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概述

合集下载

螺旋桨

螺旋桨

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或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船用推进器。

螺旋桨分为很多种,应用也十分广泛,如飞机、轮船等。

1、古代的车轮,即欧洲所谓“桨轮”,配合蒸汽机,将原来桨轮的一列直叶板斜装于一个转毂上。

构成了螺旋桨的雏型;2、古代的风车,随风转动可以输出扭矩,反之,在水中,输入扭矩转动风车,水中风车就有可能推动船运动;3、在当时,已经使用了好几个世纪的阿基米德螺旋泵,它能在水平或垂直方向提水,螺旋式结构能打水这一事实,作为推进器是重要的启迪。

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虎克在1683年成功地采用了风力测速计的原理来计量水流量,于此同时,他提出了新的推进器——推进船舶,为船舶推进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船用螺旋桨的发展1752年,瑞士物理学家白努利第一次提出了螺旋桨比在它以前存在的各种推进器优越的报告,他设计了具有双导程螺旋的推进器,安装在船尾舵的前方。

176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研究了能代替帆的其它推进器,如桨轮(明轮)。

喷水,也包括了螺旋桨。

潜水器和潜艇在水面下活动,传统的桨、帆无法应用,笨重庞大的明轮也难适应。

于是第一个手动螺旋桨,不是用在船上,而是作为潜水器的推进工具。

蒸汽机问世,为船舶推进器提供了新的良好动力,推进器顺应蒸汽机的发展,成为船舶推进的最新课题。

第一个实验动力驱动螺旋桨的是美国人斯蒂芬,他在1804年建造了一艘7.6米长的小船,用蒸汽机直接驱动,在哈得逊河上做第一次实验航行,实验中发现发动机不行,于是换上瓦特蒸汽机,实验航速是4节,最高航速曾达到8节。

斯蒂芬螺旋桨有4个风车式桨叶,它锻制而成,和普通风车比较它增加了叶片的径向宽度,为在实验中能选择螺距与转速的较好配合,桨叶做成螺距可以调节的结构。

在哈得逊河上两个星期的试验航行中,螺旋桨改变了几个螺距值,但是实验的结果都不理想,性能远不及明轮。

这次实验使他明白,在蒸汽机这样低速的条件下,明轮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它的推进效率高于螺旋桨是必然的结论。

螺旋桨的几何特征讲解课件

螺旋桨的几何特征讲解课件
详细描述
叶片数决定了螺旋桨的推力和效率。通常,叶片数越多,产生的推力越大,但 同时也会增加阻力。选择合适的叶片数需要综合考虑任务需求和性能要求。
螺旋桨的直径
总结词
螺旋桨的直径是衡量其大小的重要参数。
详细描述
直径越大,螺旋桨在旋转时能够产生的推力就越大。但同时,直径的增加也会导 致阻力增加,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因此,选择合适的直径是优化螺旋 桨性能的关键。
04
03
螺旋桨的性能测试方法
01
02
03
实验测试
在实验室内模拟各种条件 下的螺旋桨性能,以获取 准确的数据。
实际应用测试
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测试螺 旋桨的性能,以评估其在 真实环境下的表现。
数值模拟
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螺旋 桨在流体中的运动,预测 其性能表现。
螺旋桨的性能优化建议
优化设计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对螺 旋桨的形状、尺寸和材料 进行优化,以提高推进效 率、降低噪音和振动。
选择合适的材料
选择具有高强度、轻质和 耐腐蚀的材料,以提高螺 旋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维护保养
定期对螺旋桨进行清洗、 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 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
06 螺旋桨的应用实例
船舶螺旋桨的应用
船舶螺旋桨是船舶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旋转产生推力,使船舶在水中前 进。
船舶螺旋桨的尺寸较大,转速较慢,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推进效率和 稳定性。
螺旋桨的桨距
总结词
桨距是衡量螺旋桨工作效果的重要参数。
详细描述
桨距指的是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夹角。桨距越大,螺旋桨在旋转时产生的推力就越大。但过大的桨距 可能导致噪音增加和振动问题,影响螺旋桨的工作稳定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桨距 。

