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初中地理七上《海陆变迁》教案_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复习旧知:世界的地形1、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3、五种基本地形()。
4、海底地形主要有()。
二、新授1、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以崇左石林的图片导入,引出海陆变迁。
2、活动2【讲授】地表的形态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域的海底三角洲和荷兰人围海造田的例子验证海陆变迁3、活动3【练习】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者是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和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这些都说明了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4、活动4【讲授】地震和火山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地表形态变化有时也是很激烈的,那就是地震和火山。
出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5、活动5【讲授】大陆漂移假说阅读《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活动6【讲授】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儿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漂在海洋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3.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通过图片从地层,动植物和轮廓几方面论证。
7、活动7【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解释了大陆的基本形成,但是不能解释地震和火山,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8、活动8【活动】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2.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9、活动9【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海陆变迁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针对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海陆变迁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海陆变迁主题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3.课后习题: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巩固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地理手抄报: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实例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学习内容分析
提示:可从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本节教材先讲地表形态的变化,再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接着从板块构造学说介绍了全球的六大板块并说明其构成的成因。进一步分析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和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谁能根据此图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通过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主要理论:
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可分成六大板块。
[大屏幕]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组看图讨论:
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大屏幕]红海的成因图。
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这么说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
板块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大屏幕]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大屏幕]题目
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
导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读图、思考、交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重点:1、大陆漂移假说2、板块构造学说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难点:1、大陆漂移假说2、板块构造学说一、知识网络: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2、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主要包括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课前预习:一、地表形态变化1、海洋变陆地2、陆地变海洋3、()和()活动可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二、大陆漂移假说1、20世纪初,()提出大陆漂移假说2、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约两亿年前约两三百万年前泛大陆→→→→→→碎块→→→→→→→→→形成现在的()()。
破裂漂移三、板块构造学说1、学说内容(1)地球的()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2)全球分为()大板块,它们分别是()、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3)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多火山、地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是自然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充满好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认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从而引入海陆变迁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如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变成陆地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总结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讲述故事,切入问题。
让学生讲一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海陆是否能够变迁的问题探究。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进一步验证海陆是在变化的。
讲故事、观看视频,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观察与感悟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列举实例,解释下列现象。
●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承转】这些地理现象都是漫长的变化的过程。
但有些现象表现激烈,易被察觉。
2.火山与地震。
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找到火山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填海造陆、开山采石的情景图片,感受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结论:海洋→陆地,陆地→海洋,板块张裂拉伸,板块碰撞挤压。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
的影响。
承转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观察与思考二、大陆漂移假说1.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结合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了解该假说创始人、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板书课题
海陆的变迁(1)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
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
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
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
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
震。
探究结论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
成)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