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征鲜明。
本文从角色、表演和声腔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采茶戏;特征;一、赣南采茶戏的角色(一)赣南采茶戏表演有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角色及其表演特点主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
1.赣南采茶戏中的小丑分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反丑”。
正丑:主要表现青壮年男子,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性格特征。
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主要表现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烟鬼赌徒等反面人物,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
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2.小旦:主要表现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妇女。
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下山等。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等。
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真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三奇三绝”“两旦一丑”1、“三绝”“三绝”包括单袖筒、矮子步以及扇子花三个部分,这“三绝”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最具欣赏性的内容。
(1)单袖筒:只用一只袖子表演。
它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特色之一。
最初客家人采茶时都会在腰间缠一块白布,能达到遮阳、擦汗、扇风以及当坐垫、茶蓝的目的。
江西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作者:张本忠来源:《老友》2014年第02期江西采茶戏属于戏曲剧种,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
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
后来,其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根据其不同特点和流行地区,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赣南地区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
赣南采茶戏擅演轻松活泼的喜剧,表演上丑角常模拟猴、猫、鸟等禽兽动作。
丑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
唱腔曲调分灯腔、茶腔、路调、杂调4类,以茶腔为主,弦乐伴奏。
剧目多为丑旦合演的民间生活小戏,如《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睄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西地区主要有萍乡采茶戏和万载花灯戏等,流行于永新、宁冈、莲花、萍乡、万载一带,由赣南采茶戏流入后演变发展而成。
赣西采茶戏有二胡、笛、唢呐等伴奏乐器,主要曲调分灯彩词调、花鼓调、歌腔、民歌小调4类,传统剧目有《放风筝》《卖杂货》等,民间故事戏《吴燕花》和现代戏《塞上红》较有影响。
赣东北地区有赣东采茶戏和景德镇采茶戏两种。
赣东采茶戏源于铅山县的茶灯戏,流行于铅山、上饶、贵溪、弋阳等地。
赣东采茶戏初为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受黄梅采茶戏影响增一小生,后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脸,连同3个打击乐手,称为“七唱三打”的“半班”。
男角擅长扇子功,旦角擅长手帕功,曲调分“三角小调”和“湖广调”两类,早期演唱只以锣鼓伴奏,干唱加帮腔,现已加管弦伴奏。
其主要剧目有《三矮子放牛》《三姐妹观灯》《打平斗米》《鹦哥记》《拷打红梅》等。
景德镇采茶戏系由湖北黄梅采茶戏流入后演变而成,流行于景德镇、鄱阳、都昌一带。
其剧目、唱腔均近似于黄梅采茶戏,表演上曾受饶河戏影响。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音乐节奏明快,唱腔富有民间风味,因此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介绍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目,带领读者领略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
一、《采茶歌》《采茶歌》是赣南采茶戏中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它是表现采茶女子劳动生活的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经常在赣南地区的采茶节活动中演唱,成为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之一。
二、《赣南子》《赣南子》是赣南采茶戏中体现赣南地方特色的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歌词充满了对赣南地区的赞美和热爱,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赣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三、《黄泥岭》《黄泥岭》是一首表现采茶女子的感情生活的歌曲。
