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子思想为现代人把把脉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被认为是道家的经典之一。
它深刻地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自然界的原则和规律。
道是一种无形无象的无始无终之物,即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它包含了万物的本原和普遍法则。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吻合的,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法则,尊重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认为,尽管人类可以通过知识、技能和努力来改进社会,但过度的干预和操控会导致不良结果。
他提倡在治理社会时要遵循自然的方式,以柔克刚,不与自然的力量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尊重它。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市场,而是要尽量让市场自由运行;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克服强大的力量,因为柔弱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而刚强则容易折断和迎来反抗。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体现在许多领域。
在冲突解决中,寻求和平的方法往往比采取激烈手段更加有效;在领导管理中,与员工保持沟通和谅解更能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老子》强调了“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他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对于许多人来说具有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富足,追求真正的幸福而非成功的虚荣。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在环境保护、社会治理、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现代社会时,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老子》的思想来更好地应对挑战,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指导自己人生的哲学思想。
而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人生的指导意义十分深远。
本文将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的指导意义,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静。
他认为,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节奏紧张,心理压力增大。
这时,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通过放松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心的平静。
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和追求,而是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生。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人,能够在无为中获得无限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
然而,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灵活应对问题,不要一味地追求强硬的解决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欲则刚”,主张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他认为,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可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物质和权力,不断追逐外在的成功和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使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导致内心的焦虑和不满。
这时,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追求和奋斗,而是在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它表达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下面将从道、无为、自然、谦虚等几个方面,探析《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道”。
它认为“道”是宇宙无穷的本原,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贯穿于万物之中。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道”的理解可以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信仰、对人际关系的理性认知和宽容,更重要的是对自我成长和修行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经常处于忙碌和疲惫的状态中,而“道”所倡导的内在平衡和自我成长则成为了现代追求人类幸福的一种思想方式。
其次,《老子》倡导“无为”,认为顺应自然、减少干涉是最优的处事方式。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广泛接受,尤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更能深刻体会其意义。
自然规律不能被改变,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平衡的利用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实际的修养和忍耐,清晰的认识自身的能力和限制,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最好的发展。
再次,《老子》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最初的道,人类自然而然而生,自然也是人类依赖的,因此认为自然与生命紧密相关。
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关注自然与健康的关系。
在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时,更注重甄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方式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自然风光的保护成为了社会共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公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最后,《老子》提倡“谦虚”,反对“骄傲自满”和“无知傲慢”,认为这是失去自身的根本。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竞争,不过在这种竞争中,谦虚与自信的平衡同样重要。
人们可以从打败对手中获得快感和成就感,但最终能够使自己进步和成功的,始终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与之对抗的人。
因此,谦虚的品质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总之,《老子》哲学思想无论对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通过它对道、无为、自然、谦虚等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怎样做渐常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智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理解《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对于他们寻找方向、树立信念意义重大。
首先,《老子》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竞争。
《老子》中提倡“守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学会宽容与包容。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人们常常因为争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需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就是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的关键。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正视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老子》告诫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坦然的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味着圣人也许没有任何期望,也许会失望,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心的关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以柔和之道,以更好的态度去应对困境,走出困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和对待方式。
只有正视困难,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眼前的困境,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再次,《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和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容易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如何把老子思想应用到生活上

如何把老子思想应用到生活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老子》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阐述,学习它,从中可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养料,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一、大气做人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
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
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六十六章》)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4.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
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
(“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
“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养生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的一部分,它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当代社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老子养生智慧主张自然、平衡、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提倡简约、自然、心灵的愉悦与宁静。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老子养生智慧强调内在修养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密切联系的,身体的健康与内在的平衡密不可分,强调人需要修身养性,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现代人应该注重平衡内外的关系,从内心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心态平和,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老子养生智慧倡导适度、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心态平和,遵从自然的节奏和规律,保持生活的节制和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
而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物质,渴望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忽视了生活的平衡和节制,这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例如身体健康的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现代人应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大自然,使生活平衡和谐。
最后,老子养生智慧强调自我意识和宁静。
老子认为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繁忙的日常生活,经常感到精神紧张和焦虑。
因此,现代人应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治疗,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包括通过学习冥想,或者去公园、花园等环境中,获得内心平静和放松。
总之,老子养生智慧是对当代社会的极大启示。
在现代社会,身体、内心的健康和平衡越来越重要。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我们可以理解到平衡自然规律,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从而,我们可以拥有健康、愉悦生活的体验。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老子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老子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老子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老子的辩证法是在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么辩证法就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老子丰富的智慧,就是他的辩证法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老子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老子的这一命题是通过观察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总结出来的,比如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等。
