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中生态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衡

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衡生态效能评估是指对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工程进行评估和判断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效果的过程。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衡进行探讨。
一、生态效能评估指标的概念与分类生态效能评估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效果的量化指标。
它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管理指标、生态环境维持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指标等几个方面。
生态系统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恢复等方面的指标;生态环境维持指标主要关注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而生物多样性指标主要评估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指标。
二、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素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指标选取、指标设计和指标权衡。
1. 指标选取:在构建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选择合适的指标来反映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和环境问题。
这些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指示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 指标设计:指标设计是指为了评估生态效能而制定出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来源。
指标设计应该包括指标名称、定义、计算公式和数据获取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 指标权衡:在评估生态效能时,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指标之间的权衡和协调。
例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可能会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能会导致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在指标权衡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权重,以达到生态效能的最优化。
三、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生态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等。
1.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线性变换将一组相关变量转化为一组线性无关的主成分变量的方法。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和解释性的几个主成分,从而简化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I. 研究背景- 生态设计的发展及意义- 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II. 相关理论- 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素III.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确定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分类体系- 梳理评价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 定义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IV. 案例分析- 选取几款生态设计产品进行分析- 将所选产品的特点与评价指标相对应,并计算各指标的得分- 基于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产品的优劣及改进方向V. 结论与展望- 总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展望其在生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第一章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日益短缺,生态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种具有绿色环保、社会可持续等特点的设计方式,生态设计旨在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需求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因此,生态设计被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企业也推行了一系列生态设计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生态设计的发展。
然而,目前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仍存在,这限制了生态设计在应用中的发挥。
因此,构建一套适合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生态设计产品的质量,借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章主要探讨生态设计的发展及其意义,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首先介绍生态设计的定义和内涵,阐述生态设计理念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其次分析目前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二章相关理论本章主要论述生态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要素,以及构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介绍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其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其次讨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根据生态设计的特点和实践,提出了构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和要素,包括评价指标的分类、权重和计算方法等。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
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
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
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
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
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全面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城市土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指标体系构建:
(1)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包括建设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反映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集约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3)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收益、土地增值率、税收贡献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环境指标:包括绿地率、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5)土地利用法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土地用途管制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土地利用权的保护和维护情况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和法制化程度。
3.指标体系应用:
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为城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可持
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指标体系的应用还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为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3872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4*本文系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科技指标对比和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1ZLZKZF0013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曰芬,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E-mail :****************.cn ;徐天傲,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 :156****************;岑咏华,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E-mail :************.cn 。
摘要:[目的/意义]绿色发展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突破发展掣肘的必经之路。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为框架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指标排名和提升程度排名形成综合排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重点区域作为实证对象加以应用研究。
