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黄鹤楼

合集下载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思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思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思黄鹤楼是武汉著名的古迹和旅游景点,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菩萨蛮是一首古代诗歌,融合了浪漫的意境和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介绍菩萨蛮和黄鹤楼的意义,并解释菩萨蛮黄鹤楼在文化上的内涵。

1. 菩萨蛮的故事背景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情愫,以及对黄鹤楼的美丽景色的向往。

诗中的女子自称“菩萨蛮”,暗示了她的高贵和清婉之态,同时充满了对远方爱人和黄鹤楼的眷恋。

2. 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蛇山上,始建于楚汉争霸时期的西汉时代。

经过多次修建和重建,如今的黄鹤楼已成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文化遗址。

黄鹤楼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驰名中外。

3.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义与内涵菩萨蛮黄鹤楼融合了两者的意义与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菩萨蛮通过渲染女子内心的思念和对远方事物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对于远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与之相呼应的黄鹤楼则成为了这种诗情画意的象征。

在黄鹤楼高处眺望,能够感受到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另一方面,菩萨蛮黄鹤楼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定”与“般若”的精神内核。

菩萨蛮代表了禅定,即通过内心的静思和冥想,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而黄鹤楼则象征了般若,即通过直观的洞察力,领悟事物的真谛。

在这种意义上,菩萨蛮黄鹤楼凝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和境界。

4. 菩萨蛮黄鹤楼在艺术表达中的影响菩萨蛮黄鹤楼作为一个经典诗歌和名胜古迹,对于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黄鹤楼中描绘了自己的壮丽诗篇,将这座楼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相结合,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绘画和音乐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既赋予了黄鹤楼与菩萨蛮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5. 菩萨蛮黄鹤楼的当代意义如今,菩萨蛮黄鹤楼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赏析和研究菩萨蛮黄鹤楼,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如下:
大江汹涌奔腾,像是要冲刷掉人们心头的痛苦。

黄鹤楼上的仙人,原本是可以成仙得道的,但却留恋人间的美景,不愿离去。

现在仙人也不见了,只剩下江上的烟波浩渺。

我抬头仰望天空,只看到白云悠悠,却无法消除我心中的忧愁。

黄鹤楼上的玉笛,吹奏出美妙的音乐,但这些音乐也无法安慰我内心的痛苦。

我心中充满了苦闷和无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但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无法逃避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决定回到黄鹤楼,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那里,我或许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这首词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词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菩萨蛮黄鹤楼写一篇作文作文

菩萨蛮黄鹤楼写一篇作文作文

菩萨蛮黄鹤楼写一篇作文作文
哎呀呀,我跟你们说呀,有一首词叫《菩萨蛮·黄鹤楼》,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那天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这首词,我一开始还不以为意呢,心里想着不就是一首词嘛,能有多了不起。

可是当老师开始讲解的时候,哇塞,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老师说,这首词是毛主席写的呢,毛主席多厉害呀,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

那他写的词肯定也特别棒呀!老师给我们解释那些词句的意思,什么“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我就感觉自己好像看到了那广阔的大地和那长长的路线。

然后老师又说“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哎呀呀,我就好像看到了一片烟雨蒙蒙的景象,那龟山和蛇山就像两个大巨人一样,把大江给锁住了。

这描写得多生动呀!
我就想呀,毛主席怎么这么厉害,能用这么简单的词句就把那么复杂的景象给描绘出来呢。

这就好像我们画画一样,一下子就把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后来呀,我回到家还跟爸爸妈妈说了这首词呢,他们也觉得特别好。

我还跟我的小伙伴们讲了,他们一开始还不太相信呢,等我给他们解释了之后,他们也都觉得好神奇呀。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呀,原来诗词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魅力。

我以后一定要多读一些诗词,去感受那里面的奇妙世界!这就是我的感受,你们觉得呢?。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阕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壮丽景色。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两句诗描绘了长江的九条支流在中国大地上流淌,一条铁路线贯穿南北的景象。

其中,“茫茫”和“沉沉”两个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浩瀚和铁路线的漫长。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两句诗描绘了烟雨迷茫中,龟山和蛇山锁住大江的景象。

其中,“莽苍苍”和“锁”两个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烟雨的迷茫和龟山、蛇山的雄伟。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黄鹤楼曾经是仙人乘黄鹤经过的地方,如今黄鹤已经不知去向,只剩下游客在这里游览。

这里的“黄鹤”既指黄鹤山,也暗喻历史的变迁。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作者把酒洒在滔滔江水中,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

心潮逐浪高,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澎湃。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意境深远:这首词通过对黄鹤楼周围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深远的意境。

作者通过“茫茫”“沉沉”“莽苍苍”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浩瀚、铁路线的漫长、烟雨的迷茫和龟山、蛇山的雄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信心。

2. 情感真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抒发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作者通过“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3. 语言优美: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茫茫”“沉沉”“莽苍苍”“逐浪高”等形容词和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浩瀚、铁路线的漫长、烟雨的迷茫和龟山、蛇山的雄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

《菩萨蛮·黄鹤楼》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词,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抒发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菩萨蛮 · 黄鹤楼》中描述的地理位置

《菩萨蛮 · 黄鹤楼》中描述的地理位置

《菩萨蛮·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著名词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词作,其中描述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

黄鹤楼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江城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通过《菩萨蛮· 黄鹤楼》中所描述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1.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的长江南岸,位于沅江入长江的汉阳区。

其具体地理坐标是东经114度18分,北纬30度32分。

黄鹤楼背靠武昌城,面对长江,胜景尽收眼底。

长江两岸,山水相连,构成了黄鹤楼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 黄鹤楼的地理优势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是我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沉淀。

