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学习方法剖析

知识的传递是人类藉以交流和继承认识成果,取得间接经验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教学条件下,知识的传递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协同活动构成。在协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教授或输送知识,学生的任务在于掌握或接受知识。知识的掌握即知识的占有。在课堂的教学中,知识的掌握不必重复前人创立这种知识时的全部过程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的实质是事物的属性或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仍是间接传递。“间接传递”指知识传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体)进行。

词与语言(口头与书面)则是在教学中最为重要且应用最广自然媒体,关键在于它们具有兼跨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才能实现。

●知识存在于人脑之中,其具体心理表现形式可以是

概念或命题的记忆或推理,也可以是感知和表象的再现

●感性知识——一般人们把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与外

部联系的知识称为感性知识,而把理性知识——反映事

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的知识称为理性知识。

●人获取知识的两种方式:

●直接经验——指人们通过自己在日常活动和实践中亲身的心理活动(感知、思维、想象等)获取知识。

●间接经验——指不通过亲身实践,而是通过书本获取知识。

●作用:知识是人的活动的定向工具。个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为指导,以一定知识为依据。这样,个人才能辨认事物,才能确定活动的方式,才能确定活动的方向。

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广义的能力概括了生理能力(

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后天能力),它们为活动提供能量。狭义的能力主要指心理能力。

●知识从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看,是个人活动的定向工具。因此,

它必然属于保证活动成功的心理条件,也应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

具体的动作组成。组成这些行为方式的动作在人脑内部实现,即在人脑内部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也就是说通过人脑内部控制活动的技能叫智力技能;通过身体外部(主要是肌肉和骨骼)控制活动的技能叫动作技能。

●能力是包容了知识和技能的更高一级的概念;知识和技能均是构

成能力的要素。能力和知识、技能均是个人活动调节不可少的因素;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密不可分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1.什么是理解?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 2.理解的种类(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

进行分类)

●①对言语的理解。

●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3.理解的水平●①字面理解。

●②解释的理解。

●③批判性理解。

●④创造性理解。

● 4.促进理解的方法

●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⑦指导学生自学

●所谓学法指导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学习体系。

●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 1.什么是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保持。

●知识巩固的意义:

●首先,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前提.

●其次,知识巩固是进—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其次,知识巩固是进—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知识巩固的途径

●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②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③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④合理地组织复习。

●1.什么是知识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指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

的课题。

● 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

●①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

●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的课题

●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

●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

●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

●④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4.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

●②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③课题的性质。

●④动机与情绪。

一、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

方式。例如,说话、行走、写字、运算、操作机器等等,都是技能的表现。

●学习掌握技能有重要的意义:

①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是进行其他学习的必要条件

②学生技能的形成过程,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但是抽象知

识具体化的过程。

③掌握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整个能力的发展;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能

,是发展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成为人才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如写

