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市场学结业论文-我眼中的中国艺术—陈教授北师大讲演观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共3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共3篇)这篇《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
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
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
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
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三要素是“诗”,“歌”,“舞”。
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
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
同时,乐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是从人生命根源流出来,且具有明确节奏。
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人只是“表出”,有人是“表现”。
这就是个人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人是在创造自己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
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
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
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
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
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
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
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
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
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
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观后感200字左右

中国艺术观后感200字左右
最近我去参观了一场由一位名叫张大千的画家创作的绘画展,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展览分成了不同的主题展馆:山水画、人物画等,每个展馆里都有展示着不同的绘画作品。
在山水画展馆里,我看到了大千并不只是在描绘山水自然风光,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画面通透自由,浓郁的色彩显得与世界风光和谐相处。
在人物画展馆里,人物对大千来说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艺术创作的,看到人物的眼神、面容深沉而写意,感受到深情、宁静、慵懒与思索的情绪。
看完这些作品,我真的很想知道大千是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胡琴变成如此美丽的绘画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创作过程中的热忱和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认为,跨越文化差异的艺术创作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感谢张大千塑造出这么美好的艺术世界,使我感受到了美和艺术中的深意。
《中国艺术》读后感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读后感前言《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精简中国艺术体系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以文字结合图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远至远古时期,近到近现代艺术之瑰宝。
省略了冗杂的文字理论,留于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去自我体味。
中国艺术包罗万象,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写实的,有寓意的;有批判现实的,有颂唱美好精神与希望的。
但凡你所想到的美好的东西,均能在中国艺术中找到其渊源,小到刻画精美的玉器装饰品,大到彰显地位的青铜方鼎等等,似乎每一个历史的角落都埋藏着等待世人去挖掘的艺术珍品。
1 中国艺术之动、静美1.1 中国艺术的动态美动态美包含舞蹈、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其最远可追至远古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多现于陶器上,并且舞蹈形式整齐划一,服饰、队形统一,虽无音乐记载,但从刻画的舞者动作方向可推测出当时应该有乐器加以辅助。
据历史考证,这种舞蹈的编排、组合均由原始氏族中的巫来完成,所以其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与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至皮影戏,皮影可谓中国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其集音乐与表演艺术为一体,采用灯光、背景等形式加以衬托,用来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
皮影戏有文场与武场两种形式,武场音乐高低起伏紧密,场面热闹;文场音乐平缓动听,声情并茂,发人深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其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于徽班进京,京剧是集大成者,为适应当时北京观众的需要,其融汇了在京较为流行的地方戏剧特色,有京剧、秦腔、汉剧、昆剧等,后演变成今天的京剧。
随时代发展,京剧的形式不再只限于表现历史故事,而逐渐演变,吸收现代社会情境,成为更加注重创作特色的现代戏,如脍炙人口的《红顶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经典曲目。
1.2 中国艺术的静态美可分为书画与工艺品,而工艺品又可根据其价值分为实用工艺品与审美工艺品以及集两者价值于一身的工艺品。
1.2.1书画书画包含书法与绘画中国绘画可根据时代的变迁分为。
