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赏析

合集下载

详解《五柳先生传》

详解《五柳先生传》

详解《五柳先生传》详解《五柳先生传》导语:《五柳先生传》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

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五柳先生传》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注释1.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

《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

《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五柳先生传》赏析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

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

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

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

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

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

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

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

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

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

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

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

《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古代人物传记通例,开篇先叙传主之姓名籍贯。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循此例,却有意同读者开了一个大玩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传主生于何时,长于何地,何姓何名,概莫能知,这位“五柳先生”简直是天外来客。

唯独与传主身份产生联系的,只是“宅旁有五柳树”而已!沈约《宋书·隐逸传》引《五柳先生传》且评之曰,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陶宅之旁广种柳树,可视为“实录”,此有陶诗为证。

《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拟古》:“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然作为一篇“自况”之文,“五柳”这一自然景观仅仅是陶渊明“因以为号”的触发点,却完全不能说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的全然缘故。

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篇》中指出:“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正是针对世俗有感而发,意欲“破除”此种卖声名、夸门第之社会风气。

魏晋时代,门阀制度盛行。

曹魏制订的“九品官人法”给予了世家大族政治上的特权。

朝廷于州郡设立中正,评定士人之品。

中正由世家大族名流充任,同宗士人理所因此获得高品位。

而品位之高下又直截了当与官职起点之高低挂钩。

因此,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高爵显位代代相因,形成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贱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连续到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达到鼎盛,以致“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姓族人,无寸进之路”(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终东晋之世,朝廷权力一直把握在王、庾、桓、谢四大伙儿族手中,成为门阀制度高峰期的显著标志。

上层如此,士流趋鹜。

族姓阀阅既成为进入仕途的全然条件,世家士子,视门第作铁饭碗,郡望作护身符,族谱作通行证,至于德、才二字,则完全退居次要地位。

因此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重门阀轻才德的社会风气。

士人“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刘知己《史通·邑里》),以炫耀祖宗荣光、托庇死人余辉为荣,成了一种社会流行病。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五柳先生传》赏析《五柳先生传》赏析——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柳先生传》赏析,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五柳先生传》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自况与实录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五柳先生传》既为“自况”之文,当然属于“自传”之列,“实录”应该是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况,乃比况、比喻之义,采用“自况”之法写自传,表明作者意在隐去真身,以五柳先生为喻体写出自身的性格与情趣,这便是运用文学手法写出的自传。

文学性的自传与实用性的自传虽然在内容上都是以“实录”为尚,但在取材与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实用性自传往往以写事件、写行状为主,有比较稳定的格式,语言则力求简明、质朴,并且只能用第一人称叙事;文学性自传往往以写意、写神为主,在不违背“实录”原则的前提下,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人称的选用也是比较灵活自由的。

《五柳先生传》便是作者采用第视野的博览法,亦即浏览法、速读法。

旨在从多读、快读的过程中寻觅自己的所得。

这是一种以读书为“自娱”的快乐读书法。

后者说的是读书之乐的真谛所在。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中也有过自述:“少学琴书,偏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这里的“开卷有得”与“每有会意”便是同一个意思。

这两种读书方法,都是当今学子应当继承的良法。

“性嗜酒”。

在《五柳先生传》中,仅仅提及一条,即“家贫不能常得”时,依靠“亲旧”的“置酒而招之”,还有更为甚者,略举几例如下:一是为筹酒资而做官。

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亲友们便劝他去做官。

只是苦于“求之靡途”。

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五柳先生传》魏晋·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度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不过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以前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个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正文。

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

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1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

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

常著__自娱,颇(pō)(17)示己志。

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 āng)赋(24),以乐(25)其志(26)。

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注音嗜 shì辄 zhé吝 lìn 褐 hè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赋 fù瓢 piáo 蔽bì屡 lǚ晏yàn 戚 qī兹 zī欤 yú觞 shāng 汲 jí颇 pō注释⒈【何许】何处,哪里。

许,处所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因,因此,就。

以,把,用。

为,作为。

焉,语气助词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⒍【嗜】喜好。

《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

《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

《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五柳先生传》赏析(2篇)《五柳先生传》赏析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

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

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

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

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

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

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

“闲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

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

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

“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

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ē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ch 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ǘ)?\'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

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

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

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赏析《五柳先生传》赏析(邱子钊)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赏析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

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

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

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

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

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

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

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

“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

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

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

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

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

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

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

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

“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

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

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

“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

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

“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

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

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

“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

“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

“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

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

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

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

“环堵”五句是写安贫。

“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

“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

“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

“晏如”是安然的样子。

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

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

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

“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

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

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

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

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

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

《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

”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

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

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

“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

“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

“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

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

“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

《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

《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

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

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

《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

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

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

《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

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

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

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

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

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

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

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

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

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

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

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

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

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

《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

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

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

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

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

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

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

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

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

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

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

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

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

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

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

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