字、做体操、操作理化实验等。

依据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动作是否有连续性,可以把动作技能

分成非连续性技能和连续性技能。

依据是否操纵工具,可以分为操纵工具的动作技能和不操纵工具

的动作技能。前者如打字、驾车、做木工活等,后者如唱歌、徒

手体操、练拳等。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

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如阅渎、心算、实验设计等智力

技能又叫认知技能、心智技能。一般的智力技能——是可以广泛

应用到许多活动领域的技能,如分析技能、观察技能等;专门的

智力技能——是在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中形成并得到运用的技能

,如下围棋、速算等。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践活动中,往

往密切联系,难以截然分开。

●三、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一)起点行为

●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二)学习技能的动机

●即学习者有无学习技能的热情、责任感和忍耐力。

●(三)技能的性质

●包括难度、可分解程度等。一般而言,可分解的动作较易掌

握,不可分解的,要求较高难、较精确的动作较难掌握。

●(四)教师示范和说明的状况

●通常的规律是:简明扼要的说明、准确而完整的示范有助于

学习掌握技能;而缺乏示范,冗长而繁琐的说明于事无补。

●(五)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六)强化的状况

●一般说来,外部强化需要转化为内部强化,要求和刺激对于

形成技能更重要。自身需要比外部要求和刺激对于形成技能更重

要。

有关学习方法的书

篇一:有关学习的网站,介绍学习方法的书 各科学习方法集---语文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数学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学习英语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物理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化学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政治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历史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地理学习方法 各科学习方法集---生物学习方法 摆脱心理压力20招 十种读书方法 高中学习五大环节帮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文言文学习方法 【积累】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积累】高中化学方程式 学习方法书籍: 一《超级学习法》: 超级学习法是由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据罗扎诺夫博士在国内的实验结果来看,超级学习法有如下特点: 学习效率高,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通常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 学习中没有人与人的差异,无论智商高低和是否有学习经验,所有的学生都能很轻易地掌握这种方法。 记忆过的内容遗忘率低,可经久不忘。 超级学习法以其高效率和多方面的功用,成为世界优秀学习方法中最优秀的一种。它一问世,便受到了包括东西方在内的所有人的关注和重视。美国的两位女记者希拉奥斯特兰和林休劳塔曾撰文将超级

学习法向美国做了介绍;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记忆学院和美国纽华尔街头10号“超级记忆法有限公司”都在推广这种学习法。 二《快速阅读法》: 苏联有两位专家用了12年的时间,研究出了一种高效率的思维、记忆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于一体的快速阅读法。专家预言:它将在学术界引起一场革命.掌握它,你将轻而易举地成为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奇人. 快速阅读方法原理----为什么能够速读? “速读”虽然神奇,但其原理却是“深奥”的常识。“一幅图抵万言书”的常识乃老少皆知,人们对电影和图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远远大于对纯文字的记忆和理解,这些事实说 明人对图像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文字。“速读”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了这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将传统阅读方法中直接解析文字的模式改变为先以图像方式记忆文字,然后再解析识别的方式,巧妙地将大脑对图像和文字的处理功能都高效的利用起来。用照相机作比喻:“速读”法就如同先将书本文字“照”入大脑储存,然后再清晰地辨识每一个文字。科学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大部分,各自主要分管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而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是左右脑并用,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辨识、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阅读”法。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而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快速阅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图像直接映入右脑记忆中枢进行记忆,然后通过左右脑的相互协调处理,再进行文字的复述和理解。这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经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快速阅读法只是将人们自身就具有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是完全可以作得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所以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并不神奇! 三<<链试快速记忆法>>: 这是由邓传玉教授发明的一种高效记忆法.曾获”全国大学学习第一届研讨会”优秀著作奖,”全军学习学第二届研讨会”一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机构相继报道过.它不仅能提高记忆力,而且可以大大挖掘智力潜力.其问世引起了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学习专和思维专家的高度重视.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平面解析几何 一、直线与圆 1.斜率公式 2121 y y k x x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12121 y y x x y y x x --=--(12y y ≠)(111(,)P x y 、222(,)P x y (12x x ≠)). < (4)截距式 1x y a b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a b ≠、).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121212||,l l k k b b ?=≠; ②12121l l k k ⊥?=-.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 ①11112222 ||A B C l l A B C ? =≠; < ②1212120l l A A B B ⊥?+=; 4.点到直线的距离 d =(点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 5.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222()()x a y b r -+-=. (2)圆的一般方程 220x y Dx Ey F ++++=(224D E F +->0).圆心??? ??--2,2E D ,半径r=2 422F E D -+. 6.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00(,)P x y 与圆2 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若d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相离r d ; 0=???=相切r d ; 0>???<相交r d . 其中22B A C Bb Aa d +++=. 8.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 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

电路分析试题及其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一只标有额定电压20V、额定功率1W的灯泡。现接在10V的电源下使用,则其阻值为,实际电流是,实际消耗的功率为。 2、电流源IS=5A,r0=2Ω,若变换成等效电压源,则U=,r0=. 3、b条支路、n个节点的电路,独立的KCL方程数等于,独立的个KVL方程数等于。 4、三相四线制供电线路可以提供两种电压,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火线与火线 之间的电压叫做。 5、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是。 6、某一正弦交流电压的解析式为u=102cos(200πt+45°)V,则该正弦电流的有 效值U=_____________V,频率为f=H Z。当t=1s 7、线性电路线性性质的最重要体现就是性和性,它们反映了电路中激励与响应的内在 关系。 8、功率因数反映了供电设备的利用率,为了提高功率因数通常采用补偿的方法。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分) 1、受控源与独立源一样可以进行电源的等效变换,变换过程中可以将受控源的控制量 变异。() 2、叠加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均可叠加。() 3、应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时,受控源不能与电阻同样对待。() 4、电流表内阻越小,电压表内阻越大,测量越准确。() 5、含有L、C元件的正弦交流信号电路,若电路的无功功率Q=0,则可判定电路发生谐 振 。 ( ) 6、电压和电流计算结果得负值,说明它们的参考方向假设反了。() 7、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功也一定大。()

