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

合集下载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思想,意为隐忍养精,蓄势待发。

这个词语最早
出现在《孙子兵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在和平时期保持低调,积极准
备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韬光养晦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

在和平时期,国家应该保持低调,不
张扬自己的实力和野心。

这样做可以避免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和敌对
情绪,从而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韬光养晦也可以让国家集
中精力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的进步和
成就。

在战争时期,韬光养晦则是为了蓄积力量、节约资源、准备作战。


过隐忍不发、蓄势待发的策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或者信心动摇时出击,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就采用
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在长期游击战争中积蓄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

韬光养晦的实践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标
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和平时期,需要注重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在战争时期,则需要注重蓄积力量、节约资源、准备作战等方面。

其次,要注意时机选择。

在和平时期需要保持低调,但也不能过于消
极和被动;在战争时期,则需要把握好敌人的动向和信心变化,选择
最佳的出击时机。

最后,要注重团队合作。

韬光养晦需要团队合作,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总之,韬光养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只有通过隐忍养精、蓄势待发的策略,在不同场合下制定相应策略,并注重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今中国,只要“示强”才能“韬光养晦”

当今中国,只要“示强”才能“韬光养晦”

当今中国,只要“示强”才能“韬光养晦”当今中国提倡“韬光养晦”,这个策略使中国面临空前的危机,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有专家说,中国的军事经济等与美国相比还差得很远,所以中国不仅需要继续韬光养晦,而且要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变。

(一)什么才是好的韬光养晦?1、什么是好的韬光养晦?什么是韬光养晦?人们都说,韬光养晦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发展实力,等到实力超越对手,再去消灭对手。

这种想法的好的,但要考虑现实。

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符合韬光养晦的条件,也就是能不能把自己隐藏起来,如果已经被对手盯上了,自己还要隐藏不采取行动,不是自找死路吗?譬如一只羊已经被狼盯上了,还伏在那里不动,羊的下场的是可想而知的。

韬光养晦的必要条件是自己的实力过分弱小,没有引起对手重视。

就如同微小的东西易于隐蔽,庞然大物不可能隐蔽一样。

再次韬光养晦是权益之计,不能作为长久策略,谁都知道,隐蔽是不可能长久的,总有被对手发现的一天。

好的韬光养晦只是暂时的隐蔽,在隐蔽当中积极寻找时机,发动突然袭击,置对手于死地。

韬光养晦是为了寻找时机出击,有所作为,丢掉了适时出击,韬光养晦就失去了意义。

提倡韬光养晦的人们常常拿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卧薪尝胆说事,但当今世界格局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有着本质的不同。

2、春秋时代越王勾结韬光养晦的历史背景当年的越国是一个战败之国,这个弱小的实力使得越国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

而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根本没有把越王勾践放在眼中,他把越国看成是一个不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的棋子,也就是说,吴王夫差没有盯上越国,夫差急于结束与越国的战争,北上中原称霸,吴王夫差盯上的是北方的诸侯。

看看下面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了解吴王夫差的战略重点。

前489年,吴攻陈,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前487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

吴为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于前486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不是基本国策?不是。

“基本国策”这个词在政策领域的分量显而易见——应该是立国、治国之筻当中最基本的政蓑;在公众心目中也浅显易懂一应该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大。

一般而言,某方面的政策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才可能成为基本国策:①基本国策应是基本国情决定的某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对策,具有高层次、长时效、广范围等特点。

基本国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应处于最高层次,应规定、制约和引导着一般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井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协调提供依据,②基本国策并非笼统的宏观指导原则或政策取向,而应针对某类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国情,并和国家的基本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能更全面地反映发展质量;③基本国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再有包含关系或指导关系。

有些政策取向,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事关国家政体,是中国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基本国策实施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再单独列为基本国策。

我国目前到底有哪些基本国策呢?从实然标准看.可必认为我国现有七个基本国策,即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资源。

多数基本国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尽管多数基本国策在重大文件和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也都通过法律或者相关文件说明了如何落实,但其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问题颇多。

2.它是权宜之计吗?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

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

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

中国在韬光养晦外交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韬光养晦外交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韬光养晦外交方针指导下取得
的成就
在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 经济发展: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推动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联互通。

3. 区域合作: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稳定。

例如,中国参与了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全球治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提出了一些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倡议,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 外交影响力:中国的外交政策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声音和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维护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了许多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语惊醒美帝中国韬光养晦是阶段性的战略!

