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合集下载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一、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采用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表进行划分,共分9个震级,数字越大,地震也越大,每差一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差32倍,差两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差1000倍:
小于3级地震为弱震,人一般不易察觉;
大于等于3级小于且小于等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一般容易察觉,但不会造成伤害;
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破坏地震,其破坏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大于等于6级的为强震;
大于等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二、地震烈度
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烈度越高,破坏程度越大,共分为12度:小于3度无感觉,在夜深人静时可以感觉的到,只有仪器可以测到;
4~5度睡觉的人会被惊醒,吊灯摇晃;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9~10度房屋倒塌,地面严重破坏;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抗震等级一般分为四级为:很严重、严重、较严重、一般。

抗震设防烈度与级数对照表(我们一般讲的6级、7级、8级地震的对应建筑力学上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

抗震设防烈度与级数对照表(我们一般讲的6级、7级、8级地震的对应建筑力学上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

抗震设防烈度与级数对照表(我们一般讲的6级、7级、8级地震的对应建筑力学上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地震的等级是说遭遇自然灾害地震一次性释放的最大能量相当于世界公认的级别,这与建筑结构没有直接关系。

不论是几级地震,只要建筑结构处于震源中心附近,统统顷刻灰飞湮灭!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采取抗震设防划分的级别标准来对待,这要依据不同地质构成环境、有史以来震害大小、频率、震害对国民经济危害程度、人口稠密程度、已有工程对国家重要性等等来规定不同标准,以指导预防的投入。

我国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有详细的分类,及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例如丙类设防中,规定的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0.2g)、8度(0.3g)、9度等。

没有对应于地震等级的抗震烈度那种教材!设防烈度不与地震等级发生对应关系!回答你好亲1.一般抗震设防烈度6度是抗震等级为5级。

同一6度区,根据房子高度和结构、重要性等不同,抗震等级也是不同的2.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抗震等级一般可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更多1条按国家规范,房屋的设防烈度为7度,就是说至少能承受烈度为7度的地震。

抗震度数和地震的里氏级数不一样。

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分6-9度,度数越高要求越严。

根据2002年起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做到: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扩展资料:一、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是指将地震的振动强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测定,以此来衡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受能力。

抗震烈度划分是基于地震学和工程学的知识而建立的,并具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和规范。

抗震烈度的划分通常采用烈度等级来表示,其数量越大代表地震的震级越强。

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烈度划分标准是梅加-艾滋利烈度评分标准(MSK),其等级从1到12,其中1级是最轻微的地震,而12级代表极度破坏性的地震。

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抗震烈度划分标准,如我国采用了中国地震烈度标准(GB/T 17742-2008),该标准将抗震烈度分为10个等级,其中等级1代表微震,等级10则代表极烈地震。

不同的抗震烈度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防震措施,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物需要更强的设防标准,例如加固建筑结构、采用防震减灾技术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抵御地震的能力。

此外,在地震发生之前,政府和专业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地震进行预测,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减少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损害。

总之,抗震烈度划分是保障建筑物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严
格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抵御能力,减轻地震对社
会和个人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抗震烈度划分的学习和理解,增强自身防震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根据建筑物在地震中所承受的损坏程度和安全性来划分的。

抗震等级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用于评定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以确保建筑物及其使用者的安全。

1.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建筑物的抗震等级通常是按照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包括几个级别,通常为I、II、III、IV级,其中I级为最低,IV级为最高。

•I级:结构抗震能力较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和生命安全事故。

•II级:结构抗震性能一般,地震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破坏。

•III级: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地震时只会出现轻微损坏。

•IV级:结构抗震能力非常强,基本不会受到地震的影响。

2. 影响建筑物抗震等级的因素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发生时地表上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不同地震烈度需要建筑物具备不同的抗震能力。

•地基情况:建筑物的地基状况直接影响其抗震性能,强固的基础可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结构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不同,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等。

•建筑质量:建筑物的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等直接影响其抗震等级。

3. 提升建筑物抗震等级的方法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如增加钢筋混凝土柱、加装剪力墙等。

•改造:重新设计结构、更换材料等,使建筑物符合更高的抗震等级要求。

•选址:在规划建设新建筑物时,选择地基条件好、地震作用小的地段。

综上所述,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基于建筑物的结构和性能对地震的响应能力来划分的,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1.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这个话题,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时候它就像那突然冒出来的熊孩子,来得猛,去得快,给你留下一堆麻烦事。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叫地震基本烈度。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地震造成的损害和人们的感受来评定的一个等级。