Ω100s i 1H F 18、结点电压法是只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对电路求解的方法。() 9、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等于它各次谐波有效值之和。() 10、实用中的任何一个两孔插座对外都可视为一个有源二端网络。()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阻值为25Ω,将其等分成五段,然后并联使用,则其等效电阻是() A.1/25Ω B.1/5Ω C.1Ω D.5Ω 2、两个同频率正弦交流电流i1、i2的有效值各为40A 和30A 。当i1+i2的有效值为10A 时,i1与i2的相位差是() A.0O B.180O. C.90O D.270O 3、在R 、L 、C 串联电路中,当总电流与总电压同相时,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ωL 2c =1 B.ωLC =1 C.ω2LC =1 D.ωLC 2=1 4、图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等于() (A)2Ω (B)4Ω (C)6Ω (D)-2Ω 5、图示电路中电阻R 吸收的平均功率P 等于() (A)12.5W (B)16W (C)32W (D)25W 6、示电路中电压u 等于() (A)4V (B)-4V (C)6V (D)-6V 7、图示谐振电路的品质因() (A)0.01 (B)1 (C)10 (D)100 8、5F 的线性电容的端口特性为() (A)i u 5=(B)i 5=ψ(C)q u 2.0= 9、端口特性为43+=i ψ的二端电路元件是()元件 (A)电感(B)电容(C)电阻 10、LC 并联正弦电流电路中, A I A I A I C L R 5,1,3===则总电流为()A 。 (A) 8(B)5 (C) 4 Ω 2Ω2- 2V + u -+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一、解析篇 一、精进不休 白话释义: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朝代:现代 作者:木马晨君 引证:《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翻译:于是又潜心典籍,勤奋不知疲倦 二、悬梁刺股 白话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朝代:西汉 作者:刘向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翻译:苏秦读书时一旦要睡着,就用锥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跟 三、持之以恒 白话释义:长久地坚持下去:努力学习,持之以恒 朝代:宋 作者:楼钥 出处:《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翻译:凡是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长久地坚持下去 四、温故知新 白话释义: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 朝代:春秋 作者:孔子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五、触类旁通 白话释义: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朝代:西周 作者:姬昌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翻译: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也就都能理解啦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二、成语和名言篇 成语: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发奋图强、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博览群书、手不释卷、韦编三绝、闻鸡起舞、 博学强记、不耻下问、负薪(xīn)挂角、以荻画地、韦编三绝 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孟德斯鸠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西塞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 --巴金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培根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笛卡尔没有比时间更容易虚掷,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没有时间,我们在世上将一事无成。--门捷列夫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象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毛泽东金钱宝贵,生命更宝贵,时间最宝贵。--苏活诺夫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分析问题的方法 以下的几个练习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训练和加强自己对直觉的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直觉分析能力,如果你已经很会利用直觉,你也可以利用这些练习,让自己更有效地使用这个能力。 1.放松法 一个比较容易让直觉出现的方法就是放松。所谓放松,就是静静地坐着,从容地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间的长短并不一定,短则只要5分钟,长则可以是20分钟或是更长的时间,而且也不限定地点,你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或是在浴缸里。 放松就像一种解码器,可以帮助人们的思想从各自的理智思考和分析中解放出来,产生直觉。这个方法可以让决策者心中所有的有意识活动,去聆听潜意识发出的声音。 正如纽曼宁丽·肖纳丽亚在她的书《启发直觉》中所解释的:“你要学习去聆听心里的答案。为了能听得到心里的声音,你必须先让自己的思想静下来,而不是在脑海中装满了各种你觉得需要去了解的信息。” 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项练习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当你面对非常紧急的状况时,做这种练习简直是一种奢侈。但是,当你容许自己花一点点的时间,让自己从各种表面的信息中跳出来,你的潜意识思考过程就不会被阻挡,而你也会有机会了解自己心灵隐藏的声音。 让自己放松的其中一个最佳方法,是留意自己的呼吸。你只要静下来听一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如果你发现自己分了心,不再专注于听自己的呼吸,你必须把心再拉回来。 有些人也许会抗拒这样的练习,即使是最基础的练习他们也做不下去。这些人可能心里会想:“天哪,万一有人闯进来,看到我在做这种傻事情怎么办?他们搞不好会以为我在搞迷信活动呢!”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不妨把门锁起来。