一语惊醒美帝中国韬光养晦是阶段性的战略!

一语惊醒美帝:中国韬光养晦是阶段性的战略!针对中国目前正处于30年来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一形势,《南风窗》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请他解析中国外交政策,时教授认为对韬光养晦要具体分析。

以下是《南风窗》的专访内容:中美关系的两轮战略对立《南风窗》:中国目前似乎正处于30年来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美国在南海和黄海军演,由此形成周边国家对中国态度的强硬和挑衅,中日也因为钓鱼岛问题再起争端,中国处于一种被包围的处境中。

前几年中国外交形势还一片大好,为什么转眼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时殷弘:每个争端都有具体的原因。

比如钓鱼岛问题,中日两国本来就有相互冲突的主权声称,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过去就一直存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也不是现在才有的。

奥巴马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实质上经历了两轮战略对立。

前一轮的第一个事件就是哥本哈根会议,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其实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美国和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要求太高了,他们借此机会联合起来,向中国施加压力。

不久以后,又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首先是谷歌事件,希拉里•克林顿的强硬表态使双方的矛盾激化;然后是伊朗核问题,中国在2010年4月之前,一直说我们不考虑新的制裁,美国就认为中国从中作梗,希拉里•克林顿在巴黎发表演说,警告中国如果不加入其它世界大国制裁伊朗核问题的行列,就将面临经济动荡和政治孤立;此外,美国宣布正式对台军售,差不多在一周时间里,把原来的出售规模扩大到了64亿美元,再加上后来的雷达装备,一共是67亿美元;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变得尖锐起来,开始重新抨击中国。

所以,从哥本哈根会议一直到2010年4月,美国在很多领域都跟中国产生了摩擦。

当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时候,又突然急转直上。

2010年4月,胡锦涛出席了在华盛顿召开的核安全峰会;6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投了赞成票,支持对伊朗的第四次制裁。

美国虽然也做了让步,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的让步才是实质性的,再加上5月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关系从表面上看急剧改善,但其实存在潜在的风险。

外交策略

外交策略

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们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总共十六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时至今日之中国,仍一直为我党所奉行。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的大动荡时期。

1992年苏联解体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巨大的压力。

值此风云变幻之际,“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八字如同一粒定心丸,给惶惑不安的国人指明方向。

当时小平同志就曾说“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

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

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此言深合中庸之道。

今日观之,大妙。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稳如钟。

但见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亚北非,两伊中东,美英法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却始终允执厥中,守一不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前进。

大国之威日显,国民生产总值已悄然赶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近日偶读孙晓《英雄志》,读至“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禁窃思道:今日之中国,诚如所言潜伏爪牙之猛虎乎!韬光养晦。

虚弱之时,自当收牙敛爪,潜心经营,所谓卧薪尝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处舆论之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然而韬光养晦并非苟且偷生,收牙敛爪不是处处忍让。

君不见六国南宋之君臣,对外强一眛退步忍让,割土乞和,只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故,还须有所作为。

试看当今中国之邻比,但见日本东南亚诸跳梁小丑,狗仗人势,张牙舞爪,欲侵占我国领海领土,犬吠嚣张,肆无忌惮。

匕首飞箭刺来,我自扬刀斩之。

然而世上不乏有心人,随着中国一步一步地崛起,有人坐立不安了。

“中国威胁论”悄然流行。

“韬光养晦”更成为此威胁论的论据之一。

他们说,中国外交战略有一个长远的、没有宣布的内容和目标,只是中国人觉得现在力量还不够,还不是说出和实施这一宏大战略的时候,因此要“韬光养晦”,藏着掖着,等待时机。

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

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

作者: 张殿军
作者机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6-9页
主题词: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战略思想;发展中国家;国际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国家;时代背景
摘要: <正> '韬光养晦'外交思想是邓小平外交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开展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

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对加深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是他从时代背景和中国现实基本国情出发,在科学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时代主题转换的必然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长期处于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格局中。