螺旋桨的制造方法_概述说明

螺旋桨的制造方法_概述说明

螺旋槳的製造方法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螺旋槳作为一种重要的推进装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船舶工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

它通过转动螺旋状的叶片产生推力,从而推动飞机或船只前进。

由于其关键作用和特殊要求,螺旋槳的制造方法备受关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螺旋槳的製造方法展开详细论述,并探讨了相关技术和创新发展对行业的影响。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目的和结构。

- 螺旋槳的製造方法:对螺旋槳制造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准备、设计和制图、制造工艺步骤进行阐述。

- 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探讨螺旋槳在航空航天领域、船舶工业领域以及其他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

- 新技术和创新发展:介绍近年来在螺旋槳制造领域涌现的新技术和创新发展,包括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材料研究与改进以及自动化制造流程的引入。

- 结论与展望:总结现有制造方法优缺点,展望未来螺旋槳制造技术的进展方向,并对相关产业和应用领域进行影响分析与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螺旋槳的製造方法,并讨论其在航空航天、船舶工业以及其他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通过探讨新技术和创新发展,期望为螺旋槳制造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最后,通过总结现有制造方法优缺点,并对未来技术进展进行展望,希望为相关产业提供实质性参考和启示。

2. 螺旋槳的製造方法:2.1 材料准备:在螺旋槳的製造中,选择适当的材料非常重要。

通常使用铝合金、复合材料或不锈钢等高强度材料来制造螺旋槳。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够承受航空领域和船舶工业领域复杂环境的考验。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重量、成本和性能等方面因素。

2.2 设计和制图:在开始制造螺旋槳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制图工作。

首先,根据飞行器或船舶的特定要求和参数,确定螺旋槳的尺寸、外形和叶片数目等参数。

然后,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来绘制螺旋槳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以确保其aerodynamic 的稳定性和效率。

螺旋桨概述

螺旋桨概述

螺旋桨概述1.概念1.1结构图1 螺旋桨示意图图2 螺旋桨结构螺旋桨由桨叶、浆毂、、整流帽和尾轴组成,如上图所示。

滑失:如果螺旋桨旋转一周,同时前进的距离等于螺旋桨的螺距P,设螺旋桨转速为n,则理论前进速度为nP。

也就是说将不产生水被螺旋桨前后拨动的现象,然而事实上,螺旋桨总是随船一起以低于nP的进速V s对水作前进运动。

那么螺旋桨旋转一周在轴向上前进的实际距离为h p(=V s/n),称为进距。

于是我们把P与h p之差(P-h p)称为滑失。

滑失与螺距P之比为滑失比:S r=(P-h p)/P=(nP-V s)/nP=1-V s/nP式中V s/nP称为进距比。

从式中可以得出,当V s=nP时,S r=0。

即P=h,也就是螺旋桨将不产生对水前后拨动的现象,螺旋桨给水的推力为零。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滑失越大,滑失比越高,则螺旋桨推水的速度也就越高,所得到的推力就越大。

1.2工作原理船用螺旋桨工作原理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一种是动量的变化,另一种则是压力的变化。

在动量变化的观点上,简单地说,就是螺旋桨通过加速通过的水,造成水动量增加,产生反作用力而推动船舶。

由于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因此不同的质量配合上不同的速度变化,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动量变化。

