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师说原⽂、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师说》注解及原⽂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知之③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助词,⽤在句中表⽰停顿。
所以,⽤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知之:⽣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翻译】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
⽼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啊。
⼈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⑦;⽣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⑨?是故⑩⽆(1 1)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乎吾前:后⾯略去“者”(……的⼈)。
乎,相当于“于”。
下⽂“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师之:跟从(他),拜他为⽼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我⼤(先⽣于吾)还是⽐我⼩(后⽣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就是⽼师在的(地⽅)。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的⽼师。
【诗⽂翻译】出⽣在我前头(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师;出⽣在我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我早还是⽐我晚呢?因此,⽆论(地位)⾼低贵贱,⽆论(年纪)⼤⼩,道理存在的(地⽅),就是⽼师所在的(地⽅)。
矣是什么意思

矣是什么意思在汉语中,表示句末语气助词的有很多,如:了、吧、吗等。
这些用法一般都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即由其本义衍生出来的含义。
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古人在使用这类副词时并非仅限于形容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也常将它们用在一些名词之前,尤其是表示感叹语气的时候,往往特别频繁地使用“矣”这个字眼儿,甚至与动词或形容词同时出现,这种用法则叫做“兼用”。
下面我就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和认识。
在汉语中,表示“了”、“呢”、“着”等助词的“了”、“呀”、“罢”等常用作为主谓短语结构的谓语;表示判断的“是”、“乃”、“矣”等通常被置于谓语的后边,即所谓的“所字结构”;而表示疑问语气的“何”、“奚”、“安”、“焉”、“哉”等则往往放在谓语的前边,称作“定语+中心词+助词”式的“祈使句”。
这样一来,当名词性成分前后两次加上“矣”字时,前者充当的基本是谓语的功能,而且都是把主谓短语变换成祈使句;而后者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简单的判断句。
根据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者们的观察,不论是名词还是动词性成分,凡是具备“名词+助词”格式的,都会显得更富于形象色彩。
比如在下文我们将要讲到的几个例子中,在主谓短语里分别出现的“矣”的含义,便更为鲜明突出,因而也更有助于读者朋友准确体味汉语文化。
再比如《论语·微子》篇记载孔子听到弟子宰我抱怨子贡“赐也,贤乎哉?夫子言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女亦闻诸夫子乎?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听完以后连声赞扬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是:多听少发表怀疑,谨慎发表意见的补充说明,避免犯错误;多看少做缺乏信息反馈的事情,总结多了才减少失败。
只有少说少做,谦虚谨慎,他的俸禄自然可以长久保持。
仔细琢磨上述每一句话,哪一个是真正的句子主干呢?是“吾有知乎哉”还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呢?显然,这是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主谓宾”式的“定语+中心词+状语”格式了!另外,“矣”除了表示肯定语气的判断之外,还经常在复杂的陈述句中起表停顿的作用,并作为某些介词和语气助词活跃于各类辞书之中。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 -回复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回复古汉语的“也”字在使用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含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语气词,还承担着表示肯定、补充、呼应等功能。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也”字在句子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下面将对其不同用法逐一进行解释。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也”字常常用于表示语气的增强。
在古代,为了使句子听起来更加坚定、有力,人们常常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加上“也”字。
比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里的“绚”就是用来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加上“也”字后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也”字还可表示肯定的意义。
在古代,为了使句子更加明确、具有确定性,人们常常在句首或者句中加上“也”字。
比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天生以勇力也”,这里的“也”就是用来表明作者对某人的评价,认为对方天生就具备勇力的特质。
古代的“也”字还可以用于表示补充的意义。
在许多古代文章中,为了在叙述时增加语气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经常会出现“也”的重复使用。
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上窗也,下窗也,窗外柳絮飞舞”,这里的“也”字的重复使用就是为了使修辞更加丰富、形象。
此外,古代的“也”字还可以用于表示呼应的意义。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或者词语,并通过“也”字的使用来实现呼应。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一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可以看到,这里的“冷”与“寒”,“短”与“长”都通过“也”字的呼应而达到修辞的效果。
最后,古代的“也”字还可以用于表示转折的意义。
在古代《尚书》等经典文献中,我们会发现“也”字常常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末尾,以表示转折关系。
比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君子有终身之病也”,这里的“也”字就是用来表示作者的转折思维,意味着人人都有犯错误或者犯过错的时候。
总结起来,在古代汉语中,“也”字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
它可以表示语气的增强、肯定的意义、补充的含义、呼应的功能以及转折的关系。
也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也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一、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字作为一个句末助词,常常用来加强肯定语气或表示同意。
它有助于烘托情感、加强语气、增加表达的力度。
同时,在一些句子中,也可以表示转折或让步。
下面将详细介绍也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含义和具体例子。
二、表达肯定或同意1. 也字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在一些肯定句中,为了加强语气,我们可以使用“也”:如“是吾所敬爱者也”。
这个例子中,“也”起到了加强前面说话人的肯定态度的作用。
2. 也字表示附和或同意当我们对别人的观点持相同态度时,可以使用“也”来表示自己对原话内容的认可:如“善哉!安仁義者左禽矣。
”这里,“也”代表着作者对前辈所说道理的认同。
三、转折和让步1. 也字表达转折关系有时候,在文章中为了引出一个截然不同于前面论述内容的观点或事实,我们会使用“也”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人之性情負念深矣,此故彼名無盡也。
”这个句子中,“也”将前后两个句子连接起来,达到突出转折关系的目的。
2. 也字用于表达让步关系在文言文中,有时候我们为了加强一个论点或强调自己站立不移的态度,会使用“也”来表示让步关系:如“生民苦於無常之煩勞,殆無日甚於昨。
然君其所以光明于九族,亦奚求焉?”这里,“也”指明了作者对生民艰难处境的承认和理解。
四、其他用法除了上述主要的用法外,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还可以表达其他含义。
1. 表示推测在一些复杂句中,“也”可以用来表示推测:如“孔孟衍揚德音、華實人品者與?嗚呼!斯詎人雕哉!”这里,“也”的含义是推测或猜测。
2. 表示感叹在感叹语气较重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使用“也”来表达内心的感慨和震撼:如“餘亦信矣,吾少也風氣夫!”这个例子中,“也”用于强调作者对年轻时光的回忆和惋惜。
综上所述,“也”字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
它不仅可以加强肯定语气和表示同意,还能表达转折关系、让步关系,甚至推测和感叹。
熟悉并灵活运用这些不同的用法,对于理解并准确诠释文言文的意涵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气助词 古汉语