歌曲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思念,歌词简单却感人至深,旋律优美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四、《望江楼》《望江楼》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光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五、《小桥流水》《小桥流水》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六、《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七、《梅花烙》《梅花烙》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八、《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赣南采茶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在赣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流行背景主要源自赣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多以赣南地区的传统故事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赣南地区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传统。
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员们常常会穿着传统的茶农服装,演绎着与采茶相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还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和推广。
一些赣南地区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上,常常会邀请采茶戏演员表演,使得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1.2 赣南采茶戏的意义和特点赣南采茶戏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通过采茶戏,人们可以了解到赣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采茶戏的剧情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歌唱、对唱,也有武戏、乱弹等元素,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悠扬动听的曲调,让观众沉浸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转变,采茶戏也在不断更新剧情、调整表演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青年演员也在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技艺,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赣南一带是茶叶产区,茶农们在采茶的闲暇时光组织起来演出小戏以娱乐自己。
这些小戏以赣南地方方言为语言载体,以茶采为题材,表现当地茶农的生活、疾苦和欢乐,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赣州赣南客家采茶戏表演

28
业务范围
营销路演 Road Show 企业年会 Annual Meeting 设备租赁 舞台搭建 AV System Rental 展览展示 Exhibition 新品上市 New Product Launc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业务 范围
活动策划 Celebration Event
发布会 Conference
明星商演代言Star Business endorsement
撤场
具体按合同 规定收取
公司资源实力
创意创新节目70多个
各个档次主持人386个 舞蹈团队156个 行为艺术团队49个 杂技团队76个 乐队68个
2016/5/21
乐器演奏182人
魔术141个 化妆师48个 礼仪模特1000多个 外籍演出团队:84个 全职沙画师8个
商务服务 项目演唱会 音乐会 舞台剧 艺术培训 新艺术 歌友会 场地供应 影音 词曲创作 编曲 录音 缩混 发行/宣传 MTV/摄像 设备租售 音响音箱 话筒周边 设备灯光 电脑灯 追光灯 灯光音响 周边服装 舞蹈服装 民族服装 合唱服装 演出服装 卡通服装 舞台 舞台航空箱 玻璃舞台 舞美设计 舞台搭建 舞台租赁 礼仪 铁马 桌椅 启动球 礼炮 拱门 气球 帐篷 演讲台 庆典物料 周边烟花 视频 电视墙 LED大屏幕 投影仪 彩幕 其他乐器 明星经纪 艺人经纪 演出经纪 演员经纪 歌手经纪 代言经纪人 歌手通俗 歌手模仿秀 原创歌手 摇滚歌手 民族歌手 美声歌手 少儿歌手 原生态 主持晚会 主持夜场 主持电视 主持电台 主持活动 主持网络 主持音乐 DJ 双语主持 舞蹈 现代舞 民族舞 Dancer 拉丁舞 街舞 芭蕾 踢踏舞 康康舞 团体 演唱组合 文艺团体 器乐组合 其他组合 组合乐团 组合乐队 模特 平面模特 T台模特 汽车模特 人体模特 外籍模特 内衣模特 礼仪模特 少儿模特 器乐 萨克斯 民族乐 西洋乐 钢琴 小提琴 电声乐 打击乐 演员 影视演员 舞台剧演员 儿童演员 特型演员 模仿秀演员 曲艺 武术 戏曲 杂技 相声 魔术 小品 变脸 特色节目 特技 其他 外籍 艺员 个人 艺员团体 艺员周边 外籍演员 外籍模特 舞狮 礼仪小姐 晚会导演 化妆师 DJ 灯光师 音响师 摄影师 其他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什么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
州市什么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九龙山茶区安远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九龙山茶区。
赣南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赣州地方传统戏剧,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是在多元的客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唱腔属于联曲风。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
最早出现在江西省赣南市安远县九龙山,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了赣南当地的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主要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等三个阶段,采茶歌起源于明代,并随着茶叶交易在江南地区广为传唱,明末时出现了“开茶市”,就有了茶篮灯表演,后来在茶篮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
