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式英雄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的宿命观 点上 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抗 争。东方文化 塑造 的英雄往往体现出睿 智和勇敢 , 有 时也会表现 出英雄 人物在处理 事情方面 的反 思性和 变通性。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 , 而 中国的英 雄主要表现在讲义气和个人服从集体。如 《 水浒传》
被 囚禁在监 牢里 , 有 大量人 民的支持 , 心 中也不 会感
雄文化一开始就具有 更多的理性 ,英 雄的特征离神 越来 越远 , 而距人 越来越近 了。第二 , 在中国 的历 史 文化 中,英雄史观 主要 看 中的是在 国家政权 的维 护 方面 ; 而 西方的英雄史观 与中国有着极大 的不同 , 西 方的英雄则看重 的是人格塑造和 开创历史层面 。但 是这两者之 间的共 同点就是 ,人 们思想上认知 的一
定的思维 决断 。 古典 小说《 三国演义》 就 明显带着意识
倾向去塑造人物 ,具有改革精神 的曹操所做 的一切 , 违背 了社会 习惯形成的道德的概念化 , 尽管他推动历 史的前进 , 但是至今有 的人依然认为曹操就是一代奸 雄。第六 , 美人爱英雄 , 英雄爱美人 , 这是古代文化 的 共 同特征。但是在江 山和美人的选择 上 , 中国人一旦 出现英雄爱上美人 , 就会被塑造成没有作 为的昏庸之 人和残害忠 良之人 , 也会遭致人们的鄙视和唾弃 。而
( 一) 中国文学作品中英 雄形象塑造方式 1 . 塑造英雄类型化群像 中国文学 作品是类型化群像 。类型化群像 是 中 国叙 事艺术中 , 塑造人物 形象 的常见 手法。例如《 三
是要被宗教认可才行 , 也就是说西方的英雄宗教和贵 族气息很 浓。 比如圣女贞德 , 就是有宗教成分的 , 而她
西方国家 的文化一般强调的是 “ 强者为王” 的观念 , 在 西方文化 中,英雄的身上被涂满 了强 烈的个性色彩 , 凡是英雄就会被采取各 种形式加 以歌 颂。但 中国的 “ 成者 王、 败者寇 ” 往往讲究 的是非我族 类其心 必异 ,
中西英雄史观之比较

中西英雄史观之比较作者:刘智慧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崇拜英雄,敬重英雄并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但英雄的形象和事迹在历史和现实中确实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伦理观价值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的不同,英雄观会大不一样。
本文将从文化的差异来分析中西英雄观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西英雄观;价值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64-02每个国家在每个时期都会有英雄产生,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英雄都会以一定形象存在着,并会形成一种模式,但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不同文化理念,价值观,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西英雄观的不同及其原因。
一、中国式英雄的特征(一)完美主义倾向特征在中国历史中,一旦成为了英雄就是众人的榜样和楷模,就要处处为世人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时时传递正能量。
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成为众人的楷模,必定是由于他们有超越平凡人的能力和性格特征,在精神上和人格上拥有我们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缺乏非凡气质与行为,英雄也就不复成为英雄。
古来进来的艺术作品中,英雄必然是“高大”的,连他们犯错误时也显得比别人“高大”,所以,“高大全”里的“高大”并没有错,错在要“全”,也就是浑身上下没一点毛病。
雷锋是公认的英雄。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国民的学习榜样。
但自从爆出雷锋穿名牌,戴名表,有些人就开始质疑了,甚至否定雷锋之前所有做的贡献,断言是炒作,是欺骗民众,不配当中国英雄。
中国英雄有完美主义倾向,若违背了这个倾向,就有可能遭到质疑。
(二)道德模范倾向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哪方面的英雄,只要是英雄就有值得国民学习的地方,但大多在道德上树立榜样。
贺麟在《论英雄成败》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英雄概括来说,就是伟大的人格。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对正义、勇气和牺牲的崇高追求。
中西方文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塑造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思维以及对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英雄形象常以个体英雄为主,强调个人的勇气和独特天赋。
例如,蜘蛛侠、超人和钢铁侠等超级英雄,他们无畏地面对邪恶势力并保护弱者。
而中国古代的英雄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力量和集体荣誉。
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常以团结一致、誓死守护家国为目标。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文化差异。
