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书笔记1000字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24个比利读后感(一)大力最近这段时间,外头喜欢上了心理学研究。
那么有什么感受呢?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学阐扬果然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前路未卜的学科。
光看基础心理学,就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味道感知和感知,气质和性格,神经和大脑,思维和意识,记忆和语言,人格和智力,情绪和动机等。
是不是很枯燥。
而前看了本心理学小说,《24个比利》,一本讲述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纪实小说。
恰恰恰心理学我在通读是因为基础知识后去阅读这么一本书,礼帽貌似给自己带上了一顶专业的小帽子,让我心里不由自主地自信了一小把。
好吧,这的确是一本认知科学小说,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是匪夷所思,荒诞离奇,我甚至没有办法试图用我的一丁点知识去解读它,就好像我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后就试图想去翻译英文小说一般,这个打击可是够沉重的。
比利的故事会对让你对多重人格病症有一个透彻了解。
我仍然难以想像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正如比利个人反复强调,“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而是不同的人”。
24个人拥挤在比利的脑袋中所,成为他对极端痛苦与孤独的回应。
而最可怕,也最神奇的是,这个人真的能够需要在现实世界里使用多种语言,懂得各种知识,并且掌握多种不同技能,能够集24个人的优点与弱点为一身,并且能够变换自如,实在匪夷所思。
比利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断处在美国舆论旋涡的三宗强奸抢劫案的嫌疑犯。
他终生脱逃没有逃脱过立法者的视线、媒体的追踪。
终其一生,他也精神辗转于不同的思想医疗中心,企图找寻自己的境遇。
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一种至今在精神医学界尚无定论的。
比利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都能够掌管一部分时间。
他会变回突然变成波黑口音,骁勇善斗,也会变成持重的英国绅士,高傲又有智慧。
他有时候会突然精通电路修理,还会绝不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不太可能的,只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哭泣的小孩。
24个人格,24种性格。
这些往下离奇的情节听上去一定荒谬,足以吸引到任何一个读者的自我意识。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是美国作家莫里斯·塞德拉克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24个不同
的比利的故事,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小说以24个不同的比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的生活、成长和遭遇,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比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阶层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矛盾性,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
其次,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作者通过24个不同的比
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比利的生活和命运。
同时,作者还通过比利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展现了美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趋势。
最后,小说通过24个不同的比利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美国社会的主题。
作
者通过比利们的生活、成长和遭遇,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矛盾性,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
综上所述,《24个比利》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独特叙事方式的小说,通过
24个不同的比利的故事,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部小说不仅吸引
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矛盾性,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
读《24个比利》心得感想

读《24个比利》心得感想《24个比利》是法国作家维亚塔尔·雨果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一个受过虐待的孩子的生命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社会的不公与个体的痛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感想。
首先,这本书通过比利的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残酷。
比利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依靠和温暖,他的童年充满了虐待和羞辱。
他的父母把他当作工具和摇钱树,他的亲戚对他冷漠无暇。
他的生活不断地被别人的利益和欲望所蹂躏,他被迫去工作,被迫去乞讨,被迫去暴力和犯罪。
他的生命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他的存在仿佛是注定的倒霉。
通过比利的故事,读者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在天堂,有的人却生活在地狱?为什么有的人能欢笑、幸福,而比利却只能承受着苦难和痛苦?这种社会中不公正的现象不禁让人深思。
另外,这本书也以深入细致的艺术手法刻画了比利这一角色。
雨果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比利内心的折磨和痛苦。
比利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他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和呵护。
他常常感到饥饿和寒冷,他为了生存只能去乞讨或者偷窃。
他在过程中受到了社会的指责和惩罚,他身心俱疲,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
雨果以细腻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刻画出了比利那种孤独的内心世界。
读者不禁会为比利的遭遇感到幸运,同时也为他的坚韧和勇敢感到钦佩。
此外,这本书也传递出了一种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比利是一个受害者,他被社会所抛弃和忽视。
他的父母和亲戚对他不闻不问,社会也没有给予他任何帮助和机会。
相反,社会对于比利的生存手段进行了谴责,对于他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惩罚。
这样的社会让人感到不公正和痛心。