其最远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岩画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其刻画的内容简单,无细节刻画,多以猪、牛、羊、虎等动物形象为主,表现生动、形象,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活状况。
中国画院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画院举办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暨备战国展学术讲座。
这次讲座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两位资深教授的精彩讲解下,我对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创作技巧以及审美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认识到,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笔墨。
正如讲座中提到的,中国画的核心不在于题材,而在于是否擅用笔墨。
笔墨入胜境,必定超越自然。
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便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体现。
他的笔墨不仅来源于天赋和才情,更是他修养和个性的综合体现。
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我深感其笔墨之妙,线条之韵,以及色彩的和谐。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画家,必须对笔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讲座让我对线条、形、色的审美表现有了全新的认识。
陈孟昕教授从中国画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属性切入,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的审美表现。
他详细讲解了中国画书法性用笔、线的造型功能、色彩理论与观念、传统中国画的设色方法,色调的构建等方面知识。
这使我意识到,线条、形、色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讲座中,陈教授还提到了全国美展的创作问题。
他梳理了全国美展中的部分创作问题和解决方案,并给出了改革教育与传授方式、师造化、师自然、激励创新与个性表达等解决方案。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画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李传真教授的《创作漫谈》让我对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回忆起从大学时代到如今,多年绘制以农民工题材为主的人物画创作历程,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
他的作品《远方》《工棚》《安塞腰鼓》等,不仅展现了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更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注重笔墨的修炼。
只有掌握好笔墨,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同时,要注重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束缚。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经过几周的中国艺术史课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地对中国历代的美术知识有了一些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深。
在中国历史的了解中,我对宋代的那段历史有一些过多地了解。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虽然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然而却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在诗歌方面的发展从唐以后的豪放大气转为细腻委婉,造词组句也更加生动细致令人细细品味,意境深远。
在经济方面,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一片市井的繁荣,而这一切的繁荣正是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科技方面也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印刷术、航海罗盘、天文方面的水运天象台等等,这些科技发明是人类的文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段历史,我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之一,在这段期间,尽管军事上处于薄弱的地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的淋漓尽致,人民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定,而这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国文明发展的同时,也缔造了很多的历史名人,在这些众多的名人中,我对朱耷的印象相对来说比较深。
朱耷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在国破山亡后,他在逃离和悲伤中过完余生。
因此,每当我看到他的作品,我就感觉到一种孤独悲伤的情感。
在他的一些鸟禽图中,简短的几笔墨痕就勾勒出一只孤傲但又落寞的禽鸟,画面中反映了朱耷的`哀伤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他的气节。
例如,在他的一幅画中画了两只停在树枝上的鹰,其中一只昂头张望,但它的眼神中却是一股傲然不懈的神情,像是对清朝的不屑;另外一只耷拉着头,畏缩着脖子,羽毛也松软杂乱,好像是一种无奈的忧伤的感觉,从这幅画中就看出了朱耷自己身影的写照。
因此,每当我看到他的画的时候,我都被他的画深深的打动。
每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给予了这个民族的根和生存下次的养分,这不只体现在民族中,也体现在现在的企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观展报告5则范文

观展报告5则范文第一篇:观展报告参观中国美术馆感想3月15日,我参观了中国美术馆,看到了陈建中先生的绘画作品,邱振中先生的书画作品,何满宗先生的书法作品,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女士的藏画展,以及“人民的形象”绘画展。
邱振中先生的画作多为水彩、水粉、油画,间有铅笔作品,属于西方美术的范畴。
他画的构图系列令我印象深刻,画面上是一扇门或窗,或者半堵墙,门窗多破旧,墙多斑驳,斑驳的墙上长出一株嫩芽,有种荒凉之处亦有生命正好之感。
他的湖畔阳光系列的画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有种惬意、恬淡的感觉。