西方英雄主义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对立的概念。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常常是反抗不公正的社会体制和权威,用个人的力量改造世界。
而中式英雄主义强调忠诚、正义和执着。
中国英雄常常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
例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他最终选择自己消亡以换取赵国的安宁。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情感共鸣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唤起观众不同的情感共鸣。
西方英雄主义更多地激发观众的个人追求和自由意识。
观众可以从超级英雄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鼓舞自己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中式英雄主义更强调集体荣誉和传统价值观,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观众能够从中式英雄的故事中看到团结一致的力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文化思维中西方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鼓励和强调。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对勇敢和无畏的赞美。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集体英雄主义是中国文化中对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_黄红玲

通过中西方文学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方式的差 异,我们可 以 进 一 步 理 解 中 西 方 文 化 的 差 异, 对 于 领悟生命内涵、生存价值、生活意义也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不管怎么说,英雄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 中是永不磨灭的,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亦是。
[参考文献] [1] 陈独秀. 东西民族根本来自想之差异[J]. 新青年,第 1
人做媒。她在 无 聊 之 中 把 邻 近 的 一 个 孤 女 哈 丽 埃 特 置于自 己 的 保 护 之 下,主 观 臆 想 地 安 排 她 的 恋 爱。 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 “爱” 上了爱玛给她 选择的 “求婚者”。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 竟自以为 “爱” 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 利先生,这时 爱 玛 才 猛 然 发 现 原 来 自 己 是 爱 奈 特 利 先生的,爱 玛 是 始 终 没 有 放 弃 审 时 度 势 的, 这 从 她 为哈丽埃特小姐安排的一次次 “姻缘” 中可以验证, 而她和奈特利先生这对欢喜冤家,也是彼此试探而 相互选 择 的 结 果。由 此 才 诞 生 了 异 乎 寻 常 的 喜 剧 意味。
可以称 之 为 英 雄 的 人,要 么 是 才 能 勇 武 过 人 的 人; 要么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要么是无私忘我,不辞 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二、中西方文学作品中 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 一) 中国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 1. 塑造英雄群像 中国儒家文化 造 成 中 国 人 重 群 体 关 系、轻 个 体 自我的文化心态。中国文学作品在塑造英雄形象时 往往是写一群或一组人物,而不是集中笔墨去塑造 孤立的个别主人公,其中的个人也不可避免地承担 着有社会界定的具体功能的角色,换言之,只有在 其他个人的整体背景下。例如古典小说中的三国英 雄群、隋 唐 英 雄 群、水 浒 英 雄 群 等,都 具 有 为 天 下 苍生谋幸福的意志,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能献 出生命。近代以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 在 “革命” 这一典型环境下,英雄往往是 “人民英 雄” “革命英雄”,他们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把个人 的力量献给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给共产党和人 民。他们又 始 终 和 人 民 站 在 一 起, 即 使 身 陷 囹 圄 也 不会孤独。他们不愿享受世俗的幸福,而是在革命 或其他事业中充分享受激情燃烧的无限喜悦和悲壮。 可以说,中国 文 学 作 品 在 塑 造 英 雄 时 通 常 偏 重 于 英 雄的共 相,而 共 相 往 往 是 通 过 组 合 人 物 来 体 现 的, 主要角色的性格言行充满流动和变化,而那些孔武 有力、叱咤 风 云 的 人 物 都 是 处 在 陪 衬 的 地 位。 英 雄 人物被置于与其他人物的比照中,英雄人物显得愈 高大,其他人物也就更见其渺小了。 2. 塑造伦理型英雄 在中国,自 从 儒 家 一 家 独 大 后,其 伦 理 观 念 一 直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成为人们普遍认可接 受的 衡 量 人 的 贤 德 的 标 尺。其 “仁、义、礼、智、 信”以及君臣、父子、夫 妻、朋 友 之 间 交 往 之 道, 深深地影 响 了 中 国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英 雄 形 象 的 刻 画。 比如罗贯中创作 《三国演义》,就充分展现了这样的 道德品质,以罗贯中有意为之的 “正统” 的刘汉集 团为例,刘、关、张、赵、诸葛,无一不符合这些道 德法则。刘备乃一卖草鞋的,但为了澄清天下,解 救苍生,于是打出了 “中山靖王之后” 的旗帜,拉 拢人才,宰 割 天 下。他 符 合 儒 家 “圣 君” 的 理 想, 礼贤下 士,仁 厚 爱 民,如 他 放 徐 庶、 摔 阿 斗, 都 体 现了 “仁义” 的表现。再如刘关张 “桃园结义”,使