另一方面,由压力变化的观点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螺旋桨作动的原理。

螺旋桨是由一群翼面构建而成,因此它的作动原理与机翼相似。

机翼是靠翼面的几何变化与入流的攻角,使流经翼面上下的流体有不同的速度,且由伯努利定律可知速度的不同会造成翼面上下表面压力的不同,因而产生升力。

而构成螺旋桨叶片的翼面,它的运动是由螺旋桨的前进与旋转所合成的。

若不考虑流体与表面间摩擦力的影响,翼面的升力在前进方向的分量就是螺旋桨的推力,而在旋转方向的分量就是船舶主机须克服的转矩力。

1.3推力和阻力以一片桨叶的截面为例:当船艇静止时,螺旋桨开始工作,把螺旋桨看成不动,则水流以攻角α流向桨叶,其速度为2πnr(n为转速;r为该截面半径)。

飞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螺旋桨

飞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螺旋桨

检查铝合金桨叶上是否有点蚀、压坑、刻痕、裂纹和腐蚀。损坏敏感的区域包括
前缘和叶面。为帮助检查,可用4 倍的放大镜。怀疑有裂纹应做着色渗透检查。
铝合金桨叶表面缺陷的修理必须在平行于长度进行。螺旋桨边缘典型修理最大允
许的尺寸深度为1/8in(英寸),长度不大于1.5in(英寸)(右图)。如果一个桨
叶叶尖修短,则其余桨叶必须修短到一样尺寸。叶背和叶面修理后用非常细的砂
旋桨转速控制以及从反桨距或低桨距到高桨距的操作。
目视检查复合材料桨叶有无裂纹。检查桨毂,特别注意每个桨叶根部上有无裂纹;使用涡流设备检查桨毂,因
为裂纹通常都不明显。
2.9.7 螺旋桨的检查和维护
三、 超转和冲击损坏评估
螺旋桨超转是指螺旋桨转速超过最大转速限制。螺旋桨超转时,桨叶根部承受很大的离心力,而且若是桨叶
桨固定在带安装边的轮毂上,每对螺栓的保险丝必须在拉紧的方向。如果安装螺旋桨使用的是槽顶螺母,则用
开口销保险
2.9.7 螺旋桨的检查和维护
2、 桨叶角的检测
检测指定的桨叶站位检查桨叶角需要使用
螺旋桨通用分度仪。通用的基准是螺旋桨
桨毂。测量桨叶角时,将分度仪靠住叶面
,转动圆盘调节器直到气泡位于水准仪中
心;转动螺旋桨, 直到要检查的第一片桨叶,
使桨叶的前缘处于水平位置;找出桨叶叶
面的基准标记位置, 将分度仪的边放在桨叶
面的基准位置上;转动圆盘调整钮, 直到中
心酒精水平仪水平为止;以圆上的零线为
标志, 从游标尺上零刻度所对应的数值便是
桨叶角的度数。
2.9.7 螺旋桨的检查和维护
测量桨叶角时,将分度仪靠住叶面,转动圆盘调节器直到气泡位于水准仪中心;转
装置和继电器组成。

船螺旋桨原理

船螺旋桨原理

船螺旋桨原理船螺旋桨是船舶推进装置的核心部件,它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船舶的推进效率和性能。

了解船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对于船舶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船螺旋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推进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船螺旋桨通常由叶片、轴和转子等部件组成。

叶片是最关键的部件,它的形状和布局直接影响着船舶的推进效率。

叶片的形状通常呈螺旋状,这样可以在水中产生推进力。

轴是连接叶片和发动机的部件,它承受着叶片的推进力和扭矩。

转子则是叶片的支撑结构,保证叶片在旋转时保持稳定。

船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利用叶片在水中产生的推进力来推动船舶前进。

当船舶的发动机带动轴旋转时,叶片也随之旋转。

由于叶片的螺旋形状,当叶片旋转时,水流被迫沿着叶片的螺旋线方向运动,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即推进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船舶会受到与推进力方向相反的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船舶前进。

船螺旋桨的推进特性主要取决于叶片的形状和布局。

一般来说,叶片的螺旋角度越大,推进力越大,但也会带来更大的水动力损失。

叶片的数量和布局也会影响推进效率,一般来说,叶片数量越多,推进效率越高。

此外,船舶的速度、载重量和水流条件等因素也会对船螺旋桨的推进特性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船螺旋桨是船舶推进装置中至关重要的部件,它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船舶的推进效率和性能。

了解船螺旋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推进特性对于船舶设计和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船螺旋桨的工作原理,为船舶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推进第3章 螺旋桨基础理论

