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定义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名词解释地震烈度

名词解释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的一个参数,它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对地壳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评估的依据是烈度表,地震烈度的值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地震震级是一个数值,是用来描述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的大小,通常用洛格(Log)标度表示。
地震烈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造结构和地表的影响的大小,它是根据地震现场的破坏程度而判断的。
地震烈度评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造结构的破坏程度:地震烈度根据人造结构的破坏情况来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
比如房屋的倾斜、倒塌、墙壁的开裂等,都可以用来判断地震烈度的大小。
2.地表破坏情况:地震烈度还可以通过地表的破坏情况来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
比如地面的开裂、沉降、水井的变化等都可以作为评估地震烈度的依据。
3.人们的感受和经历:地震烈度还考虑了人们在地震中的感受和经历,比如人们是否感到晃动、是否有恐慌、是否听到巨大的响声等,都可以用来评估地震烈度的大小。
4.危害程度:地震烈度还可以根据地震造成的危害程度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
比如人员伤亡的情况、财产损失的情况等,也可以作为评估地震烈度的重要因素。
地震烈度通过对地震破坏程度的评估,能够为灾害应急和抢救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同的烈度值对应不同的破坏程度,这使得救援人员和相关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破坏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总之,地震烈度是一种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参数,它反映了地震造成的各种破坏和危害程度。
通过评估地震烈度,可以为灾害应急和抢救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

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1、地震级别地震的大小用地震级别来表示。
如6级地震,7.6级地震,7.8级地震,8.9地震等。
地震的级别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
是鞭炮级的还是手榴弹级的还是炮弹级的,还是原子弹级的,还是氢弹级的,所释放的能量通过测定可以计算出来。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目前人类有记录的地震的最高震级是8.9级,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千万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本人估算,仅供参考。
)地震级别M与所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式如下:㏒E=4.8+1.5M ;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200万J;(J是能量单位)。
每提高一级,能量大约增加31倍。
地震级别的测量与计算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提出来的,所以在说地震级别时常说“里氏”多少多少级地震。
一般来说,3级以下的地震是微震,基本感觉不出来,与鞭炮差不多。
3级到5级的地震就能感觉出来了,称为弱震或小震或有感地震。
5级到7级就会造成破坏了,称为强震或中震或破坏性地震。
7级以上的地震就是大地震了。
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时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程度的一个概念。
是指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样是7.8级的地震,震源在地下深处,其破坏力就小,震源距离地表近,其破坏力就大。
从平面距离看,距离震中远的地方,破坏力就小,距离震中近的地方,破坏力就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远近不同的位置却有不同的烈度。
在汶川可能是9度,在西安可能是6度,到了北京就是4度了。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
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等受到的破坏程度确定的。
中国把地震烈度分成了12度。
下表是不同地震烈度的大致描述。
地震烈度损坏与感觉1度无损坏,无感觉。
2度无损坏,基本无感觉。
3度无损坏,有载重车驶过的感觉,悬挂物微摇。
地震烈度概念

地震烈度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一)