希腊神话中英雄的特点

希腊神话中英雄的特点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一种特殊的人物,他们拥有超凡的力量和勇气,能够完成一些普通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
心中,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将按照不同的类别来探
讨希腊神话中英雄的特点。
一、力量型英雄
力量型英雄是指那些拥有超人般力量的英雄,他们的身体强壮无比,
能够轻松地举起巨石和重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格力斯,他是希腊
神话中最强大的英雄之一。
他的力量来自于神明赐予的力量,他能够
轻松地打败任何敌人,甚至是巨龙和怪兽。
二、智慧型英雄
智慧型英雄是指那些拥有超凡智慧的英雄,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解
决各种难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德修斯,他是希腊神话中最聪明的
英雄之一。
他能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各种难题,比如说他用木马计成
功地攻破特洛伊城。
三、勇气型英雄
勇气型英雄是指那些拥有无畏勇气的英雄,他们能够在危险的情况下
保持冷静,勇往直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喀琉斯,他是希腊神话中
最勇敢的英雄之一。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甚至不惧死亡。
四、正义型英雄
正义型英雄是指那些拥有正义感的英雄,他们能够为了正义而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赫拉克勒斯,他是希腊神话中最正义的英雄之一。
他为了保护人民,不惜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
总之,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一种特殊的人物,他们拥有超凡的力量和勇气,能够完成一些普通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拜伦式英雄形象分析

拜伦式英雄形象分析一个忧虑,孤独,悲观的:哈洛尔德。
他们不满现实,但是又找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是也不能和人民群总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失望之中,所谓的“,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这是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狭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这些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式的个人反抗,而成为典型的“”。
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拜伦思想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
长篇叙事诗《唐璜》可被称为诗体小说。
代表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唐璜本是西方小说中的色鬼,恶棍,但是,拜伦将其写成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因与贵妇相爱暴露,故去国远行。
长诗就死以他的整个游踪及数次历险为线索,加入作者本人的大量插话组成的宏伟诗篇。
唐璜有完全崭新的性格,或者说“不属于”。
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是倾心想与,并不朝三暮四,倒常常是被-迫分离,依依不舍。
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
然而他缺乏坚定信念,又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故易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他做出了一些越轨行为和蠢事。
此典型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因为性格的二重性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拜伦遗产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辛辣的社会讽刺。
诗人称这部作品为讽刺史诗。
拜伦式英雄形象分析[篇2]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写作的一种特点,那么什么是拜伦式英雄呢?拜伦式英雄的特点具体是什么呢?“拜伦式英雄”是指在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特征,不满现实,具有叛逆的性格。