他有两幅人物画和描绘中国山村的风景画却给人一种悲伤之感。
以我的浅见,他的画作最好之处在构图,给人一简洁而不简单、视觉冲击的感觉。
邱振中先生的书法作品均为狂草,他的画作也十分狂野,以水墨画就,颇有狂草之感,作者本人也说其绘画作品与其书法训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作品,我猜想作者是一个落拓不羁的佩剑书生,恰好有幸目睹真人我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儒雅的先生。
何满宗先生的行书作品给人那一种很舒服的、绵延悠长的感觉,越品越有味道。
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女士的藏画展中,有幸目睹了多副齐白石先生的代表作品,工笔鱼、虾、蟹、蜻蜓、蝉、蝴蝶、蚂蚱,十分细腻,鱼鳍、虾须、蜻蜓翅膀的纹理、蚂蚱腿上的倒刺,都十分清晰,线条流畅,足见功力。
最有幸的是看到了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山泉中游出几尾蝌蚪,不见蛙影,但闻蛙声,构思精巧,耐人把玩。
另,胡絜青女士还是我们北师大的校友呢。
“人民的形象”绘画作品展以表现中国人民形象为主题,风格各异,都极具张力,其中最著名的画作当属《父亲》,曾经在高中语文课本和美术课本上看到过这幅画,当时就被父亲黝黑的皮肤、沟壑般的皱纹、干裂的皮肤所震撼,真正看到这幅画作后更是震撼的无以复加。
本以为这是一幅不大的油画作品,现场看到后才知道是一副约两米高的大作。
“父亲”朴实的目光中隐藏着岁月的沧桑,也暗含着生命的韧性,正是我国那个年代的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
中国艺术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艺术的讲座,主讲人为我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李某某教授。
讲座内容丰富,涵盖了我国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以及艺术鉴赏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
二、讲座内容1. 传统艺术李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作品。
他强调,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戏曲、音乐等。
其中,绘画和书法尤为突出。
(1)绘画:李教授以我国古代绘画为例,阐述了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他提到,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为主,其中山水画尤为出色。
山水画强调“意境”,注重表现自然之美,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2)书法:李教授指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各具特色。
书法作品注重笔法、墨色、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2. 现代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艺术逐渐崭露头角。
李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
他认为,现代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 艺术鉴赏李教授强调,艺术鉴赏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他为我们讲解了如何鉴赏艺术作品,包括观察作品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方面,以及如何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
三、心得体会1. 深化对中国艺术的了解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中国艺术,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
2. 培养艺术鉴赏能力讲座中,李教授详细讲解了艺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这对我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努力成为一位具有艺术鉴赏能力的人。
中国艺术观后感600字怎么写

中国艺术观后感600字怎么写中国艺术观后感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我走遍了各种影院、剧院和书店,观看各种类型的电影、戏剧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于中国艺术的感受和思考,或许能够给你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活着》的电影,这是由余华的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在中国大陆的一个家庭在政治运动期间的遭遇,诠释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
通过电影,我感受到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人性与权力的斗争。
同时,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人类现状,以及如何拥有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态度。
接着,我看了一本名为《活着的意义》的书,这是一本描述繁荣与萧条、生命与死亡、思考与沉默等话题的随笔集。
在书中,作者倾诉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心路历程,并对时代、品格等进行了深思熟虑的阐述。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更是一种启示,让人感受到了一个人成长的力量以及灵魂深处的热情。
最后,我参加了一场名为《红高粱》的话剧演出,该剧讲述了五个女人在战火纷飞的时局下,生生不息的生发力量与情感,通过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时局变化及其对人的影响。
从角度更换导致时间跨度的剧情设定,以小人物角度反映历史大事的演绎,发人深省。
带给我非常深刻的人性感悟,让我深刻理解人性在历史的汹涌潮流中所表现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艺术品中,有很多的画面和音乐等元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儿子孙少安在拖走七嫂时的呐喊:“七嫂,小鱼家里有饺子!”这句话饱含了深深的人性关怀和对亲情的呼唤,让人肺腑相当。
在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朱浩明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的一段话:“那些令人压挫的尘世,总带着沉重,如同热带的太阳和辣椒一样。
