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绪论此复习重点由公共关系本科21班班长徐燕能同学整理在此深表感谢!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河流由于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广义“文化”: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①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②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从属于某一领域,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属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有规律性的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段)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判观等等。
文化政策: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以国家为划分的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以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文化分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这里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地理概况。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是江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蒙古高原是进入中原的要冲,河套地区是必争之地。
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连系在一起。
G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绪论一.文化结构的分类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贾学亮)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2、经学:汉代独尊儒术,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3、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
糅合儒、道而成。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
4、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
5、西学东渐: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等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史称“西学东渐”。
6、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哲学观念之一,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协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
二、简答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1)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影响而疆域辽阔为其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中国地理环境既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西北和西南又存在多处通道,对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产生影响。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答:先秦诸子学术著作是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经过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答:①物态文化——人加工自然而成的各种器物,如衣食住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制度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如法律、婚姻、家族、经济、宗教。
③行为文化——人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民风、民俗。
④心态文化——通过人类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
这其中又包括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未经加工,是大众心态。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心理经过加工、升华形成的,受制度、物态影响并通过典籍固定、流传下来的精神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7、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a.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
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
青铜器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b.阴柔之美就是秀美。
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
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
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
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
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
“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可定天地人之间,一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③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④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地人生太俗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5.试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你怎么看?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6.试分析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现在有哪些文化现象甚至还和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性相关?影响: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相关:①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这种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的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②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③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④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二章1.举例阐述广义文化的四大结构层次?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简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章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
3.简述中西方文化两次大交汇的内容?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是第二次。
”第一次大交汇:陆的佛教文化是汉朝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学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
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诚如鲁迅所言:“在唐,可取佛面的灿烂。
”隋、唐、五代不仅有佛教的流行和中国化,而且回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也相继传人。
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兴隆昌盛。
第二次大交汇: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
耶稣会士来华,始于明代万年年间,这些肩负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宗教殖民使命的教士,为了即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大门,“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确立了"学术教授“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使中国学术界坦然接受,而认识基督文化的价值。
”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联系的最高范例。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部分。
第三章1.简述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优点?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
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
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
榫卯技术。
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使地板铺设得到可靠保证。
榫卯发明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连接,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
它适应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还具有防蛇虫猛兽和饲养家畜、堆放杂物的多方面功用,因此历数千年不衰。
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并利用了下部空间,最终导致阁楼与二层楼房的形成。
2.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
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
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
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3.简述按照发酵程度不同,中国茶品可以分成哪六大种类?黑茶:黑属后发酵的茶,即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等步骤,其发酵度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