雨果通过比利这个人物,传递出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呼吁社会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他通过比利的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是需要改变和关注的,每个人都应该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温暖的社会而努力。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
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
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
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
中途去团建耽搁了一天,一共用了三天才读完。
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知道来自于真实故事也没有对情节的魔幻起伏有过分期待。
但不得不说第一章的可读性不那么高。
简直想打一星。
二三章又重新燃起了读下去的兴趣,整体还是有一点点失望吧。
在读小说的时候一向很看重引发主人公行为的原因,本书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叙述。
结局意料之外。
始终认为原生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
人的多面性和不同人格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记忆缺失。
司法体制和人道主义考量之间的矛盾和平衡。
医疗体系和对特殊人群的保护机制。
媒体报道与事实的偏差和舆论影响力对报道对象的影响。
为比利的'遭遇唏嘘和感慨的同时又想人所谓的正常人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人人缺少同理心,换位思考这个词本身就难以实现,但不同的是我们总在追寻情绪感知和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而比利连身而为人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实现吧。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担。
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该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比利的多重人格达24个之多,他体内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谈、下棋,互相控制对方的行为,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但这些人格互相都不会知道对方干了什么,所以比利接受治疗之前的生活是极其混乱的。
比利的故事其实是个悲剧,一个只有在文明社会,才会发生的悲剧。
他是因为父亲自杀,继父亲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扭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很乱,让我觉得很压抑。
再读这本书之前,我确实听说过“人格分裂”,但我并不觉得这世界会存在这类人。
可越往后读,越觉得不可思议,也相信了比利确实是有人格分裂。
或许其他人会厌恶这类人,但我希望你们可以善待他们。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阳光和温暖,在不为人知的黑暗处,还有太多的孩子因不幸的经历让他们的心理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凄冷悲痛,在经历了如酷寒刺骨的折磨后,他们那脆弱扭曲的心理被自己用层层的外壳包裹住,拒绝外界的进入和拯救,在曾经的阴影里孤独的活着,难以解脱。
我心疼比利。
在孩童时代他就是一个不被看到的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母亲的关爱。
在他极度的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是其他人格的出现阻止了他的行为,从而保护了他的生命。
但是,他仍旧是不被看见,不被允许出现的。
这样的人格,自始至终都是压抑的,绝望的。
所以,每一次真正的比利出现的时候,都会尝试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自杀。
而其他人格为了保证这具躯体的存活,只好尽可能的让比利睡觉。
其他人格也是悲哀的存在着,他们不断地互换身份,他们不知道对方做了什么,当别人询问他的罪责时,他根本不知道,还要帮那个犯错的人格收拾烂摊子。
丹尼尔·凯斯24个比利读后感6篇

丹尼尔·凯斯24个比利读后感6篇《24个比利》读后感(1):洞察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文/王芳已刊《南方日报》《24个比利》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威廉·米利根(比利)臭名昭著:1977年10月,两周内,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内犯下三起强暴抢劫案,人称“校园之狼”。
警方在重压下迅速地破了案,威廉·米利根身陷囹圄。
犯罪证据十分充足。
这似乎是一个庆祝正义得到伸张的时刻,但公辩律师在和比利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比利精神异常,不久,比利用拳砸碎马桶企图自杀,许多细节都显示出比利与众不同。
比利确实与众不同。
母亲放荡、生父自杀、继父长期的虐待与性侵让比利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制定自我教育计划,陆续为自己创造了23个国籍、年龄、才能、性格各异的人格(男女都有)用以承受痛苦、保护身体、学习逃脱、辨别方位、享受关爱、表现快乐、关爱弱势群体甚至反叛社会……这些人格再加上完整融合的“教师”,构成了24个比利,其中汤姆、亚伦、丹尼均具有卓越的绘画才能,“家族”保护人里根是一位南斯拉夫人,能够控制肾上腺素,拥有强大的体能,是武器及军事权威和空手道专家,和平时期的管理者阿瑟是个英国贵族,精通物理、化学和医学,能够流利地说写阿拉伯语。
这些具有超能的人格和数名招人怜悯的无助儿童,以及数名“惹人厌的人格”一起构成了比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充满血泪的个人成长史。
四位一流的精神科医师和一位心理学家共同宣誓证明比利是多重人格分裂患者,威廉·米利根最终被判无罪,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
获得无罪判决的比利被转到雅典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疗,在考尔医师的帮助下,13个被压制隐藏的“惹人厌的人格”作为人性中的必要构成部分,得到了正视,完整融合的“教师”首次出现。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教师”在追溯自己“从哪里来”时,发现了父亲自杀的真相和母亲品行的瑕疵,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而媒体持续的隐含敌意的报道,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一名男子试图枪杀比利,幸亏雷根及时出现逃过一劫。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24个比利》是英国作家伊丽莎白·詹尼特所著的一本小说,通过24个不同的故事,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比利这个名字在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国家的意义和影响。
这本小说通过各个故事共同传递出了家庭、友谊、爱情和失去的主题。
通过这24个不同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比利这个名字在每一个故事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无论是作为一个父亲、儿子、丈夫还是兄弟,比利都表现出了强大的亲情和责任感。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逐渐松散,人们往往更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成就。
