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施用
化肥行业分析报告

化肥行业分析报告化肥行业分析报告1. 定义化肥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和物理加工等方式生产的含有一定营养元素成分的化学肥料。
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能够快速地为植物提供养分,从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
2. 分类特点根据所含元素的不同,化肥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其中,氮肥是提供作物生长的主要肥料,磷肥是提高作物品质的主要肥料,钾肥则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主要肥料。
复合肥则是不同营养元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以达到多种元素供应的效果。
3. 产业链化肥产业链主要包括化肥生产、销售、运输、储存和应用等环节。
化肥生产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能够推进化肥产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农民对高品质、高效率农业的需求。
4. 发展历程化肥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经历了由国有企业主导到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1960年代起,我国采取了大规模化肥生产政策,以保障国内农业生产的发展。
1990年代,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外资企业涌入,化肥行业逐步市场化、私营化。
5. 行业政策文件化肥行业主要相关的政策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化肥管理条例》、《化肥登记办法》、《投资性质目录》、《农村土地流转试行办法》等。
这些政策文件对于行业的合法经营、质量控制、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规范指导。
6. 经济环境在经济环境方面,化肥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2019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达到亿吨,占全球化肥产量的比重超过30%。
除此之外,化肥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带动了大量的就业。
7. 社会环境化肥行业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着重要的责任。
在化肥生产及销售过程中,不合格化肥的土壤污染和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一直是行业所面临的难题。
因此,化肥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环保政策,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8. 技术环境化肥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技术进步,化肥企业需要加强应用科技创新,提高化肥质量、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标准,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
2022年解析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现状

解析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现状现代农业离不开化学肥料,我国化肥产业并非过剩产业,目前我国化肥年存量也许在6800万吨,2022年施用量6000多万吨,剩下800万吨多用于工业,比如尿素不但可以应用于农业,同样也应用于纺织等工业,基本被工业消耗,化肥产出和消耗基本持平。
目前,我国肥料年产6832.1万吨,氮肥4458.67万吨,其中尿素2513万吨占总量的55%。
磷肥1690.04万吨,钾肥中硫酸钾146.61万吨,占38%,氯化钾239万吨,占63%,我国钾肥远远无法满意国内需求,每年需进口钾肥400多万吨。
2022年年底,有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企业4853家,产能约5亿吨。
新型肥料方面,截至2022年5月,等级在有效期内的缓释肥料产品有8个,其中5个氮缓释产品,3个复合养分缓释产品,农业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将具有养分缓释效果的一类肥料通用名称确定为“缓释肥料”。
生物肥料是肥料中含有活体微生物肥料的总称,包括菌剂类:即每克产品是含2亿以上微生物的制剂;生物有机肥类:即肥料中每克含0.2亿个活体微生物;复合微生物肥料:即每克肥料中除含有0.2亿个活体微生物外,还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养分含量一般在6%~25%之间。
据发布的《2022-2022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有生物肥料工厂650家左右,菌剂类年生产量约100万吨,生物有机肥300万~400万吨,复合微生物肥料300万~400万吨左右。
我国生物肥料年产量总计800万~900万吨。
肥料的利用率始终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利用率不高的缘由有多方面,但速效性养分,特殊是氮肥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长是主要缘由,过去的解决方法是多次施肥。
缓控释肥料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物化载体。
植物虽然需要的养分种类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作物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养分要求的比例、数量均不相同。
所以,专用型的新型肥料是我国肥料进展的重要趋势。
农业投入有劳动力和物质投入两部分,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特别高。
化肥行业发展

化肥行业发展化肥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农产品增产、提高农业效益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化肥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化肥行业的意义、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化肥行业的意义化肥是一种供应农作物营养元素的肥料,通过向土壤中提供氮、磷、钾等必要的养分,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促进农作物增产。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
因此,化肥行业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肥行业的发展现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化肥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化肥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化肥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的化肥生产企业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
同时,我国的化肥技术水平与装备水平也不断提高,为农业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化肥产品和技术支持。