【说说西方英雄主义——由《特洛伊战争》说开去

【说说西方英雄主义——由《特洛伊战争》说开去说说西方英雄主义——由《特洛伊战争》说开去-名篇赏析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无疑是《特洛伊战争》里最为耀眼的两位英雄。
他们又各自代表了一种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
阿基里斯的个人英雄主义。
阿基里斯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可以以一当百。
但另一方面他又是血腥的,残忍的。
阿基里斯虽然作战英勇,但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战。
或是他的战斗目的只是为自己个人的荣誉利益而战。
遭到阿伽门农的无理欺辱时,他愤然罢战,不再过问战争的事,而致使他情同手足的同伴假冒他去和敌方打仗,结果战败了。
他利用自己的英勇善战相要挟,不顾希腊人的利益,贸然罢战,盲目追求个人荣誉与名声,让希腊民族遭受重创。
这一方面,反映了阿基里斯强烈的自尊心和桀骜不驯的个性,个人主义情绪色彩太重。
后面,他为同伴报仇,所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得饶人处还逼人,甚至欺人太甚的时候,虽然能理解他的愤怒,但将心比心,他在赫克托耳的父亲,妻子,儿子面前把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杀死还不算,还要当他们的面凌辱赫克托耳的尸体。
他极度发泄个人情绪,鲁莽狂傲暴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身的悲剧。
阿基里斯的自由放任,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结合他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
赫克托耳,个人认为,他是剧中最无辜最悲壮的一个英雄。
这场战争本是他弟弟帕里斯诱拐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才引起的,期间,哥哥赫克托耳曾劝说弟弟把海伦送回去以免引起更大的灾难,可是弟弟却一意孤行,执意要带海伦回国。
说不清这是个人私欲还是伟大的爱情,但爱美人不顾国家的安危,拿一个国家去赌一个人,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的。
随即发生的战争,赫克托耳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卫国家的战争中,丝毫不再责怪弟弟弟媳。
一场本不该他负责的责任,他更是主动地承担起了,为了挽救他的子民他的国家。
父亲哀怨而又无可奈何的眼神,妻子苦苦不舍的哀求,儿子隐隐呜呜的啼哭,更增添后面了赫克托耳的死的悲壮色彩。
浪漫英雄的悲歌——论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

浪漫英雄的悲歌——论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摘要:通过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生平和创作的分析,阐释了拜伦所创造的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并分析了这一形象的意义和局限。
关键词:浪漫主义; 拜伦; 拜伦式英雄; 精神实质拜伦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是欧洲民主派诗人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志士和民族解放的志士都起过积极的影响。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其《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由于这些人物鲜明地表现了拜伦的性格特征,文学史上称之为“拜伦式英雄”。
这些形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勇敢倔强、对现实强烈不满,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和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
同时他们又脱离群众,忧郁、孤独、高傲,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和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拜伦式英雄”是19世纪初欧洲处于“神圣同盟”黑暗统治之下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也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一、19世纪浪漫主义和积极派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浪漫主义”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这种思潮主要是在文学创作中以幻想、夸张、离奇的情节来表达“非资本主义”生活的理想化,表达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与抗议。
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就是这一时期法国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这一时期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不但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推动了欧洲民主、民族斗争。
