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流派
十大著名建筑流派

十大著名建筑流派一: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
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
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
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
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
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一般以桐油饰之,彰显古朴典雅。立柱用料也很大,斜撑等大多饰 以花纹、线脚。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注重装饰 在装饰上面,大多采 用砖、木、石雕工艺, 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 如画,融古雅、简洁、 华丽于一体。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2-形成背景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形 复杂多变,对建筑形成产 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 为院落小、开间大,并多 以两层楼房为主。此外, 南方四季如春,河水流淌 ,人们临水而居,建筑粉 墙黛瓦,显得素雅清新, 在夏日更是让人倍感清爽 。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3-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 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 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 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 墙面多粉刷白色。墙底部 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 石板,起到防潮的作用。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马头墙 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即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 称“马头墙”。江南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突出, 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蔓延。马头墙的出现,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 吊脚楼 当向河面延伸出的空间过 大时,就会在底部设支柱 ,形成吊脚楼的形式。屋 顶上铺瓦,形成江南民居 双层重檐的结构。
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2-建筑特色 中西合璧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发展至今,又吸收新的建筑 材料及工艺。比如碉楼、骑楼等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2-建筑特色 轻巧通透 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 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 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 现出的是轻巧通透。轻巧 表现在体量较小,通透是 指建筑注重通风透气,让 建筑材料防潮防虫,保证 居住、活动的舒适性。
建筑的几大流派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
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
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
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
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
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
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
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
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
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主要盛兴于法国。
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不拘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也不专注于哪一种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人们又称其为“集仿主义”。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剧院,它的设计者就是折衷主义的狂热崇拜者格林尔。
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有一排宏伟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采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雕刻上了极其繁琐的卷曲草叶和花纹,将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炫耀尽展于此种华丽的风格上。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创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
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创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实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
建筑风格与流派

建筑风格与流派在建筑领域中,建筑风格和流派是指一组共同特点和风格的建筑设计和构建方式。
它们代表着特定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点。
通过了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并理解建筑作品的背后含义和价值。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被广泛运用于欧洲的建筑设计中。
古典主义追求对称、均衡和比例感,其特点包括希腊柱式、圆顶、浮雕装饰和三角形楣板等。
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包括帕台农神庙、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凯旋门等。
二、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被视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哥特式建筑注重垂直线条和垂直空间的运用,以尖拱形、尖顶、尖塔和尖窗为特征。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英国约克大教堂和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三、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在15至17世纪的欧洲兴起,是一种追求对古典艺术的继承和再创造的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比例、对称和和谐感,采用罗马式和希腊式柱式等元素。
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包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圣十字圣殿和罗马的斗兽场等。
四、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充满豪华和华丽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的装饰和运用,以弯曲线条和大胆雕塑为特点。
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奥地利美泉宫和意大利圣彼得堡宫等。
五、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功能性、简洁性和技术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以材料的真实性和结构的明确性为重点,摈弃了传统的装饰和华丽。
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包括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建筑、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
六、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于20世纪末,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对多样性的尊重,其特点包括非直线形状、错落有致的布局和多样化的材料运用。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包括美国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中国广东省的广州电视塔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派系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
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1、巴洛克风格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八种典型的建筑装饰风格流派

八种典型的建筑装饰风格流派建筑装饰风格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所展现出来的特定风格和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都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装饰风格流派。
本文将介绍八种典型的建筑装饰风格流派,它们分别是: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
1. 古希腊风格古希腊建筑装饰风格以其简约高雅而闻名。
它注重对称性和比例,并采用了许多经典元素,如柱廊、壁龛和浮雕。
古希腊建筑通常使用大理石作为主要材料,给人一种庄严而优雅的感觉。
这种装饰风格在公共建筑中广泛应用,如神庙和剧院。
2. 古罗马风格古罗马建筑装饰风格受到古希腊风格的影响,但更加宏伟和壮观。
它也注重对称性和比例,并采用了柱廊、拱门和穹顶等经典元素。
古罗马建筑常常使用大理石、石灰石和混凝土等材料,给人一种豪华而庄重的感觉。
这种装饰风格在古罗马帝国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竞技场和浴场。
3.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装饰风格兴起于12世纪的法国,并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它以其高耸的尖顶、精细的雕刻和复杂的拱形结构而著名。
哥特式建筑通常使用石头作为主要材料,并采用了许多尖形拱门、尖塔和尖顶。
这种装饰风格在教堂和大教堂等宗教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4. 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建筑装饰风格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并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它以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研究和模仿而闻名。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对称性、比例和人体尺度,并采用了圆顶、柱廊和壁龛等经典元素。
这种装饰风格在宫殿、别墅和教堂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一种优雅而富丽的感觉。
5. 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意大利,并在欧洲各地流行开来。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而著名。
巴洛克建筑注重运动感和戏剧性,并采用了大量的雕刻、壁画和镀金等装饰手法。
这种装饰风格在宫殿、教堂和剧院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一种奢华而浮夸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
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
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
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
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
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
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
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
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
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
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厂都具有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风格派(Stijl De)风格派的目标是把建筑、雕刻和绘画有机地组成一个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动感情的结构。
主张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通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
风格派建筑师努力寻求尺寸、比例、空间、时间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否定建筑中封闭构件的作用,消除其内部和外部的两重性,打破室内的封闭感与静止感而强调向外扩散,使建筑成为不分内外的空间和时间结合体。
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正方、无色、无饰、直角、光滑的板料作墙身,立面不分隔区别作用,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风格派的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里安、万?陶斯伯、雕刻家万顿吉罗(G?Vantongerlo构成主义(Construction)(亦称构成派)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雕刻艺术家K?马里维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 贾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纳(Antoine Pecsner)两兄弟把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机械艺术相结合,发展成为构成主义,其纲领为:谋求造型艺术成为纯时空的构成体,使雕刻、绘画均失其特性,用实体代替幻觉,构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形成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
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24年维斯宁兄弟设计的“列宁格勒真理报分社”方案、1925年梅尔尼柯夫(Konstantin Menikov)设计的巴黎国际现代装饰工业艺术博览会苏联馆。
未来主义(Futurism)(亦称未来派)1908年由意大利青年诗人托马索?马利内蒂(Tommaso Marinetti)在米兰发起,次年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
1914年意大利建筑家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在米兰加入未来主义行列,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他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提出“动”与“变”,用构图方案表达高层建筑物的电梯以及地铁和多层车道的高速关系及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建筑领域中的未来主义倾向。
未来主义者反对古典的、庄重的、祭祀的、戏剧性的、装饰的、纪念性的、轻巧的及一切取悦于人的建筑,反对保护、修复和重建古典建筑。
他们反对垂直线和水平线,反对立方体、方锥体和圆,提倡斜线和椭圆的创造的富有动态的建筑机体。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
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
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纯粹主义(Purism)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
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耶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
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
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美学观,提倡由经济法则和数字计算形成不自觉的美。
建筑师应该注意的是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和形体,并应在调整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
“法线”是在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
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
萨伏伊别墅是纯粹主义的经典作品。
理性主义(Rationalism)简称Rats。
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地探索现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
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的地位。
试图以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
2、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
系统地引进工业技术、标准化和在环境设计的各个层次进行预制化。
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建筑外形能如实地反映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
3、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
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强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
理性主义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思潮。
国际式 International Sryle(亦称“国际风格”)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
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
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
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
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
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
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
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 rancr 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
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包豪斯学派(Bauhaus School)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
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
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
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