要让直觉自然地出现,重要的诀窍就是要走出第一步。一旦你跨出第一步,接下来的过程就会容易许多。 把身体放松,然后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同时,你也可以感受肢体节奏带给你的启示。有些人甚至可以发现,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对外界会有这样的反应。 总之,一旦你的思绪可以完全静下来,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在你心灵深处的各种“东西”就会获得解放。 2.易位思考法 要想产生正确的直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不要有所筛选。下面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不筛选外界信息。 拿一叠小便条、一张纸或直接用电脑,让自己完全平静下来后,找出一个对你最有正面影响的人,可以是你的一位长辈,也可以是一位老师、一位神父。然后问他:“你喜欢我的哪一点?”接着把自己当作是对方,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写下答案。记住:要一五一十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只挑你喜欢的去写。 透过这种想到就写的过程,可以培养你广纳各种信息的能力,不会受到脑海里既存意识的影响而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在整个过程中你是主人,但是你不控制信息,信息可以自由地进入你脑海,而你必须把它们都记下。 当你觉得再也想不出可以回答第一问题的答案时,你要接着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你必须把自己当做是那位对你影响最深远的人,然后问自己:“我还可以从你那里学到些什么?”跟前一个问题一样,把答案全写下来。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激发想像力,并且进一步挖掘你的直觉。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个游戏。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你让所有信息自由地进入你脑海,你仍然是整个过程中的主人。 这个练习做得越多,你就越能听到心灵深处一些平常听不到的声音,而且也就越能摆脱过去选择性地接受信息的习惯。 3.脑力激荡法 脑力激荡对于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团体练习。要进行脑力激荡的练习,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图表和一

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综述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一.质谱 1.基本原理: 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叫分子离子。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 碎片离子。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 式中:m/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 (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一.直线部分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 αtan ),(21121 2=≠--= k x x x x y y k .两点坐标为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 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 (4)截距式:1 =+b y 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 B C x B A y - - =,即,直线的斜率: B 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 线一般不重合.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大全及答案

训练一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120分钟)—III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号码填入提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图示电路中电流i等于() 1)1A 2)2A 3)3A 4)4A 2、图示单口网络的短路电流sc i等于()1)1A 2)1.5A 3)3A 4)-1A 3、图示电路中电压u等于() 1)4V 2)-4V 3)6V 4)-6V 4、图示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oc u等于()1)3V 2)4V 3)5V 4)9V 7AΩ 2Ω 1 Ω 4 i 6V Ω 2 Ω 4 sc i Ω 2 Ω 4 + _ Ω 2 Ω 2 - 2V + - 10V + u - + Ω 1Ω 2 6V + _ 3V + _ + - oc u

5、图示电路中电阻R 吸收的功率P 等于( ) 1)3W 2)4W 3)9W 4)12W 6、图示电路中负载电阻 L R 吸收的最大功率等于( ) 1)0W 2)6W 3)3W 4)12W 7、图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等于( ) 1)2Ω 2)4Ω 3)6Ω 4)-2Ω 8、图示电路中开关断开时的电容电压)0(+c u 等于( ) 1)2V 2)3V 3)4V 4)0V 3V Ω 2+_ R Ω 1A 3Ω 3+ _ 6V 5:1 L R Ω 4- + i 2a b 4V Ω 2+ _ Ω 2+ - c u +_ 2V =t F 1

9、图示电路开关闭合后的电压)(∞c u 等于( ) 1)2V 2)4V 3)6V 4)8V 10、图示电路在开关断开后电路的时间常数等于( ) 1)2S 2)3S 3)4S 4)7S 11、图示电路的开关闭合后,电感电流)(t i 等于() 1)t e 25- A 2)t e 5.05- A 3))1(52t e -- A 4) )1(55.0t e -- A 12、图示正弦电流电路中电压)(t u 的振幅等于() 1)1V 2)4V 3)10V 4)20V Ω46V Ω 2+ _ Ω 2+ - c u 0=t F 1- +1u 1 2u + - Ω 2+ _ Ω2+ - =t F 1F 25A Ω 20=t i 1H s 10+ _ + _ u 1H s u F 25.0V t t u s )2cos()(=