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一)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定义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描述震区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物的破坏程度。
划分标准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破坏程度法–I度:无感或微震,建筑物破坏、地面无变化;–II度:明显摇晃,屋顶、烟囱等部分有轻微破坏;–III度:人感强烈,室内物品被抛撒出来,破坏较严重;–IV度:建筑物轻微受损或破坏,烟囱、壁炉等物体倒塌;–V度:建筑物受损严重,部分坍塌;–VI度:建筑物严重破坏,部分倒塌,大部分倒塌;–VII度:建筑物损毁严重,大部分倒塌。
•動員法–一级(轻微震感):只有一些震感,无破坏,部分贵重陈设的震动了;–二级(柔和摇晃):震感较强,普遍有震动,砖头墙上会出现细小的裂缝;–三级(轻微损坏):房屋有震动,有石灰、水泥等薄层的墙体小开裂;–四级(一般损坏):小部分房屋因震动而有大的破坏,大梁亦可能出现开裂;–五级(较严重损坏):多数房屋有大的破坏,有些威胁整座建筑物的安全;–六级(严重损坏):多数房屋受到破坏,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房屋已倒塌;–七级(非常严重损坏):几乎所有房屋受到破坏,有一部分已倒塌。
•损失法–I度:无人员伤亡,无破坏;–II度:有人员轻伤,一些简易建筑物受到破坏;–III度:有人员重伤及死亡,大多数建筑物受到轻度损坏;–IV度:有人员严重伤亡或死亡,大多数房屋受到重度损坏;–V度:有大量人员严重伤亡或死亡,大多数建筑物毁坏或倒塌;–VI度:大面积区域受到严重破坏;–VII度:几乎所有建筑物倒塌,人员损失严重。
结语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的存在,为我们科学评估和预警地震灾害提供了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地震知识普及,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中国烈度标准–中国目前采用的是烈度十度标准,等级为1-10度;–I度:对正常人不可察觉;–II度:对正常人能觉察,文具、钟表会出现微小晃动;–III度:对正常人能醒目感觉,室内的器具有轻微晃动;–IV度:室内能倒立放的物品会倒,室外能站立的人受到影响;–V度:跳物皆会跳跃,建筑物处于震感状态;–VI度:建筑物产生轻微破坏,普通房子中器皿碎裂;–VII度:部分建筑物倒塌,容易受损的房屋有进一步的破坏;–VIII度:现代化建筑物有局部的破坏,老房子普遍有严重的破坏;–IX度:大量建筑物倒塌,现代化房屋与土房均有相当的破坏;–X度:相当一部分建筑物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几乎所有房屋受损。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概述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四、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等级五、中国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的关系正文一、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概述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程度,用以衡量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 12 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烈度为几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几度以上以房屋震害为主,几度以上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照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几度时人们有感,几度以上有破坏,几度破坏严重,几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烈度为 1 度时,地面上的人有感觉,但房屋结构无损坏;2.烈度为 2 度时,房屋内的人有感觉,房屋结构稍有损坏;3.烈度为 3 度时,房屋震动明显,家具摇晃,房屋结构有一定损坏;4.烈度为 4 度时,房屋震动剧烈,家具翻倒,房屋结构严重损坏;5.烈度为 5 度时,房屋倒塌,地表出现裂缝,山体滑坡等;6.烈度为 6 度时,房屋普遍倒塌,道路桥梁损坏,地表破坏严重;7.烈度为 7 度时,整个地区遭受毁灭性破坏,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地表变形严重。
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地震灾区的救援、重建、保险理赔等方面。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等级中国地震烈度表将烈度划分为 12 度,其中 1 度至 5 度分别为微弱、弱、中等、强烈和极强烈地震烈度,6 度至 12 度则为毁灭性地震烈度。
五、中国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的关系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越高,破坏程度越大。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了解地震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为抗震救灾提供依据。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中文名称:地震烈度英文名称:earthquake intensity定义:根据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等级。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简介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
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上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
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
对新建工程来说,工程设计采用的烈度则是一种设计指标。
据此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和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地震烈度表按照地震时的人的感觉,地震所造成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区分为几大类,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判据,称地震烈度表。
有了这个判据,可以调查研究评定已经发生的地震,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地震和新近发生的地震影响区的烈度高低。
有代表性的烈度表例如:罗西-福雷耳10度烈度表(1883年发表)、M-C-S12度烈度表(1923年发表)、1932年欧美国家参照M—C-S烈度表修改成MM12度烈度表和日本七阶烈度表等。
1957年编成的《新的中国烈度表》也是12度烈度表。
和M-C-S或MM12度烈度表类似,1~5度是无感(只能仪器记录)至有感的地震,6度有轻微损坏,7度以上为破坏性地震,9度以上房屋严重破坏以至倒塌,并有地表自然环境的破坏,11度以上为毁灭性地震。
地震烈度名词解释

地震烈度名词解释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的强度和震感,是测量地震强度和对物体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参数。
它是根据地震震中区域内不同物体受到的震动强度和破坏程度来评定地震的大小的。
地震烈度的名词解释如下:1. 震中:地震发生的中心点,也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
2. 烈度:地震的强度和震感的度量。
是根据建筑物和人体的反应来估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和震感强度的指标。
3. 评定:根据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和借助地震仪等设备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地震的烈度。
4. 震级: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
通常使用地震仪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进行计算,主要参考地震矩(Moment)。
5. 烈度表:用于记录地震烈度和地震烈度变化的表格。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烈度表上可能包括不同的烈度级别和对应的破坏程度描述。
6. 破坏程度:地震对建筑物、设施和人体的影响程度。
破坏程度通常包括轻微、中等、严重和特别严重等级。
7. 人体反应:指地震发生时人体能够感受到的各种状况,如颤动、晃动、摇晃等。
人体反应通常被用于评估地震的烈度。
8. 建筑物影响: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和破坏情况。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衡量地震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9. 强烈震动:地震中具有高能量和高频率的压力波和剪切波引起的震动。
强烈震动对建筑物和人体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伤害。
10. 局部地震:在震中附近范围内发生的地震。
局部地震的烈度通常较高,对震中周围的建筑物和人口有较大的影响。
11. 深度震中:指地震震中的深度。
深度震中越深,震感可能越弱,但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破坏范围也会产生影响。
12. 余震:指地震之后发生的较小的地震。
余震通常持续一段时间,可能对已经破坏的建筑物和人体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地震烈度是评估地震大小和对人类、建筑物的影响的重要参数,了解和理解地震烈度名词的含义对于预测地震风险和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
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
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
中国采用12度表。
资料: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2004年开工,原定2009年9月完工,但受金融危机拖累,竣工日期推迟。
耗材大约3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大约3.14万吨钢材。
楼高160层,49层为办公场所。
迪拜塔表面由大约2.8万块外层板组成,所用玻璃足以覆盖14座标准规格足球场。
楼内设57部电梯,包括最高时速64公里的世界最快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