黄鹤楼作为长江之滨的古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也十分宜人,四季分明,空气清新,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黄鹤楼背靠武昌城,周边的文化氛围浓厚,历史悠久。

这为黄鹤楼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游客慕名而来。

3. 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内涵黄鹤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最早的黄鹤楼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吴景。

此后不断被修建、扩建,成为了今天的规模。

黄鹤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而成为了诗词和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许多文人骚客都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

在王之涣的《菩萨蛮· 黄鹤楼》一词中,他赞美了黄鹤楼壮美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江之滨的美景和黄鹤楼的宏伟壮丽。

4.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对文化发展的影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鹤楼作为长江之滨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黄鹤楼附近的文学氛围浓厚,许多文人骚客都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

这些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黄鹤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作品原文: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

另有一说,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说不可信。

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

上下片各四句。

《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②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一作费祎(yī),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③茫茫:广大貌,远貌。

④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⑤中国:就是国中。

《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再读《菩萨蛮·黄鹤楼》

再读《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严峻形势,毛泽东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的题目是“黄鹤楼”。

黄鹤楼是最富有诗意和神话色彩的历史文化名楼,也是江城武汉标志性的名胜古迹。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南朝以后就很著名,有“天下绝景”之称。

沿江而立、居高临下的黄鹤楼,是古来人们游览登临的胜地。

在这首词中,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对革命前途沉重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词的上阕写景。

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

“茫茫九派流中国”,“茫茫”,指时空的悠远广大之貌。

左思的《魏都赋》云:“茫茫终古”,指时间之久远绵长;陆机《叹逝赋》云:“何视天之茫茫”,主要指空间之广大。

“九派”,毛泽东曾作解释:“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

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中国”,指中国中部地区。

“沉沉一线穿南北”,指京汉、粤汉铁路。

“流中国”与“穿南北”,一水一陆,恰成对称。

有人质疑粤汉铁路到1936年才筑成,似不必深究,因为这是写诗,并非纪实。

“烟雨莽苍苍”,春天像烟雾一般的细雨,给前面所描绘的景色刷上了一层迷茫的色调。

“龟蛇锁大江”,指在汉阳的龟山和在武昌的蛇山隔江对峙,封锁大江。

“锁”字用得颇为传神。

字面上是指龟蛇二山夹江而立的形象,指登楼所见的景物。

然而,结合当时阴云密布的政治形势,一个“锁”字却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作者的心境。

此“锁”乃为“心锁”,当人们境遇不顺、心事重重时,自然是双眉紧皱,眉头紧锁。

这一“锁”字,有江断帛裂之感,使悲剧断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茫茫”“沉沉”“莽苍苍”再读《菩萨蛮·黄鹤楼》□汪建新党史文苑》“锁”,几个字眼勾勒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

黄鹤楼的三首诗有哪些

黄鹤楼的三首诗有哪些

黄鹤楼的三首诗有哪些黄鹤楼的三首诗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小伙伴赶紧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黄鹤楼的三首诗有哪些”,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菩萨蛮·登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刘禹锡2、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3、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岳飞4、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唐·王维《黄鹤楼》5、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陆游6、西辞黄鹤去,不尽古今愁;夕照孤舟远,滔滔碧水流。

——《别江城》[原](五绝)7、因谗遭放逐,汩水怒涛扬;卓绝传千古,离骚一曲殇。

——《拜行吟阁》[原](五绝)8、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唐·白居易《黄鹤楼》9、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南宋·范成大《黄鹤楼》10、高山流水古琴台,一曲知音动地哀;初遇却成生死别,抛残玉轸绝琴骸。

——《古琴台》[原](七绝)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1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3、水碧翠微秀,花繁松柏森;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绝妙两经佛,神奇五百尊;汉西第一境,楚国佛丛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黄鹤楼
【作者】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的题目是“黄鹤楼”。

黄鹤楼是最富有诗意和神话色彩的历史文化名楼,也是江城武汉具有标志性的名胜古迹。

黄鹤楼始见于三国孙吴时,南朝以后,就很著名,有“天下绝景”之称。

沿江而立、居高临下的黄鹤楼,是古来人们游览登临的胜地。

在这首词中,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对革命前途沉重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全词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
一员在此低回歌咏。

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

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自远而近,宏伟壮彩。

一个“锁”字,连接双山大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开头两句,是登高望远,从西望到东,从北望到南,向四面望去。

下面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一句是望远景,一句是望近景。

向远处望去,烟雨茫茫。

“莽苍苍”正写出迷茫的景象。

上引王维的“山色有无中”,看远处山色若隐若无,看不分明,跟烟雨迷茫相似。

近处望,看到汉阳的龟山,武昌的蛇山,隔江相望,一“锁"字,正好写出了那里江面较狭。

它跟”苍茫九派“的浩淼无边,更具有对照作用。

这样四句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广阔雄浑深沉有力的境界。

这个境界正好反映出诗人阔大的胸襟,豪迈的气度。

下阙言情,应物斯感,豪放深沉。

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黄鹤不知到哪去了,只剩下这座黄鹤楼,作为游人揽胜的圣地。

这是即景生情,并无企慕仙人的意思。

下面是抒革命之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浇在滔
滔的江水里,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这里表示对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追逐江中汹涌的波涛。

不久毛泽东就点燃了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基地,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

这首词,题目只标一缕,通篇只有四十四个字。

但所囊括的时代气氛、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澎湃情怀,其内容之错综复杂,并不亚于长篇。

全词扣紧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题思想特别集中、深邃和感人。

写景以重点刻划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

语言之沉着有力,迭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