推进第3章 螺旋桨基础理论

A.有效功率: dTi VA dm ua VA
B.流体轴向运动损失的动能:
1 2
dm
u
a
2
C.流体周向运动损失的动能:
1 2
dm
ut
2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消耗功率=有效功率+损失动能)
整理得:
dm
ut ua
r dm ua r ut 2
VA
1 2
dm(ua 2
ut
2
)
(4)
ut VA ua 2
A0 (VA
1 2 ua )ua
(5)
5.将(1)式与(5)式对比得到盘面处的诱导速度:
其中:
u a1
1 2 ua
(6)
ua1 ————盘面处流体的轴向诱导速度
u a ————远后方流体的轴向诱导速度
----------------------------------------------------------------------------------------------------------------------
否则, ua 0 , Ti 0 ; u a ↗, Ti↗ 。
2.盘面处诱导速度等于远后方诱导速度的一半。
由(6)式,
u a1
1 2
ua
3.理想推进器的效率也总是小于 1 的一个值。
iA
1 1 ua
1
2V A
4.诱导速度越大则理想效率将下降。
由(7)式: ua ↗, iA ↙
5.推进器的直径越大,效率将越高。
B.盘面处: 假设盘面处的周向诱导速度为 ut1
C.盘面紧后方至远后方:因为对于理想螺旋桨忽 略了离心力和尾流收缩的影响,理想螺旋桨的周向诱

螺旋桨工作原理

螺旋桨工作原理

螺旋桨工作原理
螺旋桨是一种常用的推进器,广泛应用于船舶、飞机和水力发电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牛顿第三定律和流体动力学的原理。

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螺旋桨叶片对流体产生的作用力来推动载体前进。

当螺旋桨旋转时,叶片与流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载体向前运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每个作用力必然存在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因此,反作用力就会推动载体向前,实现推进的效果。

螺旋桨叶片的形状和布局对推进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

叶片通常呈弯曲的形状,类似于螺旋线。

这种形状可以使叶片在运动中产生较大的推进力,同时减小阻力损失。

叶片的数量、角度和间距也会影响推进器的效果。

此外,推进效果还受到流体动力学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螺旋桨所处的流体环境会对推进效果产生阻力。

通过优化叶片的形状和布局,可以减少流体动力学阻力,提高推进效率。

总之,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旋转的叶片对流体产生的作用力来推动载体前进。

通过优化叶片的形状和布局,可以提高推进效率,实现更加高效的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桨概述
1.概念
1.1结构
图1 螺旋桨示意图
图2 螺旋桨结构
螺旋桨由桨叶、浆毂、、整流帽和尾轴组成,如上图所示。

滑失:如果螺旋桨旋转一周,同时前进的距离等于螺旋桨的螺距P,设螺旋桨转速为n,则理论前进速度为nP。

也就是说将不产生水被螺旋桨前后拨动的现象,然而事实上,螺旋桨总是随船一起以低于nP的进速V s对水作前进运动。

那么螺旋桨旋转一周在轴向上前进的实际距离为h p(=V s/n),称为进距。

于是我们把P与h p之差(P-h p)称为滑失。

滑失与螺距P之比为滑失比:
S r=(P-h p)/P=(nP-V s)/nP=1-V s/nP
式中V s/nP称为进距比。

从式中可以得出,当V s=nP时,S r=0。

即P=h,也就是螺旋桨将不产生对水前后拨动的现象,螺旋桨给水的推力为零。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滑失越大,滑失比越高,则螺旋桨推水的速度也就越高,所得到的推力就越大。

1.2工作原理
船用螺旋桨工作原理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一种是动量的变化,另一种则是压力的变化。

在动量变化的观点上,简单地说,就是螺旋桨通过加速通过的水,造成水动量增加,产生反作用力而推动船舶。

由于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因此不同的质量配合上不同的速度变化,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动量变化。