三、化肥行业的未来趋势1. 环保化肥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化肥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传统化肥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发和推广环保型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化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已有一些环保型化肥产品在市场上得到应用,未来有望推动整个行业向环保化肥转型。
2. 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传统化肥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适应农作物需求的优质高效化肥,是化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浪费,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3. 农药与肥料的一体化农药与肥料的一体化是化肥行业的另一大发展趋势。
传统农药和化肥分开施用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而将农药和化肥进行一体化研发和生产,可以在施用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提高施肥和施药的效果,降低成本,实现农药和肥料的协同作用。
中国化肥行业产量、价格走势、化肥企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中国化肥行业产量、价格走势、化肥企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一、化肥定义及分类化肥指利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多种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又称无机肥料。
依据所含营养元素的数量不同,常见的化肥可分为单元肥料和复合肥料两类:二、中国化肥产量及生产区域分布《2021-2027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动态分析及市场前景规划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简称“零增长政策”),化肥行业发展回归理性,行业经营主体开始升级转型。
由于产能过剩、优惠政策退出、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化肥行业产量下降。
2020年,中国化肥产量5496万吨,下降4.1%。
中国化肥产地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湖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山东省、四川省、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省等省市,2020年上述十省区化肥产量合计全国占比达到72.69%。
从区域分布看,除东北、华南外,其他地区化肥产量较为平均。
2020年,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地区化肥产量分别为1115.99万、1054.15、1094.74、1140.24、1142.04吨,全国占比依次19.31%、18.25%、18.94%、19.73%、19.76%。
三、中国化肥施用情况长期以来,农民为了追求农业生产高产、增产,不断加大化肥的投入量,我国化肥不合理使用现象仍较为突出亩均化肥使用量仍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化肥、轻有机肥的“三重三轻”问题突出。
农业部于2015年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截止2017年,我国化肥已实现使用量负增长,提前三年完成目标。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5403.59万吨。
其中农用氮肥施用折纯量1930.21万吨,占35.7%;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681.58万吨,占12.6%;农用钾肥施用折纯量561.13万吨,占10.4%;农用复合肥施用折纯量2230.67万吨,占41.3%。
2023年中国化肥产业发展概况

中国化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China's Fertilizer Industry Development
kitty 2023/9/10
ChatPPT Generation
1. 产能持续提升 2.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3. 绿色环保趋势明显 4. 国际市场拓展势头良好
04
国际市场拓展势头良好
国际市场拓展势头良好,彰显了公司全球化战略的稳健实施。
国际市场需求增加
1.中国化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2019年,中国的化肥产量达到了180Mt,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随 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中国化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化肥产量将达到220Mt,年 均增长率达到5.5%。
生物化肥替代化学化肥
1. 优势:生物化肥是利用生物资源经过合理加工制造的肥 料,具有环境友好、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系 统的优势。与化学化肥相比,生物化肥含有更丰富的有 机物质和微生物,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 能力,并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2. 生物化肥替代化学化肥的挑战:尽管生物化肥具有许多 优势,但其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生物化肥的生 产成本通常较高,价格相对较贵,给农民带来一定经济 压力。其次,生物化肥的营养成分相对较低,释放速度 较慢,需与其他肥料配合使用,以满足作物对营养的需 求。此外,生物化肥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存储和运输困 难、稳定性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改进。
02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让产品更具竞争力,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高端产品提升
1. :中国化肥产业正逐步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 值、环保型、高效能的高端产品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研 发投入,提高化肥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现代农业对高品 质肥料的需求。 2. 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中国化肥产业正 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绿色环保型化肥产品,如生物有 机肥、微生物菌剂等,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 续发展。
科学认识化肥的作用及合理利用

2017.01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高效营养物质。
从欧洲1800年生产硫酸铵开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化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用体系,完全可以为粮、棉、油、果、菜等农产品提供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必需的矿质态元素以及硅等有益元素。
化肥施用200多年来,人口连续翻番的同时,营养水平大幅提高,人类文明进步呈现指数级增长,彻底突破了传统农业依赖于地力自然恢复的瓶颈。
一、化肥是工业革命技术成果和现代农业的物质支撑化肥起源于欧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800年英国率先从工业炼焦中回收硫酸铵作为肥料,但直到1908年德国发明了现代合成氨工艺,才实现了化肥充足供应。
