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
地震震级与烈度是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两者都可以代表地震的程度,但它们的定义及关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地震震级是量度地震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度量,而烈度是记录地震时地表地质作用的变化程度,用来衡量地震效果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地震震级可以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而烈度则反映地震的影响程度。
那么,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个关系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L = log(M) + 4.8
其中,M为震级,L为烈度。
当M低于6.0时,L的值为零;当M 高于2.0时,L的最大值为9.
这个公式可以很容易地帮助我们计算地震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此公式,可以看出每一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值。
例如,一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为4.8,而五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为7.9。
此外,此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同一个震级所造成的烈度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我们可以计算某一级震级在不同地区的烈度表现,从而掌握地震效果的变化。
另外,此公式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实际关系。
通过计算不同级别的震级对应的烈度,我们可以看出,当震级提高时,烈度也会随之提高。
另外,此公式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同一震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例如,一级地震震级在西欧地区的烈度可能与在东欧地区的烈度
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结构的差异。
而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这一差异。
总之,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实际关系,并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同一震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在地震预警及灾害防御上,这个公式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不同级别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呢?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5级,计算公式为:M=lg(A/T)max+ σ ( Δ )式中:A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m;T ----相应周期,S;Δ----震中距,(度)。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
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式中:A N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m;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m;T N ------ A N 的相应周期,S;T E ------ A E 的相应周期,S;量规函数σ(Δ)为:σ( Δ)=1.66lg Δ +3.5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M。
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二、震级认定社会应用,应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震震级M 为准。
表一不同震中距(Δ)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Δ/ordm; T/s Δ/ordm; T/s Δ/ordm; T/s 2 3~6 20 9~14 70 14~224 4~7 25 9~16 80 16~226 5~8 30 10~16 90 16~228 6~9 40 12~18 100 16~2510 7~10 5012~20 110 17~2515 8~12 6014~20 130 18~25。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
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
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
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
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6.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规范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的关系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
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12-29 11:46:36
我们在广联达中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软件里设防烈度是8度,抗震等级应选一级还是二级?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到底是什么。
1、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抗震规范》3.2.2指出了加速度和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
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要区别于地震震级。
设防烈度取值的标准:是基本烈度,就是一个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其具体的取值根据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区划来取值。
比如说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的关系(仅供参考,各地区可能不一样)。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抗震设计--1.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期较长,振幅较大。
与体波相比,面波的周期长,振幅大,速度慢,衰减慢,能传到较远的地方。
在距离震中近的地方,面波成分较少,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加,面波的成分也增加。
P 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S 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动,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动又产生水平摇动,一般是在S 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由S 波和面波产生的水平振动是导致建筑物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在震中区,由P 波产生的竖向振动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2.地震波的三要素地震引起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可以用仪器记录下来。
在地震波的特性中,对工程抗震有重要意义的量是地震波的强度(最大振幅或叫峰值)、频谱(波形)和持续时间等三者,常被称为地震波三要素。
1.1.5震级与烈度的关系1.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等级标度。
震级用以说明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 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在离震中100km 处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即振幅A,以微米(μm)计)的常用对数值:M=logA。
例如,在距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100mm=100000μm,则M=logA=log105=5,即这次地震为5级。
一般地说,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叫微震;2~5级地震,人们能感觉到,叫有感地震;大于5级的地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做破坏性地震;大于7级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
1976.07.28发生的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
2.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后果的一种度量,它表示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则随着地点的变化,而有若干个。
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越高。
震中的烈度最高。
地震烈度值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宏观现象,以地震烈度表为标准综合评定的。
抗震设计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期较长,振幅较大。
与体波相比,面波的周期长,振幅大,速度慢,衰减慢,能传到较远的地方。
在距离震中近的地方,面波成分较少,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加,面波的成分也增加。
P 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S 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动,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动又产生水平摇动,一般是在S 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由S 波和面波产生的水平振动是导致建筑物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在震中区,由P 波产生的竖向振动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2.地震波的三要素地震引起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可以用仪器记录下来。
在地震波的特性中,对工程抗震有重要意义的量是地震波的强度(最大振幅或叫峰值)、频谱(波形)和持续时间等三者,常被称为地震波三要素。
1.1.5震级与烈度的关系1.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等级标度。
震级用以说明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 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在离震中100km 处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即振幅A,以微米(μm)计)的常用对数值:M=logA。
例如,在距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100mm=100000μm,则M=logA=log105=5,即这次地震为5级。
一般地说,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叫微震;2~5级地震,人们能感觉到,叫有感地震;大于5级的地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做破坏性地震;大于7级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
1976.07.28发生的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
2.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后果的一种度量,它表示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则随着地点的变化,而有若干个。
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越高。
震中的烈度最高。
地震烈度值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宏观现象,以地震烈度表为标准综合评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
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
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
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里氏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一个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的总和。
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是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
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程度烈度表。
(见下表)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
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破坏程度。
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烈度就越低。
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
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
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3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5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7级时震中烈度为9至10度。
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图纸条件和地下水分布状况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烈度(单位:度)具体表现一二度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总和。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时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
人们至今还没有记录到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
如果有人说某日某地将发生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那显然是不可信的。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
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种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
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
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地震烈度表。
我国现行的《中国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12度。
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震级和烈度是两把不同的“尺子”,人们往往容易弄混,就连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会把他们弄错。
其实,震级和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的烈度大小却很不一样。
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程度。
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破坏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同样的道理,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即震中距越大,或者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
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
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
我国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对于这类地震,震级为三级时震中烈度为三度,震级五级时震中烈度一般为六至七度,震级为七级时震中烈度为九至十度。
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的现象在任何一次地震发生时都存在。
例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 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烈度达到十一度,造成惨重的伤亡和毁灭性的破坏;距震中40千米的天津市宁河县烈度为九度,也遭到严重破坏;距震中90千米的天津市区烈度为八度,许多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距震中150千米的北京市区烈度为六度强,破坏的程度要轻的多;距震中约360千米的石家庄市强烈有感,但没有遭到破坏,烈度为五度;距震中更远的陕西省西安市,就只有部分人有感,估计烈度为三度。
地震烈度除了与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关外,还与地震时岩石破裂错动的方向、地质构造、各地的土质条件和地下水分布关状况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同一个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点,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首先,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
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地震烈度定为12度。
3度:如载重车驰过,室内少数人有感;4-5度:室内多数人有感,室内悬挂物动摇,门窗作响,尘土掉落;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翻倒,质量差的房屋破坏;7-8度:人站不住,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有山崩、滑坡、喷沙、冒水等现象;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表裂缝很多,部分铁轨弯曲;11-12度:房屋普遍倾倒,地面变形严重,造成巨大自然灾害震等级,是地震的在震源处的强度。
地震烈度,是某一地区遭受地震所形成的破坏程度。
同一个地震就只有一个地震强度(等级)。
但是,同是这个地震,对不同的地区,会造成不同的地震烈度。
一般来说。
地震的震源越深,地表形成的地震烈度就越小。
反之,震源越浅,地表形成的地震烈度就越大。
同理,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大。
所以,有时候,很小的地震等级,就可以造成很大的地震烈度,反之,有可能很大的地震等级,却造成很小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地震级别普及。
发布者:soso2008 日期:2008.05.13 08:31(共有条评论) 查看评论| 我要评论:shock: :shock:QUOTE:地震的最高级别是几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3级: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级: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