法国资产阶级的胜利,遭到了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因而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复辟与反复辟、侵略与反侵略的长期斗争。
拿破仑失败以后,俄、普、奥王国结成“神圣同盟”,充当欧洲宪兵,扑灭欧洲人民的革命运动,加深了各种矛盾,促使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式英雄Hero1. 英雄,豪杰(尤指男性)a person, especially a man, who is admired bymany people for doing sth brave or good2. (故事、小说、电影等的)男主人公,男主角the main male character in astory, novel, film/movie etc.3. 崇拜的对象,偶像(尤指男性)a person, especially a man, that you admirebecause of a particular quality or skill that they have何谓英雄?与中国的注释略有不同,我们可见西方的Hero的注释中还有个男主人公和偶像的注释,可见在西方眼中,英雄就如同偶像、男主角一样光鲜亮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追捧,因此也不难想象为什么每个美国的孩子从小都有一个英雄梦,美漫的英雄事业会那么兴盛。
一、西方传统英雄与中国戏曲里的凡人民间英雄或者武侠不同,西方的传统英雄大都拥有超自然科幻能力或者异于常人、接近各种人类极限的体能。
众所周知,西方的英雄的兴盛与漫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1938年National Allied Publications在他们的新刊Action Comics的创刊号上诞生了Superman-超人,世界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超级英雄。
这位拥有着钢铁之躯、近乎无所不能的氪星最后之子,如今已经是代表美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世界上最为人所知的人物之一。
超人虽然是外星人,可是他从养父母那里学到的是爱、善良与人性,他无所不能,与邪恶势力誓死抗争,但绝不滥杀一个人或是拥有基本智慧的外星生命,当面对人类对其的反抗与恐惧,他总是一遍遍地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善意,用自己默默的行动来守护这个地球。
但人们喜欢超人,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超人的秘密身份,性情温和的记者Clark Kent。
Clark就是读者的化身:谁不曾渴望拥有神奇的超能力?谁不曾梦想自己平凡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位英雄?读者们没有近乎神的力量,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代入Clark的人生,悄悄地做一回白日梦。
如果说超人代表梦想,Clark代表的就是现实。
超人这一成功的双重身份的英雄设定也被沿用至今。
如果说超人是一个代表光明、至善、完美的高大全的正英雄,那么National Allied Publications的另一部刊物Detective Comics创造出的另一位英雄就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存在了—Batman-蝙蝠侠。
蝙蝠侠的设定从一开始就处处是超人的反面:他是一个凡人,没有任何超能力,借助智慧、训练和装备作战。
超人面对的主要是社会问题,而蝙蝠侠所打击的是犯罪。
超人的存在意义,是帮助善良的无辜者;而从蝙蝠侠出现的那一天起,他的行动却是惩罚有罪的人。
如果说超人所代表的是至善与完美,蝙蝠侠所显现出来的则是恐怖和严酷。
他们之间的这种光与影、表与里的关系,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之所以说DC(National Allied Publications是其前身)才是西方典型英雄的代表原因也就在此,DC的两个创意就为日后西方漫画英雄的发展奠定了堪称史诗性的基础,你们几乎可以在日后每一部主流英雄漫画的人物中看到他们两位的影子,Marvel的Captain America拥有超人一样的高大全形象以及一种至善的人性美,Spiderman也拥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平民身份,Wolverine、Punisher、Ghost Rider、Spawn和Magneto(年轻时期)都像Batman一样偏向于用残酷的手段将恐惧扎根于敌人的内心,Ironman像蝙蝠侠一样也是富家子弟用金钱为自己的“圣战”提供基础,而DC自己的Green Arrow就如同是蝙蝠侠的翻版故事等等纵观这些西方传统英雄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以下几点特性: 1、他们几乎都是理想型的角色,或拥有超于常人的能力,或拥有超凡的毅力将平凡人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2、正面英雄们大都普遍受人们敬仰,乃至形成一种个人崇拜;而反英雄(AntiHero)经常因其残忍黑暗的以暴制暴的手段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抗议乃至反抗,在漫画中,他们非法的城市义警身份经常会被列在通缉名单,所以他们一般在处理城市秩序问题时,还要尽可能避免政府的介入。
3、他们通过漫画潜移默化地将美帝个人英雄主义崇拜思想扎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之中。
4、西方传统英雄人物在当时漫画条例的束缚下受到极大的限制,普遍脱离当时的现实社会,拥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理想但荒唐的架空故事。