另一方面,由压力变化的观点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螺旋桨作动的原理。

螺旋桨是由一群翼面构建而成,因此它的作动原理与机翼相似。

机翼是靠翼面的几何变化与入流的攻角,使流经翼面上下的流体有不同的速度,且由伯努利定律可知速度的不同会造成翼面上下表面压力的不同,因而产生升力。

而构成螺旋桨叶片的翼面,它的运动是由螺旋桨的前进与旋转所合成的。

若不考虑流体与表面间摩擦力的影响,翼面的升力在前进方向的分量就是螺旋桨的推力,而在旋转方向的分量就是船舶主机须克服的转矩力。

1.3推力和阻力
以一片桨叶的截面为例:当船艇静止时,螺旋桨开始工作,把螺旋桨看成不动,则水流以攻角α流向桨叶,其速度为2πnr(n为转速;r为该截面半径)。

根据水翼原理,桨叶要受升力和阻力的作用,推动螺旋桨前进,即推动船艇前进。

船艇运动会产生顶流和伴流。

继续把船艇看成不动,则顶流以与艇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流速向螺旋桨流来,而伴流则以与艇速方向相同,流速为u r向螺旋桨流来。

通过速度合成,我们可以得到与螺旋桨成攻角α,向桨叶流来的合水流。

则桨叶受到合水流升力dL和阻力dD的作用,将升力和阻力分解,则得到平行和垂直艇首尾线的分力:
图3 螺旋桨受力分析
dT=dL·cosβ-dD·sinβ
dQ=dL·sinβ+dD·cosβ
dT使船艇前进称为推力;dQ称为横向力,即桨叶的旋转阻力。

显然,攻角α和流入桨叶的水流合速度V合决定了T和Q的大小。

通常螺旋桨转速越高,而航速越低,即攻角α较大时,T和Q也越大。

设艇速V不变,如伴流流速增加(合速度减小),则攻角增大,推力和阻力也大;如果螺旋桨转速增加(合速度增加),则攻角增大,推力和阻力也大。

当船艇静止不动时,螺旋桨转动时,水流攻角很大,则推力和阻力可能达到很大的值。

阻力过大,对主机工作不利。

所以船艇在从静止开始用车时,不宜用高速;同理,船艇在前进中换倒车时或从后退中换正车时,都应经过停车阶段,让艇速下降后再行转换,而不宜直接转换。

主要是防止出现大攻角,产生巨大的旋转阻力,造成主机超负荷。

1.4 螺旋桨类型
1 可调螺距螺旋桨与定螺距螺旋桨(略)
简称调距桨,可按需要调节螺距,充分发挥主机功率;提高推进效率,船倒退时可不改变主机旋转方向。

螺距是通过机械或液力操纵桨毂中的机构转动各桨叶来调节的。

调距桨对于桨叶负荷变化的适应性较好,在拖船和渔船上应用较多。

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其效率要比普通螺旋桨低,而且价格昂贵,维修保养复杂。

2 导管螺旋桨(矢量推进器)
在普通螺旋桨外缘加装一机翼形截面的圆形导管而成。

可分为固定导管和可转导管。

导管可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这是因为导管内部流速高、压力低,导管内外的压力差在管壁上形成了附加推力;导管和螺旋桨叶间的间隙很小,限制了桨叶尖的绕流损失;导管可以减少螺旋桨后的尾流收缩,使能量损失减少。

但导管螺旋桨的倒车性能较差。

固定导管螺旋桨使船舶回转直径增大,可转导管能改善船的回转性能。

多用于推船。

3 串列螺旋桨
将两个或三个普通螺旋桨装于同一轴上,以相同速度同向转动。

当螺旋桨直径受限制时,它可加大桨叶面积,吸收较大功率,对减振或避免空泡有利。

串列螺旋桨重量较大,桨轴伸出较长,增加了布置及安装上的困难,多用于拖船、渔船、浅水急流的内河船及沿海客货船。

4 对转螺旋桨
又称双反转螺旋桨,将两个普通螺旋桨一前一后分别装于同心的内外两轴上,以等速反方向旋转。

因可减小尾流旋转损失,效率比单桨略高,但其轴系构造复杂,大船上还未应用,多用于鱼雷和潜艇[2]。

2.5 大侧斜螺旋桨
螺旋桨的侧斜程度与螺旋桨叶数有关,一般采用百分比来衡量侧斜程度,即侧斜角与360/n(n为桨叶数)的百分比,此百分比超过50%可以称为大侧斜螺旋桨。