化肥的施用让欧洲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鉴于化肥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合成氨技术发明者德国Fritz Haber (1918)和Carl Bosch (1931)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 化肥的特性和历史功绩 化肥来自于自然界,供应效率高。
氮肥主要原料来自于大气,其他化肥原料主要是矿产。
氮肥生产与生物固氮机理相似,通过高温高压及催化剂,将大气中的惰性N2变成作物可以利用的活性氮(铵盐、硝酸盐)。
在一个10公顷土地上建立的合成氨厂每天可以生产3000吨N,一年能够满足千万亩农田维持亩产800g ~1000g 的产量,比传统生物固氮效率提高约100万倍。
化肥让农田从培肥—生产的长周期转变为连续生产的短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率。
化肥养分浓度高,劲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化肥中养分含量一般超过40%,是传统有机肥的10倍以上。
尿素含氮46%,满足一亩农田10kg 的氮素供应只需要25kg 左右尿素,一个劳动力徒手用半天就可以完成运输和施用。
而传统农业收集、堆沤、运输、施用有机肥需要许多人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专家视角:我国有机肥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而且,我 国农作物播种面积达 2 多亿亩,这也给有机肥料 0 的使 用带来了很大 的市 场空 间。 随着 有机 、 色农 业的发展, 绿 广 大农 民迫切需要有机 肥来提 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美
纯畜禽粪便 ;作物 秸秆大量积累 。过去秸 秆总产量低,用作燃
业 内部 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 有 机 肥 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在不降低产量的 情 况下,减少 化肥 的用量 。所 以,从 商业发展来看 ,我 国有
机肥有 很好的商业前景 。
化,主要表 现为:绿肥种植面积大 幅度 减少;畜禽粪便的质量
05 06 亿 吨 等 , 有 机 肥 资 源 的 总 养 分 量 大 f - 以达 到 7 0 .— .5  ̄I w 00
万吨。
当前,要认 真研 究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首先,测定 有机肥原料 的成 分,除常 规的有机 质 、氮 、磷 、钾含量,还必 须测定重金属含量 。 是 研究 农业废 弃物生产肥料技术。就有 机物料发酵技术而 目前国内有 :传统堆肥 、仓式发酵、塔
资源化 利用 ,消除或减轻对生态环 境污染和保证农业可持 续发
展的苇要举 措 。
从农业生 产需 要的角度来看 ,在我 国施用有机肥有三个方
面 的必 要 性 :第 , 土壤 整 体 质量 正 在 下 降 , 要 培 肥 地 力 必 须 把 有 机 肥 资 源 利 用 起 来 。 二 , 于 长 期 施 用 大 量 元 素 肥料 , 第 由 造 成 十 壤 中微 量 元 素 缺 乏 , 特 别 是 经 济 条 件 比较 好 的 地 区 , 大量
我 国有机肥料 市场前景广 阔
丰富 的原料资源 为我 国发展有 机肥产业提供 了便利条件 ,
中国化肥的现状和趋势ppt课件

对粮食增长量的贡献率
肥料
50%
遗传改良 35%
其它
15%
1.2 保证粮食安全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中国尤甚。
20世纪初至中叶 ----- 少量化肥 ---- 粮食难以保证
1980年代 ---- 化肥为主 ---- 产量大幅度上升
1990年代 ----- 大量化肥 ---- 丰衣足食
中国化肥的现状和 发展趋势
内容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化肥生产和施用上存在的问题 对化肥使用的认识误区 未来化肥的发展方向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途径和措施
1.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不可替代 密切相关
1.1 贡献率
地球上三大食物生产系统----海洋、草场、土地
在土地生产系统中,过去40年时间里,世界粮食产量增长
1500
1000
500
0 1975 1978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75000 70000 65000 60000 55000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2 化肥生产和施用上存在的问题
据预测,至2030年
人口
13 ------- 16亿
粮食
400Kg/人 ------- 增加1400亿Kg
化肥
增加140亿Kg
1.3 化肥消费
1975—1996年世界化肥消费量走势
(来源:FAO
单位:100万吨)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2.6 配比不合理----根据我国土壤的特点,NPK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9.4 1775.8 1930.6 1999.3 2141.6 2357.1 2590.3 2805.1 2930.2 351.9 3318.1 3593.6 3828.0 3980.5 4085.4 4124.5 4146.4
l丛2
934.2 1204.9 1312.6 1326.8 1417.1 1536.8 1638.4 1726.1 1756.1 1835.1 1882.0 2021.9 2145.3 2171.3 2233.5 2180.9 2161.6
在减缓。据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自治区)18种作物上完成的6000个 田问试验结果,其中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9.4千 克(每千克N、P205、K20分别增产10.8、7.3、3.4千克),其投入量比例为1:0.4 0.1(加 权平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化肥平均施用量的提高和肥效报酬递减等原因,氮、 磷养分的增产作用有所降低,钾素养分的增产效果有所提高。按1986—1995年部分试验资 料统计,平均肥效降低约20%,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7.5千克。这固然与化 肥的投入对象的非单一化及肥料的报酬递减率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各种养分的施用比例不 当造成的土壤肥力不平衡也有关系。
土壤学者普遍认为,合理施肥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但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合 理施用化肥对提高作物产量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化肥用量还将进一步增加,但是由于历 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化肥利用率不高,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全国平均仅为30%左右,而 氮肥的平均损失率约为45%。这一方面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引起环境和农产 品质量的下降。因此,用好肥料,尤其是化肥,是关系到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的重大技 术问题。化肥的科学施用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但是 如果施用不合理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造成土壤板结,结构变差,土壤综合肥力下降,而且 使化肥施用成本增加,农产品品质下降,增产不增收。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 万22方数据
万方数据
西藏农业科技
27卷
表2我国化肥单位面积用量与世界若干地区和国家比较
注:资料来源:AFI肥料年鉴 尽管我国化肥消费量跃居第一,若按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并不多,从表2数据看出,全
