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城市 & 生态城市
城:墙,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 市:场,买卖场所, market 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
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City+town——urban area;
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农业文明——村落&城市,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污染少,生态和谐 工业文明——工业化城市,特点:生产力水平较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特点:生产力水平很高;污染少,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现状值
万元/人 2.5
吨标煤/ 万元
1.4
m3/万元 10
0.7
Kg/万元 300
%
60
%
2.05
%
100
%
95
%
100
%
90
%
0.5
%
100
%
0.5
%
20
%
49.82
%
15.78
%
-
一级指标 社会和谐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绿色建筑率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市场占有率
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
自然、经济、社会和谐高效、生态平衡。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
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 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及自然协调发展的 新型社会关系,是最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 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干预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因此,如何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工具,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先要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通过指标权重设置和方法应用,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有机结构和功能关系组成的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常,可以从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来构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可以考虑空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生态环境指标。
在资源利用方面,可以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等指标。
在经济社会方面,可以考虑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等指标。
通过适当的组合,形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 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
一般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权重设置。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定量地进行权重分配。
熵权法则是利用信息熵原理来确定权值,通过对信息量度量,得出每个指标的权值。
通过权重设置,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方法应用城市生态系统评价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综合评价,得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目前,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应用。
甘肃天水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已达性指标是指现状 已经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值的指标 , 有
6 ( 个考核点 )已达标率 为 3 .8 易达性指标是指接近标 项 8 , 47 %。
准或容易达标 的指标 , 7项( 有 9个考核点)易达标率为 3 . %。 , 91 3
难达性指标 是指与标 准相 差很 多的指标 , 6 , 有 项 难达标率为 2 . %, 60 分别是 农民年人 均纯收 、 9 森林 覆盖率 、 受保 护地 区占 国土面积 比例、 市化水平 、 城 采暖地 区集 中供热普及率和公众
生态城市是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是 由社会 、 经济和 自然 3 个子 系统构成 的复合生态 系统 。其 中 , 自然子系 统是基础 , 经济子系统是条件 , 社会子系统是 目标 。生态城市作 为一个 复合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 系来评估。以评
价指标 为基准, 引导并用达标考核来推动某项事业的发展是 国
出祁 山”“ 、 马谡 失街 亭” “ 、 天水关” “ 门道”等历史 事件 就发 、木
以此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翻 。
2 天水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 系
在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总体框架下 , 参考有关研究文献 和评价考核指标 , 借鉴其他省市经验 , 结合天水实际情 况 , 按经 济 、 和社会分类 , 环境 提出天水市生态城市评 价指标体 系( 见表
准, 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和参照[ 1 l 。 生 态城市系统结 构的复合性 和多样性决 定 了生态 城市发 展 目标 的多元性 , 市发展既有 环境生态化 目标 , 有人 口生 城 也
水平相对较 低 , 工业科技含量不高 , 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 善 。 城
市化水平较低。因此 , 减小这部分指标 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85
≥90
二、《深圳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包含五大子系统:经济转型、环境优化、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示范创新:
子系统层
路径层
指标层
2015年
2020年
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
1
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
≥60%
≥70%
2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4.0%
≥5.5%
3
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产值
5000亿元
8000亿元
≥3.0亿千瓦时
技术创新
36
低碳技术研发平台
≥3个
≥5个
一、《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包含四大子系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
类型
序号
指标
属性
2015年
2020年
资源节约指标
1
再生水利用率(%)
核心
严重缺水地区≥25,缺水地区≥15
严重缺水地区≥30,缺水地区≥20
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扩展
≥90
≥95
3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4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18亿元/平方公里
≥45亿元/平方公里
调整能源结构
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
≥15%
≥25%
资源集约高效
6
万元GDP建设用地
<8.5平米/万元
<3.9平米/万元
7
单位GDP能耗
<0.47吨标煤/万元
<0.35吨标煤/万元
8
单位GDP水耗
≤19.4 立方米/万元
≤17.3 立方米/万元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可以对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可以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发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质量、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1、城市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PM2.5、PM10、SO2、NO2等多个指标。
其中,PM2.5指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估城市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2、城市水质量城市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评价城市水质量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了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盐度、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水质量的状况。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城市噪声污染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噪声覆盖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4、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垃圾填埋污染、废水处理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状况。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评价方法包括了对指标的评分、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治理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为了更好的深入探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本文综合了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城市生态环境指的是城市周围应该具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我国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出一种高压态势。
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差;水质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短缺且越来越贵。
另外,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度比较高,并且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环境的污染趋向日益严重。
城市人口的增加、工厂的增多、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建筑的增多,都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我国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有很多成果,但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合理,但协调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配套完备,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
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保证各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2、基础设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供电等还存在一定的难题,需加快建设。
3、治理模式需创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划和管理,采用更为科学、智能化、高效的手段,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
三、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的标准体系。
它是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量化评估,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地了解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情况。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即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效益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专项规划,建设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通过低碳建筑、零能耗建筑、生态绿道的建设和TOD开发模式、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实现绿色生活,以现代科技技术带动绿色经济发展,鼓励有机农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同时要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无线网络的全区域覆盖、智能化的城市数字管理,建设数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