然而,在这本小说中,比利与家庭的联系被强调和强调,提醒着我们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支持和安慰的来源。
友谊也是《24个比利》所表达的一个主题。
在多数故事中,比利是主人公的朋友或支持者,他们相互扶持、鼓励,共同迎接生活的挑战。
比利的友谊给予了主人公们力量和勇气,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关爱。
通过比利这个角色,这本小说传递出了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以及通过友谊与他人共同成长和应对生活的奇妙经历。
除了家庭和友谊,爱情是《24个比利》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爱情可以是浪漫的、动人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痛苦的。
在这本小说中,比利不仅代表了父爱和兄弟情,还代表了恋人之间的爱情。
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情还是恋人之间的爱情,比利都展现了深深的感情和奉献。
通过比利这个名字,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传达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丽,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奇妙之处。
另外,《24个比利》中还涉及到失去的主题。
无论是因为死亡、离别还是时间的流逝,比利的存在都会变得不可见,为人们留下痛苦和悲伤。
在这些失去的经历中,比利的名字代表了记忆的力量和温暖。
通过这些故事,这本小说向读者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珍惜和留恋现在的时光,因为一切都是如此短暂和易逝。
总的来说,《24个比利》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24个不同的故事展示了比利这个名字在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国家的重要性和影响。
家庭、友谊、爱情和失去是这本小说的主题,而比利则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
《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24个比利》是一部纪实类小说,它以美国历史首位犯下重罪,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威廉·米利根(比利)的真实故事整理而成。
比利是位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的体内竟然拥有24个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不仅性格各异,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性别都各不相同,有只有3岁的克丽丝汀,有23岁的老师;有英国人阿瑟,有澳大利亚人瓦尔特;有精通空手通的里根,有擅长画画的汤姆。
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世界,让人叹为观止。
所谓多重人格,就好像在你体内还有别的灵魂,当你置身在某个地方,在闭上眼醒来之后,却又身处在另一个地方,连时间也失落不见了,但事实上这段时间你是醒着,只是有其它人格取代了你,做了“他”自己想要做的事。
怎么决定由哪种人格做现在的比利呢?原来是这样: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但这些人格互相都不会知道对方干了什么。
而比利体内有24个不同的人格,他们粉墨登场,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每一个人格的记忆都是断片的,可见比利的生活会有多么的混乱,他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将是如何的怪异。
《24个比利》共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混乱时期,以报道的形式,叙述了比利的犯罪过程及审判经过;第二部分:老师诞生,从人格的角度,详细描述了人格的发展历程,犯罪的完整时间线;第三部分:超越疯狂,描述了比利的治疗过程,看他是如何经过艰苦卓绝的心理治疗,逐步融合各个分裂的人格,而这个过程中多么的艰难和坎坷。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比川剧变脸还丰富,还突兀,真是让人目瞪口呆,一脸懵逼。
认识了多重人格的真实存在,有了这个新奇的体验,也许我们不会再一昧地将此类人诉之为骗子、小丑了,鄙视、厌恶他们了,可能还会从心底生出丝丝怜悯:他也是痛苦的病人。
《24个比利》让我们多认识了人类又一个真实的自我,感叹人类精神世界的变幻莫测与深不可测。
比利的故事其实是个悲剧,一个只有在文明社会,才会发生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个比利读书笔记1000字
一口气看完24个比利,作者站在同情比利的角度来撰写了这本传记,看完,心里五味杂陈,对于比利最终未能转院一事终究还是难以释怀。
比利是个悲剧,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的阴暗与人性的自私。
比利的精神分裂,来自于幼年时代的被忽视,与虐待,比利是个聪明的孩子,因而天生敏感以及想象力丰富,在外在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迫切希望获得帮助,企图逃离,外在能力太弱,内心极度期盼强大,内心矛盾以及压力达到了他能承受的极限,以至于他的潜意识不得不不停地制造出不同的人来帮助他,代替他承受苦难,这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体现,他的生存渴望十分强烈,于是,这种意识强迫比利,那个想要自杀的比利,必须沉睡,以保证其他人格的存活,因为他自己渴望存活,惧怕死亡——他的继父将他活埋,强暴,一系列的暴行都让他联想到死亡。
比利的继父,性格暴躁,残忍,忽视生命,极度自私,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几乎是人性阴暗面的代表,比利的母亲,软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家庭暴力频发,比利成了一个牺牲品。
比利的每一种人格都是他自己某种欲望的体现,亚瑟是他的理智,亚伦是他对社交与融入人群的渴望,雷根是他内心的愤怒与对强大的渴望,克里斯汀是他内心中弱化了的自己,渴望通过弱化的自己获得同情……
作为一个人,他拥有人类的一切情感、欲望、恐惧,这些东西通过不同的人格体现出来,非完整的自己,丧失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是非观念,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并且渴望获得认同与爱,失去了自控能力的比利于是去犯罪,用最原始的方式企图在人性阴暗的丘壑中得以生存。
社会并不会理会弱者的反抗,除非这威胁到了大部分强者的生存。
避开比利所犯罪行来说,他是值得同情的,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于是,有众多医师站在职业的角度,用行动为病患争取利益,他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社会并没有那么良善,媒体人渴望获得更多的关注,监狱企图从这个明星囚犯身上榨取利益,法院为了逃避民众的责难,大众的自私性,憎恨一切有可能危及其利益的可能性,他们不允许比利存活。
不管比利是不是值得同情,他是不是不能掌控他的行为,已经无所谓了,在旁人的眼中,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动物,一个怪胎,
他只是一粒微尘,在掌权者眼中,微不足道,只用像一只苍蝇一样关起来就行了。
但,比利确实犯下了罪,对被害人造成了伤害。
他应该就此提出道歉与赔偿,去尽力地弥补,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即使有人愿意帮助他,舆论与社会不允许。
结局让人绝望,在痛苦与恐惧中死去变成了比利最后的归宿,也映射出了大部分社会底层人士的悲哀结局,在挣扎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