函数学习方法

一.函数的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注意:变量和常量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研究过程中,常量和变量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说明:函数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只能有两个变量. (2)一个变量的数值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变化而变化. (3)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二.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函数关系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1..解析法: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叫做解析法.用解析法表示一个函数关系时,因变量y放在等式的左边,自变量y 的代数式放在右边,其实质是用x的代数式表示y; 注意:解析法简单明了,能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但不直观,且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能用解析法表示出来. 2.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列表法; 注意:列表法优点是一目了然,使用方便,但其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而且从表中不易看出自变量和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3..图象法: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图象法形象直观,是研究函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三.函数(或自变量)值、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函数求值的几种形式: (1)当函数是用函数表达式表示时,示函数的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2)当已知函数值及表达式时,赌注相应自变量的值时,其实质就是解方程; (3)当给定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其实质就是解不等式(组)。 3..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指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通常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二是符合客观实际.下面给出一些简单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范围的确定方法. (1)当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取任意实数(即全体实数); (2)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取值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任意实数; (3)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开平方的无理式时,自变量取值是使被开方的式子为非负的实数; (4)当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时,自变量取值是使底数不为零的实数。 说明:当函数表达式表示实际问题或几何问题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或几何意义。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如果同时有几种代数式时,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应是各种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篇二:学习二次函数的技巧和方法 二次函数专项知识分析 知识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为什么分析?——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写有效学案的先行条件。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学案,就会无的放矢;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二、分析什么——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1.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 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具体地说,对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看他们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对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分析 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2013/12/2四大图谱综合解析[解] 从分子式CH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512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H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512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稀溶液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44-1的红外光谱在3640cm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3360cm-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中存在着羟基。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CHOH)部分而形成基2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CH是3CCl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浓溶液44 CHOH C HC在3360cm-1处有1宽峰23 CH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解释。CH CH3+3.+ +C CH HCOH CHOH C HC3223 m/e31CH CH33 m/e88m/e57-2H -CH-H-CH33m/e29 CH m/e73CHC23+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44,仅足以组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CH3N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CH3在。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1cm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O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CH3N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CHCHCHOC223CH(CH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33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相连的亚甲-CH-CH,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22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相连。碎片为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CHO3NCH2CHCHCHOCCH32231 2013/12/23.某未知物CH的UV、IR、1H NMR、MS谱图及13C NMR数据如下,推[解] 1. 从分子式CH,计算不饱和度Ω=4;11161116导未知物结构。 2. 结构式推导未知物碳谱数据UV:240~275 nm 吸收带具有精细结构,表明化合物为芳烃;序号δc序号δc碳原子碳原子IR ::695、740 cm-1 表明分子中含有单取代苯环;(ppm)个数(ppm)个数MS :m/z 148为分子离子峰,其合理丢失一个碎片,得到m/z 91的苄基离子;1143.01632.01 313C NMR:在(40~10)ppm 的高场区有5个sp杂化碳原子;2128.52731.51 1H NMR:积分高度比表明分子中有1个CH和4个-CH-,其中(1.4~1.2)3128.02822.5132 ppm为2个CH的重叠峰;4125.51910.012因此,此化合物应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CH的烷基。511536.01 1H NMR 谱中各峰裂分情况分析,取代基为正戊基,即化合物的结构为:23

2019年《电路分析基础》考试大纲

年《电路分析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要求: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仪器仪表类以及计算机应用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考试基本要求: . 熟练掌握电路分析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语法知识; . 能熟练地运用电路分析基础知识求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 二、考核知识范围及考核要求: 第一篇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一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及功率() §基尔霍夫定律() §电阻元件() §电压源() §电流源() §受控源() §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 §两类约束() 、方程的独立性() §支路电流法和支路电压法() 第二章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 §网孔分析法() §节点分析法() 第三章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叠加原理() §功率与叠加原理() 第四章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 §分解的基本步骤() §单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