江西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其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是初探江西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的一些观点:
音乐特征:
1. 音质清脆悦耳: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常常使用笛子、坐琵琶等乐器,其音质清脆悦耳,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2. 象征意义强烈的音乐元素: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通常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腰带的音乐主题代表着采茶女工的身份等。
3. 抒情性强的唱腔: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素以抒情性强、婉转动听著称,演唱时常常化繁为简,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表演艺术:
1. 着重塑造情感和形象:江西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常常着重于塑造情感和形象,表现出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 细致入微的动作表演:江西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表演,通过形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
3. 丰富多彩的化妆和服装设计:江西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的
化妆和服装设计丰富多彩,呈现出各个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其中,采茶女工的服装以绿色为主,寓意她们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以上仅是对江西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的初步探讨,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摘要:采茶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种类。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其中赣南采茶戏是其中的源头及突出表现者,简要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
而且对今后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矮子步一、采茶戏简介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东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
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
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
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
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
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
本省的赣中采茶戏,包括现在的抚州、吉安、宁都、南丰、丰城、高安等各种采茶戏以及赣北、赣东北等地采茶戏,无论在剧目、唱腔、乃至班社体制,都同赣东采茶戏有密切的关系。
赣东采茶戏的剧目,茶灯时期的小戏有《三矮子放牛》、《攀笋》、《秧麦》、《三姐妹看灯》、《磨镜》、《补碗》、《小卖花》、《十月怀胎》等。
三角班时期的小戏有《拣郎》、《大下南京》、《补背褡》、《磨豆腐》、《老裁缝裁衣》、《盘广货》、《打平斗米》、《卖货线》、《卖棉花》以及《瞎子算命》等。
来自黄梅采茶戏的小戏有《过界岭》、《金莲送茶》、《讨学钱》、《才子打赌》、《双劝夫》、《小反情》、《兰桥会》、《采茶》、《三妹思春》等共计五十余个。
“半班”时期的大戏有《李仕休妻》、《桃妹反情》、《乌金记》、《拷打红梅》、《菜刀记》、《白扇记》、《卖花记》、《白宝记》、《金钗记》、《磨难记》、《破镜记》、《鹦哥记》、《山伯会友》、《卖水记》、《赶子图》、《毛洪记》等。
这些小戏多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商贸交易的民间故事。
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创作、整理、移植演出了不少现代戏和古装剧。
现代戏大戏有《花开前夕》(1959年已由上海唱片厂灌制唱片),《山绿人红》(由江西电台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茅家岭的斗争》以及《壮志凌云》、《林状元的婚事》等。
古装大戏有《乌金案》、《拷打红梅》、《卖花记》、《磨难记》、《李仕休妻》、《巧媳妇》等;小戏有《秧麦》、《攀笋》、《补背褡》、《撇芥菜》、《探妹子》等。
移植的现代戏有《志愿军的未婚妻》、《海防线上》、《李双双》、《白求恩》、《焦裕禄》、《江姐》、《李二嫂改嫁》、《八一风暴》、《赤道战鼓》、《报童之歌》和《姑嫂渡》、《信江波》、《三月三》、《小哨兵》、《军民鱼水情》、《革命梆声》等。
古装戏大戏有《刘三姐》、《春草闯堂》、《白蛇传》、《孙安动本》、《宫庭奇冤》、《泪洒相思地》、《三凤求凰》、《梅香》、《啞女告状》、《三女抢板》等。
小戏有《借罗衣》、《刘海砍樵》、《借女冲喜》等。
赣东采茶戏在艺术上,至今仍保留着灯彩时期不少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并积淀了三角班和半班时期的风趣幽默的特点。
小丑的表演较为突出。
老艺人汪木林,就是当时一个“手活、身活、步活、嘴活、神活、一身活”的名丑。
“神活”主要是指情感的运用。
譬如他演《乌金记》中的雷龙时,就运用了敏捷轻快地脚尖步、矮子步和蹦跳步(快速步后突然蹦跳一步而不发出任何响声),然后伸出脖子,前后左右地摆动一下,用“转珠”(眼球灵活向四周转动)探视一番,再运用“双摆子“(两手食指上下不断旋转)的手势向门窗一指,通过手眼的活动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
此外小丑表演中参合了民间拳术,夸张逗趣,很有特色,。
小旦在小戏中,穿短袄长裤(裙),没有水袖,出场时常持大手帕,做甩巾、抛巾、飞巾、转巾、顶巾、摇巾等舞姿,灵活优美。