世界各国单位面积施肥量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占有耕地数量有关。一般来说经 济发达的国家其施肥水平要高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人均耕地占有量少的国家其施肥水 平又往往高于人均耕地占有量高的国家。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已经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施 用水平,但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相近的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偏低。因此,在增加化肥量 的同时,也要合理施用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施用合理。
2005年27卷1期
Vbl.27
NO.1
西藏农业科技
巾国1E lil望响应用坝状及 盆理施用
The applied actuality&rational use of fertilizer in China
候亚红
Hou ya hong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摘 要 中国农业从1980--2000年这二十年期间化肥使用上发展迅速,化肥消费量逐 年上升。但由于利用不合理造成化肥利用率较低,土壤肥力不平衡,近年来不少地区化肥的 投入在增加,而粮食的增产在减缓,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 了合理的施肥措施以提高化肥利用率。4.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家康.林葆等.对我国化肥使用前景和剖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1)
23
万方数据
27.3 179.6 180.8 208.7 241.2 280.9 341.6 405.5 462.4 529.4 600.6 670.8 734.7 797.8 822.0 880.3 917.7
化肥消费量引自中国农业年鉴 复肥中N、Pz 05、Kzo数量按进口和国产复合肥养分比例3:6:1折算。 化肥使用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化肥的投入在增加,而粮食的增产
我国农业在化肥使用上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144万吨的速度递增,化肥消
费量从1980年的126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吨,约占全世界化肥消费量的30%。
20
万方数据
1期
中国化肥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施用
表1我国近年化肥消费量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l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期
中国化肥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施用
挑战。一方面要求我们继续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即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保持 持续增长,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施 用化肥,尤其是盲目地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会给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科学地、 合理地施用化肥显得十分重要。
化肥的合理施用必须遵从下面几个原则: 1、有机、无机相结合 单纯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虽都有增产效应,但这两类肥料的效应明显不同。有机肥除 含有植物必需的氮、磷、钾外,还含有多种中、微量营养元素。如畜、禽粪中含硼21.7~24、 锌29"--260、锰143~261、有效铁29~200、。所以,有机肥是一类含多种营养成分的肥料。 有机肥同具有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用于保持和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 活性和各种物料)的作用。但是,施用有机肥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作 用。历史资料证实,只施用有机肥料,可以维持土壤肥力和产量,但从总体上很难大幅度提 高产量。化肥养分浓度高且有效性也高,能适应高产量高水平农业发展的要求,施用化肥在 农业本身养分和能量的循环中,投入了外界新的养分和能量,使作物产量得以迅速地、大幅 度地提高。因此,有机肥和化肥相互配合施用,使用地养地相接合。 2、进行平衡施肥,N、P、K配合施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根据中国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一35%,而损失高达45%左 右;磷肥利用率为10%一25%;钾肥利用率为40%一50%。因此,进行平衡施肥仍然是提高 化肥利用率的一项关键措施。而平衡施肥,合理利用肥料,必须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确定 合理的施肥量。此外,施肥量的确定还要考虑经济效益,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经济效 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确定施肥量时,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方法,主要是肥料效应函数 法和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是以田间施肥量试验为基础,将不同处理的产量进行数理 统计,求出在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测土施肥法通过对土壤有效养分 的测定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研究,判定土壤养分丰缺程度,提出合理施肥比例。 3、作物的施肥受作物种类及其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能力、肥料性质和养分利用率、气候 以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确定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施肥 方法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4、进行长期定位试验 进行肥料效应和土壤肥力的长期试验和监测对了解肥料和土壤肥力的动向,进行宏观 调整。
关键词化肥 应用现状 合理施肥
生产和施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施用化肥在农 业增产中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I)统计,在1950—1970年的二 十年中,世界粮食总产增加近1倍,其中因谷物播种面积增加的产量占22%;由于单位面积 产量提高所增加的产量占78%。而在粮食增产诸因素中,西方及日本科学家一致认为,增 加化肥要起到40%~65%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的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长,目 前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S巴垒!
273.3 310.9 359.8 371.9 382.1 418.9 462.4 499.6 515.7 575.1 600.7 632.4 658.4 689.4 684.0 697.0 690.5
!鉴2Q2
34.6 80.4 77.4 91.9 101.2 120.5 147.9 173.9 196.O 212.3 234.8 268.5 289.6 322.0 345.9 366.3 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