§单口网络的置换——置换定理()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一些简单的等效规律和公式() §戴维南定理() §诺顿定理() §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第二篇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第六章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 电容元件() 电容的() 电容电压的连续性和记忆性() 电容的贮能() 电感元件() 电感的() 电容与电感的对偶性()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 第七章一阶电路 分解的方法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运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 零输入响应() 零状态响应() 线性动态电路的叠加原理() 三要素法() 第八章二阶电路 电路中的正弦振荡() 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串联电路的完全响应() (上述内容中,的内容是重点,要求熟练掌握;的内容重要程度次于,要求熟悉。上述内容对应参考书“李瀚荪编,《简明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中相应的第、、、、、、等章节内容)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内容比例:试卷内容将覆盖全部章。其中:第、、、等章所占比例为,第、、等章所占比例为。 、试卷难易比例:易、中、难分别为、和。 、试卷题型比例:简单计算题占;复杂计算题占。 Ⅳ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浅谈解析几何的学习方法

浅谈解析几何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内容学生之所以会觉得难是因为对几个常用公式、定理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弄清楚,实际上如果能花时间把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研究一遍消化掉,那么学好它将不是什么疑难问题了。 ????我们知道,“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 ????作为学习解析几何的开始,我们引入了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话,他告诉了我们“数”和“形”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从而强调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都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 ????当然,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只是了解这种思想也是不够的为此,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解析几何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夯实基础 1、正确理解定义 ??? 有些同学可能现在就会去翻书,去查定义,会说,回答这些问题还不容易嘛,我背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可是,我要告诉大家——定义不是用来背的。????可能大家还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定义不是要你去死记硬背,而是要你去自己理解,去自己总结。

????教材上引入椭圆定义的时候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可它的本质是什么?与双曲线的定义又有怎样的相同点、不同点?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三个重要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些,只有靠你自己总结出来,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在做题的时候,你才能应用自如。看一遍书上的定义,合上课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描述,你会怎么说。当你能够给别人将这些定义解释清楚的时候,你就已经很好的理解了这些定义,做题时,你就不会因为忽略了定义中隐含的条件而一筹莫展了。 2、比一比,学会总结 ????这一章我们介绍了三种圆锥曲线,它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完之后,自己比较一下,它们的定义、性质都有什么异同,哪些量是它们共有的,哪些量是某个圆锥曲线所特有的。当你比较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一章,你会发现,原来这一章的内容竟然如此的简单和清晰。 ????记住,一定要自己去总结哦!!别人给你的东西永远都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只有自己总结过,才能清晰的把握问题的重点。 二、“数”与“形”要紧密联系 ????我们掌握了圆锥曲线的基础之后,就好比为我们的大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就可以正式建造我们的摩天大楼了! 1、让“数”直观