因此,4、5、7叶桨的倾侧角分别大于45°、36°、26°时才可以称为大侧斜。

大侧斜螺旋桨较普通螺旋桨有如下优点:①减小螺旋桨不定常轴承力和力矩;②减小螺旋桨不定常表面力;③减小螺旋桨运转于不均匀伴流场中时空泡的敏感性。

2.设计
2.1 设计方法
螺旋桨设计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1.图谱设计方法
所谓图谱设计是根据螺旋桨敞水模型试验的结果绘制成的几何参数与性能相关的各类专用图谱进行设计的方法。

2.理论设计方法
(1)升力线理论
(2)升力面理论
(3)面元法
2.2 设计过程
1.螺旋桨初步设计;选取螺旋桨主要的参数,直径、叶数、盘面比、螺距比。

盘面比:
0/E A A λ=
E A 是单个桨叶的伸张面积乘以总桨叶伸张面积;
0A 是螺旋桨盘面积;
叶片数:
/E A A Z ττ= (值取0.1~0.15)
螺旋桨最常用的叶切面形状有弓形和机翼形两种。

弓形切面的压力分布较均匀,不易产生空泡,但在低载荷系数时,其效率较机翼形者约低3~4%。

最佳螺距比:
2.螺旋桨详细设计;采用升力线、升力面模型,进行设计,决定叶剖面的具体形状。

如弦长、拱度、厚度分布和螺距分布。

图4 螺旋桨设计参数
点对螺距比:
180H
SPR
RF
H点对高度差,R叶片半径,F点对相对浆轴中心的张角。

3.螺旋桨的分析计算;采用升力面模型或边界元法或CFD评价空泡性能、螺旋桨强度、轴承力和脉动压力。

4.螺旋桨最终设计;通过模型试验,对螺旋桨的设计进行改进。

图5 常用设计软件
船用螺旋桨制造企业:
德国的MMG,英国的Stone,荷兰的Lips,日本的KAMOME。

3.分析
3.1 分析参数
螺旋桨性能参数系数主要分为以下四个:
/A A J V nD =进速系数:
24/T K T n D ρ=推力系数:
25/Q K Q n D ρ=扭矩系数:
0//2T Q K K J ηπ=⨯效率系数:
3.2 评价效率
一般认为,叶数少者效率高,叶数多者效率低,因为叶栅干扰作用加大。

螺旋桨外形或叶切面形状的影响,一般认为桨叶外形轮廓对螺旋桨的性能影响很小。

其展开轮廓近似为椭圆形最好;对于具有倾斜的桨叶,各半径处切面弦长与展开轮廓为椭圆形的各叶切面弦长大致相同者为佳。

图6 螺旋桨参数曲线
3.3 螺旋桨空化
由流体动力学可知,当水流绕经桨叶时,在吸力面上它的局部速度将大于未扰动的水流速度;在桨叶推力面上其绕流速度将小于未扰动的速度。

根据伯努利方程式可以导出桨叶吸力面上的压力将小于末干扰时的水流压力,当螺旋桨的转速增加到某一定值时,桨叶的吸力面上的最大流速处的压力降到该处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时,在吸力面上便会出现空泡。

随着螺旋桨转速伪继续提高,空泡区域会逐渐扩大到整个叶元吸力面,这就是螺旋桨的空化现象。

空化现象分为两个阶段:如果空泡已经出现,但还没有扩展到叶元的整个吸力面,则属于空化的第一阶段;当空泡已扩展列叶元的整个吸力面,并且越出其边界时,则属于空化的第二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