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规律。
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2. 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依存、能量流动对物质循环的控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能量流动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数据表格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现象。
2. 讲解物质循环: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3. 讲解能量流动:阐述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4. 关系与实例分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填空题。
2. 分析并解答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题。
八、拓展与探究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30张)讲课教案

(一)碳循环
化石燃料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 有机物)形式传递,通过 (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传递。
5、碳通过(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 化石燃料的燃烧 )返回到无机环境。
(一)碳循环
6、碳以( CO2 )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7、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 )形式进
全球性
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 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及时反馈: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的 D.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
一、碳循环
建立一个碳循环的简图:请用箭头和简
短的文字表明碳元素在下述各成分之间的联
系。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CO2 分解者
(一)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通过( 光合作用 )和( 化能合成作用)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碳在生物体内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存在。
行循环。
练习巩固 生C产者
左图为碳循环的示
意图,请分别回答如下
③① ⑦
② 问题:
大气中DCO2
④
⑤
1、图中A、B、C、D各 指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2、 图中①~⑤又分别
分A解者
⑥
消B费者指什么生理作用?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线__粒_体__、_叶. 绿体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
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1、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掌握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4. 能够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容器、水、盐、植物、土壤等。
3. 学生参与活动所需材料:纸板、彩色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为什么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很重要?知识讲解:1. 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2. 详细讲解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包括每个循环过程的步骤和重要性。
3. 强调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对碳循环的影响、化肥使用对氮循环的影响等。
实验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实验活动。
2. 实验1:水循环模拟实验。
将水倒入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植物和土壤,覆盖容器顶部,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3. 实验2:碳循环模拟实验。
将一小块盐放入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少量水,放置在阳光下,观察盐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4. 实验3:氮循环模拟实验。
将一小块盐放入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植物和土壤,观察植物对氮的吸收和释放过程。
讨论与总结:1. 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3. 提出问题:你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减少这些影响?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调查并撰写一份关于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报告。
2.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报告结果,并进行口头展示。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短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掌握物质循环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图片和图表。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循环的过程。
4. 知识巩固: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反思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力: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探究和分析的能力。
4.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物质循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物质循环失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 跨学科联系:联系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联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师:好,时间到。我发现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和逻辑性,都完成的不错。我们请同学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构建的循环是否合理完善呢?我们再请一组同学来点评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生:碳元素
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生:二氧化碳
生:有机物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循环图
学生互评,补充循环图
生:食物链
生:呼吸作用生:分解作用
练题应用,回答,分析解题思路
学生对知识理解后的应用以及归纳总结学习成果和解题方法
物质循环
成果延伸
师:通过碳循环的学习,推而广之,延伸到所有物质的循环上,都有循环利用的特点.
师:那么还有其他特点吗?有这样一句话“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物质的循环将遥远的你我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呼吸产生的CO2也许正漂洋过海,随大气环流流向异国他乡,让我们和各国人民,上到总统将军,下到黎明百姓,真正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这都说明物质的循环是否在某一区域循环呢?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一起来确定这四者间进出的途径。
师:大气中的CO2和生产者之间分别通过什么途径进出?
师:生产者的含碳物质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消费者?
师:消费者与大气中的CO2呢?
师: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尸体粪便等都会被分解者分解,因此,分解者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大气中的CO2?
师:在该图中,外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中间大气中CO2代表着无机环境。因此碳循环的过程是CO2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途径进行循环往复的。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实习生 王馨 学号 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 杨梅,曾红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廖岩松 原任课教师 廖岩松
2014 年 月 日 (星期 ) 第 节课 (本人本次实习第 个教案)
课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安排:1
课标要求: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
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
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谓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可以被称作
什么?
(2)你认为其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还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等生物体
内特有的化学物质?
(3)你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循环?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并重点理解其概念的三个要点。
2、碳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只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那么,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也是生物圈。他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形式 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
环境间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联系
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
复循环的动力。
(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式同时进行的,两者均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
沿着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运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为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
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以含碳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
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
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才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思维一体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三、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学生联系物质循环的知识,思考教师提问的下列问题:
(1)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3)何谓温室效应?对生物圈和人类会造成什么危害?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室效应的危害”的视频。
思考问题:大力植树造林,能否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实习
学校
指导
教师
意见
学院
指导
教师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