二、西方近现代英雄形象其实西方的漫画英雄历史至今也没有百年,所以这里的近代英雄主要指近代漫画产业摆脱条例束缚后,使英雄们从理想化的神坛走向充满艰险的现实人生,而这些作品也逐渐开始牵涉更多的政治、社会问题,展开道德上的思考和讨论,漫画也从荒唐的架空故事中摆脱了出来。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传统英雄会就此没落,在DC的一次次漫画世界的重启和Marvel一次次地偷改设定(我们戏称为打补丁),我们在他们世代更替之中逐渐看到了一个个英雄背后的故事,他们心里的真实所想,我们明白了原来超人也会烦恼无奈世人对他的恐惧偏见,也会像个大男孩一样纠结于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蝙蝠侠在面对真正的的危险时其实也会感到害怕恐惧,英雄之间也会互相嫉妒攀比争风头,在Avenger里,Tony Stark也会处处耍大少爷脾气,挤兑其他队员,以为自己才是队伍的核心主角。
没错,当这些原先神坛之上的英雄开始一个个褪去了自己的神性,他们其实也和我们人一样。
DC重新改写了《沼泽怪物》(Swamp Thing)。
它作为一本惊悚漫画一向销路平平,但是在一位新的英籍作者,阿兰·摩尔接手编剧之后,这个老角色顿时焕发出了青春。
在摩尔笔下,沼泽怪物不再是一个痛苦的科学家,而是自然生态的关怀者。
摩尔不仅为这个外表丑陋的怪物增添了心理上的深度,还将社会现实巧妙地融会在剧情中:女权、对于药物的争议、美国的枪支管理、以及最重要的主题:环境保护运动。
在当时普遍看重画家而轻视编剧的风气中,摩尔以他的天才让人们一提到这本漫画,想起的不是诸多画家,而是阿兰·摩尔的大名。
它不再是一本单纯的惊悚漫画,而是对于人性的严肃反思。
不久,DC 正式让它摆脱刻板的漫画条例的约束,转而在封面上加上另一种标记——“面向成年读者”。
经过了几十年,主流漫画终于走向了成熟。
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等经典人物也先后得到改写,使英雄们从理想化的神坛走向充满艰险的现实人生。
这一改革的标志——弗兰克·米勒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赢得了广泛好评,包括《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滚石》在内的媒体都给予了严肃认真的评论和称赞。
这是主流英雄漫画的一大殊荣。
蝙蝠侠系列漫画也因此奠定了接下来数十年的基调——黑暗、冷酷、孤僻、不择手段。
1986年DC公司出版了《守望者》(Watchmen),它由阿兰·摩尔编剧,戴夫·吉本斯作画,表面上仍然是一部“超级英雄”漫画,但与其说这是英雄故事,倒不如说是对五十年来的英雄漫画的彻底颠覆。
阿兰·摩尔继承了他的前辈戈尔丁、赫胥黎、奥威尔等入对于“反乌托邦”的思考,彻底剥下了英雄的光环。
英雄们不再是救世主,而是冷酷的统治者。
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但绝对的权力是否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他们是世界的守望者——可是又有谁能够守望他们?同期摩尔还创作了另一部漫画《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同样营造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冷酷世界。
这种对人性和权力的深刻反思已经远远超越了漫画,甚至超越了许多文学作品;然而它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守望者》,又非漫画而不能成。
因此,《守望者》博得了经典地位,更成为史上唯一获得国际科幻“雨果奖”的漫画。
人们终于认识到,英雄漫画之外还别有一番天地。
漫画不仅是穿着紧身衣的人的大战,而是一种堪与文学比肩的传播形式;只是五十年来,许多人都忽略了它,包括漫画家们自己。
《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和《守望者》不仅在美国漫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美国漫画新时代开端的一个标志,从此以后,一个信息多元化,创作自由化,时代化的全新时代正式来临。
这些近现代英雄,相比于过去传统英雄的异同同:1、英雄的形象类别五花八门,多为创造虚构。
2、英雄始终受到西方人们的狂热追捧向往,人们从小都有个英雄梦。
不同:1、传统英雄普遍高大全、充满神性、过于完美,而近现代的英雄则更具有人性,更像我们自己。
2、传统英雄的故事比较荒唐、架空、不现实,而且在条例约束下与各种社会问题绝缘;近现代英雄的故事突破束缚,作家勇于借英雄的故事来暗自批判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弱点,反应各种敏感尖锐的话题。
3、过去的传统英雄故事主要是给小朋友当寓言童话看的,而现在的近现代英雄故事包含一种对于人性的严肃反思,主要面向成年读者。
综上所述,由西方英雄可见:1、西方多善于幻想,天马行空地创造新奇的故事2、他们善于借英雄漫画故事这一老少皆宜的形式作为手段来传播表达自己的观点,反应揭示社会与我们人自身的缺点,引起人们的严肃反思3、西方人们崇拜也渴望当英雄,他们从小就被漫画中光鲜亮丽的英雄所吸引,其实是被美帝主义通过漫画洗了脑4、通过创造五花八门强大的美国英雄,其实也是暗自标榜美利坚国力的强大与人才辈出5、需要纠正现在人们“英雄漫画是给小朋友看”的偏见,其实深度剖析现在的英雄漫画,抛去那光鲜亮丽、各种用来吸引小孩的要素之后,当你真正明白一部漫画的真实意图后,你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漫画事业会如此新盛、老少皆宜的根本原因,当一部优秀的英雄漫画作品问世后,孩子们从中看到的是精彩的幻想英雄寓言,收获的是从英雄那里学习到的良好品德与快乐,而大人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残酷社会,一群有血有肉的角色,收获的是漫画作者对于这个真实社会的解读及对于人性的反思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