水可以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能攻克最坚硬的石头,这也是从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水滴石穿就是由此得来。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变僵硬了。
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他的生命力却是很旺盛的。
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指新生时所具有的充满生命力的特性,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新生事物往往是比较柔弱的,但由于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所以它能克服困难茁壮成长,因此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一旦事物强大了,它就会衰老死去,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这是受张老师启发,把30章与13章联系在一起分析)从事物发展的趋势看,确实如老子而言,坚强的东西因为已失去了生机,所以向下;而柔弱的东西因为充满了生机,所以向上。
所以我们的思想越柔弱,我们的思想就活泼而不僵化,灵活而不凝滞,而不呆板,进取而不顽固,那么,我们看问题和处理事物就能因地制宜。
“圆融”一词形容的相当好,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如果能那样圆融处事,我们就能受到人们的爱戴,人际关系也不断加强,所以我们应当柔弱的心态去行动,便可以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老子辩证法给人的智慧,如同张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只要是万物生出来的东西,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即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这有一则故事,一天,小和尚跑去问老和尚:师傅,什么是道?怎样能快速成道?老和尚啥也没说,就敲了下小和尚的头,说了一句去洗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人生就是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的,就像和尚一样,吃粥,洗碗,打坐一样,不同性质的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这就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没有人能去随意的去改变它,违背了这个规律,大自然就会惩罚它,所以,秦始皇去蓬莱岛追求的仙药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人真的能长生不老,这个世界怎么更新换代,要是一成不变的话,现在的社会就不是现在的社会了,还是停留在拿着固步自封的古代,只会拿着锄头干活,如今的现代化又在哪里呢?这里有个故事能能体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蔡桓公患有小病时,不接受医治,结果小病发展到大病,大病发展到重病,重病发展到病危,以致于无法医治而死亡;相反,扁鹊知小病易治,大病难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第柒拾肆期1.前言:老子思想其实并不消极2.圣人之治,无为则无不为3.知足寡欲,节俭是长生久视之道4.专气致柔,遵道行事而有所得5.不争之德,风物长宜放眼量6.慈故能勇,美德是凝聚人心的根本7.道法自然,诗意安居8.结语:何不像水一样做人12-56-9 10-13 14-17 18-21 22-2526目•录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前言:老子思想其实并不消极当今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伴随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导致真诚失落、道德滑坡、犯罪增加,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空虚……也许,在长期被忽视的古老传统中,蕴含着现代人所需要的智慧。
其中,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源泉。
老子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
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
道,是天地的本然,是世间的大规律,是万物的本根,是最终极的存在。
道家绝不是什么消极出世,道家是一种大智慧,是“无为而治”,是“莫之能争”!道家讲的是自然虚静,是本立道生,是无用之大用。
他教导人们的不是只知功利、竞争,只知不断地进击,永远地扩张,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洒脱,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与心态。
从这个意义而言,老子是哲学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那么,就用老子思想为我们现代人把把脉,看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内容提示:本期从老子的处世哲学出发,从无为、守柔、寡欲、不争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老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消极的、避世的。
但如果我们对其真正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后面,其实蕴涵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朴厚立身,丢弃虚华的追求【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直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点睛】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
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因而人不能苦闷于对“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这样就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中,时间久了,必然会崩断人生的琴弦。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无用之用,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解】如果社会上没有崇尚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
【点睛】老子认为,名利都是人外在的价值追求,物欲横流是祸乱的根源。
林语堂也说,“争脸”是许多人的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在他看来,虚荣的“面子问题”无疑是许多人劣根性的表现。
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
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无异就是否定自己而导致生活的溃败及精神上的困扰与烦恼。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知和守常,别让自己的心太累【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直解】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
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点睛】人是水做的,人体的70%都是水。
只有绵绵若存,循环往复,才能用之不勤。
所以说,身体用之多,易损。
其实,人身本来就是一个空谷,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它是生命的归属,并非生命永恒的拥有。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人要随时随地知时知量,知止知休。
现代社会,我们都很累,因为人生本来就不轻松,光“责任”二字就可以压弯你的腰,有些事也不是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
所谓提得起放得下只是一种追求。
一个人的心不可能真如“明镜台”,藏点秘密、留点隐私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放弃那些本不该压在心头的负担,拂去那些本不该落在心头的“尘埃”,也并非难事。
所以,为了你的身心健康,别让心太累。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道常无为,不作为往往才有大作为【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直解】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它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
当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那这个人也是永世长存的。
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会把圣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圣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会全力以赴的保护他的安危,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人民会把他该他得到的都给他。
【点睛】古人说。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感受着世界的多彩呢。
阳光无私地给我们温暖,所以我们礼赞它的伟大;大地真诚给我们养分,所以我们高歌它的奉献。
给予是无私的,帮助是美好的。
因为给予,我们才有回报。
为别人着想,替自己打算,花点小钱,吃点小亏不算什么。
这何尝不是一种深谋远虑的精明之举呢。
吃小亏占大便宜,古今亦然。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生存智慧的富有者是懂得调整心态的人【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解】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把能量聚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能否回归婴儿时的状态?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否做到“无知,无欲”呢?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点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老子给我们指明的修炼心境的标准来修炼自己。
修炼自己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超凡脱俗,还可以改变命运。
如果我们拥有自我平衡的力量,我们的人生就会过得充实而愉快,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一时的失意而绝望到底,我们便能在世事的跌宕中历练自己,在生命的平衡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去彼取此,把握欲望的尺度【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直解】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点睛】人们如果被物质世界的表面所迷惑,而扰乱了内在世界的信仰,将使得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功利心态中和一种真假难辨的状态中。
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掠夺之中,就会使自己的内在心灵受到伤害,行为脱离正轨。
人的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
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风风雨雨,山山水水,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才会有拥有一份安然祥和的心态,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宠辱若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直解】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
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
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
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点睛】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
把自己看得轻一点再轻一点,还会有那么多的宠与辱吗?把自己放得轻松一点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不至于陷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
《天下无双》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梁朝伟主演的角色深深吸了一口气说:“我不过是尘世间的一粒微尘,这样想来就不再难过伤心了。
”是啊,我们自己何尝不应如此。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京博周末下午茶宁静致远,澹泊明志【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直解】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
世界也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
芸芸众生,纷纷回归它们本原。
到达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自身的本来,天然的本性;保持纯真自然的本性、清静无为的本心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懂得这个规律并能切实施为称之为明智。
不懂得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恣性肆意,就会遇到凶险;把握了这个规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
融会贯通就能达到至大至正的境界;达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充塞天地、纵横古今的境界;进一步天人合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道的境界。
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长久,始终不会失败,永远也不会灭亡。
【点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其意既是方法,也是心态,运用之妙,则存乎一心。