[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在使用客观赋权时避免因各最高级指标层下属指标数量不同而对评价结果平衡性、准确性造成影响,较好地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反映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分类号:X826 F124.5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3.04.061 前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在国外分阶段出现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体现,使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
中国的环境治理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双向治理模式[2],在经济发展时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选择走低碳排放、提高社会福利、降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
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摘要: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城市发展的创新、绿色和低碳属性,构建了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为分类指导中国不同类型的城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一、引言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需要科学决策,而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的工具。
从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视角看,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有以下作用:一是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为评价和优化政策效果提供定量支持;三是识别城市优势和短板;四是为经验借鉴和推广提供依据;五是科学指导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
因此,重新审视并制定标准化、通用型的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程度,可以摸清发展现状、识别优势与不足、挖掘内涵,探索理想的目标模式。
二、指标体系构建(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绿色低碳创新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
为了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需要考虑创新、绿色和低碳三个方面的属性。
构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对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结果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因此,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结合《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报告,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本文从政策支持、要素投入、要素配置和效益溢出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框架,如表1所示。
其中,绿色低碳创新政策支持方面,一是绿色低碳创新管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得0.4分;城市规划明确指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得0.2分;城市规划明确指出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目标,得0.2分;建立碳排放目标责任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解、清单编制常态化并开展相关评估、考核工作,得0.2分。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都致力于构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要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能够同时满足现代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和资源匮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仅会造成环境损失,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通过构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最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内容。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准确评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构建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科学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科学合理的指标才能真实反映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其次,综合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面评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只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最后,公正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应当客观、公正,避免政治化和地域歧视等问题。
只有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为各国提供公平竞争和合作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可以对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可以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发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质量、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1、城市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PM2.5、PM10、SO2、NO2等多个指标。
其中,PM2.5指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估城市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2、城市水质量城市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评价城市水质量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了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盐度、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水质量的状况。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城市噪声污染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噪声覆盖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4、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垃圾填埋污染、废水处理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状况。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评价方法包括了对指标的评分、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相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要相对准确地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适于人居的、有特 色的生态区域,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分析原则。从建设生态型城区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规划目标出发,规划片区绿地系统一般 主要由各类绿地与组团间的“点、线、面”结合,自然条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2)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规划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居民公共活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及所 在地总体市域建设目标,完善绿地类型,科学配置绿地植物群落,提高绿地植物养护水平,丰富各 级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绿地质量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规划片区中的绿地系统除自然绿地外,应按照各个发展阶段绿地系统的主要服 务功能划分为公园绿地、居住绿地这类服务市民的公共绿地为主,并结合组团生态和防护绿地构成。 (4)合理布局原则。规划片区绿化系统建设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 以山地和林地为主体,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绿化大循环。 (5)可持续原则。维持绿地系统动态稳定性,使其自身再生循环与有机维持,达到物种顶级群落状 态;强调利用生态系统内各层级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绿地系统。 (6)土地集约化原则。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同时能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健全 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健康的功能。 (7)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 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
图 1月河生态城指标层分析框架图
4.2 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
综合上节分析,并结合规划片区的自然气候、水系以及山体植被的先天优势,确立了各项评价
