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菩萨蛮·黄鹤楼翻译赏析
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

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
下面是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请参考!黄鹤楼诗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诗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
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
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
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菩萨蛮 黄鹤楼(毛泽东)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
②九派:派,水的支流。
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
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是写近景,一句是写远景,先近后远。
C.下阕第三、四句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D.古人习惯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
这里的“把酒酹滔滔”是指对着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本词上阕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
1.B。
应为“一句是写远景,一句是写近景,先远后近”。
2.上阕多用叠音词。
词中“茫茫”“沉沉”“苍苍”等词语表现出长江、铁路线、烟雨等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从而勾勒了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思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思黄鹤楼是武汉著名的古迹和旅游景点,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菩萨蛮是一首古代诗歌,融合了浪漫的意境和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介绍菩萨蛮和黄鹤楼的意义,并解释菩萨蛮黄鹤楼在文化上的内涵。
1. 菩萨蛮的故事背景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情愫,以及对黄鹤楼的美丽景色的向往。
诗中的女子自称“菩萨蛮”,暗示了她的高贵和清婉之态,同时充满了对远方爱人和黄鹤楼的眷恋。
2. 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蛇山上,始建于楚汉争霸时期的西汉时代。
经过多次修建和重建,如今的黄鹤楼已成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文化遗址。
黄鹤楼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驰名中外。
3. 菩萨蛮黄鹤楼的意义与内涵菩萨蛮黄鹤楼融合了两者的意义与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菩萨蛮通过渲染女子内心的思念和对远方事物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对于远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与之相呼应的黄鹤楼则成为了这种诗情画意的象征。
在黄鹤楼高处眺望,能够感受到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另一方面,菩萨蛮黄鹤楼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定”与“般若”的精神内核。
菩萨蛮代表了禅定,即通过内心的静思和冥想,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而黄鹤楼则象征了般若,即通过直观的洞察力,领悟事物的真谛。
在这种意义上,菩萨蛮黄鹤楼凝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和境界。
4. 菩萨蛮黄鹤楼在艺术表达中的影响菩萨蛮黄鹤楼作为一个经典诗歌和名胜古迹,对于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黄鹤楼中描绘了自己的壮丽诗篇,将这座楼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相结合,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绘画和音乐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既赋予了黄鹤楼与菩萨蛮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5. 菩萨蛮黄鹤楼的当代意义如今,菩萨蛮黄鹤楼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赏析和研究菩萨蛮黄鹤楼,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菩萨蛮黄鹤楼诗词解释

菩萨蛮黄鹤楼诗词解释
《菩萨蛮·黄鹤楼》是唐朝诗人崔颢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诗的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借用了古代传说中仙人乘黄鹤而去的故事,寓意着过去的岁月已经消逝,无法再追回。
接下来的“此地空余黄鹤楼”则形象地描绘了黄鹤楼的孤寂和空旷,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黄鹤的一去不返和白云的千年流转,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人事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的深刻理解。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晴朗的天空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些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黄鹤楼周围的美丽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日暮时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望着远方的江水,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
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使人们对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有了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菩萨蛮·黄鹤楼》是一首描绘诗人思乡之情和对生命无常感慨的诗歌。
它以优美的诗句和深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一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如下:
大江汹涌奔腾,像是要冲刷掉人们心头的痛苦。
黄鹤楼上的仙人,原本是可以成仙得道的,但却留恋人间的美景,不愿离去。
现在仙人也不见了,只剩下江上的烟波浩渺。
我抬头仰望天空,只看到白云悠悠,却无法消除我心中的忧愁。
黄鹤楼上的玉笛,吹奏出美妙的音乐,但这些音乐也无法安慰我内心的痛苦。
我心中充满了苦闷和无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但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无法逃避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决定回到黄鹤楼,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那里,我或许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这首词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词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菩萨蛮黄鹤楼详细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详细赏析
《菩萨蛮 黄鹤楼》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借景抒怀之作。
上阕“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浩瀚的江水在中部大地流淌,深长的交通干线贯穿南北。
诗人极目远望,长江的辽远壮阔和铁路深长延伸,将祖国大地连贯在一起,充满了对国家大革命形势的忧思。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这是近景,体现出沉重、郁闷的气氛。
毛泽东对革命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四伏的危机。
苍茫迷雾中被锁住的大江,与他的心境是非常相似的。
下阕抒发感慨,托情寓物,抒发黄鹤楼鹤去楼毁的沧桑感。
“赏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传说中的黄鹤和黄鹤楼到哪里去了?眼前只剩下供游人凭吊的遗址。
这是根据传说故事和黄鹤楼几次被毁的情形而抒发的感叹,其实是对革命前途的隐忧,暗示大革命将会如眼前的景物一样可能毁于一旦!“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滔滔江水,祭酒立誓,心潮激荡。
诗人的心情由沉重担忧而变得悲壮、豪迈,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绝不会因革命处于低潮而退缩,他发誓要扭转局面,抗争到底。
【原文】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文大全

【导语】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之巅,濒临万⾥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名楼”之⼀,⾃古享有“天下江⼭第⼀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名胜”。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黄鹤楼的古诗⽂⼤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登黄鹤楼 朝代:唐朝|作者: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古诗简介 《登黄鹤楼》是唐代诗⼈崔颢的作品,被选⼊《唐诗三百⾸》。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节浏亮⽽不拗⼝。
信⼿⽽就,⼀⽓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登黄鹤楼,有⼈请李⽩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诗话》评:“唐⼈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
” 翻译/译⽂ 昔⽇的仙⼈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去再也没有返回这⾥,千万年来只有⽩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烟波渺渺更使⼈烦愁!【篇⼆】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登黄鹤楼 朝代:宋朝|作者:刘珂 黄鹤仙⼈何所之,古今题遍⼏多诗。
风涛如许相冲激,栋宇屹然⽆改移。
但愿清风延世赏,何妨流俗重民疑。
江湄萍蓼年年换,不见楼前铁笛吹。
刘珂简介 辽⼈。
刘晞次⼦。
从太宗南征后晋,定州之战,⾝受伤数⼗处。
累任林⽛、⾏宫都部署、西北路招讨使。
率辽军攻⼊⼤梁,授同知京府事,改授汉⼈枢密使。
封吴王。
【篇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朝代:唐朝|作者:李⽩ 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唐代伟⼤诗⼈李⽩的名篇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菩萨蛮·黄鹤楼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前言】
《菩萨蛮·黄鹤楼》创作于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此词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低落,一时不知如何不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而找到出路。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
另有一说orG,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⑵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
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灰),一作费祎(yī衣),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翻译】
多少大河流贯中国,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
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昔日的黄鹤已飞去了何方?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我将借酒浇江以表慷慨,我的心之潮汐胜似滚滚长江的浪涛。
【赏析】
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
一个“锁”字,连接双山大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
蕴藉无穷,引人入胜。
下阙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
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
设意象中,而意在象外。
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可是整个中国的局面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扑朔迷离的烟云
密布大地,是年毛泽东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登高赋诗是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的习惯,毛泽东,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代诗人兼革命家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
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
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因当时共产党处境维艰,国民党占有上风),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
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确是正宗汉音,苍凉慨叹沉雄俊爽。
另外,黄鹤楼自古以来为诗人咏叹,自崔颢题诗之后,写黄鹤楼要不落前人窠臼,实属不易,而毛泽东凌云之笔一下就触击巅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