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黄鹤楼知识点

黄鹤楼知识点

黄鹤楼知识点黄鹤楼是中国武汉市的一座著名古建筑,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黄鹤楼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建筑技术,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意义等知识点,为读者全面了解黄鹤楼提供参考。

一、历史沿革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楚国的君主曾在楼上放黄鹤,以示军队的英勇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鹤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

最早的黄鹤楼是木结构,后来改为砖木结构。

在明代,黄鹤楼的现代化改造开始,楼体规模也逐渐扩大。

清代时期,黄鹤楼再次修复并进一步完善了建筑结构。

如今的黄鹤楼已成为一座坚固的砖石结构建筑,历史的积淀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代表之一。

二、建筑特色黄鹤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

它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上,整座楼共有五层,高度达到了51米。

楼体结构严谨而稳定,采用层层回缩的形式,形成了典型的悬空式建筑风格。

黄鹤楼的各层之间通过楼梯和走廊相连,从底层一直到五层的顶部,都有观景平台供游客远眺江山美景。

黄鹤楼的屋顶采用抬檐式设计,独特的斗拱结构既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又大大加强了楼体的稳定性。

三、文化意义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首先,黄鹤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材来源之一,这个诗歌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黄鹤楼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鹤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象征,与黄鹤楼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楼的文化内涵。

此外,黄鹤楼所在的位置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楼内陈列的展品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加深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黄鹤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不仅具有卓越的建筑技术和美观的建筑风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是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1、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8、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9、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寂寞、惆怅10、“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

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请说说这首诗的独到之处。

答:这首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2、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3、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写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抒情。

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

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

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
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

八年级语文课程要求掌握黄鹤楼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建筑历史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经历
了多次毁坏和修建。

最早建造的黄鹤楼为三层木质楼阁,后多次
改建为砖石结构。

现在的黄鹤楼为1981年重建的仿古建筑,共五
层高,高5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

二、文化背景
黄鹤楼作为湖北省的著名古迹,与文学名家杜甫的《登高》诗、曾国藩的《黄鹤楼》信及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不可分割。

黄鹤楼
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文人雅士的思想交流平台。

三、建筑特点
黄鹤楼建筑采用典型的中国楼阁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黄鹤楼结构特别复杂,外观有神韵,内部结构更为精妙,楼内可欣赏到景致迥异的古文化艺术。

四、文化遗产
黄鹤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

2008年,黄鹤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之一。

五、游览注意事项
1. 不要在新楼层楼梯上坐卧、奔跑、嬉戏或歇脚,以免引起危险。

2. 游客必须遵守各项规定,不得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高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

3. 避免在高空楼阁上猛跑、喊叫或互相追逐,以免引起危险。

4. 游客要爱惜古迹建筑,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和美好。

以上就是八年级黄鹤楼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了。

学生们要多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自己的文化修养。

同时,在游览黄鹤楼时要注意安全和文明游览。

中考诗词:黄鹤楼知识点梳理

中考诗词:黄鹤楼知识点梳理

小 测 试
谢谢欣赏!
关注易错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句与炼字
赏句与炼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 荡荡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 一片茂盛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 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从神话传说落笔,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 过这里的情景,再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 诗歌的内容。 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料的感慨。 两个“空”字写出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惆怅的情感。 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工整的对仗和叠词的使用使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 于音乐美。 以抒情作结,写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 望不可见而生出无限愁思。
黄鹤楼
知识点梳理
浅岸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0字
情感主旨
写作手法
作者与作品
作者与作品
本诗作者是 唐 代诗人 崔颢,黄鹤楼在今 湖北武 汉。
崔眼 颢前 题有 诗景 在道 上不 头得
释义与背文
释义与背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 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知识要点

黄鹤楼知识要点

黄鹤楼知识要点(答案)一、默写全文二、默写诗意三、知识要点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2、这首诗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3、本诗通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的实景描写,抒发了作者寂寞惆怅的感情。