军事上的对抗,政治上的颠覆,经济上的封锁,成为战后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美苏两国。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与周边外交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与周边外交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与周边外交邓小平是中国的伟大领袖之一,他在处理国家利益与周边外交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邓小平强调国家利益是根本,也是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倡导“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主张以和平发展为前提,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在周边外交中,邓小平提出要以邻为壑,倡导睦邻友好,处理周边关系,维护国家利益。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与周边外交思想,为当代中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邓小平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利益是根本,是一切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指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是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利益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基础。

外交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

邓小平认为,国家利益是外交活动的首要标准,任何外交工作都要以国家利益为依归,坚持“四个坚决维护”,即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领土完整和根本利益。

国家利益是多元的,既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利益、文化利益等多种利益形式。

邓小平强调,国家利益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既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利益、文化利益等多种利益形式。

国家利益的多元性意味着外交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国家利益的各个方面,综合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利益的整体最大化。

国家利益是长远的,既包括眼前利益,也包括长远利益。

邓小平指出,“国家利益是一个长远的概念,既包括眼前利益,也包括长远利益。

”国家利益的长远性意味着外交工作需要注重谋划未来,把握全局大势,谋求国家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国家利益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需要在各种利益之间进行均衡和取舍。

邓小平指出,“国家利益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处理国家利益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均衡和取舍,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寻求最大公约数,确保国家利益的整体最大化。

在对待周边外交中,邓小平注重邻国平等互利,尊重邻国独立和自主,倡导不结盟、不对抗,寻求共同利益,谋求互惠共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

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这次中日钓鱼事件。

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

在我认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

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

第二、中国周边环境既区别于美国,亦不同于欧盟,美国周边无大国,欧盟随着内部整合的不断深化,周边矛盾逐渐弱化;中国除了与日本与印度这两个大邻居时有摩擦甚至冲突外,还面临着周边小国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美国的插手。

当然,现在韬光养晦之内容与邓公当年刚提出该战略时略有差异,当年主要是指中国不当第三世界的头,不与美国争霸,不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当下之韬光养晦,主要是指中国一心顾发展,不想世界霸主,即使将来强大了,仍然低调行事,仍然对其他国家友好。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要坚持“韬光养晦”,就不能积极地“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就会影响“韬光养晦”。

应当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

当然“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因此决不能将“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

在关系国家主权、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是不能软弱退让的。

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应当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原则,“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归根到底都是为此服务的.
最近我国对一些国家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举动采取了强硬的应对措施,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就宣传中国“傲慢”、“强硬”,说“中国韬光养晦时代结束了”。

西方媒体实际误解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方针,将其曲解成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要忍气吞声的“一味退让”。

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曲解。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的强硬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

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韬光养晦”这一战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对美国韬光养晦
美国需要中国,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也是美国人民绝大部分生活用品的最大供应国。

美国受不了中国,因为中国跟在美国的后头韬光养晦,越来越强大,很快就会威胁到美国的战略利益。

从韬光养晦战略提出至今,美国一直是中国的主要战略考量。

勿庸讳言,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战略以中美关系为基石;冷战结束之后更是如此,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更是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然。

对周边国家韬光养晦
如果说美国是韬光养晦战略提出之初的主要对象,甚至是唯一对象的话;那么,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恢复与发展,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随着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和作用的增加,周边国家在韬光养晦战略中的分量逐渐上升。

中国周边小国的这类担忧,是国际社会中的常态,不无道理。

在安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国家纷纷以让渡部分主权为条件,换取美国的支持和帮助。

当下,越南、菲律宾、新加坡,还有韩国、日本和印度,都属于这类国家。

这类国家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美国盯防中国的前哨阵地。

为数不少的忧国忧民人士一直谏言,中国要重视周边地区,不能只盯着国际社会中的大国。

他们一直在检讨中国的周边政策,直言中国之周边政策,口号不少,但实际落实的并不多。

双管齐下,韬光养晦方能毕显其实效!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无疑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永远不”,是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的。

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然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但是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必然坚定更坚定。

那些将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性”说成是“强硬”,将一个主权国家的合理、正常的态度说成是“傲慢”的某些西方媒体,要不要研究和反思一下什么是世界的“公道”、“公正”?总之,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强硬,与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

这是既坚持又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