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
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逻辑学整理

重点:三段论、真值表、逻辑方阵、判断(选言)、概念的内涵外延、种类、关系、欧拉图,常见逻辑错误、划分、判断-推理
一、概念
二、定义
三、划分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真值表:
六、复合判断:
(一)假言判断:
(二)选言判断:
(三)联言判断:
(四)负判断:
七、演绎推理:
(一)直言三段论:
(二)关系推理:
(三)假言推理:
(四)选言推理:
(五)联言推理:
八、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九、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选择题)
同一律(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答非所问);矛盾律;(自相矛盾)
排中律;(两不可、模棱两可)P253
充足理由律
补充:
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
概念模糊、概念混淆、偷换概念、概念赘余
直言三段论错误:P127。
(完整版)逻辑学笔记整理

—————————————— 所以,张三不能从事律师事务。
注:推理不同于瞎猜和感知 2.组成:推理由前提、结论及前提与结论的推导关系三个部分组成。
推理所依据的命题叫做前提;
推理所得到的命题叫做结论;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结方式,即推理的形式结构叫推理的前
提和结论的推导关系。
3.有效性: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 推理都不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
行某一类具体实践活动等等。
命题的形式及其分类 命题的分类(见笔记)
推理概述
推理的特征
• 1.推理:根据若干个已知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 式。
(1)所有正在上诉的判决都是未确定的判决;
———————————————————— 所以,确定的判决都不是正在上诉的判决。
(2)只有获得律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律师事务; 张三还没有获得律师资格证书;
(1)命题是词项的展开。没有命题,就不可能揭示和说明词项。 (2)命题是推理的基本要素。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各种形式的命题,是 正确地运用各种推理的必要条件。
(3)命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在生活中、司法工作中都离不开命 题,人们对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 来面貌,能够解决具体实践中所提出的矛——正确推理的条件 一个推理要能够得出真实的结论,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
其二,推理过程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推出真实结论的条件”和“推理有逻辑性的条件”的区分: “推出真实结论的条件”:重点是得出真实结论;它必须具备
上述的两个条件。亦即,前提要真实;推理过程要符合推理 规则。 “推理有逻辑性的条件”:专指推理形式正确,它只要求遵守 推理的规则。并按照这一点对推理形式是否正确做出形式上 的判定。 推理的逻辑类别(种类) 1.根据前提与结论中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将推理划 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二分法) 2.根据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进程的不同,将非模态推理分为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① 演绎推理: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 ② 归纳推理:由个别性前提到一般性结论。 ③ 类比推理:由个别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 3.根据结论性质的不同,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① 必然性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过前提断定的范围。如演绎推 理和完全归纳推理。 ② 或然性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超过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如不完全归 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4.根据前提和结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分为简单命题推理和复 合命题推理。 ① 简单命题推理:以简单命题为前提和结论。又分为性质命题推理和 关系命题推理。
逻辑学概念要点(重要)

逻辑学概念要点(重要)第一篇:逻辑学概念要点(重要)逻辑学概念要点一.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由思维内容与形式结构两方面组成;思维内容就是概念、命题、推理的思想内容;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指命题和推理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共同具有的联结方式。
2.思维逻辑的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
变项:是指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命题代入的可变部分;若将命题代入变项,则称为命题变项;若是将概念代入变项,则称为概念变项。
3.普通逻辑:是研究除去思维内容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4.普通逻辑的性质:a.具有全人类性b.具有工具性二.命题命题:是构成推理的最小单位,命题就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也即对情况的陈述。
2.命题的逻辑特性:具有真假性。
命题的真或假称为命题的真值(或称为逻辑值),命题以真或假为取值范围,不可既真又假。
3.命题的分类:根据命题中是否含有模态词,可以把命题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根据命题中是否包含有其他命题,可以把命题分为复合命题和简单命题。
4.复合命题是由肢命题和命题连接词构成。
肢命题:就是复合命题所包含的命题;命题连接词:就是把肢命题联结成复合命题的词项。
5.复合命题的逻辑特性:肢命题的真假决定复合命题的真假。
三.推理1.推理: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2.推理的种类I.根据思维进程方向性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就是由个别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II.根据前提数量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直接推理:就是以一个命题为前提的推理;间接推理:就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为前提的推理。
III.根据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必然性推理:就是有必然推出关系的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真;或然性推理:就是不具有必然性推出关系的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真。
逻辑学重点