还有不少日常生活动作组合成套,表演细致朴素,生活气息浓厚。
专演旦角的名艺人有童年水和殷碧玉等。
小生的表演比较文雅,出场时,手中常持一把折扇。
名小生彭拔林在表演时既见风度又有感情。
他在表演《李仕休妻》中的秀才李仕时,右手执扇在抬起的右手指上不断地轻敲几下以示喜;转身重敲一下以示怒;坐下将扇静止地放在手心上以示哀;片刻站起身来快踱几步并将扇子夹在两手间不断地轮转以示乐。
扇子功中还有“抛扇”、“翻扇”、“摆扇”、“顶扇”等变化。
赣东采茶戏的唱腔,分为三角调和湖广调两大类:三角调,来自当地茶歌、灯歌和民间小曲,也吸收了不少外地的民歌和戏曲音乐。
它是一种曲牌体,五声音阶。
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短小明快,旋律流畅,感情朴实。
大部分曲调中都加有风趣别致的衬词,这些衬词有时由乐队帮唱并加以打击乐,不但加强了曲调的色彩性,活跃性,而且给表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增强了舞台气氛和感情的渲染。
另一个特点是简单易学。
演唱时,依字行腔,每一个曲调只作细微调整润色,便变得优美动听。
湖广调,即演出整本大戏时常用的主要腔调,属板腔体,系吸收湖北黄梅采茶戏的七板、火攻等不断发展而成。
它有下列各种板式:(1)本调:多用于叙事。
由六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附有衬腔帮唱,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也可将衬腔省略。
三、四乐句是全曲的主要部分,可多次反复。
第五乐句起转的作用,如将速度放慢,可让另一个演员接唱,或接唱其他曲调。
第六乐句是全曲的结束句。
(2)平板:由本调的三四句发展形成,可单独使用,亦用于叙事部分。
(3)搜介:是一种急板,伴有锣鼓,多用于情绪激昂和急切不安的情景。
(4)叠板:是一种速度较慢、近乎清唱和数板之唱腔,适合大短段叙事场合,演唱时只少量弦乐伴奏或不用伴奏。
(5)散板:节拍自由,运用广泛,多置在平板前后,但也经常单独使用。
(6)哭板:是穿插在其他曲调中使用的唱腔,在表现十分悲痛时往往加用打击乐。
此外,还有一种凡字调,速度慢,拖腔多,常用在悲苦抒情之处。
早期的赣东采茶戏没有丝弦伴奏,只有打击乐。
乐器有板、梆、鼓、大锣、小锣、云锣等。
建国前后才加入唢呐、竹笛和弦乐伴奏。
弦乐器有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低胡(或大提琴)、琵琶、扬琴、三弦等。
间奏音乐方面:唢呐曲牌多从民间串堂汲取,丝弦部分则根据原有曲调加以发展与改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赣东采茶戏所属剧团全部解体。
九江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形式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
流行于瑞昌、九江、湖口、德安、都昌、彭泽等县。
在武宁县下河一带以及湖北的阳新、广济、黄梅、圻州等地农村也有演出。
早在明代,赣北瑞昌、九江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上元佳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采。
贺采时唱茶歌小调,热闹非凡。
明隆庆《瑞昌县志》载其盛况:“时南源放灯,尤为极盛、延绵数里,照灯火如昼,终夜吭歌,行极乐至宵”。
九江、瑞昌、湖口均位于长江南岸,上抵三楚,下至吴越,素有“江西门户”之称。
明代赣北吴城镇,扼鄱阳湖水路之要冲,商贾云集,是当时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经济的繁荣,通商的交往,明末赣东铅山县的茶灯戏随之传来九江、瑞昌、湖口等县。
赣北盛行的灯彩亦很快与之相结合。
清初陈奉兹《浔阳乐》有诗说:“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港,一路采茶歌”。
采茶歌指的正是赣北茶灯戏。
清代李天英的《龙城竹枝词》也描绘了九江府的茶灯戏:“锣鼓喧阗鹤焰腾,凤凰山上月初升,采茶歌罢东风起,吹出鳌山太子灯”。
其表演形式前面二小旦(男扮)手提茶灯为引导;中间场面衣箱,后面小丑压阵。
每到一处,先在祠堂喊佛贺采,将茶灯安好,再演出采茶小戏。
瑞昌、九江、湖口一带农村业余剧团至今保留着与赣东茶灯戏相同的这种表演形式。
赣北早期茶灯戏的剧目有《攀笋》、《瞧相》、《货郎卖花》、《补背褡》、《秧麦》、《磨豆腐》等。
其演出角色均有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
与赣北一水之隔的湖北黄梅县经常洪水泛滥。
乾隆三十年(1765),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见(《黄梅县志》)。
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俗名七子班,即四个演员:二旦、一生、一丑和三个场面),便在赣北演唱开来。
他们不仅带来《姑嫂望郎》、《逃水荒》、《才子打赌》、《讨学钱》、《山伯访友》、《鹦哥记》、《红梅装疯》、《三宝记》、《菜刀记》以及喻老四的老八折(即《私情记》)等一批剧目,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正板唱腔,如平板(老七板)、数板、还魂腔、火攻等。
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黄梅县流入的剧目和曲调相结合,形成三角班。
清道光年间,因黄梅采茶戏的兴盛,创建了采茶戏的半班,后增加了正生、青衣、花脸行当,由七子班变为十子班。
九江采茶戏也迅速发展成为半班。
最早的班社为瑞昌县的瓜山班。
从清道光十年(1830)至1980年已有六代师承:周圣亿—周英荣—徐庭仔—冯道先—杨开仟—杨能美。
随后瑞昌洪源班、九江新棠班也相续建立。
此时,九江采茶戏已趋于定性。
在历史上,九江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的关系十分密切。
清代瑞昌瓜山班的名艺人周英荣,经常来往于赣北及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演出。
由于周英荣表演艺术较好,比当时黄梅采茶戏有名的班社新桃班艺高一筹,所以今日黄梅县民间仍流传着瑞昌名艺人周英荣的外号为赛新桃。
清光绪年间,赣北艺人还不断从汉剧、花鼓戏中吸收唱腔、剧目、表演艺术来丰富自己。
如九江采茶戏的主要唱腔汉腔和常用的正板唱腔花鼓腔(简称花腔),就是从湖北传来的一些剧目,如《葛麻冩退》、《铁板桥》、《湘子化斋》、《丝带记等。
》九江采茶戏因盛行于瑞昌,故又称为瑞昌采茶戏。
1956年,成立了九江采茶戏第一个专业剧团——瑞昌县采茶剧团。
长期来演出于九江地区各县市,并远抵湖北的黄石、蕲春、阳新、浠水和福建的福清、浙江的温州等地。
偶尔也去上海作短暂演出。
九江采茶戏的传统剧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