指标的合理取值和指标审查阶段,构成了完整的生态新区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指标从对绿地生
态性影响的角度考虑,主要由人工环境、自然生态以及绿地综合管理共同构成,考核指标共 11 项,
本文以安康市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评价为例,通过指标确立的原则、方法以及指标合理取值的 分析,从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景观专业等交叉角度提出对绿地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建 立科学可行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使绿地系统不仅可以提升片区的建设品质,丰富规划区 内的景观效果,还对局地的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起到根本性的改良作用。同时,本文研究结果期望 能够为管理部门制订城市绿化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综合功能起到一定 的促进作用。
2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以下几方面展开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的确立。 4.1 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层参考《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陕西省园林县城标准(试行)》、其他省部级标准 以及该地区地域特色,分为 1 个一级目标层,2 个二级因素层,11 个三级指标层。考核指标包括定 量指标 11 项和引导性指标 1 项,其中定量指标是对中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发展过程中各方面考核的 具体数据,定性指标则为生态城绿地系统一些难以定量化的指标提出概括性的依据。考核指标按属 性分为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分别为 4 项和 8 项。从定义与内涵出发,结合指标确立原则,将 指标层逐层分解,得出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指标体系框架,如图 1 所示。
和定性化角度提出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3)从影响因素角度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将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和分级、取值。
建立由一级目标层、二级因素层以及三级指标层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
综合的生态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姜允芳[,石铁矛,胡学宁].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 刘滨谊[,姜允芳].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 年第 2 期:27 [3] 李昊民,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2011 年 6 月,P84 [4] 曾翔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D],西南大学,2009 年 5 月
3 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的建设背景
月河生态城是陕西省安康市重点建设的生态新城。安康地处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南依大巴山北 坡,北靠秦岭主脊,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属亚热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河流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 大的地区之一。
其中,建设指标在审查阶段分为规划阶段 10 项,建设阶段 7 项,运营阶段 6 项(见表 3)。
表格 1河口片区绿地系统建设的各项指标
指因 标 素 序号 评价指标 层层 生人
慢行道遮阴率 态工 1
(%) 环环 境境 健 协 2 绿化覆盖率(%) 康调
指标值 85
≥50
指标定义
指标审查阶段
规划阶段 树木长成后,对慢行道路的遮阳占整个
4 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对月河生态城绿地规划的生态指标构建,收集了比较全面的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结合研究安康 市月河口片区的资源、社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归纳分析之 后,对收集的指标进行筛选,选取了使用频度较高,针对性强和能从不同方面反应绿地功能的指标, 最终形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评价体系。具体从
月河口片区位于安康市江北新区西部,东隔汉江与老城区相望。片区大部分缓丘区,部分地区 地势相对平坦。月河口片区背山面水,内部农田林地分布广泛,整体生态环境良好,其现状都是一 些自然景观、山体和凌乱的村落,区域内部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水系、山体植被等系,但 都属于自然无序的状态。
在《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规划核心范围东到汉江、南到佘家窑村、西到规划襄渝铁 路、北到规划长春路,规划建设核心用地面积:10.6 平方公里。控制范围东到汉江,南至佘家窑村, 西到长铺村,北到规划长春路,规划控制用地面积约 12.95 平方公里。其中绿地规划利用现有资源, 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居民活动,以及安康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规划绿地总面积达到 324.85ha, 占总用地的 38.30%,其中公园绿地 134.77ha,占总用地的 15.89%;街头绿地 8.14ha,占总用地的 0.96%;防护绿地 181.94ha,占总用地的 21.45%。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也能 与大自然为邻,感受到绿的气息。
地表水环境质
9
100
标准(GB3838)》现行标准三类水体水
自 量达标率(%)
质要求
然
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对应平均
环
空气质量优良
10
≥95
值)达到二级及以上的天数占全年天数
境
率(%)
的比例。
良
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是影响到城市规
好
《绿线管理办法》2. 园林主管部 划的实际操作中绿地规划实施的有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马西娜 1,赵敬源 2
(1.长安大学,西安市 710064;2.长安大学,西安市 710064)
摘 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人类聚居活动最直接的生态群落,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生态 价值,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及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本文以安康市月河生态城为例, 从不同层次对城市绿地空间的生态性进行考察与研究,对绿地各项功能进行了多层面多层次的分析,依次确 立了一级目标层,二级因素层,三级指标层,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给出了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 和标准。力求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以期对目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4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5] 陶青,丁一巨,姜熙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初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 年,第 6 卷第 4 期:26~30
5
2 指标确立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建立,能够帮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环境型规划向生态 型规划转变。并且能够使绿化规划系统更具整体性、科学性。分析评价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涉及到多 层次、多目标。由于区域、气候、风俗习惯诸多因素的不同,各城市对各指标项目体系要求也不尽
作者简介:马西娜(1986-),女,陕西,博士生在读 email:maxina861005@ 1
运营阶段
人)
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道路广 规划阶段
道路广场透水 7
50
场透水面积(m2)/道路广场总面积 建设阶段
面积比例(%)
(m2)×100%
运营阶段
城市热岛效应 8
强度(℃)
≤1.5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建成区气温 规划阶段
的平均值(℃)-建成区周边区域气温 运营阶段
的平均值(℃)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以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为例,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与方法。
其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l)基于当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重数量不重结构的情况,提出了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评价
体系,既是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2)分析了案例的指标建设,提供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持,从定量化角度
建设阶段 慢行道路长度的比例。
运营阶段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 规划阶段
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乔木、灌木、
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运营阶段
3
2014·Leabharlann 筑热工与节能指因标 素 序号 评价指标
指标值
指标定义
指标审查阶段
层层
建成区绿地率 3
(%)
≥40
规划期建成区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占 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规划阶段 运营阶段
规划阶段 运营阶段
绿地系统规划 门通过发放批文、加盖绿化行政 效措施。其内容包括有绿地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