语气助词古汉语咱们今天来聊一聊古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呀。
古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可有趣啦。
就像“矣”这个字,它常常有一种事情已经完成或者将要完成的感觉呢。
比如说“吾食饭矣”,就好像在说“我已经吃完饭啦”或者“我快要吃完饭了”。
这就像是你在学校里,下课铃响了,你对小伙伴说“吾课毕矣”,就是告诉小伙伴你课上完了。
还有“焉”字,它有时候就像是在说“在这里”“在那里”的感觉。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呀。
从前有个小书生,他在山里迷路了,走了好久,突然看到一个小木屋,屋前有位老者。
小书生就上前问“此处安焉?”就是在问这里是哪里呀。
老者就笑着回答他这个地方的名字。
“乎”这个语气助词也很常用呢。
感觉就像是在发问或者感叹。
像“君知之乎?”这就是在问你知道这个事情吗?就好比你在课间看到一个同学拿着一个很新奇的小玩具,你好奇地凑过去问“此为何物乎?”是一样的道理呢。
要是感叹的话,“善哉乎!”就好像你看到一幅特别美的画,你忍不住说“好棒呀!”再来说说“也”字,它能让句子有一种肯定的感觉。
比如“此猫可爱也。
”就是很肯定地说这只猫很可爱。
就像你看到自己家养的小宠物,你就会很自豪地对朋友说“吾之犬聪慧也。
”这些古汉语的语气助词呀,就像我们说话时候的小魔法。
它们能让我们的话变得更有韵味,也能把我们的想法表达得更准确。
如果我们把古汉语里的句子想象成一幅画,那这些语气助词就是画里的小点缀,让这幅画变得更生动、更有趣。
小朋友们可以试着在自己写小作文的时候,也用用这些古汉语的语气助词。
比如说写你今天的经历,“吾出游矣,见繁花盛焉,美哉乎,此景也。
”这样写出来的小作文是不是很不一样呢?感觉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小文人写的呢。
而且呀,了解这些古汉语的语气助词,还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古代的小故事。
下次我们再看那些古代的小寓言或者神话故事的时候,就能更明白里面的人是怎么说话的啦。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文言文语气助词

3.业根,死期至矣!(《聊斋志异·促织》)——惹祸的东西,该死了!
4.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 他俘虏了!
如:
5.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如果这样(曹操败后北还),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增强,天 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
语气词分类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
(一)陈述语气
1.也
“也”表示陈述语气,有句尾 和句中两种位置。
用在句尾,有以下三种情况: ,用在判断句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时和“是……的”相当。
如: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就是杀了我,(宋国)也是不会停止防守的。
4.耳、尔
“耳、尔”用法相同:
一、表示限止语气,和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相当。如: 1.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说:“普通人发怒,只不过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荆州之民附操者,偪(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一时迫于武力威胁而已。
“诸”是合音词。在介词部分说过“诸”是“之于”的合音,“诸”还可以是“之乎”的合音。“之于” 的合音用在句中,“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句尾“诸”等于一个代词“之”加一个语气词“乎”。如: 7.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晋公子重耳有三件与众不同的事,上天或许将立他(为君)吧?“诸”=代词“之”+语气词“乎”:“之” 代晋公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乎”表示猜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
如: 1.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乎】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乃】1.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这才。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3.却。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其】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注意: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有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以
与
因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千妾。
《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千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