一)上斜肌麻痹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后天性上斜肌麻痹
(二)外旋转性斜视:主要见于后天性双侧滑车神经麻痹
(三)下斜肌功能亢进
(四)上斜肌功能亢进
(五)下斜肌麻痹:临床少见,多单眼发病。
(六)单眼上转不足(双眼上转肌麻痹)
(七)限制性垂直性斜视: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六、特殊类型斜视
(一)分离性斜视『DVD、分离性水平斜视(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viation,DHD)、分离性旋转斜视(dissociated torsional deviation,DTD)
(二)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三)先天性眼外肌肌纤维化
(四)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五)Moebius综合征
(六)Brown综合征
(七)甲状腺相关眼病
(八)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九)重症肌无力
(十)眼眶爆裂性骨折
七、中枢性麻痹性斜视中枢性麻痹性斜视分为核性、核间性和核上性。
八、眼球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