然而,一个人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如果成功,你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收获一份真正的尊重。
”在话剧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当五个女人一齐环绕在战壕中唱起了《红高粱》这首歌时,场上的气氛十分激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丹青:我眼中的中国艺术—陈教授北师大讲演观后感摘要:最初得知陈丹青先生要到北师大演讲《现代艺术与中国》这一消息后,我便心心意意念着,盼着。
在看完之后,我感慨颇深!陈先生两年前对荒唐的美术考研制度拍案而起,拂案而去,让人万分崇敬,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良知,这在今天的金钱社会里真是不多见了。
希望这次陈先生能给我们年轻的艺术耕耘者真的启示和指航。
关键词:中国艺术;西方艺术;艺术的生命力与活力;陈教授在讲演中曾提到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分别是:1 如何界定“中国艺术”这一概念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艺术”这个词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1911年之前,并没有一个词叫“中国”,从前都叫朝廷。
而“艺术”这个词,还有“文化”、“美学”、“哲学”等词,都是从国外传来的。
这两个词在中国才刚刚通行了一百年。
我试着简单讲一下我眼中的中国艺术。
在“中国”这个词语产生之前,中国的艺术是什么情况呢?这之前中国被称为两周秦汉、晋隋唐宋、宋元明清。
秦之前甚至分封割据、无一日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中国才勉强统一。
就算到了秦始皇实行大一统,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未能统一,那就是“语同音”。
那时没有中央电视台,也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没有高铁,也没有国航,语音传播非常困难。
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才真正实现了“语同音”。
统一以后,我们勉强可以说,此后的艺术叫做中国艺术。
2当今中国艺术受西方影响很大。
1919年前后,也即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艺术还一直保有传统的样貌。
但自从那之后,中国的艺术就开始与唐宋元明清时的艺术出现分化。
大量的西方文化进来了,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大规模向西方学习、批判旧习的潮流。
如今我很难定义我们的艺术,相对于老祖宗的艺术,这到底还是不是同样的一个艺术。
我并不是刻意认为中国艺术就一定是要和古人一样,因为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转型,它们的文化都被现代文明、被新的美学所笼罩、渗透、改变。
所以在如今现代化的文化格局里,想要找到一个国家本土和历史的百分之百的艺术,其实很难。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实没有自己的文化。
在美国最发达的城市,如纽约、洛杉矶,满眼都是南美人、非洲人、亚洲人,却很难见到本土美国人。
大家说的都是英语,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国家,万国多元文化熔铸成了美国文化。
文化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文化的不断转型、变化,正说明了它的生命力所在。
而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西学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在西方文化不断影响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意识。
这意识有一个缩影是五十年代绘画界的一个口号: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
中国在这方面有没有做得很出色的人呢?有。
比如董希文先生创作的《开国大典》,现保存在天安门的历史博物馆,这幅画如今被认为是油画民族化的一个典范。
但是这里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种创作模式,一种艺术模式是不能用来要求所有人的。
油画是欧洲传过来的东西,如果好好地去学,学到家,没有人会去关心你究竟是哪国人。
这里面牵涉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记忆,自《诗经》以来的艺术血脉。
我们看到西洋的东西进来,我们喜欢,但喜欢归喜欢,我们的自尊心还是在做一种自我保护。
这是困扰了几代人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好。
3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记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应变能力、包容能力很强的民族,中国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活力,它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在这一百年里变化很大,但是我很担忧它变得太快,将原来的好的东西都忘光了。
在1919年前后就出现了一些趋势: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电影等全部学习西方,有一个很刻薄的词语用来形容这种状况,叫“到达文化”。
到20世纪末期时,出现了第二波西学东涌的潮流,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后后现代主义……种种学说进入中国,而中国人也太“聪明”了,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就把西方那一套全部学会了。
我在受邀参加今日美术馆的“未来英才计划”评奖时,很惊讶地从几百份80后、90后孩子创作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如今的艺术思维已经完全和西方年轻人同步了,远远不同于几十年前的身为50后的我们这代人,以及60、70后的两代人。
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传统元素的作品只剩下不到20%左右。
这些作品的作者,特别是20多岁的研究生,他们和我在纽约接触的年轻艺术家在一个观念水平线上。
中国人飞快地把握了最新的介质——就是电子传播系统——能够散发的所有讯息,跟自己的生存经验放在一起。
从徐悲鸿、刘海粟那一代画家,直到今天的80后90后,几代人就经历了差不多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到今天为止五六百年来的所有流派和美学观念。
中国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固然是很强的,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许多东西不免浅尝辄止,毕竟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人家500年的过程。