学习方法的边际分析

学习方法的边际分析 “边际”是经济学术语,所谓“边际价格”就是指资源最优化时的价格。此处的引用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学术气氛。通俗的说“边际”就是“效率”,在数学中为“导数”,在几何中称为“斜率”,在物理上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人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学习,但学习本身的效益问题却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这与几千年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关。 一、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一寸光阴一寸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成语谚语,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如数家珍,并且历代传承。仔细分析这些话语,可以发现中国人是只注重时间,不注重效率的。换一种不雅的称呼便是一种“磨洋工”精神。如果人生百年,时间一点点消耗在这样的署往寒来当中,其实是一种慢性自杀。 常见到这样一幅对仗工整、笔力遒劲的对联悬于教室的醒目位置,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文学书法角度看本无可厚非,但作为至理名言,用以警戒后人却有失当之处。作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在痛苦中生活。类似“凿壁借光”、“十年寒窗”等刻苦求学精神只能说学习方法不对。我们不应当去效仿什么“铁杵磨针,滴水穿石”之类的精神。而应当换一种角度去寻求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苦”中是不可能学到更高境界的。如果张三打了三天三夜麻将,我们绝对不能用“刻苦”来形容他,而是说他在娱乐。那么牛顿煮怀表,郭靖苦练“降龙十八掌”,在精神愉悦上,与张三打麻将是一样的。那种达到忘我的至高境界,绝对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愉悦,但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他们是一种刻苦精神。我们只关注“刻苦”的表象,而忽略了精神愉悦的实质,这是学习上的“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这种慢性自杀似的“刻苦”行为在高考的名义下大行其道,风靡全国。我们看一下现代的小学生,真可谓是“无丝竹之乱耳,有案牍之劳形”。孩子的探索求知的天性在这种桎梏至下一点点丧失,最后荡然无存。 然而,学生还要必须面对考试,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效率,使学习不再痛苦,而向娱乐方面过渡,这就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二. 枪口下的密码 我们以一个小学生的作息时间为例进行说明,早上6:00起床,7:00去学校上自习,8:00~下午4:00上课,晚上6:30~11:00学习,然后睡觉。除此之外,周末还要参加英语、奥数、书法、钢琴、美术、乒乓球等学习班。这是一般家长和教师给学生定的时间表。学生就像一个对工厂毫无热情的工人,他们只拿工资,每天敷衍了事,所盼望的就是下班。然而工厂可以照常运行,照常盈利。如果生产的产品就是学生自己,对学生来讲就是一种悲剧了。而悲剧的制造者我们的家长、教师却对此却麻木不仁、熟视无睹。 这张作息表的错误在于,把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规定反了。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只注重了时间,而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方法只字未提。因而就有一个词汇要写两页的作业出现,家长替孩子做作业的现象也已司空见惯。 再看一下那些考研的同学,说起考研,那种辛酸苦辣,人间冷暖成了每个考研学生永久的回忆。然而我们看一下他的作息时间,晚饭后,他通常会说:“我今天要学到12:00点。”这个说法本身就有值得推敲的必要。他只要在教室里坐到12:00点,不管学习了多少,他会说:“我今天学习了。”从而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倘若,他晚上因上网或与同学聚会,他通常会自责一番,毅力坚强者,会挑灯夜战,并美其名曰: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这绝对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真实写照。我想问一下,你一晚上学习了多少内容。你无话可答,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镜头,恐怖分子用枪顶着科学家的头,限他在20秒内破译美国国防部的密码。然后开始倒计时。科学家神情紧张地操纵着键盘,果真在20秒内破译了密码。如果没有枪顶着头,他可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20秒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花上一个月来解决。换成考研问题就是,一个月的学习内容在某种条件下可以10分钟来解决。 三. 短跑的比喻 我们的考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考什么,却不学什么”,你脸上一定会浮现出诧异困惑的神情,我是有事实为根据的。 让我们看一下考场上的情景,监考老师在走来走去,面对试卷,头脑中一片空白,一篇阅读理解,第一遍读来,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平时流畅圆润的书法变成了令自己也叹为观止的“狂草”,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还要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思考一下,考试前应该去一趟厕所。这就是考试,考试的状态就是这样,请问你平时是这样的么?如果不是,这不就是“考啥,不学啥”么?考试考的是效率,而不是时间。如果您对所说现象有同感,您可能会问,应当怎样学习呢?下面就谈一下具体的学习方法。 这里做一个比方,100米之外,有件东西,我让你给我拿来,你用了5分钟,而短跑运动员在枪响之后仅用10秒钟。同样完成一件事情,时间相差30倍。

NMR,VU,IR,MS四大图谱解析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流程 1.分于式的确定 2.由宽带去偶语的谱线数L与分子式中破原子数m比较,判断分子的对称性. 若L=m,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都不相同,表示分子没有对称性;若L

基团类型Qc/ppm 烷0-60 炔60-90 烯,芳香环90-160 羰基160 4.组合可能的结构式 在谱线归属明确的基础上,列出所有的结构单元,并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或几个可能的工作结构。 5.确定结构式 用全部光谱材料和化学位移经验计算公式验证并确定惟一的或

可能性最大的结构式,或与标准谱图和数据表进行核对。经常使用的标准谱图和数据表有: 经验计算参数 1.烷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位移 一般烷烃灸值可用Lindeman-Adams经验公式近似地计算: ∑ Qc5.2 =nA - + 式中:一2.5为甲烷碳的化学位移九值;A为附加位移参数,列于下表,为具有某同一附加参数的碳原子数。 表2 注:1(3).1(4)为分别与三级碳、四级碳相连的一级碳;2(3)为与三级碳相连的二级碳,依此类推。 取代烷烃的Qc为烷烃的取代基效应位移参数的加和。表4一6给出各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