4、本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历历”“凄凄”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致?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6、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感情,你知道还有哪些诗句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慷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

使至塞上知识要点(答案)一、默写诗文二、默写诗意三、知识要点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2、使:奉命出使3、本诗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意+修辞+炼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随风飘飞的蓬草,飘过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这里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飘蓬和归雁,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以及被人排挤出朝廷的忧愤。

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意+修辞+炼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这里运用了整齐的对仗,写出塞外壮丽的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成为描写塞外美景的千古名句。

一“直”一“圆”两字,写出了孤烟的苍劲有力,写出了落日的瑰丽,“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6、本诗中引用典故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7、全诗采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全诗一共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8、本诗的主题是什么?答: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黄鹤楼》赏析 知识点

《黄鹤楼》赏析  知识点

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9.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10.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寂寞、惆怅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果,船要归肌,游于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心底顿生浓浓的愁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

情内展画”,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同时又情景交融,突出了诗人无尽的乡愁。

1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请简要分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八上02《黄鹤楼》-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上02《黄鹤楼》-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字词理解: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⑥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

⑦乡关:故乡。

内容描述: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再也不回,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茂盛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全诗赏析:诗人描绘登黄鹤楼时的所见,因景生情,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世事变化难料;登楼观赏佳景,色彩明丽;傍晚烟波凄迷,牵动乡愁。

景象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着明丽如画,最后归于迷蒙渺茫,风貌有别。

主旨:这首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和怀念家乡的愁思。

写作特色:本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寂寞惆怅,后四句描绘了黄鹤楼上远眺长江的美丽景色,烘托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愁思。

考点精炼:题组一:1.[文化常识]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音调和谐,诗中的韵脚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读起来朗朗上口。

(1分)2.[思想感情分析]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根据尾联说说你的看法。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二:3.[词语理解]诗中的“晴川”“萋萋”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作者: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一.文学常识:
《黄鹤楼记》是唐代阎伯理所作的一篇记,载于《文苑英华》中,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州城西南隅.:角落。

2.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尝:曾经。

//驾:骑//憩:休息
3.遂以
..名.楼:于是,就。

//以:用。

//命名。

4.事列.《神仙》之传:记载。

5.观其耸构巍峨
..:高耸的样子。

..:高大雄伟的样子。

6.高标巃嵸
7.四闼.霞敞:门。

//霞敞:高大宽敞。

8.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形胜,山川胜迹。

//最,最美的地方。

9.上倚河
..汉:倚(靠着)//(银河)10. 俯拍云烟(低下头)11.重檐翼.馆:古代建筑的飞檐
三.翻译下列重要语句:
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
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

2。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 译文:《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

3。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译文: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

六.内容理解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特征,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3."上倚河汉,下临江流"一句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黄鹤楼的?
“上倚河汉”以仰视的角度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以俯视的角度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

4.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答:突出黄楼巍峨高大的特点。

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手法。

举例略。

5.文章是怎样以精练的语言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的?
答:答:文章短小精悍,重点突出。

文章仅仅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进行说明,中间描写楼的建筑,围绕高来写。

开头的传说以及结尾由比较而产生的赞语,除了说明其具有神异色彩外,也是为了衬托其高。

6.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答:蔽、窥、稍
7.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
答:答:相同点: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

不同点:本课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课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颢的诗抒发思乡之情。

8.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答: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1分)。

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1分)。

9.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所以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答:滕王阁的声名益显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的流传千古是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黄鹤楼的名扬四海原因较多——神话传说、唐崔颢《黄鹤楼》、李白对黄鹤楼的吟咏、阎伯理的《黄鹤楼》等,所以这种观点是对的
10. 综合实践。

(3分)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1)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落霞与孤骛齐飞”。

(2)写出《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博大胸怀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写出崔颢《黄鹤楼》中实写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5.本文寓意深刻,由此演化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等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驴”字的成语、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答:成语:非驴非马骑驴觅驴卸磨杀驴谚语:驴唇不对马嘴
附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

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

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

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