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及答案

合集下载

噶米精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练习 新人教版

噶米精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练习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______________。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____________领导下,在__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4.现状: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________(第一个)、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

5.意义(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__________、巩固__________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____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2 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__________。

2.共同发展的概况(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_改革和________________,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________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________的保护与发展。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__________,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2006年,____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填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填空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 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 的民族耻辱, 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 的转折点。 振兴的转折点。
侯德榜 科学家_______发明的制碱工艺被化工界命 侯氏制碱法 名为“_ ________”。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1936 年12月12日,张学良 、 杨虎城 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 ” 扣押蒋介石,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 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 中国共产党 和各 “西安事变 ”。后经过 和平解决 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关键 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 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 变)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军在北 平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 抗日战争 从 此爆发。这就是“ 卢沟桥事变 ”,又称 “ 七七事变 ”。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攻 陷 南京 ,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 30多 武器的中国士兵达 30多 万人以上。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驻扎 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炸毁沈阳北郊附近 柳条湖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攻占沈阳 九一八事变 ”。 蒋介石 采 城。这就是“ 取不抵抗 方针,命令 张学良 把部队撤到山 海关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沦陷。 众志成城:九一八事变后,人民音乐 众志成城 家 聂耳 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成为不朽 的民族战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创作了音 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对中华民族抗日斗 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画家 徐悲鸿 创作 了《 愚公移山 》《 奔马图 》资助抗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四单元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四单元

7.阅读下列材料: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 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 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 良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请回答: ⑴上述八项主张是谁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⑵其中,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⑶这些主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5.在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所提到的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地 方中,澳门是最早“离开”的。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前,长期占 领我国澳门的是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6.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 A.海协会的成立 B.1993年汪辜会谈 C.达成九二共识 D.海基会的成立 7.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海峡两岸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是由两岸 授权的两个民间团体—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这两个协会在1993年举行 会谈的地点是 ( ) A.新加坡 B.上海 C.台北 D.广州 8.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1995年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 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的提出者是 ( ) A.叶剑英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⑶“我”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这以事件从因果关系方面说明了什么 道理?
8.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 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 不忘的生母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⑴你知道这首诗歌的名称和作者吗?
⑵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⑶是谁掳去了“MACAU”?“MACAU”又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一、大转折的起点1、时间:1978年12月2、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但“左倾”错误思想仍居主导地位,需要拨乱反正;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1、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自发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改革历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②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制。

③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3年实行承包制的生产队达到90%以上。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的农村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制土地长期承包给个农户使用,而土地改革则是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私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组的热烈欢迎。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x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3、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谈判完成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3、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谈判完成。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4、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海峡两岸的交往、▲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怎样形成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形成: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试题与答案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试题与答案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重点二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例2】阅读下表,这些措施 ( A )
年份
措施
2008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一人一号、终 身不变”
2013
台湾居民在20个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பைடு நூலகம்2015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历史解释】
3.(2022·云南)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进 一步认识历史。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A )
时间
内容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签 订后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3.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 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______ __和__平__统__一____,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 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 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___爱__国__统__一___ 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 促统。
C.“台独”基础被铲除
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历 史 八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四单元 第14课
5.(2022·临沂)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 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 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
(2)含义:
(3)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2)澳门:
(3)意义: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
2.八字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4.“两会”成立:
5.“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7.1995年江泽民提出: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

2024年北师大版初二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4年北师大版初二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4年北师大版初二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一、第四单元:早期的社会生活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主要依赖于采集、狩猎和捕鱼,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居住在山洞或帐篷中。

2. 农业的出现与发展: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居住在固定的村落中,使用陶器等较为复杂的工具。

3. 早期的聚落与文化发展:早期的聚落形成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开始形成家族、部落等群体,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

4. 早期的聚落与商业贸易:人们开始通过商业贸易活动进行资源交流与交换,这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 早期的国家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聚落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明确的制度与组织。

二、第五单元:古代帝国的兴衰1. 古代文明的特点:古代文明的特点是它们的发展速度快、范围广,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的农业为基础,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和完善的宗教体系。

3. 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特点是发展了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和法律制度。

4.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以恒河流域的农业为基础,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等独特的社会与文化制度。

5. 古中国文明:古中国文明以黄河流域的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封建制度、文字和宇宙观等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制度。

三、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主要国家1.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分封制度的建立、甲骨文的使用和社会制度的稳定。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争霸的时期,各国势力互相制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

3.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它的成立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繁荣。

5.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三国之间互相争霸,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行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