一般是从1到12级,1级的时候,感觉就像小猫在你腿上蹭,根本不算什么;而12级那就真的是“山崩地裂”,直接让你怀疑人生。

说到这儿,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地震基本烈度怎么评的?其实,专业人士会通过观察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居民的反应和地面的震动情况来进行评估。

就像你家那只懒猫,突然被老鼠吓到,立马变得灵活无比,逃得比风还快。

地震也是一样,震动的幅度越大,人的反应就越强烈。

也正因为如此,地震的烈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灾害的严重程度,为接下来的应急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1.1 地震的影响当然,地震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烈度上,它还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

试想一下,正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突然一阵摇晃,锅里的汤都快溅出来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个“家常便饭”,可要是烈度高了,那可就得提心吊胆了。

建筑物受损、道路断裂、甚至通讯中断,都会让人感觉到无奈。

就像“人算不如天算”,咱们计划得再好,也难以避免这样的突发情况。

这时候,社区的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家一起团结合作,互相照应,就像在打游戏一样,默契配合才能过关。

要知道,单打独斗的结果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化解很多困难。

1.2 如何应对地震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呢?首先,了解基本的地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开车上路前得先学会交通规则,地震知识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道安全防线。

其次,准备一些应急物资,比如水、食物、手电筒等,像是给自己留个“后路”。

再者,制定一个家庭应急计划,确保每个成员都知道该如何行动,毕竟“心里有数”,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平时,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防震演练,增加自己的应对能力。

抗震等级的名词解释

抗震等级的名词解释

抗震等级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灾害,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影响,抗震等级成为了评估和衡量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对抗震等级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抗震等级,也称为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的一个指标。

它通常由一个数字来表示,越高的数字代表地震所引起的震动越强,对建筑物的破坏也越严重。

抗震等级的计算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地震发生的位置、深度、震源的能量、震源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等。

中国常采用的抗震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设定的。

这一标准将地震烈度分为了12个等级,分别为Ⅰ~Ⅻ。

其中,Ⅰ级代表着无感地震,对建筑物影响较小;Ⅻ级则代表了极大地震,可能引起严重的破坏和生命危险。

这种抗震等级的划分,旨在通过评估地震的烈度,计算出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物应具备的抗震能力。

这样的分类可以为工程师和设计者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使得他们可以根据地震等级的要求进行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抗震等级的标准不仅仅用于评估新建建筑物,对于现有的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标准,要求对现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核心区以及重要公共设施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和加固。

通过评估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当地的抗震等级标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固或修复建筑物,以增强其抗震能力。

除了标准的抗震等级外,抗震指数也是评估抗震性能的指标之一。

抗震指数是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土壤和地震条件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一个值。

它可以反映出建筑物在地震产生的力和应力下的性能,是衡量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震指数的计算通常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土壤和地震条件的详细分析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征进行综合评估。

抗震等级的提高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多数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地震等级较低的建筑物无法抵御地震引起的震动。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规范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2、我几天看了一套图纸的设计总说明,上面只提到了设防烈度为七度,那抗震等级应该是多少?首先将抗震等级是表明建筑物的重要成度,设防等级,一级抗震是最高的,这与烈度也不一样;地震等级是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等级越高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越大,地震一共分为一至九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等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表建筑物等造成破坏程度的大小,烈度大表示破坏程度大,烈度分为一至十二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

抗震设防裂度等级与实际地震等级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

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

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

中国采用12度表。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

设防烈度8度,是几级抗震等级?设防烈度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设防烈度就是一般人说的地震级数,这个好理解;抗震等级就像是说的设防单位的重要程度,例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电力、通讯、广电等单位,是抗震一级,农村分散居民区是4级。

抗震烈度指的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的基本规定:3 基本规定3.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3.0.1.1 社会影响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

3.0.1.2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0.1.3 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

3.0.1.4 结构本身的抗震潜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

3.0.1.5 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划分类别。

3.0.1.6 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同建筑,由于所处地位及受地震破坏后产生后果及影响不同,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3.0.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 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 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0.2.4 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

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 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施。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可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

3.0.3.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当设防烈度为7—9度时,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设计,当为6度时可不降低。

3.0.3.5 本标准仅列出部分行业的甲、乙类建筑和少数丙类建筑;丁类建筑按本标准第3.0.2.4款的规定确定;除甲、乙、丁类以外,本标准末列出的宜划为丙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