问题在于,在将近100年的艺术当中,哪些是留得下去的,哪些是能够跟西方人相并峙的,哪些是可以回应中国的古典传统的?可以说,在这个非常匆忙的实验的一代人里,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名字,若干优秀的作品,例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个时期的艺术没法跟我们学习的源头相比。
在艺术转型的过程中,每个艺术家凭借他们自己短短的几十年生命去探索实验出的东西,无法跟几千年来古人沉淀下的东西相比,从经典性、广度、深度都没法比。
在我听完讲座之后,我深深地为陈教授的才华与幽默所折服,我得出以下几个观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是断层的陈丹青认为大家普遍对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艺术有隔膜。
因此他把30年作为一个艺术的断层。
从五四运动到今天,中国艺术走过了三个30年,即1919到1949年,1949到1979年以及1979到2009年。
“每个30年不知道前面的30年,后果是有可能明天的艺术家也不知道今天。
”除了纵向时间上的断层,还存在横向空间的断层。
陈丹青以陈逸飞为例,认为在陈逸飞的时代,大家只知道陈逸飞,但对同时代的其他著名画家却所知甚少。
这样的断层认识导致了人们无法看到艺术发展整个脉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上海美专的老师俞云阶是陈逸飞的老师,俞是前苏联画家马克西诺夫的马训班上唯一的上海人。
俞也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第一个到法国去把完整的学院教课体系带进来,今天这个体系还在影响我们。
俞云阶在徐悲鸿处吃了‘开口奶’,之后学了马克西诺夫。
这‘两口奶’就教给陈逸飞那代人,陈逸飞那代人影响了我这代人,我这代人据说后来影响了1960年代出生的画家。
就是这样的关系。
”三个30年加在一起是个因果关系陈丹青认为,从1919年开始,90年来中国在文化上一直是以文化激进主义为主线,其表现就是急着进入世界范围的先进文化。
当代艺术也是如此。
当代艺术一直延续了1949到1979年这前30年以来的“左”倾路线,而这条线又与五四以来的民国左翼路线相呼应。
“一个国家的一种文艺,要左倾,要激进,要付代价。
”对此,他从信息封闭、高度政治化、极度单元化、与世界绝缘以及非经济化这五个方面回顾了这一因果关系。
陈丹青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对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和自己民族传统的双重信息封锁导致了改革开放后信息的反差和爆炸,从而使信息带给大众很有影响力的正导和误导,也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
“1989年办了一个展览,叫全国人体大展,以中央美院为首,收集了中国很多的人体画,当然,主要是女人体。
中国美术馆门口排长队,比任何展览排队都长,门票一块钱,当时一块钱很贵。
纽约时代周刊就评论,这是全世界美术史上没有过的例子。
”除此,艺术领域的高度政治化、主题先行使艺术无法完全“成为自己”。
“当然西方也有主题先行,程度不一样,原因不一样。
”谈到绘画系统的极度单元化,陈丹青也比较客观。
“从1949年到1979年统治全国至少油画圈的都是苏联系统。
这个系统对我、对考过艺术学院的人都有影响,考试必须画石膏像,素描。
通不过这个,无法考上艺术学院,这就是苏联系统,欧洲系统不是这样的。
”虽然“文革”十年里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绝缘造成了改革开放后的过度西化,但当代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过去10年,中国空前被世界关注,我相信当代艺术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是西方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要了解中国,除了GDP,了解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活跃的程度,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在什么状况,没有比考察这个国家的当代艺术更有效的方式。
”说到前三十年艺术的非经济化、非市场化,陈丹青也不无感慨,“我正好经历过这个时代,就是艺术家全部由国家养的时代。
所以我现在很同情今天上大学的同学,你们付了学费毕业之后是失业。
”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前三十年的非市场化所导致的现在极度市场化。
“我们没有见到哪个国家的艺术家对钱、对卖价这么敏感,全世界更没有见过像中国现在的艺术市场一样,有点像中国的楼市,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几十倍成百倍地翻价钱。
”虽然对当代艺术的一系列弊端不无思虑,但陈丹青还是认为这些年的开放和国际化是他经历的最好的时期,而当代艺术的成熟和进步也离不开这样的“走出去”和“请进来”。
陈先生还是一如既往的瘦。
学问没有变,机智没有变,骨气没有变,沉痛没有变,对青年人的爱护没有变。
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陈先生开始学会妥协了。
很多真话,陈先生说得很艺术。
也许是害怕伤害年轻人的热情。
我不知道现场的年轻学子有几人听出来了。
我感觉听出来的人不多,真正理解的人不多。
毕竟校园还是一个纯洁的地方,理想主义多一些。
我很理解陈先生的沉痛。
怀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回到落后的祖国,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作一点贡献。
却发现自己成了一只束缚在笼中的鸟,能发挥的作用是那么有限。
中国毕竟不象美国那样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很多地方行政色彩依然浓重。
这在学术上的表现之一就是考研制度。
这种行政色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顺制度者活,逆制度者死。
所以说,有那么多的有才华者出国。
然而更多出不去的人却只能沉沦,最后一事无成。
陈先生面对这种状况,自然沉痛。
年轻人的生命正在被平庸所消耗着。
陈先生忍不住站出来说几句真话,却被认为太过清高,太过自负。
一夜之间,陈丹青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陈先生才明白,在中国说几句真话真的很难。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大家都睡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闷屋里,只有几个聪明人醒了,发现了这个危险,试图把大家叫醒。
然而其他的人却认为这几个人在说梦话,继续酣头大睡。
在现实面前,陈先生很无奈。
然而,陈先生又是幸运的。
不管怎样,陈先生有幸得名师指点,学有所成,生存不用发愁,可以做自己喜欢的画画。
我想,不管怎样,陈先生的清高和良知,一定会使陈先生坚持为艺术而呐喊,这一定会使更多的人惊醒,大家一起慢慢一点点一点点来改变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