逻辑学重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着重掌握“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
理解上注意两点:
第一、集合概念是把同类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概念;否则不是集合概念。
如“党”是把“党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共产党”是把“共产党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森林”是把“树木”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群岛”是把“岛”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中国乒乓球队”是把“中国乒乓球队队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工人阶级先锋队”是把“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第二、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一定具有。
2、概念之间的关系
包括:同一关系;交叉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3、明确概念的方法三种方法都要着重掌握它的规则。
二、判断
1、性质判断:种类;对当关系;项的周延性。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完整word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就是逻辑学答:逻辑就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就是概念答:概念就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就是命题答:命题就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就是推理答:推理就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就是定义答: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就是划分答: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就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就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就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就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就是同一律答: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就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就是排中律答:排中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就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就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就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就是商品,但不就是一般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 A船B轮船C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泰山B山东C中国D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A3.A词B褒义词C贬义词D合成词4.A现代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石拱桥B卢沟桥C拱形桥洞6.A小说家B戏剧家C诗人D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 “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 “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同语反复” ;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 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5、 语素是最小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正确。
符合定义规则。
6、 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7、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8、 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答:不正确。
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例解、题:所谓理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而高级神经活动就是理性。
答:这两句话作为对“理性”的定义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五、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个是分解,不是划分。
3 £- I3.汀:FB..}■■: Lh 『怖2、 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个是正确的划分,符合规则。
3、 商品可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 4、 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 5、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答:不正确。
“超级划分”,“棉花” “花生”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列的应该是“经 济作物”,而不是“棉花” “花生”。
6、 所有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不正确。
“子项未尽”,缺少子项“小学”。
7、 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和超级市场。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农贸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分别用了三个不同根据,而且“农贸市场”的并列子项没有出现,犯了“子 项不全”的错误。
8、 划分由三个要素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根据。
按划分的不同层次,划 分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答:第一句话是分解不是划分,第二句话是正确的划分。
例解、题:汉语的词有单纯词、多音词、外来词、方言词。
答:这个划分不正确。
犯了 “划分根据不同一”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因为“单纯 词”是按词的结构划分出来的, “多音词”是按音节划分的,“外来词”、“方言词”是按词的 来源划分的。
除“外来词”与“方言词” 之间不相容的情况, 上述各子项之间都是交叉的。
卜叫八1"】%匸| ■: \ - tL :亠丁4 川. 1=M )' A 「P )1 2 P > A'! $ ' ' A <1 ' M " S , 0SA? $ 0P r M I P 4 P'l 1 A$ 川■ M ! : A 「1 M ■E S >!■ P S E P六、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如违反, 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 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
2、 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 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 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 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同时还犯了“子项相容”错误。
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同时还犯了“子项相容”错误。
花生和粮食作物。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那么他有选举权” ,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年满十八 岁,但他没有选举权” ,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 ,那么q ”的形式,后者是“ P 并且非q ”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 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 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 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 “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 国人!” 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 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 “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 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 直说:“我是中国人” ,表面上“答非所问” ,实则隐含了 “我 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例解、 题: 我们应该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是社 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个人主义是不可能占有合法地位的。
答: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不是一个概念, 不能混淆。
七、简答题:1、 例解( P208) 题: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细亚对求婚者说: “这里有三只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写的是:“肖像在金盒中” ,银盒上写的是: “肖像不在银盒中” ,铅盒上写的是: 金盒中”。
有一个求婚者猜中了,你知道他是怎么猜中的吗?答:肖像在银盒里。
求婚者的推理过程是: 金盒上的话 “肖像在金盒中” 与铅盒上的话 “肖 像不在金盒中” 是矛盾关系的命题。
根据排中律, 二者必有一真。
又已知三句话中只有一句 真话,由此可知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银盒中”是假话,根据排中律,“肖像在银盒中”应 是真的。
2、 例解 (P205)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空军有一条军规规定:如果飞行员被医生断定有精神病, 他就可以不参加作战飞行; 但在退出作战以前, 他本人应当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 而假如 他意识到自己有病不能参加战斗,就证明他头脑健全,没有精神病。
答: 这条军规包含着逻辑矛盾: 在飞行员被断定有精神病的情况下, 如果他能提出不参加 战斗的理由,那么证明他头脑健全, 没有精神病, 因而按规定不能退出战斗;如果他不能提 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那么,按规定也不能退出战斗。
他或者能, 的理由,总之,他都不能退出作战(这是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的结论与“他可以不参加作战飞行”的规定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3、 据传,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夫人想上街逛灯会,跟司马光说: 光说:“家中这么多灯,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样的诡辩方法?( 答: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和“灯”,“游 人”和“人”的概念,同时偷换了“看花灯”和“看灯”、“看游人”和“看 人”两对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我是中 三句”金盒上 肖像不在 或者不能提出不参加战斗 。
这个“不能退出作战” 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 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夫人又说: “我不但要看灯, 还想看游人。
” P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